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跨越》读后感1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花了5天的时间读完,当然,读的也很粗糙,里面的好多东西理解的也不透彻。这本书讲人类个体心理学,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感觉是一本心理学的科普书,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1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花了5天的时间读完,当然,读的也很粗糙,里面的好多东西理解的也不透彻。这本书讲人类个体心理学,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感觉是一本心理学的科普书,它讲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的意义、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的引导、职业问题、爱情与婚姻等方面。
在刚开始读的时候,作者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刚开始对于这个观点是不赞同的,也是有疑问的,然后抱着这个疑问继续读下去,发现确实不管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处处离不开合作,我们与同事的合作,与学生的合作,与父母的合作,与爱人的合作,以及在社会的中与陌生人的合作。而之前对于奉献的理解过于狭隘,奉献不仅仅是伟人为人民、为国家做的大事儿才叫贡献,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的如此优越的生存条件何尝不是一种贡献,而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又何尝不是一种贡献,我们对身边的环境的爱护更何尝不是一种贡献。
在书中作者讲述为什么我们会做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是因为现实生活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这个观点我还是抱有怀疑的态度。
还有家庭、学校对于每个小孩成长的影响,这对于以后的育儿还是有一些帮助的,但是不可照搬,有些观点还是不能认同,可能这本书也比较久远了,里面的一些观点比较老旧。学校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作为一个老师去理解学生的心理,可以更方便的去管理班级。
在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描述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没有地位之分,确实如此,在两个人的婚姻世界里应该是*等,互相尊重对方的。
总的来说,《自卑与超越》这个本讲的反而不是讲什么是自卑,怎样去克服自卑。而是一本讲述了生活的各方面,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有这样或那样让人不理解的行为,讲的不是很深入(估计太深入我也会看不懂),对于我们以后为人父母,与人相处会有帮助,当然里面的一些观点我们还是要自己去深入思考。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2
对于《自卑与超越》这样的大师级作品,我常常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沏上一杯绿茶,在床头灯温柔的光里,静静品读。对于学识不高的我,有时真的是“啃读”。看《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对作者肃然起敬。
阿德勒是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后来因为在研究中与大师有不同的见解,另立门户,创立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这是我认为他可敬的第一个理由。试想,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在专业权威的光环下,为保住声明利益噤若寒蝉,而我一个小小老师,有时也会在某位学问深厚的前辈面前,欲言又止。不坚持,就不会有独立的见解,长此以往,很多思想在一一被证实和解说后,发现竟然与我先前的见解如此一般。于是后悔当初没有过多追求和讨论。
第二个理由是:他是个有残疾的人。一个小小年纪就驼背的人,要怎样忍受世人的鄙夷,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尚且成为疑惑,还要能够有勇气和信心创造出这样的成就,造福世人,这不是奇迹吗!
只是在这本书的扉页,我便已暗自汗颜。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便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对于梦,因为过多、过早接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意识难以接受,但,在比较之后回味起来,“个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于梦的解释,似乎阿德勒的研究学说更“合乎常识”。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1)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3篇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1
《超越与自卑》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所著。他在第一章《生活的意义》中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人们对“到底是心灵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支配心灵”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时,个体心理学则认为肉体和心灵都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为动作订下目标,但同时又受到肉体的影响。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语言*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2
沙龙读书会第二次讨论《超越自卑》,我知道一定还会有第三次,这是继《正面管教》之后又一本被我读烂了的书(封皮都破啦)。与之前磕磕巴巴、翻来倒去的阅读过程不同,结合《被讨厌的勇气》和鼓励咨询的所思所学,这次读起来(不包括原版的话是第三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关于“意义”
意义:即诠释。你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自己诠释之后的.样子,被赋予了你的生活意义。
世界是如此,环境、现实亦如此。当一个孩子的执着在你眼中带来的是麻烦时,你会将之认为是“执拗”,是缺点;若带来的是便利,你会将之认为是“有主见”,是优点。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伴侣的某个特点在恋爱阶段被你看作是亮点,而在婚后被你看作是劣习,你总说对方变了,其实,他还是那个他,只是这一特点带给你的意义变了。
我们总以为,因为世界是蓝色的,所以我看到了蓝色。其实,世界是蓝色的,是因为我选择戴了一副蓝色的眼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有色眼镜,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关乎对错,关键在于,长大之后的你是否能觉察到这副眼镜,从而看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花生妈妈沙龙的首期鼓励咨询小组课程进行到第二周,成员们分享说自己眼里的老公竟多了许多优点,其实是谁真正改变了呢?
