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百年大党面对面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心得体会6篇
第1篇: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代面对面》心得体会
近期,我校党支部组织全体教师干部深入学习了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作为一名在职教师,通过学习,个人大有收获、深受教益,接下来我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新时代面对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述的13个重大问题都来自于十九大报告,从总体上体现了十九大精神的重点和要义。比如,如何理解十九大主题的重要意义,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读本从三个方面揭示这一主题同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讲清了这个重大问题,笔墨虽然不多,但思路清晰、充满感情,很有说服力。有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有论述,但为了便于理解把握就要加以提炼,使之更加醒目。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书中讲了五个“新”:续写新篇章、战略新安排、生活新向往、梦想新征程、国际新地位。在阐发十九大精神原意的基础上,力求把握精髓,融会贯通,讲出了新意,讲出了深度,能真正抓住读者。
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社会上从不缺少复印机,更何况,论按部就班,人类也远远比不上机器。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是决定能走多远的根本,国家也是这样,有了核心思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备预不虞,为国常道。这句话原本我之前觉得晦涩难懂,看了书之后,顿感茅塞顿开,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着实非常打动人。人是很有惰性的一种生物,温室待久了就会疏忽大意,想到之前新闻说,某某公司裁掉了没有价值的老员工,大抵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啃老啃习惯了,终将得到反噬。诸如此类的良句自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内容丰富,而且其中穿插的“问答”、“解读”、 “图说”、“微言”等小专栏能及时把高深的名词加以通俗化的解释,也能及时的引申文意。
当然,也不能忘了感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的把脉,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开出了良方,不仅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屏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而且给人类文明思想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瑰宝。聚焦新时代,本书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探求真知、呈现灼见,就一定会让广大千部群众产生思想共鸣,作为教师干部的我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鼓足干劲、奋勇前进。
第2篇: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心得体会
最近,我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了《新时代面对面》,阅读完该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获益良多、感触颇多。接下来说说给我印象比较深地方吧。
新时代继往开来、守正出新,变的是方位,不变的是使命;
变的是矛盾,不变的是发展 。每一代青年都塑造着自己的时代。作为培育祖国花朵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本世纪中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那将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天的青年就是强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样寄语:“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翻开《新时代面对面》,一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从历史深处走来——“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世界进入“十九大时间”的真实故事,“歪果仁研究协会”对中国让世界称奇的变化的新鲜报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百年使命担当、百年奉献牺牲、百年砥砺前行、百年沧桑巨变的壮丽画卷……我们感慨历史、惊叹现实,读懂中国与世界的休戚相关,读出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社会上从不缺少复印机,更何况,论按部就班,人类也远远比不上机器。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是决定能走多远的根本,国家也是这样,有了核心思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得拥有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了书之后,看了该书后更加懂得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着实非常打动人。人是很有惰性的一种生物,温室待久了就会疏忽大意。
当然,也不能忘了感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的把脉,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开出了良方,不仅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而且给人类文明思想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瑰宝。
还要赞一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让大家更真切的觉得国家政策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着、落实着、进步着,也能更近距离的感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的美好。
第3篇: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心得体会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怎么写面对当前波澜壮阔的世界发展局势,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但真正的竞争应该是国家制度的竞争,关键是要坚持走好自己的道路。国家倡导“四个自信”,也正是深刻认识到坚信和坚守自身制度的重要意义。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心得体会
