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心得体会.DOC【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02 13: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心得体会.DOC【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心得体会.DOC【优秀范文】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道:

 “从国内外的比较看, 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 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

 这应该引 起我们深入的思考, 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 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应该说, 我们早就看到了 这些问题, 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

 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 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办学体制、 教学内容、 教育方法、 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

  总理问, 为什么素质教育强调了 多年, 到现在成效还不够明显? 这让我想到了 1988 年《上海教育》 杂志发表的那篇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 标》的文章。

 从那时算起, 素质教育的呼唤已在我国教育界回荡超过 20 年。

 时间真的很长了 。

 什么是素质? 爱因斯坦曾说, 当我们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那么,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到底应该给学生剩下什么呢?

 我曾与同学们算了 一笔人生与社会发展的账:

 从现在开始到 40 岁, 还有 20多年的时间。

 中小学教育要着眼于 20 年后, “为 40 岁做准备” , 为学生留下终身受用的素质。

 如果我们的教师都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备课、 思考教案、 研究每一节课, 让学生学会看书, 学会思考, 形成对科学文化深深的依恋, 我们的教育就可能提高一个层次, 可能给学生留下最可宝贵的东西。

 学生是生龙活虎的、 富有个性的。

 如果只用表现在纸面上、 试卷上的单一的评价方式, 只用一把尺子来丈量, 必会忽略甚至扼杀多元化人才的个性。

 因此,维护和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是件很重要的工作。你不是喜欢踢足球吗? 可以,但要来个约法三章, 要正确处理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你不是喜欢书法吗?学校刚刚维修好的报告厅的牌子就让你题名 , 学校书法协会会长就让你当。

 你不是喜欢摄影吗? 那就成立摄影协会, 利用假日 去采风。

 你不是喜欢演讲吗? 那就搞“天天开放的辩论厅” , 一个论题辩论一个星期。

 影响升学率了 吗? 没有。

 非但没有, 反而促进了 升学率的提高。

 我们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校园里“自 由地呼吸” , 让他们拥有自 己的想法, 同时创造条件让那些合理的想法得到推介、 表彰、 弘扬。

 现在很多家长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 但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不得不靠分数考上一个好大学。

 要推行素质教育, 借鉴国际社会成功的经验, 就得把招生录取的权力“还” 给大学。

 目 前, 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始试行自 主招生。

 可惜,还只有 70 多所, 招生名 额所占比例太小, 最多也只占到 5%—15%, 对整个高中教育还没有产生根本性影响。

 全国统考仍可以实行, 但这个分数占多大比例, 可交给高校自 定, 就像牛津、剑桥招生, 统考分数只是一个参考依据, 此外, 学生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成果、竞赛成绩、 发表文章、 发明创造等, 应占据重要位置。

 因为, 这些世界一流大学认识到, 分数外的东西才能真正显示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改革到现在, 瓶颈就是评价制度。只有把高考录取制度改革这个 “瓶颈” 打开, 才能满盘皆活。

 目 前, 我国在教育上的评价机制, 还是以考试论英雄, 这就决定了 学校和大多数学生家长不敢轻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讲起来容易, 但是考虑到孩子的未来,教育专家可以去冒险, 家长是不敢冒这个险的。

 因为对于大多数平民来说, 他本身没有多少优势与人竞争, 如果孩子在选拔机制中不能占有优势, 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没有多大前途了 。

 对于那些有实力送孩子出国学习 的家庭来说, 国内的评价机制已不那么重要, 这些孩子自 然可以轻松很多。

 所以, 素质教育其实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孩子的“面如菜色” , 是孩子的无奈, 更是家长的无奈。

 我相信, 每一个孩子的家长必然都希望自 己的孩子身心健康, 春风拂面。

 但是, 在考试面前, 在孩子的未来面前, 他们又不能不接受孩子的“面如菜色” 。

  有了 这样的评价机制, 有了 这样的社会心理, 我们的教育说到底还是一种应试教育。

 国内的孩子埋头苦读、 考试, 是他们学到了 很多知识吗? 不是!

 一个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与一个考上一般学校的孩子相比, 并非是前者比后者掌握的知识更多, 而是他在考试中的竞争力更强。

 一个人总要面对他所生存的时代。

 如果生于乱世, 他基本是无书可读; 而今天, 年轻一代则是不仅有书读, 而且有读不完的书。

 比孩子们大一辈的人生在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 他们很羡慕有书读, 所以, 他们觉得有书读比没书读总要好得多。

 在当今时代, 孩子们其实面临着这样的矛盾:

 他们要读的书实在太多, 他

 们的知识看上去很丰富, 但实际上又很不丰富, 因为他们的知识是填鸭式的。

 所以, 我们的孩子是课本知识(还不能说是书本知识)

 丰富, 而实践能力、 创造精神相对不足。

 一些教育界的人士, 他们有很多好的思路、 好的观念。

 但是, 这些都实现不了 。

 为什么呢? 因为它没有生存的土壤, 有哪一个家长愿意用孩子的青春与未来去冒这个险呢?

 再回过头来想问题, 面对孩子那些读不完的书, 家长自 然无法解脱, 但还是要把心态放平和些。

 家长还是应该让自 己的孩子尽自 己最大努力去读书, 不一定把目 标定得太高, 上北大清华的人数毕竟很少, 同时也不要破罐子破摔, 让孩子尽可能去苦中作乐好了 。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心得体会 推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