关于“整体性”和“目的论”
心灵与肉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像我们在课堂上频繁提到的“想法、感受、决定”也是一体的。它们相互影响,不过“举动永远受制于意义”。
“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个人的感情主要是由个人的目标和他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安全感,或者是归属感与价值感,但是在获取这个最终目标时,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途径,有些人选择的是错误的途径。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便与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有关。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早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就已固定下来。决定我们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即诠释,私人逻辑),所以应该说这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当然这种选择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那么,虽然过去的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为过去的经历赋予新的诠释。
这正是我选择学习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观点带给我勇气和力量。挖掘潜意识中的私人逻辑,这也是我们在鼓励咨询课程中的主要功课。
花生妈妈鼓励咨询小组课程
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
在我看来,“自卑感”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既然是感受,就没有对与错、正面与负面之分,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需要像其它所有感受一样被看见、被接纳。追求优越感也不是问题,这“是所有人的通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前者是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所有问题,后者则是借由人生谎言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自我麻醉。二者没有孰优孰劣,都是对真正的问题避而不谈,根源都是很深的自卑感。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面对自卑感或者以恰当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呢?这就需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意义,即奉献、社会兴趣、互助合作。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所说的“他者贡献”和“共同体感觉”,这也是超越自卑的关键所在吧!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集中全力来克服他的困难,则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以他对现实的兴趣、对别人的兴趣,以及对合作的兴趣为基础的。”
在读书会中我还结合自身的例子分享了一点,社会兴趣不等于外向,后者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关于“鼓励咨询”
鼓励咨询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早期记忆的研究,通过再次阅读《超越自卑》,我对于这部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被‘当做’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个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鼓励咨询课程本身,正如个体心理学,不是为了治疗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表现,而是通过挖掘我们的生活方式、私人逻辑和行为模式,找出根源所在,从而赋予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勇气和方向。
关于亲子教育
在阅读很多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从书中搜索教育方针,并以此为指导来纠正自己的教育误区。然而,孩子是在观察中学习的。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私人逻辑,也伪装不了自己的生活意义,与其向外寻求纠正,不如向内寻找自己,看见完整的自我,活出正确的生活意义。
比如,关于母道,关于孩子对父亲的兴趣,等等,都不是刻意引导或训练出来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于伴侣是否发自内心地欣赏和尊重?我们在家庭中形成的氛围是权威还是合作?我们自身对于母道有着怎样的理解、践行和能量状态?
想起一件趣事。某天晚饭后,花生要我陪他一起玩,我自然而然地说:“妈妈收拾桌子,爸爸现在去陪你玩。”话音刚落,想起了权威和合作,立马心虚地加了一句:“爸爸,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哈哈,所以说,生活意义不是说教或伪装出来的,而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2)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
对于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当一个遇到问题,如果他没有能力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坚信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此时出现的便是典型的自卑情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哭泣、推诿责任都有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自卑感的心理逃避
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自卑的情绪当中,当人们疲于利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自卑带给他的压力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一些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补偿自己,从而获取虚拟的优越感,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接受父母的管束,公然对其进行反抗,从而获取自由的优越感;犯罪分子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他们逃避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捷径--犯罪解决困难,甚至以作案之后没被抓到为荣,以为自己就是英雄;脾气暴躁的人缺少处理事情的耐心,其本质上是自己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利用暴躁的脾气掩饰自己的自卑感。总体来说,错误的处理方式好似海市蜃楼,它并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它只会无限的温养我们的自卑感,从而是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卑的来源
为了更好的解决自卑情结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卑情结的来源。
早期记忆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5岁左右便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风格,这足以证明早期记忆对其人生的重要性。记忆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东西,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记忆只会存储那些他认为对他有用的东西。但必须强调一点,经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本次经历的看法,而早期记忆便是我们人生观的雏形,后期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是建立在最初的记忆之上的。
梦的影响。
梦境与人清醒时的生活并不对立,相反梦中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生活都具有统一性,梦是人生态度的产物,是强化生活风格的方式。人只有在没有紧张感的压迫时,睡眠才会真正的放松,梦境是对睡眠质量的干扰,当现实中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现实的压力就会潜入我们的睡眠,我们就会做相关的梦。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梦中没有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不利用常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违背常识提供理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性。例如当一个人总想象着一夜暴富,但他又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财富,他脑中可能会迸现出赌博的念头,而梦中富有的画面激起了其行动的欲望,从而战胜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智,最后成了赌徒。
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孩子的关注度会对后期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关注的‘别人’,母亲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和孩子关系变得稳定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父亲身上,而父亲不能将自己是做当做家庭的权威,而只需将自己视作家庭的成员,只有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顺序导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度的竞争关系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的影响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验,本次考验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其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长项。我们必须清楚,对于所谓的‘另类的孩子’,打骂、批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师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而不是从问题少年组织中获取成就感。另外学校也不应该以IQ测试以及遗传因素来对学生的成长下定论,这样只会给孩子更多的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如何实现超越
阿德勒主张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在于与他人合作。拒绝合作的人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通过合作能得到帮助,他们关心的是‘我有哪些好处’,如何逃避责任,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体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问题可归为三类:职业、社会与两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体会到被他人需要,被需要才能使人获得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是很难自卑的。
自卑感并不可怕,它是个人从*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自卑感并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面对自卑感的态度却可以决定我们迈出的下一步的方向。正确的认识自卑,学会合作,我们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这个月用零碎时间读完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首先详要介绍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为什么选择《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呢?