这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是一条不断创新发展的道路。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民主政权,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健全。今后,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
这是一条具有显著优势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有5000年深厚历史,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脱贫攻坚战中一个又一个深度贫困的堡垒被攻克;乡村振兴战略使千万个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使命在心,责任在肩,要坚定不移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奋力开创幸福美好新生活,迈向伟大复兴新征程。
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心得体会
近期网络、媒体都被“初心”刷屏,并广为传播,使我深受影响,不禁想想什么是初心,又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
初心是前进的原生天然动力,记得乔布斯曾说过“初心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正因如此,乔布斯始终把自己当作初学者,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热情,才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很多时候,这份“初心”是刚刚踏入某个职场、某个角色或者年少轻狂的时候方能勿忘初心,因为那时是未知、是挑战、是意气风发、是敢闯敢拼,可当我们一天天被岁月打磨,便忘记了最初梦想,我也曾迷茫,我曾退缩,我曾想过安逸,可每天打开公司网站看到身边的人和事,那些正能量的传递,那些不服输不断拼搏进取的同志,激发着我只有勇往直前,才无缺憾。我的初心就是不放弃、不抛弃、不服输,凡事遇见问题和困难总要在自身寻找原因,坚定自己的初衷和愿望,遇见困难不在是回避和退步。
初心就是矢志不渝的信念。很多人怀念儿时的味道,经常怀念曾经的美好,感慨时代的变迁,殊不知,变的更多的是人心。很多人沉醉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泡在这大染缸中无法自拨,享受这安逸麻痹自我,偏离原本的轨道,踏上陌生的旅途。我始终记得去年参加公司组织的隆尧监狱的警示教育,在监狱干警的带领下,实地了解、感受了**人员狱中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听取了**人员的现身说法及发自内心的忏悔,面对监狱里森严的高墙、电网,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那里的人曾经有美好家庭,曾经辉煌无比,曾经意气风发……可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监狱内外两重天,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自由。”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感慨。以案为戒,莫贪心,淡泊名利,守稳初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明月。
菩提偈说得好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想我们也要勤加拂拭我们的初心,让这颗初心“勿使惹尘埃”坚定初心的光亮剔透,作为我们人生的风向标和舵手,向着梦想彼岸,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
学习《中国制度面对面》心得体会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千载悠久历史的冥冥选择。上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尽管不少阶级和政党也都做出了反抗的努力,但都没能找到一条契合中国社会国情的道路、形成一个有力的政党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南湖红船点燃星星之火,掀起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岳震荡。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建立了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又经过68年的奋斗建设,不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还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共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粉墨登场。它们在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主义等问题上制造了诸多混乱,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得了“软骨病”。然而,君不见资本主义阶级矛盾愈加尖锐,“占领华尔街”“黄马甲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君不见西方国家深陷泥潭、重疴缠身,经济低迷、民主失灵、社会矛盾加剧不一而足;君不见被反复提及的“中国崩溃论”日渐崩溃,被多次唱衰的中国经济却昂首阔步、大步前行。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外界“东西南北风”的纷纷扰扰下,我们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唤。曾几何时,“人种优劣论”“白人至上论”甚嚣尘上,在世界舞台上,有色人种的话语权被不断剥夺,人权被肆意践踏,渴望发展渴望和平的愿景被无情碾压。崛起自“东亚病夫”的废墟里的中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既不是“再版”也不是“翻版”,而是一个“原版”,中国道路告诉世界,人类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只有西方化这一条道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由自己的努力走向现代化。“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纷纷对接,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正如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所说,新时代不仅是中国的,“它也开启了一个全球的新时代。”
伟大征程源于伟大梦想,伟大梦想迸发伟大力量。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每一名中国人,要争做新时代的筑梦者、弄潮儿,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用今天的汗水换明天的笑容,用今天的无悔奋斗搏明天的绚烂绽放!
