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XX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11-14 18:42: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篇)XX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2篇)XX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2篇)

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2篇)

篇1: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评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与美好生活这一社会主要任务密切相关,两者在相互影响、相互构建中向前演进。高校辅导员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体验以及评价,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切入点,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价值方向和精神动力。

一、满足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理需要的现实意义

1.获得感指引成长目标。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是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一种不断发展的正向心理感受,是一种满足、幸福、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是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由每一份获得而引起的满足感,满足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动力之一。通过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和育人质量。高校辅导员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规划调整职业生涯,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能够增强自身的获得感。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不计回报、不吝付出,旨在做好青年的引路人。同时,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实现双线晋升,不断增强其获得感,提升其职业自信心,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幸福感构建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工作中的角色满足和认同,是其内在悦纳的一种心理感受。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表现在追求师生关系的融洽感、工作目标的实现感、家长的认同感和社会的信任感等方面。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直接关系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成效,在幸福感的激励下,高校辅导员可以保持不竭的工作动力以及平和的工作心态,促进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对于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安全感彰显育人氛围。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感是高校辅导员在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及学生管理等过程中的一种能动感受,是一种对稳定及安全的内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渴求。安全感是爱、尊重等其他心理需求的基础。只有在拥有足够多安全感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充满信任且和谐的人际关系。外界提供的和谐氛围可以满足高校辅导员内心的安全感,群体间友好、共情、相互支撑,能够使他们在困惑时得到充分的理解与支持。高校辅导员队伍要形成团队协作的育人氛围,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大思政工作体系。

二、高校辅导员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制约因素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标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要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全面深入了解和把握影响其实现的制约因素。

1.角色自我发展冲突导致获得感匮乏。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变量”与“增量”并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引发个人获得感缺失、角色定位模糊等问题。高校辅导员所担任的角色复合性较高,他们同时承担着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双重角色,而一个承担着复杂角色功能的职业角色必然容易产生角色内部冲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出现在高校各种教育和管理的场域,他们要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在这一过程中要频繁转换角色,与此同时,他们的时间又经常被压缩,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工作状态中充满了忙碌、疲倦和冲突感。高校辅导员的内部角色冲突会影响高校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可度,使得他们难以体会到职业自豪感,更谈不上实现工作获得感。

2.工作时间边界模糊导致幸福感缺失。高校辅导员工作边界的模糊性、学生需求的多元性以及线上线下的交互性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缺乏“聚焦”。很多人将高校辅导员工作描述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将高校辅导员看作是“信息发布员、救火队员和高级保姆”。在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一种常态化、隐性的要求,即,他们不仅要无条件接纳,还要善于处理各种时间边界模糊的问题。学生工作无小事,从入职开始,高校辅导员手机都要保持24小时开机,保证有信号,确保随时随地能被联系到。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边界越来越难以区分,他们工作渗入了家庭生活中。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不断地冲破各自的时间边界,弱化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界限间的心理屏障,使他们出现了幸福感缺失的现象。

3.职业身份认同缺乏导致安全感不足。新时代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既要组织好、实施好、指导好传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工作,又要能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挑战不可谓不大。高校辅导员责任边界不清,工作职责被弱化为各种纯粹的日常事务,如学风建设被简化为学生挂科率高低,校园文化建设被简化为宿舍卫生检查,生涯规划被简化为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很多事务性工作完全侵占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空间,致使高校辅导员的理论研究工作被弱化,专业职责的真正内涵被稀释。此外,还存在课堂学生缺课找高校辅导员,课程挂科率高找高校辅导员,校园活动参与率低找高校辅导员等现象,高校辅导员也由此成了学校教学、管理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从当前的工作实际来看,这无形中贬低了学生工作者的地位,淡化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边缘化了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一些高校辅导员甚至不能认同自己的工作,进而影响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优化

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实际出发,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用心关爱、悉心引导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们。要从高校辅导员自身角度出发,针对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需要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借助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心理脱离和群体归属,并将其作用于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过程中。