先前听了樊登讲书,这本书的意义在生活中很多情况都能运用到。每个人非十全十美,都存在不足之处。可能是外型五官身高逊色,也许是感情世界受挫等等。身上多少都有自卑情结,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并积极改善它。要想克服这种让自己感受不好的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走出来,直面它,剖析它,疗愈它,从而一步步实现自我进步和超越。
正如阿德勒先生说的:“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这本书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起因,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应如何克服它,如何将其转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有所成就。读完受益匪浅,感慨颇多,还一定程度增强自信心。书中刚开篇讲人生活着的意义。提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阐明人生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作者还提出的”个体心理学”倡导,将人类所有问题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书本运用大量案例证明我们的性格和行为都能从成长环境或过往经历中找到根源。
主要例举“精神病患者”“罪犯”两类,他们都属于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产生的问题都源于他们童年的家庭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内心产生了负面影响。环境不能完全影响一个人,但他们对这种环境做出的主观意识可以长足影响一生。
书中给自卑情结下定义: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不管是愤慨、泪水还是歉意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就想通过一种优越感来释放自己,往往逃避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勇敢向前争取胜利。反而从乱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求优越感,容易走偏。在困难面前,他们会表现出犹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缩缩。最大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的诱因有身体残缺、被溺爱或者被冷落,而自卑、抑郁、恋母、偷盗等都是呈显出来的现象,这些人群都是缺乏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如果想改变这些问题人群,需要从他们的童年经历寻找突破口,哪些事件形成了他们现在做事或者看待问题的主观意识。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学校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叙述家庭影响的章节。作者提出父母亲的*等合作关系是家庭生活的基础。婚姻是种伙伴关系,没有一方应该高人一等。在一个家庭中,可以没有统治者存在,但却不可没有合作精神。
就母亲而论,母亲和丈夫、孩子、社会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这三种联系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冷静去面对,注意*衡不偏袒。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然后将这种信任延伸到外界,更好地促进与他人合作。对父亲而言亲的责任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社会的好公民。其必须将人生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不应该轻视妻子的家庭地位,而应与她合作。我觉得阿德勒先生说的太对了。家庭是一个整体的关系,成员间相互协作包容,共生互进式合作很重要。像家中日常双方各司其职:修理家具、拼装器械材料、搬运重物等就主由男方处理,打扫卫生,烹饪饭菜,照顾宝宝主由女方负责,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男方也不能因为掌握家庭主要收入,理所当然视自己是家中主宰者,从而对女方百般支配和要求,因为谁都不想被指责。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温和商量式的语气对妻子表示尊重,两个人都和颜悦色,互相帮助合作,家才能蒸蒸日上。这也是我一直强烈赞同和支持的观点。
这一章提出的思想建树,注重养育方式,对于日后育儿经验也有借鉴性意义。作者倡导老师与父母,应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创造价值。从小培养孩子如何对别人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与他人*等相处的行为。培养孩子的兴趣,慢慢成为孩子的一项特长,可以成为他养家糊口,融入社会并发挥价值的一项技能。普及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真诚友好交往,相互袒露心扉;工作上和同事配合共赢;受到领导的提点,鼓励和赏识;感受到另一半的体贴关爱都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这些都是高级合作关系的表现。
不仅要让自己浸泡在正向和谐的环境里,我们个人还要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获得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读过这本《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一切行为在童年经历都可以找到成因。想要彻底改变,需要从源头去除思维定式;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要建立融洽的被需求的合作关系。超越自卑,将自卑转化成韧性与生命力;改变看问题的态度或者角度,一切都会逆风翻盘。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绝不放弃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期待遇见更加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追求优越感的方向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都是他们缺乏社会感觉与不合作的态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败的源头在于自身经验引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定位。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义、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的错误,而造成困扰。这里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造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揪出来,重新定义。
当然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是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们现实的表现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改变观念。而要改变观念,必须先对此人的观念认识到位。也许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没有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就不可能彻底改掉陋习。错误的方式可能会换一个新面目出现。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5
他们总是想逃离人群、逃离与人协作、逃离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还要感受到自己能够主宰,否则会越缩越小。——《超越自卑》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自己是这样子的人吗?你有没有曾经试过想尽办法去逃避某些问题,或者不肯承认自己的某些错误,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封闭自己以逃避面对现实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在本书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人们如何从自卑感出发,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他特别强调每个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
读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对自卑这种人类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优越,所以一直处于向上和改进的状态,因此,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结。 而在个体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自卑情结的:一个人对自己无法应付的问题表示出他的无能为力,这种表示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由自卑情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争取优越感,虽然这种争取不是针对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避开问题,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他们的争取总是显得很虚无,他们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败,而不是想要去争取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那么犹豫、彷徨、退却。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说:由于身体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并让人从此自甘堕落或者是导致某些精神疾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会促使人奋发图强、振奋精神,用来弥补自身的弱点。所以来说,自卑并不是变态的表现,实质上它是人们在追求更高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这个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负面效应所导致不良的影响,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经症患者做比如,他们为自己筑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关在里面,只是望着外面的风、阳光、雨露、。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们会在自己的城堡里通过各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且会尝试很多种方式,直到选择那种最简洁有效的方式为止,他们会不断地变化方法,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会偏离一个目的,就是获取优越感。如有一些人,他们不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连一个爱情的问题都不敢主动去面对,不敢去正视,总是想法设法通过种种理由去逃避现实的问题。这样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远也难得到真正的爱情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生活是现实的,感情是多变的,我们可以转换一种心态去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换个角度看问题,鼓足勇气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阳光雨露,接受风雨的洗礼。用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足与错误,敢于正视自己本来的面貌,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弥补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时,并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细节的东西发现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说,有一个皮肤比较黑的孩子,站在比较白净的孩子身边时,她穿着得比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谈吐的时候却说话多表情多动作多,因为她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好的,优秀的,尽管她的肤色很黑。其实她心里是自卑、怯懦的,但是为了掩饰这个因肤色所引起的自卑与怯懦,她选择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优秀。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而成熟的补偿行为可以让我们的自卑情结得到升华,帮助个人的发展,成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让个人更趋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耻的事,当他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为社会奉献的方式来获得*衡,来获取优越感,那么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卑。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卑它也正是使我们向前进步的动力。比如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是弱小的,我们是被动的群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这一切,但是,我们在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人类的种种情感,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有一句话这样子说的:世界为你关了一扇门,它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无法控制和改变的现实,有时并不是无奈的,我们可以尝试去挖掘自己身上别的地方,激发自己的潜能,或者会发现更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存在,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坏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书,细读,你会发现很多的闪光点,而每一个闪光点便是一个智慧的精华,作家思想的灵魂。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我觉得,它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涉及了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成长,在多个方面对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无论怎么样,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去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只有正确认识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续地迈向更高的精神层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
沙龙读书会第二次讨论《超越自卑》,我知道一定还会有第三次,这是继《正面管教》之后又一本被我读烂了的书(封皮都破啦)。与之前磕磕巴巴、翻来倒去的阅读过程不同,结合《被讨厌的勇气》和鼓励咨询的所思所学,这次读起来(不包括原版的话是第三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关于“意义”
意义:即诠释。你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自己诠释之后的样子,被赋予了你的生活意义。
世界是如此,环境、现实亦如此。当一个孩子的执着在你眼中带来的是麻烦时,你会将之认为是“执拗”,是缺点;若带来的是便利,你会将之认为是“有主见”,是优点。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伴侣的某个特点在恋爱阶段被你看作是亮点,而在婚后被你看作是劣习,你总说对方变了,其实,他还是那个他,只是这一特点带给你的意义变了。
我们总以为,因为世界是蓝色的,所以我看到了蓝色。其实,世界是蓝色的,是因为我选择戴了一副蓝色的眼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有色眼镜,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关乎对错,关键在于,长大之后的你是否能觉察到这副眼镜,从而看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花生妈妈沙龙的首期鼓励咨询小组课程进行到第二周,成员们分享说自己眼里的老公竟多了许多优点,其实是谁真正改变了呢?
