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党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时间:2022-06-20 18:4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以党创新理论滋养初心,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以党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6篇

第一篇: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理论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是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一,拓展平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先进的理论,再科学的理论,它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被群众掌握,必须使其大众化、通俗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创新途径和方法,加强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增强针对性;要积极探索网上理论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等新渠道,拓展新的理论宣传平台;要贴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二,增强本领,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口才好的要求,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学习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二是提高宣讲能力。宣讲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理论宣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因此,要力求在宣讲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鼓动性、感染力,学会与新的社会群体说话、与青年人说话、与困难群体说话、与老同志说话。三是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宣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宣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问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形象,努力使理论宣讲之树常青。

  第三,深入实际,增强理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把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能打动群众、融入群众,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当前,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转轨、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摸准干部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帮助干部群众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宣讲要善于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阐明深刻的理论,善于借用群众易懂的知识和群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宣讲效果最佳化。

第二篇: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只有始终坚持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贯彻好落实好“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才能凝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

初心来自人民。欲知其事,必先寻其源,要弄明白什么是初心,首先要清晰初心来自哪里。只有了解初心的渊源,才能理解为什么选择其作为初心,才能对初心有更好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否则,初心就不能很好地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扎根,也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们为之努力的能动实践。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坚守“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根本立场。在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不忘自己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来造福于人民。把人民作为根基和血脉所在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决定了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民展开,因人民而生,也因人民而存在和发展。党的工作实质上是把人民内在需求转化为自己具体目标和行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也正源于此、在于此。

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从独立自由到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具体的内在需求有所变化,但归根结底,贯穿其中的主线本质上就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极大渴望。初心因人民而生,有什么样的人民需求,党就有什么样的初心。人民的这种渴望就是党的初心之源,党的初心正是对人民与时俱进内在需求的最为本质、最为凝练的语言表达,是对人民呼声、人民期盼、人民愿望的最好展现。离开人民来谈,初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风一吹、雨一冲就会倒、就会塌。正因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根植于人民土壤,与人民紧密相连,它才具有最深厚的现实根源,最强大的动力能量,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初心为了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具有独特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党的初心是为了人民,一切践行初心的实践活动都要以人民为取向。

初心为了人民,就是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党,始终以最大的公心造福于人民。从1921年成立时的50多人到现在的超过9000万人,党的力量在增强、素质在提高、结构在优化,根本的一点却始终未变,那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的的赤子之心。正是这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始终鞭策着我们党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为之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和持续奋斗。

初心为了人民,就是要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坚决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什么和纠正什么,于大处做人民的坚强后盾和前行指引,于小处解民生之忧、补民生短板。只有融入为民真情服务、为民真朴奋斗、为民真心付出的实践中,初心才不会成为空想空谈,才会释放出它作为根本动力的无尽正能量,引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

初心为了人民,就是要让人民成为阅卷人,落实“一切由人民检验”的工作标准。一个政党的执政成绩怎么样、执政能力如何不能由自己来评价,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要看人民满不满意。人民满意是最大的政绩,是对共产党人最大的肯定和最高的褒奖,这也是坚守初心、践行初心的关键所在。

初心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98年的斗争史、奋斗史和探索史证明,人民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依靠力量所在,我们党能够逐步发展壮大、不断攻坚克难和持续走向胜利就在于我们始终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引领人民。作为新时代的答卷人,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前进路上会遇到甚至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风险和阻力,但是更要坚信,有了人民这一坚不可摧的力量源泉,我们一定会在守初心、践初心的道路上继续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人民是意志力源泉,依靠人民,初心才不会在风雨面前飘摇。守初心需要以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基石,只有扎根人民的理想信念才会“本根不摇”,脱离人民,理想信念就会失去沃土、迷失方向。历史和现实证明,以个人私欲而不是人民利益为基的理想信念不但消沉狭隘,而且经不起任何风雨考验。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抵御不了歪风邪气,会得“软骨病”,根本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以人民为主体的观点不牢靠。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想信念才能筑基固本,共产党员才能“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人民是生命力源泉,依靠人民,初心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心之所以是“活水”,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奋斗的动力,在于有人民这个不竭的源头作为保证。这不仅是因为初心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还因为只有依靠人民,初心才能被不断净化、保持常清,避免被不合格的党员干部污染。人民无处不在,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始终接受人民最广泛的监督是我们党的智慧创造。也正是因为依靠人民发现问题,依靠人民查处剔除昏官、懒官、庸官和贪官,我们党才能永葆初心的纯洁和生机,永葆思想的先进和行动的活力。

