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课:努力在打造思政“金课”上下更大功夫

时间:2024-05-12 18:4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党课:努力在打造思政“金课”上下更大功夫,供大家参考。

高校党课:努力在打造思政“金课”上下更大功夫

各位老师,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切实在立德树人中实现发展,在守正创新中提高质量,在凝聚师生、引领社会上发挥应有作用,努力在打造思政“金课”上下更大功夫。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以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筑牢“培养什么人”的思想根基

***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守好这一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地举旗定向,引导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面前要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信者和捍卫者。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站在意识形态战线最前沿,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力、组织力、引领力。二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高校管理的各个领域,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课堂教学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原则,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加强对校园讲座、论坛、报告会、学术沙龙、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确保讲座、论坛、报告会、学术沙龙、社团等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促进学术繁荣的阵地,绝不留管理死角和盲区。三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当前,文化形态、媒介生态、传播样态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以爱国意识培育独立精神、以真学实干增强话语自信,以自觉话语斗争**西方社会思潮的魅影,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对西方理论进行创新性转化,构建具有全球影响的话语体系,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

二、创新立德树人方式方法,回应“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引擎作用,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改革创新中开创立德树人的新局面。

一是加强教学创新。按照******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思政小课堂”发力,向“社会大课堂”拓展,在“三全育人”体系下全面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二是加强载体创新。建设运营好高校思政类网站、公众号等,把科学理论、重要观点融入典型事件、热点事件分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机制创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规律和现实需求,创新师生互动机制,采取灵活生动的方式,突出教育重点,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专业知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教育各环节。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之中,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创新。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用学生喜欢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最感兴趣的话题引导网络空间,设置网络议题,让党的声音始终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旗帜鲜明地弘扬网络正能量。

三、唱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旋律,彰显“为谁培养人”的价值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高校“为谁培养人”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一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宣传英模感人事迹,讲好红色故事,激发师生情感共鸣,强化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精品,用民族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哺育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化课程设置,打造“互联网+”宣传教育平台,丰富实践教育活动,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要教育引导高校师生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对外宣传、学术交流、论坛研讨等活动中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今时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生产,人类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高校承担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重要使命,应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优势,采取校企联合、校地联合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着力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努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党课 更大 功夫 高校党课:努力在打造思政“金课”上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