关于“整体性”和“目的论”
心灵与肉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像我们在课堂上频繁提到的“想法、感受、决定”也是一体的。它们相互影响,不过“举动永远受制于意义”。
“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个人的感情主要是由个人的目标和他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安全感,或者是归属感与价值感,但是在获取这个最终目标时,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途径,有些人选择的是错误的途径。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便与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有关。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早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就已固定下来。决定我们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即诠释,私人逻辑),所以应该说这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当然这种选择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那么,虽然过去的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为过去的经历赋予新的诠释。
这正是我选择学习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观点带给我勇气和力量。挖掘潜意识中的私人逻辑,这也是我们在鼓励咨询课程中的主要功课。
花生妈妈鼓励咨询小组课程
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
在我看来,“自卑感”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既然是感受,就没有对与错、正面与负面之分,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需要像其它所有感受一样被看见、被接纳。追求优越感也不是问题,这“是所有人的通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前者是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所有问题,后者则是借由人生谎言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自我麻醉。二者没有孰优孰劣,都是对真正的问题避而不谈,根源都是很深的自卑感。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面对自卑感或者以恰当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呢?这就需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意义,即奉献、社会兴趣、互助合作。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所说的“他者贡献”和“共同体感觉”,这也是超越自卑的关键所在吧!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集中全力来克服他的困难,则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以他对现实的兴趣、对别人的兴趣,以及对合作的兴趣为基础的。”
在读书会中我还结合自身的例子分享了一点,社会兴趣不等于外向,后者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关于“鼓励咨询”
鼓励咨询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早期记忆的研究,通过再次阅读《超越自卑》,我对于这部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被‘当做’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个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鼓励咨询课程本身,正如个体心理学,不是为了治疗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表现,而是通过挖掘我们的生活方式、私人逻辑和行为模式,找出根源所在,从而赋予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勇气和方向。
关于亲子教育
在阅读很多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从书中搜索教育方针,并以此为指导来纠正自己的教育误区。然而,孩子是在观察中学习的。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私人逻辑,也伪装不了自己的生活意义,与其向外寻求纠正,不如向内寻找自己,看见完整的自我,活出正确的生活意义。
比如,关于母道,关于孩子对父亲的兴趣,等等,都不是刻意引导或训练出来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于伴侣是否发自内心地欣赏和尊重?我们在家庭中形成的氛围是权威还是合作?我们自身对于母道有着怎样的理解、践行和能量状态?
想起一件趣事。某天晚饭后,花生要我陪他一起玩,我自然而然地说:“妈妈收拾桌子,爸爸现在去陪你玩。”话音刚落,想起了权威和合作,立马心虚地加了一句:“爸爸,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哈哈,所以说,生活意义不是说教或伪装出来的,而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7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超越自卑》一书中,阿德勒以*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3)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超越自卑》一书中,阿德勒以*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追求优越感的方向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都是他们缺乏社会感觉与不合作的态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败的源头在于自身经验引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定位。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义、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的错误,而造成困扰。这里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造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揪出来,重新定义。
当然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是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们现实的表现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改变观念。而要改变观念,必须先对此人的观念认识到位。也许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没有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就不可能彻底改掉陋习。错误的方式可能会换一个新面目出现。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
他们总是想逃离人群、逃离与人协作、逃离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还要感受到自己能够主宰,否则会越缩越小。——《超越自卑》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自己是这样子的人吗?你有没有曾经试过想尽办法去逃避某些问题,或者不肯承认自己的某些错误,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来封闭自己以逃避面对现实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在本书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人们如何从自卑感出发,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他特别强调每个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
读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对自卑这种人类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优越,所以一直处于向上和改进的状态,因此,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结。 而在个体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自卑情结的:一个人对自己无法应付的问题表示出他的无能为力,这种表示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由自卑情结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争取优越感,虽然这种争取不是针对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避开问题,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他们的争取总是显得很虚无,他们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败,而不是想要去争取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总是那么犹豫、彷徨、退却。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说:由于身体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并让人从此自甘堕落或者是导致某些精神疾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会促使人奋发图强、振奋精神,用来弥补自身的弱点。所以来说,自卑并不是变态的表现,实质上它是人们在追求更高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这个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负面效应所导致不良的影响,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经症患者做比如,他们为自己筑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关在里面,只是望着外面的风、阳光、雨露、。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们会在自己的城堡里通过各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且会尝试很多种方式,直到选择那种最简洁有效的方式为止,他们会不断地变化方法,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会偏离一个目的,就是获取优越感。如有一些人,他们不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连一个爱情的问题都不敢主动去面对,不敢去正视,总是想法设法通过种种理由去逃避现实的问题。这样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远也难得到真正的爱情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生活是现实的,感情是多变的,我们可以转换一种心态去面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换个角度看问题,鼓足勇气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阳光雨露,接受风雨的洗礼。