人民是战斗力源泉,依靠人民,初心才会迸发出强大的推进能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历史已经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要破除一切阻碍伟大斗争胜利的顽瘴痼疾,要消除一切损害党坚守初心的腐朽思想,要战胜一切干扰党践行初心的风险挑战,就必须要走依靠人民的人间正道,从人民身上汲取力量、吸收能量。唯有在赢得民心民意基础上汇集民智民力,才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实践转化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实际成果。

第三篇: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党的创新理论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诞生以来,就十分重视理论建设与理论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所走过的90年历程,就是理论创新的90年。正是因为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党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胜利。

9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90年,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仅继承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中国建立后,又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特殊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一化三改”的具体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
关于党的建设,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三大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十年“*****”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始走上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等。正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率领全国人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们党对创新在党的全局工作中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这些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创新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抓住党的建设的关键,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就把握了党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9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几点启示

新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建立在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前人的成果作为理论创新的起点,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启迪作用。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最为科学、深刻、彻底的理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反对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反对借创新之名、行“砍旗”之实的错误倾向,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对基本原理一知半解就急于构建“创新体系”的不良作风。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理论的前沿,这是我们坚持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国情特点,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向前进。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鲜明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理论本身只是纸上谈兵,不能面向社会实践,那就无法实现其使命和目的,就变成了无意义的活动。当今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大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时代。不断发展了的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许许多多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理论上的创新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和解决。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才能解答现时代提出的种种复杂问题,沉着地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种种挑战,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高度重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善于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全党的行动,这是党的理论创新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真心实意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及时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正确途径和根本方法。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与理论武装工作相结合、相促进。理论创新的价值在于实践,理论武装的价值在于使理论的价值得以实现。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武装和善于理论创新的党,特别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总是把理论武装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实践证明,党的事业的发展,党的自身建设的进步,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都同全党重视、加强理论武装密不可分。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应当跟进一步。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在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桥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成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四篇: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当前,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学风,如有的领导干部仍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创新理论,一切都以“老祖宗”讲过没有、讲了什么为标准;
有的领导干部死抱着僵化的观念和陈旧的经验不放,对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熟视无睹,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有的领导干部搞形式主义,心态浮躁,学习不刻苦,学为装门面;
有的则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创新理论,断章取义,任我取舍;
等等。所有这些,都妨碍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所以,要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反对四种不良学风。

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学风。教条主义学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受教条主义学风影响的人常常不分时间、地点,不是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看事物、想问题、作决定,往往是先查本本,唯书唯上不唯实,丢掉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如何对待“本本”?正确的选择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坚持这样做了,我们的言行才能符合实际,我们学习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取得成效。

其次,要反对经验主义学风。经验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只讲经验不讲理论。学习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是反对和克服经验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和现实途径,因为不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就无法掌握正确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无法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干部,在当前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一定要发扬优良学风,注意深入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自己面对的实际问题。

再次,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风。形式主义由于违背了内容与形式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科学原理,把形式的作用夸大到不恰当的地步,因而是一种不良的学风。当前形式主义学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不在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学而不实,学而不信,学而不用;
不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不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认识,不敢批评错误的观点,把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虚化,一味地在理论的一些现成词句中循环往复玩弄技巧;
不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研究和分析问题,不考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不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等等。对于形式主义学风,我们如果不下大决心,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那么,“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弄虚作假、大做表面文章的风气就会蔓延,不求真、不务实、好大喜功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会得到助长。因此,只有切实克服形式主义学风,发扬光大党的良好学风,才能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把每一项工作都办成群众满意的工程。