第4篇: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心得体会
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精品力作
——读《新时代面对面》有感
今朝襄盛会,华夏谱新篇。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2018年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该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观点权威准确,文风清新简洁,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理论魅力。读后,深深感到这本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标定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的时代坐标,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精神涉及各个领域、涵盖方方面面,怎样既整体把握、全面领会,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新时代面对面》围绕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梳理归纳出13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作了全方位、立体式阐释,帮助人们提纲挈领地全面理解大会精神。同时,它还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解疑释惑,让读者看后如饮甘泉、通透解渴。
二是理性严谨、求真务实。这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做到理性客观、全面辩证。比如,在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时,既说明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又提出不能忽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在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领域广、影响范围大,既需要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完善配套,也需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
在讲全面从严治党时,阐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持不懈抓下去。这样的分析非常理性务实,文中比比皆是,让人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对待问题,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决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三是视野开阔,团结奋进。这本书以世界眼光、历史视角深刻分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找准时代新坐标,在世界浩浩荡荡的洪流中把握前进大趋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读起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同时,这本书不忘本来,承续过去,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处处可见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如文中大量运用“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文以载道,文以聚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内涵丰富、具有力量的语句,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忠爱国、珍爱和平等优秀价值观,读后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坚信广大干部群众阅读此书后,必将进一步提振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良好状态努力奋斗,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助力东方巨龙蓄势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是文风质朴,说理透彻。作为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不仅立意高远,有高度、有深度,而且秉持“短、实、新”的优良文风,生动朴实、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初入眼帘便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读后更是回味无穷、思之再三。比如,书中用“唯改革者进、唯鼎新者强”“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风景这边独好”等名言警句,使这本书在说理的过程中增添了文学色彩,使理论鲜活起来;
比如,书中大量运用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精美的图片,把理论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大大提升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再比如,每章都设置了《微言》《解读》等栏目,简约之中彰显深刻。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形式,饱含着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畅通了理论与群众之间沟通的纽带。
第5篇: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代面对面》心得体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近期,我校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作为一名在职党员教师,通过学习,个人大有收获、深受教益,接下来我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新时代面对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述的13个重大问题都来自于十九大报告,从总体上体现了十九大精神的重点和要义。比如,如何理解十九大主题的重要意义,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读本从三个方面揭示这一主题同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讲清了这个重大问题,笔墨虽然不多,但思路清晰、充满感情,很有说服力。有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有论述,但为了便于理解把握就要加以提炼,使之更加醒目。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书中讲了五个“新”:续写新篇章、战略新安排、生活新向往、梦想新征程、国际新地位。在阐发十九大精神原意的基础上,力求把握精髓,融会贯通,讲出了新意,讲出了深度,能真正抓住读者。
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社会上从不缺少复印机,更何况,论按部就班,人类也远远比不上机器。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是决定能走多远的根本,国家也是这样,有了核心思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备预不虞,为国常道。这句话原本我之前觉得晦涩难懂,看了书之后,顿感茅塞顿开,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着实非常打动人。人是很有惰性的一种生物,温室待久了就会疏忽大意,想到之前新闻说,某某公司裁掉了没有价值的老员工,大抵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啃老啃习惯了,终将得到反噬。诸如此类的良句自然还有许多,
第1页&共2页
就不一一列举了。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内容丰富,而且其中穿插的“问答”、“解读”、“图说”、“微言”等小专栏能及时把高深的名词加以通俗化的解释,也能及时的引申文意。
当然,也不能忘了感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的把脉,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开出了良方,不仅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而且给人类文明思想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瑰宝。聚焦新时代,本书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探求真知、呈现灼见,就一定会让广大干部群众产生思想共鸣,作为党员干部我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鼓足干劲、奋勇前进。
第2页&共2页
第6篇: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心得体会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由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 理 论热点面对面 ,从**年 至今已 连续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论读物方面独树一帜,业已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品牌,不少专家学者对它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 七个“怎么看” — —理论热点面对面·**~,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
点问题,紧紧围绕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关于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旧体现了它独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 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洞察力,朴实而不玄虚,浅显而不肤浅,成为集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基本特征。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走出书斋,来自生活,解读生活;
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求,就能lc-t‘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求,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而满足理论需求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为此,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比喻,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列宁为提醒人