用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足与错误,敢于正视自己本来的面貌,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弥补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时,并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自卑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细节的东西发现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说,有一个皮肤比较黑的孩子,站在比较白净的孩子身边时,她穿着得比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谈吐的时候却说话多表情多动作多,因为她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好的,优秀的,尽管她的肤色很黑。其实她心里是自卑、怯懦的,但是为了掩饰这个因肤色所引起的自卑与怯懦,她选择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优秀。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而成熟的补偿行为可以让我们的自卑情结得到升华,帮助个人的发展,成为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让个人更趋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耻的事,当他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为社会奉献的方式来获得*衡,来获取优越感,那么他就不会觉察到自卑。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卑它也正是使我们向前进步的动力。比如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是弱小的,我们是被动的群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这一切,但是,我们在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人类的种种情感,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有一句话这样子说的:世界为你关了一扇门,它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无法控制和改变的现实,有时并不是无奈的,我们可以尝试去挖掘自己身上别的地方,激发自己的潜能,或者会发现更优秀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存在,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坏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书,细读,你会发现很多的闪光点,而每一个闪光点便是一个智慧的精华,作家思想的灵魂。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我觉得,它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涉及了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成长,在多个方面对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无论怎么样,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去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的源头,它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动力。只有正确认识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续地迈向更高的精神层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5
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
对于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当一个遇到问题,如果他没有能力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坚信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此时出现的便是典型的自卑情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哭泣、推诿责任都有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自卑感的心理逃避
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自卑的情绪当中,当人们疲于利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自卑带给他的压力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一些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补偿自己,从而获取虚拟的优越感,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接受父母的管束,公然对其进行反抗,从而获取自由的优越感;犯罪分子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他们逃避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捷径--犯罪解决困难,甚至以作案之后没被抓到为荣,以为自己就是英雄;脾气暴躁的人缺少处理事情的耐心,其本质上是自己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利用暴躁的脾气掩饰自己的自卑感。总体来说,错误的处理方式好似海市蜃楼,它并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它只会无限的温养我们的自卑感,从而是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卑的来源
为了更好的解决自卑情结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卑情结的来源。
早期记忆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5岁左右便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风格,这足以证明早期记忆对其人生的重要性。记忆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东西,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记忆只会存储那些他认为对他有用的东西。但必须强调一点,经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本次经历的看法,而早期记忆便是我们人生观的雏形,后期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是建立在最初的记忆之上的。
梦的影响。
梦境与人清醒时的生活并不对立,相反梦中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生活都具有统一性,梦是人生态度的产物,是强化生活风格的方式。人只有在没有紧张感的压迫时,睡眠才会真正的放松,梦境是对睡眠质量的干扰,当现实中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现实的压力就会潜入我们的睡眠,我们就会做相关的梦。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梦中没有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不利用常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违背常识提供理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性。例如当一个人总想象着一夜暴富,但他又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财富,他脑中可能会迸现出赌博的念头,而梦中富有的画面激起了其行动的欲望,从而战胜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智,最后成了赌徒。
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孩子的关注度会对后期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关注的‘别人’,母亲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和孩子关系变得稳定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父亲身上,而父亲不能将自己是做当做家庭的权威,而只需将自己视作家庭的成员,只有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顺序导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度的竞争关系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的影响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验,本次考验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其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长项。我们必须清楚,对于所谓的‘另类的孩子’,打骂、批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师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而不是从问题少年组织中获取成就感。另外学校也不应该以IQ测试以及遗传因素来对学生的成长下定论,这样只会给孩子更多的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如何实现超越
阿德勒主张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在于与他人合作。拒绝合作的人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通过合作能得到帮助,他们关心的是‘我有哪些好处’,如何逃避责任,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体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问题可归为三类:职业、社会与两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体会到被他人需要,被需要才能使人获得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是很难自卑的。
自卑感并不可怕,它是个人从*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自卑感并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面对自卑感的态度却可以决定我们迈出的下一步的方向。正确的认识自卑,学会合作,我们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
这个月用零碎时间读完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首先详要介绍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为什么选择《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呢?