第四,要反对实用主义学风。“有用即真理”,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这是实用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实用主义学风的危害就在于割裂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从某一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或个人利益出发,任意裁剪理论,断章取义。这种学风在当前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因此,一定要完整、准确地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坚决反对和克服实用主义学风。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力争从总体上领会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并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篇: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刘云山在理论宣传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阐释
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思想理论氛围

中宣部30日在京召开理论宣传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理论宣传就应深入一步。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扩大影响力、增强说服力,更好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思想理论氛围。

  刘云山指出,理论宣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让党的理论最迅速最广泛同群众见面的基本途径。在国际国内形势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理论宣传工作的作用更加凸显、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在认识改造世界、凝聚思想共识中的指南作用。

  刘云山强调,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做好新形势下的理论宣传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力量,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坚定人们的共同理想追求。要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真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阐释,不断增强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迫切需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在新的高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共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刘云山强调,加强理论宣传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变化,贴近受众需求,增强工作创造性,提高宣传实效性。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实践,深入回答群众关注、社会关切的时代课题,着力架起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在服务社会实践、满足群众需求中更好地实现理论的价值。要大力改进创新,遵循宣传规律,讲究宣传艺术,切实改进文风,不断提高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加强阵地建设,发挥好传统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积极拓展新的理论传播阵地,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理论宣传平台。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培养,不断壮大理论宣传力量,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理论宣传队伍,为理论宣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完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更好地把理论宣传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来自有关地区、部门、宣传文化单位的8位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央有关部门、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党委讲师团以及在京有关新闻媒体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

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90年来,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创造,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从事的开创性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理论创新,关键是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着眼于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着眼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科学发展的实践,着眼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着眼于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实践。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基础上深化理论思维,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同时,我们也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离开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造性实践来谈理论创新,必定是苍白的,没有根基的,也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

  善于运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页)实践证明,理论越是丰富和发展,理论武装工作越重要。没有理论创新的党是没有活的灵魂的党,没有理论武装的党是没有统一意志的党。党的理论创新每向前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必须跟进一步。

  我们党是一个历来重视学习、教育,重视理论武装的党。早在建党之初的1921年8月,毛泽东同志等就创办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全国第一所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把《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基本学习内容。在延安时期,党通过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了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为迎接新的任务而进行新的学习,收到了巨大成效。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2卷第153页)他还指出:学习,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普遍的、深刻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教育,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就把学习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烈的进取精神,反映了我们党永不停滞的鲜明特征。

  理论创新成果只有通过理论武装头脑,才能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进而才能用于实践、指导实践。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充分体现出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历程中,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可以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一直都起着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当前,党正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本世纪上半叶的两个宏伟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继续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努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为实现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充分发挥党校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党校制度,历来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重要载体。党校在不同时期都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干部素质的首要任务。早在建党初期的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就指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1933年3月13日,在苏区中央局党校的基础上,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亦即中央党校,正式创办开学。几十年来,中央党校和各级党校在我们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国民教育体系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党校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校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党校的科研工作,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党校作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同志今年5月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党校的突出特点和工作职责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就要求党校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领导干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各级党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回顾党的90年发展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条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伟大奇迹、谱写壮丽史诗的重要经验昭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创新,一刻也不能放松理论武装。(执笔:张伯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时代解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和展示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神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和主要标志,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彼此贯通、有机统一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

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化 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武装工作综述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记者隋笑飞、赵超)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伟大事业,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高度重视 不断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深化拓展理论武装工作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全面推进,理论武装不断向纵深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深化拓展理论武装工作举措频频 十六大刚刚闭幕,中央就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组织中央宣讲团,连续举办十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从2005年1月开始,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深入展开,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中央政治局确立了集体学习制度,为全党学习发挥了率先垂范作用。2002年以来,党的十六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4次集体学习,十七届中央政治局也已进行了31次集体学习。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从2008年开始,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500多万党员参加,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等一系列读物相继推出,为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重要材料。