1.促进专业化发展,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辅导员对自己能否胜任高校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思想引领,和自我提升能力的一种期待、感知和信心。只有扎实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突出专业化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得到稳步提升。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借助信息化建设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很好地回应自身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比如加强“智慧学工”系统建设,强化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信息化事务管理能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严把业务技能关,打造具有较高育人能力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及时掌握高校辅导员个人发展需求,根据高校辅导员专业优势和工作特长,适时成立高校辅导员发展中心,举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使高校辅导员形成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育人思维。完善高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成长机制,在提升工作实效性的同时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断丰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

2.提高心理脱离“水平”,激活高校辅导员内生动力。心理脱离是指在非工作状态下,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都远离工作,停止思考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从而让身心的资源减少消耗得到恢复。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要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脱离水平,激发高校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信仰坚定、高质量、高水准的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要及时从工作模式中脱离,由此,不论是工作中的压力、负面情绪等都可以被有效阻挡在边界以外,无法蔓延至家庭领域。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增强高校辅导员从工作应激中快速恢复过来的能力,建立起有利于高校辅导员恢复体验的机制。比如:举办高校辅导员的团体辅导活动,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同时,恢复体验作为一种从职业压力中放松和舒缓的机制,能够正向预测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情绪状态,提高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此外,可开展素质拓展、文体项目、生日祝福等系列暖心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虑深入挖掘高校辅导员潜能,进一步激发高校辅导员队伍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3.满足工作群体“归属”,厚植高校辅导员成长沃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要素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此,需要全面整合高校辅导员队伍内外部资源,破除高校辅导员个体单打独斗的发展障碍,与群体形成育人合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全力打造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配置,要以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升为主,夯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体力量,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实现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感。例如:实施高校辅导员导师制,举办“青蓝结对”师徒结对,发挥高校辅导员导师在思想引导、经验传导、工作督导中的“三导”作用,帮助新任青年高校辅导员快速成长,全力打造高校辅导员成长梯队。在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深入了解高校辅导员的所思所想和困惑,开展系列高校辅导员沙龙和案例研讨活动,架起一座解决高校辅导员“急难愁盼”问题的桥梁。同时要满足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归属感,建立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安全感。例如,加强对优秀高校辅导员的典型宣传,邀请“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进校宣讲,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借鉴他们与学生推心置腹的沟通方法,学习他们用爱心关注学生、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育人方式,充分发挥优秀高校辅导员的榜样引领作用,在欣欣向荣的良好氛围中实现个人与团队的结合,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

篇2:

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党的XX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将“网络强国”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部署。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因网而生、因网而聚、因网而增”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影响愈发深入,高校辅导员应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新特点、新动向和新规律,切实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指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为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从时间维度、方法维度、目标维度出发,探索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好“时”,分析好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的时间维度

网络文化育人的“时”,包含育人的“时机”和“时势”,高校辅导员恰当选择育人“时机”,科学把握育人“时势”,是提升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时”的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育人效果的好坏。

1.恰当选择“时机”,弘扬主旋律。“时机”即在较为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的一些机会,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潜藏的各类“时机”,掌握所在的环境变化及青年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变化,以抓住网络文化育人的合适契机,积极创造有利时机。一是选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育人工作。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辅导员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要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教学日历等特殊时间点等为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可借助“大学的第一次”“传统节日、纪念日”,毕业季“大学的最后一次”等活动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归属教育、认同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等,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二是选择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及时育人。******指出,“要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抓好重大主题报道,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健全这方面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牢牢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因此,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辅导员应第一时间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培育青年的担当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等。

2.科学把握“时势”,掌握主动权。“时势”是指高校辅导员在信息推送时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要全面、科学地把握网络文化育人所面临的各方要求和形势。主动研究、探索、掌握网络的新方法、新动态、新手段和新方向,分析研判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点以及被影响的路径。当前,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应把握三个“时效”要求。一是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总要求。高校辅导员要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潮流,了解掌握新时代网络文化的新特点、新动向和新规律,应对网络育人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弘扬主旋律、正能量,创造网络文化育人新格局。二是积极回应大学生现实诉求。高校辅导员要依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需求和诉求,准确把握网络青年的思想动态,顺应青年成长规律,创作回应青年关切、表达青年期盼、聚焦青年困惑、反映青年诉求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及时帮助青年答疑解惑,不断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精准度与时效性。三是满足现实社会多方吁求。高校辅导员要敏锐把握和分析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社会焦点与时事政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及时准确发声,讲清讲透事件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引导青年理性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科学地看待社会舆论,理性地发表自身观念,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把握好“度”,掌握好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的方法维度