先前听了樊登讲书,这本书的意义在生活中很多情况都能运用到。每个人非十全十美,都存在不足之处。可能是外型五官身高逊色,也许是感情世界受挫等等。身上多少都有自卑情结,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并积极改善它。要想克服这种让自己感受不好的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走出来,直面它,剖析它,疗愈它,从而一步步实现自我进步和超越。
正如阿德勒先生说的:“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这本书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起因,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应如何克服它,如何将其转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有所成就。读完受益匪浅,感慨颇多,还一定程度增强自信心。书中刚开篇讲人生活着的意义。提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阐明人生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作者还提出的”个体心理学”倡导,将人类所有问题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书本运用大量案例证明我们的性格和行为都能从成长环境或过往经历中找到根源。
主要例举“精神病患者”“罪犯”两类,他们都属于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产生的问题都源于他们童年的家庭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内心产生了负面影响。环境不能完全影响一个人,但他们对这种环境做出的主观意识可以长足影响一生。
书中给自卑情结下定义: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不管是愤慨、泪水还是歉意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就想通过一种优越感来释放自己,往往逃避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勇敢向前争取胜利。反而从乱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求优越感,容易走偏。在困难面前,他们会表现出犹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缩缩。最大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的诱因有身体残缺、被溺爱或者被冷落,而自卑、抑郁、恋母、偷盗等都是呈显出来的现象,这些人群都是缺乏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如果想改变这些问题人群,需要从他们的童年经历寻找突破口,哪些事件形成了他们现在做事或者看待问题的主观意识。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学校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叙述家庭影响的章节。作者提出父母亲的*等合作关系是家庭生活的基础。婚姻是种伙伴关系,没有一方应该高人一等。在一个家庭中,可以没有统治者存在,但却不可没有合作精神。
就母亲而论,母亲和丈夫、孩子、社会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这三种联系是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冷静去面对,注意*衡不偏袒。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然后将这种信任延伸到外界,更好地促进与他人合作。对父亲而言亲的责任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社会的好公民。其必须将人生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不应该轻视妻子的家庭地位,而应与她合作。我觉得阿德勒先生说的太对了。家庭是一个整体的关系,成员间相互协作包容,共生互进式合作很重要。像家中日常双方各司其职:修理家具、拼装器械材料、搬运重物等就主由男方处理,打扫卫生,烹饪饭菜,照顾宝宝主由女方负责,这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男方也不能因为掌握家庭主要收入,理所当然视自己是家中主宰者,从而对女方百般支配和要求,因为谁都不想被指责。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温和商量式的语气对妻子表示尊重,两个人都和颜悦色,互相帮助合作,家才能蒸蒸日上。这也是我一直强烈赞同和支持的观点。
这一章提出的思想建树,注重养育方式,对于日后育儿经验也有借鉴性意义。作者倡导老师与父母,应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创造价值。从小培养孩子如何对别人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与他人*等相处的行为。培养孩子的兴趣,慢慢成为孩子的一项特长,可以成为他养家糊口,融入社会并发挥价值的一项技能。普及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真诚友好交往,相互袒露心扉;工作上和同事配合共赢;受到领导的提点,鼓励和赏识;感受到另一半的体贴关爱都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这些都是高级合作关系的表现。
不仅要让自己浸泡在正向和谐的环境里,我们个人还要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获得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读过这本《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一切行为在童年经历都可以找到成因。想要彻底改变,需要从源头去除思维定式;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要建立融洽的被需求的合作关系。超越自卑,将自卑转化成韧性与生命力;改变看问题的态度或者角度,一切都会逆风翻盘。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绝不放弃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期待遇见更加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7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
沙龙读书会第二次讨论《超越自卑》,我知道一定还会有第三次,这是继《正面管教》之后又一本被我读烂了的书(封皮都破啦)。与之前磕磕巴巴、翻来倒去的阅读过程不同,结合《被讨厌的勇气》和鼓励咨询的所思所学,这次读起来(不包括原版的话是第三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关于“意义”
意义:即诠释。你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自己诠释之后的样子,被赋予了你的生活意义。
世界是如此,环境、现实亦如此。当一个孩子的执着在你眼中带来的是麻烦时,你会将之认为是“执拗”,是缺点;若带来的是便利,你会将之认为是“有主见”,是优点。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伴侣的某个特点在恋爱阶段被你看作是亮点,而在婚后被你看作是劣习,你总说对方变了,其实,他还是那个他,只是这一特点带给你的意义变了。
我们总以为,因为世界是蓝色的,所以我看到了蓝色。其实,世界是蓝色的,是因为我选择戴了一副蓝色的眼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有色眼镜,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关乎对错,关键在于,长大之后的你是否能觉察到这副眼镜,从而看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花生妈妈沙龙的首期鼓励咨询小组课程进行到第二周,成员们分享说自己眼里的老公竟多了许多优点,其实是谁真正改变了呢?
关于“整体性”和“目的论”
心灵与肉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像我们在课堂上频繁提到的“想法、感受、决定”也是一体的。它们相互影响,不过“举动永远受制于意义”。
“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个人的感情主要是由个人的目标和他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安全感,或者是归属感与价值感,但是在获取这个最终目标时,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途径,有些人选择的是错误的途径。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便与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有关。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早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就已固定下来。决定我们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即诠释,私人逻辑),所以应该说这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当然这种选择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那么,虽然过去的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为过去的经历赋予新的诠释。
这正是我选择学习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观点带给我勇气和力量。挖掘潜意识中的私人逻辑,这也是我们在鼓励咨询课程中的主要功课。
花生妈妈鼓励咨询小组课程
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
在我看来,“自卑感”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既然是感受,就没有对与错、正面与负面之分,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需要像其它所有感受一样被看见、被接纳。追求优越感也不是问题,这“是所有人的通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前者是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所有问题,后者则是借由人生谎言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自我麻醉。二者没有孰优孰劣,都是对真正的问题避而不谈,根源都是很深的自卑感。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面对自卑感或者以恰当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呢?这就需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意义,即奉献、社会兴趣、互助合作。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所说的“他者贡献”和“共同体感觉”,这也是超越自卑的关键所在吧!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集中全力来克服他的困难,则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以他对现实的兴趣、对别人的兴趣,以及对合作的兴趣为基础的。”
在读书会中我还结合自身的例子分享了一点,社会兴趣不等于外向,后者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关于“鼓励咨询”
鼓励咨询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早期记忆的研究,通过再次阅读《超越自卑》,我对于这部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被‘当做’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个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鼓励咨询课程本身,正如个体心理学,不是为了治疗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表现,而是通过挖掘我们的生活方式、私人逻辑和行为模式,找出根源所在,从而赋予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勇气和方向。
关于亲子教育
在阅读很多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从书中搜索教育方针,并以此为指导来纠正自己的教育误区。然而,孩子是在观察中学习的。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私人逻辑,也伪装不了自己的生活意义,与其向外寻求纠正,不如向内寻找自己,看见完整的自我,活出正确的生活意义。
比如,关于母道,关于孩子对父亲的兴趣,等等,都不是刻意引导或训练出来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于伴侣是否发自内心地欣赏和尊重?我们在家庭中形成的氛围是权威还是合作?我们自身对于母道有着怎样的理解、践行和能量状态?