围绕学习贯彻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等,中央宣讲团分赴各地宣讲,有力推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的统一和力量的凝聚

神州大地,各地区各部门把深化理论武装作为第一位任务,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围绕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黑龙江举办“庆七一、学讲话、忆党史、看发展”省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考察活动。

上海举办各种专题研讨班,培训宣讲骨干,深入开展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宣讲活动。

山西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就事关科学发展的19个重大课题开展大规模宣传教育及调研。

北京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我的北京我的家”“我们的节日”等传统节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从上到下,全党全国兴起了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

理论指导实践 思想永放光芒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丰硕,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法理学》《社会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文学理论》《史学概论》 一本本重点教材,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这些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由中宣部、教育部等主管单位精心组织实施的。来自全国的优秀专家分别组成专门的教材编写课题组,深入调查研究,集体研讨、反复修改,努力打造学术精品。

从2004年起,中央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我们看到的是沉甸甸的成果:

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深入研究阐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中央全会精神,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推出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为准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深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组织工程专家和社科界广大专家学者,以及全国7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把研究力量和主攻方向集中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

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并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6个二级学科;
许多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从2006年起陆续投入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基础学科研究,推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从2005年开始,有关部门连续7年举办60多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国情调研活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人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

正如许多干部群众所说,“通过专家讲座、学者文章、辅导读本,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加深了,对改革发展事业的信心更坚定了。”

增进共识 凝聚力量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积极探索理论走向大众的有效形式,理论大众化成效明显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

“民以食为天,顿顿都要吃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 如果不是亲自阅读,相信很少有人会想到上面的这些话摘自一本理论读物。

“这本书没有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而是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来回答老百姓关注的一些问题,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北京一位居民如是说。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一书中,8个问题都是难点问题,能够讲清楚、说明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本书却把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够看得懂、摸得着、见得到的例子。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高和荣分析指出,《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努力以群众熟悉的语言和事例来解释理论、讲述理论,使理论生活化、大众化,让群众感到亲切,引起群众共鸣。

推进理论大众化,是新形势下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举措,是凝聚智慧力量、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深入解读中央政策措施,及时反映各地各部门的经验做法,充分展示基层群众的实践创造,更好地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理论大众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以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改革开放30年纪实》《辉煌60年》《旗帜》等文献片相继推出,反响热烈。

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赢得读者广泛欢迎。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也积极发挥各自优势。《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和《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等电视专题节目相继推出,网络直播电视片、网上座谈会、网络互动等活动广泛开展,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近干部群众。

回首十六大以来我国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化,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人们无法不心情激荡,信心满怀。着眼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必将不断增强。

理论宣传工作座谈会发言摘要

深入实施普及计划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高校师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出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战略部署。

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高校是重要阵地,大学生是重点群体。近年来,教育部采取多种措施,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

云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近年来,我省各级各部门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开展了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既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又从实践层面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经验。在这方面,艾思奇的故乡——腾冲县,给全省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每年都组织基层理论宣讲员到机关、学校、厂矿、农村、社区开展百余场理论宣讲活动,坚持以大宣讲促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从而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断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腾冲县在总结开展大宣讲经验的基础上,组建了“艾思奇百姓宣讲团”。3月23日,省委宣传部在腾冲召开会议给“艾思奇百姓宣讲团”正式授牌,腾冲县委宣传部给首批聘请的36位宣讲团成员颁发了聘书。成立“艾思奇百姓宣讲团”,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艾思奇等老一辈理论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成立“艾思奇百姓宣讲团”,是我省积极探索面向基层群众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增强理论宣传普及活力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传普及,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科学理论只有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达到凝聚力量、激发动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扎实深入开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普及,是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等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指导我们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和考验,生动展现了理论大众化的显著成效。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云南实际,在全省集中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理论武装工作上新台阶。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好用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动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力度,为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为我省“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凝心聚力。