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的“度”,包含育人的“力度”和“适度”,高校辅导员准确把控育人“力度”,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平台建设、网络监管等加强网络文化育人“力度”,并且要在育人中随时关注青年学生的可接受度,要注意内容形式、发布频次、表达方式等,不断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把控育人“力度”,注重合理性。力度,是用力的程度和力量的强弱。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要遵循育人的方向和原则,把握好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加强理论学习力度,加强平台建设力度,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升网络文化育人成效。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力度。高校辅导员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自觉增强自身专业理论素质以及新媒体技术能力,也要注意其发布的网络文章的理论性、思想性,使之具备较强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高校辅导员应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及对网络文化的理性判断力,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力度。高校辅导员推动网络育人平台层次化、网络化、矩阵式体系构建,包含学生会各级组织、年级、班级、社团等四个层级,汇聚网络文化育人资源。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对平台的相关推文通过四层级平台进行同步发布、分享,携手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指出:“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辅导员需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责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引导青年学生规避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强化自我约束,增强自律意识。

2.把控育人“适度”,尊重规律性。“适度”是指辅导员在进行网络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育人适度性,紧扣大学生当前的需求和兴趣,准确把握网络文化作品的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方法,即创作内容、内涵,发文时间、频次以及沟通表达、互动等适度性,重视青年学习、生活、成长规律,提升网络文化的亲和性与互动性相统一的育人效果。一是选取适当的内容及形式。高校辅导员要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与学生互动交流,要体现用户思维、重视感性思维、运用故事思维,提高网络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吸引力、亲和力。二是发布频次要适度。辅导员要因人施策,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思想,关心学生不同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发布内容,精准影响学生。最后,要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要辩证地看待网络青年中的意见领袖的双重影响,高校辅导员对青年学生在网上的互动行为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适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建立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公共理性,促进客观理性表达意见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实践成“效”,定位好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的目标维度

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文化育人的“效”,指的是“效果”以及“效果的评估”。其中“效”的获得,是将育人的“时”和“度”综合运用的必然结果。同时,“效”也是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目标和归宿,是育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辅导员可通过注重育人议题,关注育人过程、优化育人队伍等三方面进行网络文化育人的“效果”提升,并通过平台数据、调研等进行育人效果评估。

1.重视育人“效果”,提升影响力。“效”是指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效果,坚持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双措并举、相互融合、同频共振、同时发声、协同作战,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感、真实感、参与度、投入感,切实增强共振效果。辅导员可从关注议题设置、关注育人过程、优化育人队伍三个方面提升网络文化育人“效果”。一是注重育人议题。高校辅导员应契合学生需求,聚焦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议题设置,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靶向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有效发挥网络文化浸润人心、汇聚力量的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有效作用。二是关注育人过程。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互动性的特点,及时收集反馈学生的留言以及对平台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根据不同青年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更新调整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方法,提升网络文化育人效果。三是优化育人队伍。辅导员需借助思政课教师、新媒体教师以及朋辈队伍的力量,使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落实育人效果。联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对所推送的相关内容进行引导、指导和把关,借助新媒体教师队伍对团队的运营技术进行专业指导。同时要培养一支热爱运营的骨干学生队伍,他们既是平台的参与者、传播者也是受益者,拉近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评估育人“效果”,增强实效性。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效果的评估,是促进网络文化育人科学化的必要保障,是网络文化育人过程的重要一环,其评估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平台数据评估。辅导员可通过平台系统掌握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用户趋势、用户画像等数据,并将其作为网络文化育人的效力评估指标。二是调研评估。辅导员可定期通过集体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与青年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分别从辅导员自身、青年学生、网络文化内容、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网络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以获得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估结果。三是多元化评估。辅导员可以拓展评估对象,如将学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的老师和领导、本校及外校的同行、学生家长和思政课教师等作为评估主体,了解他们对网络文化育人平台的价值导向、栏目功能、运营模式、创新亮点、育人效果等方面评价,并从不同角度充分掌握评估结果。

推荐访问:(2篇)XX高校辅导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辅导员 心得体会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