想起一件趣事。某天晚饭后,花生要我陪他一起玩,我自然而然地说:“妈妈收拾桌子,爸爸现在去陪你玩。”话音刚落,想起了权威和合作,立马心虚地加了一句:“爸爸,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哈哈,所以说,生活意义不是说教或伪装出来的,而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9
生命意义:阿德勒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必须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基础上,这也正是阿德勒最为核心的观点。
我一开始,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当时我认为,人的生命意义是由自己去界定的。万事万物本没有价值,都是人为进行归因赋予其价值,它才拥有意义,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存在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情,内倾或是外倾,情感功能为主导或是以思维功能为主导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佛教早就有诸法无我的观点,即生命本身便是毫无意义的。放到整个宇宙尺度上,似乎的确如此,甚至这个世界本身是否真实,我们都无从知晓!有一个著名的数学上的悖论,假定虚拟世界的确存在,而真实世界只有一个,虚拟世界可以有无数个,那么我们所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为真实世界可能性几乎为零!既然如此,我何不不去在意他人的价值判断,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呢?
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我原来的看法有失偏颐,诚然,上述的人中不乏闪耀炫目的人,但更多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茫然追逐着,挣扎在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名为幸福的口袋,却依然空空如也,身为人却拥有神的视角,这很好,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且不被他人理解,人自私的只关注自身,则毫无疑问是个错误,马克思曾对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善于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才能活下来,这种将个体奉献于整个人类集体与他人合作,并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生活方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如果你学过动物行为学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有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其实只是一种延续物种基因库的机制,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难怪,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缺乏合作,极度自我。我想,那种为了别人而奋斗,追逐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吧!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影响感知,感知塑造认知。这很容易理解,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颜色。阿德勒将其运用于精神分析之中,并把它作为这本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认知则主要指的便是上面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由于这个理论,阿德勒认为,对于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光通过说理来使其恢复正常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因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即使你向其灌输观点,也必然会遭到抵触,即使有效果,也多半是暂时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多半是不懂合作,不愿意为其他人做出贡献的,所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关键,在于使他们养成与他人合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生意义,这种方法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实施中有巨大困难,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往往在生命的早期早已形成,(这点阿德勒与荣格有分歧,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出生后不久便已形成,而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最终形成)相比而言,森田正马的禅疗法,操作起来,相对而言简单,但对患者的悟性有所要求,森田正马对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患者在症状来时不去理会,顺其自然,自然能够摆脱苦恼,感知会影响认知这点也相当重要,神经官能症患者,若是将自己限制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去与外界接触就更不可能养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将心理能更多的分配到关注自身中,让病情加重。
自卑感与优越感,也是阿德勒精神分析的重要原则,他认为所有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并引入一个重要名词,自卑情节: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情结,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往往会使人对其产生不同的应激,错误的应激背后往往是为了达到患者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而本人往往没有自觉,举例来说,神经症患者往往通过使自己陷入某种症状来逃避竞争,并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抗中取得优越感。(比较阅读:森田正马认为神经官能症是有疑病素质的人在杂念的产生后误认为是病态并产生精神固执!)
阿德勒之后分别从学校、家庭、犯罪、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中最主要的要义还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也启示了家庭教育与早期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对世界人生的积极的认知的方法,而当前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令人揪心的,学校重点培养的不是孩子的合作精神,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意识,这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潜在的危险。我认为对教师与家长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4)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200字3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200字1
她,是个坚定的女学者;她,是个刚毅的"女学者;她,是个坚强的女学者。
居里夫人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在她呕心沥血研究出镭之后,并没有将它纳入专利,而是捐出来在医院救治更多的病人。她虽然很贫穷,但是她根本没有打放射性元素镭的主意,并没有想把镭占为己有,而是为了研究出镭之后救治病人,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
居里夫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么重大的发现她都大公无私的捐了出来。我有时给班里同学借书都不愿意,因为他们一借就换来换去,当我问到这一位同学还书时,书已经出现在另一位同学手中。书回来时已经伤痕累累,我会很心疼的。但比起居里夫人,我突然觉得我的付出微不足道。那么重大的发现居里夫人可以心甘情愿的捐出去,而我只是借给同学看一下我的书我都不太情愿,我太自私了。
居里夫人是一块里程碑,她人引领人们学到更多好的东西,引领人们走向光明,走向文明。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5)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8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呢?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为何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异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与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在这个岔路口,如果你选择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继续解决问题,那么你将会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的摆弄,获得优越感的行为将会“奔向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真正的问题被无视和排除”。你将在无形中为自己设限,“退缩、停滞,一心避免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我们的灵魂深处有着永远无法被填满的不满足感。自卑正是来源于此,渗透了我们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暗示与说教就可以解决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结的打开格外艰难。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帮助我们对身体接收的印象产生积极地、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思想与行动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想要抛开现实进行人格上的加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对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行动方案——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它,理解、认同并践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而这本书便是阿德勒的巅峰着作。
我一直认为,想要读懂一篇着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因此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可以说作者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阅历丰富,幼年患了佝偻病,5岁差点因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医学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进行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所以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和揣摩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从生活的意义到爱情与婚姻。通读全书,除了欣赏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事实论证之外,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也有着强烈的赞同感,不得不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看来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还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关于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作者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心灵和肉体之间并不存在支配关系,这只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举了个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例子,说明了身体是基础,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将被践踏也无法移动,但是人却拥有这种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这种灵肉之间的联系。