  理论武装工作开展的深入与否,能不能富有成效,关键要看干部群众是不是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是不是真正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自觉指导实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实践证明,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在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科学理论的运用转化上下功夫,是确保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传普及,必须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必须着力推进理论的大众化。这是因为,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大众需求的程度,说到底就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渴望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能够从理论上得到解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不断显现,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给予及时回答。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用科学理论去加强引导。推广完善“艾思奇百姓宣讲团”这样的思路举措,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艾思奇同志毕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积极探索理论宣传普及大众化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路子,充分发挥好科学理论释难解疑和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理论宣传普及,要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精神、全国“两会”和我省“两会”精神,紧密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深入宣传好“十一五”时期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经验,深入宣传好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根主线,深入宣传好我国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特别是要深入宣传好省委提出的“两强一堡”战略,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要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深入宣传好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本质和主流,我们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帮助人民群众加强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基层理论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要针对不同的群体,结合他们最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坚决防止和杜绝空对空的理论说教;
要注意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专业培训之中,多采取以事说理等方式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
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农村集市、文艺演出等各种载体和场合,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形成基层理论宣传普及的整体效益。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理论宣传队伍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既要发挥好专家学者的作用,更要发挥好百姓中间的“土专家”的作用。人民群众在想什么、思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相比之下,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百姓宣讲团成员也许比专家学者更清楚、更明白,在进行面向大众的理论宣传普及中,他们更有发言权,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够采用老百姓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传播科学理论。一句话,他们更容易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需要强调的是,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理论功底,平时又工作在最基层,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他们是推动基层理论宣传普及的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各地各部门要注意发挥好这两支队伍的作用,真正让他们在基层理论宣传普及中唱主角。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百姓宣讲队伍,是推动基层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要采取集中培训、重点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理论宣讲员的业务培训和作风培养,使他们在理论宣传普及中能够跟得上、贴得紧、能结合。尤其要教育基层宣讲员像艾思奇同志那样,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连心、面对面,自觉肩负起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向大众、贴近大众、服务大众的政治责任,把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自己最光荣的使命。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基层宣讲员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掌握人民群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采取集体备课等形式,切实从理论上做好释难解疑工作,从现实中及时回答好人民群众的关切,不断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切实关心基层宣讲员的工作、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始终热爱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普及,尽职尽责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工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理论宣传普及上,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创造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好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推广。当前,要以“艾思奇百姓宣讲团”的成立为基点,进一步探索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传普及的路子,始终保持基层理论宣传普及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把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向深入,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执笔:何天华)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迈入“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时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立德”。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要在提高能力、深化认识上下功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学习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焕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强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要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上下功夫。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等方面转变观念、完善措施、探索办法,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不断用实践检验学习成果。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要在传承发展、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围绕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与疑惑,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通过学习、实践和思考,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政党,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创新;
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一刻也不会放松理论学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才能更好地提高全党素质,激发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回顾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迈入“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攻坚时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立德”。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要在提高能力、深化认识上下功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学习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焕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强化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要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上下功夫。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等方面转变观念、完善措施、探索办法,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不断用实践检验学习成果。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要在传承发展、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围绕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与疑惑,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通过学习、实践和思考,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政党,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创新;
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一刻也不会放松理论学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才能更好地提高全党素质,激发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六篇: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仅擅长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而且尤其擅长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在当今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死路一条。

什么是管理创新?创新(Innovation),含义为创新(Innovate)行为、发明(invent行为或者创造(create某种新事物的行为,即将原有的东西加以改变或引入新的东西。

创新是“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的含义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

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创新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追求最佳“系统组合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管理创新对创新者来说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效率,不是只有以前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我们发明出来了才叫创新。以前没有建立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制定,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基础,同样属于创新。

创新不一定是发明一个全新的创造物,创新也可能是改进和衍生。模仿往往是创新开始的第一步。

创新需要审视内外部环境,处理、搜集有关变革威胁和机遇的相关信号,决定组织需要关注的关键信号(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