们注重实践,不要死抱理论,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 由实践来检验。” 他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莲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和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及时概括。这既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时代发展,世事变化之快如白驹过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会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产生种种疑问和困惑,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什么产生,怎么看待等等,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给予说明和解答。而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敢于直面理论难题,敢于剖析社会矛盾,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及时加以正面引导,用最新素材阐述理论问题,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拐弯抹角,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七个“怎么看”紧扣社会热点,选题精当,直面难点,在理论上具有全面、准确的思想内涵。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认真梳理而成的七个“怎么看”,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 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十分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像一块磁铁,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心灵。如开篇第一看,讲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际上是全书的总起,这是一个长期来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问题,接下来几个怎么看的问题,
都和发展不平衡这个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系。正如书中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编者还通过大量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视角,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谜团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既反映了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又有解疑释惑的现实针对性,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思路清晰,又紧扣时代脉络,抓住当前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惑,充分体现了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又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正面解读,解决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合广大干部群众从理论的学习思考中得到启迪和帮助。
二、
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是通俗理论读物的根本要求。再好的理论,如果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就难免“和曲高和寡”,不可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理论读物要通俗化,为人们群众所乐于接受,必须在表现形式上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兴趣。从理论宣传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涩,把简单明白的道理复杂化,那是故弄玄虚。如果回避矛盾,绕开难题, 以大话套话壮胆,以空话废话敷衍,那是愚弄群众。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当深不深,当浅不浅,使人云里雾里,难以接受,那是不负责任。如果照抄照搬,堆砌文件语录,全是人家讲过的东西,那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这样的理论读物和宣传形式,看似有根有据、完全正确,实难取得宣传教育的预期效果,读者总有司空见惯的感觉,难免“望而生畏”,渐生倦意,久而久之必然败坏理论的声誉,难免使
理论之树变成灰色。目前在一些理论著述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用时髦
的“新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写文章,搞宣传总喜欢摆弄几个新词儿,把时髦当作标签到处乱贴,本来可以用很明白简单的文字说清楚的话,偏偏要用艰涩之词, 本来并不难懂的意思,却偏偏拐个大弯,结果使人难以理解。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一是从内容上看,它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总结;
二是从形式上看,它必须有一个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诚然,内容无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和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 人民群众就看不懂, 因而不能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主要是同广大群众交流思想,它需要我们与群众交流,化为百姓实践的语言。多说群众熟悉的话、能懂的话,这不光是一个文风的问题,也是理论宣传工作做到“三贴近” 的基本要求。“三贴近” 的前提就是要面对普通群众说话,力求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鲜活有趣。这除了要有笔下的张力和文字的功夫外,关键在于作者要有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强烈意识和愿望。
七个“怎么看” 一书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心里装着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看作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用群众性、平民化的语言表达理论的内容,还用许多生动的事例和比喻来活跃读者的思维,让人们更易于触摸到理论的精神实质。该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汲取营养,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反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时,用农村群众的话来说:“中央给
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又如讲到分配制度改革时,用人民群众的俗语加以说明:“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寥寥数语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再比如谈到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时,书中用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区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群众看病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前心里总犯嘀咕,怕这里(指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不好病会误事。没想到不用挂号直接就能看,而且医生服务态度好, 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 像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使群众看到,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理论就在自己身边。这些栩栩如生的语言和事例,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很亲切,有一种作者和读者“面对面” 拉家常的感觉,收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实现理论大众化, 离不开理论的通俗化。这就要求在理论宣传教育中必须注意文风,就当前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宣传方面不必繁文缛节,不必文过饰非,而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 不掩饰问题。文风,不仅是一个态度和立场的问题,还是一个能力和水平的问题。**同志强调,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克服不良文风,提倡优良文风,事关党的性质、宗旨,事关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把改进文风作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努力形
成新鲜活泼、清新朴实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清新简洁的文风,深入浅出地开展理论宣传,正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通俗” 之处,因此,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不仅要求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求作者能以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表述方式透彻明白地把理论知识传递给他们。在此,无须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 更不要大段大段的引证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让厚重的历史、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说话。(七个“怎么看” 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它不愧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