摩托罗拉公司铱星计划的案例说明:企业经营处处存在风险,只有通过创新(在这里是通过“风险投资”降低风险才能避免企业的灭顶之灾。

无数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必须从上到下。决策者和执行人必须得到授权,基层员工必须有理解力、责任心和足够的能力,两者缺一都会造成灾难。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活动的动机和原则建立在千方百计调动并保护人们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

创新要抓住自己企业的最薄弱环节。

任何一个系统都至少存在一种局限(否则企业都可以赚取无限多的利润,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重点放在各种局限上,即把重点放在链条的薄弱环节上,在绝大多数企业里,最薄弱的环节不是客观因素,而是已根植于行为方式中的某种做法。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管理是最短的一块板。创新就是最有效的加长短板的手段。

过于现实主义往往意味着不求进取。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一般都是理想主义者。

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创新”一词在英文里有两个词相对应:innovation和creation。innovation是从经济意义上说的,所以两年前全国创新大会说“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这就是从知识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形成生产力,出新创意、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形成新产品,到市场上去争分额。这个过程当然是企业为主。这种“新”,以市场评定为依据。一套时装,把三十年代的旗袍拿过来,改头换面一下推向市场,取代了去年的裙装,成为新款式,受到顾客欢迎,为企业争得大量利润,就是“创新”。这当然需要新思路,要了解市场动向,但不一定是过去从来没有的。Creation现在常叫做“原创性”,就是在科学上得到过去从没有过的东西。上帝创造世界用的就是这个词。这当然是科学家的任务。所以我过去曾说,我们大学要更注重creation,
要原创。后来想,其实科学发展也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有些过去提过的一些概念、理论,曾经被证明是不恰当的或错误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后还会发现它有合理的成分,可以拿过来用。当然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可能是借鉴的。例如,牛顿提出过光的微粒说,后来被波动说替代了,“量子论”出来以后,光于概念又为科学界公认。当然,它己不是牛顿意义上的“微粒”了。50年代核磁共振的“自旋问波”发明以后,曾认为可以用此现象做计算机记忆元件,很快成了无稽之谈。40多年后,量子计算的实验,却在核磁共振中实现了,当然不是用“白旋回波”,但有相似之处。所以科学上也可以“温故而出新”。于是,我就认为没有必要文严格区分innovation还是creation,能创新就行。何况大学还应该把一部分学生培养成企业家,让他们去创业。所以,创新就是创新。能以前人以他人所没有的方法、手段、器物、概念、理论之解队提山米的问题,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以及能找到前所未知或没有的事物的,都是创新。
现在一谈到创新,就要说到诺贝尔奖之类,似乎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算创新。这种观念会误导社会。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尖子人才,杰出的科学家,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在全社会提倡创新。我们民族需要创新,就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去迎接国家经济、政治、法制、社会、环境、管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健康、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来的无数的、层出不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多数都不能完全依靠学习、借鉴、抄袭现成的方案,而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以创新的态度和创新的能力应对。我们每个人的职位有高有低,所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但都要以创新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才能取得实际的成绩,使社会进步。创新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创新是全民族的任务,应当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所以培养创新人才是对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共有的要求和任务,而不仅只是某些高层次学校的事。这样,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任务才能完成。

如何理解创新必须坚持两大根本要求?
总结我们20多年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联系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要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思想上 联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我们都知道,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有作为的政党,不仅要投身于变革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而且要善于倾听实践的呼声,把握实践的走向,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能够随着实践的进程不断地推进和发展。毛泽东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成果。由此可见,创新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常常会发生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冲突,就有一个如何在实践中重新认识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理论的问题。这样,在坚持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就提出了“解放思想”的任务。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整风运动时就提出过“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更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可见,创新的过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理论上 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精神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被动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是以一种历史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能动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江泽民同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深刻总结,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和新觉醒。


这就阐明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推进理论创新时,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在理论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就是说,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开拓前进

推荐访问:初心 滋养 理论 以党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 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