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实在太多太经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优越感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足以点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的伟大发现,作者以神经官能症患者举例,说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自卑,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却饱受自卑的折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来,自卑感的表现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稳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开朗外向的人就没有自卑心理,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去看他们的行为,会发现根本没有目的性可言,这也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在做着千奇百怪的事情。当然,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时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并且具有唯一性,这种优越感对我们的激励是作出社会贡献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说,这本书有着简单而又深刻的含义,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人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我们要试着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避免由于这种心理而造成的失误,同时在追求优越感的激励之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4
本书作者阿德勒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情节,自卑情结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人生的三大约束:
1、我们生活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必须劳作才得以生存。
2、我们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必须与他人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离开他人而独自生存。
3、社会有男有女,为了繁衍后代我们必须建立亲密关系。
三大约束引生出的三大问题:工作、社会和婚姻。
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无论是工作、社交或婚姻本质上都是与人合作的关系。自卑与超越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一条重要的方向,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能感受到我们与社会的连接。通过为社会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通过关爱他人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增长,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我与社会的连接,让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探寻生命的意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是否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否能够服务于他人被他人所需要。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作者提出的:婚姻是一份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工作,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所以婚姻经营的好坏在于两个人之间是否合作密切。
这个理论比《亲密关系》针对婚姻的论述更为透彻。把自己放在一个宏观的世界里,比把自己放在微观的世界里更容易让人解脱。婚姻在宏观的世界中,是夫妻双方为了养育人类共同的后代而进行的一场合作。读后感·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人类的繁衍,动物或植物的繁衍,其实都是基因的作用,我们都是基因生存的机器。
但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人类的进化中,我们已经成野蛮时代过度到了文明时代。而促使我们进入文明时代的正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合作我们仍然只是动物。
我们在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中我们比较容易与人合作,因为在工作人际交往中我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可是在婚姻关系中,我们却常常忘记我们为了什么而结婚。
清官难断家务事。婚姻关系中的问题之所以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因为两个人对于婚姻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如果我们能够理真实的生命意义,那么我们在处理工作,社交和婚姻的关系中就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
文:阿愚;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我曾不止一次从他人口中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在友人的推荐下我拜读了这部作品。这本书我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总感觉逻辑上不太顺,似乎是作者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
最重要的是,文不扣题。在书中我的确看到了阿德勒对于【自卑】成因的"各种解读,但【超越】我并没有get到。或许是我理解力不强,只能说这本书与我的预期相差太多。
整本书下来,阿德勒一直在强调合作他人和奉献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解决自卑带来的问题。可我却觉得他对于自卑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他童年时期因为身体不健康也曾内心自卑过,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并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那些曾经讽刺挖苦过他的人算是他前进的动力。
对此,我只能说,他,并不曾经历过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会因为他人过分的言语和行为而奋发图强的,相反,他们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自卑的人会无底线的全盘接受并且还深以为然。
自卑的人是无法和人合作的吗?是不愿意对他人奉献的吗?并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尽办法融入社会融入自己所处的团体,他们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但结果往往不太尽如人意。
为什么?因为周围的人并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宽容。很多时候,自卑的人并不是能力有所欠缺,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为10,读后感.因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发挥出来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里这就是无能的体现,他无法得到认可和信任,再加上他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别人对于他的不客观的评价,就这样循环往复最终成了死循环。
不能否认的是,凡是与神经官能症扯上关系的人都与童年不太愉快的经历有关。心理学发展至今,还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对结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会去做预防工作。而对于急于摆脱过去伤痛的人来说,渴望的并不是我为什么得病,而是我应该如何自我治疗。毕竟神经官能症与身体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种医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真正的关节在于患者自身的觉醒。
如果想解决自卑问题的朋友,我建议暂时不要读这本书了。可以去看看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至少可以看到希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7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超越自卑这本是,这是一本让人看完后非常想反省的书。
超越自卑的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9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1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孩子在入学前已经在竞争方面做了很多准备,而合作方面却非常匮乏。在入学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地锻炼他们的竞争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件不幸的事。假如他可以击败别的孩子名列前茅,他的不幸未必会比落于人后的孩子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会只将焦点停留在自己身上。他将只关注怎样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不会想到奉献和施舍。这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等的个体,应该凝聚起来,处于一个班的同学也是一样的。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并觉得合作是快乐的。
其实,对教育造成很大阻碍的,并不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具有哪些限制。如果让一个儿童知道自己的智力较低,他就会丧失信心,我们就无法提供鼓励并帮他扭转自己的想法,或者消除他所认为的自己具有的各种限制。
我们知道,是沮丧和恐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归咎于遗传就可以对其进行训练,来弥补缺陷。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就算我们身边1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2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错误,才会试图去改变。
每个人生来以弱小的躯体去对抗整个世界,肉体的脆弱和对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来源。我们常常陷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优越感和自信,但我们不能总比别人强,所以自卑总会存在。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定义生存意义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生存环境和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用两个公式来概括书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挣扎—>外力的内作用—>无行动—>苟且偷生式自杀二、自卑—>认识到不足—>找根源—>化为行动—>强化意识—>取得成绩—>自信正如《异类》里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说的那样,通过刻意训练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追求优越感而羞愧。
佛家说人生有三毒:贪、嗔、痴。
有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3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介绍,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
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和Iris讨论我在看这本书的原因。
她说,你是想要研究谁?我笑了,其实,是因为书太贵了,于是买了一套三十三块钱十本且包邮的全集。一本书三块钱呢。不,三块三。
刚刚看这本书真的有看武志红的心灵鸡汤,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我们的童年都有阴影,我们的原生家庭都不健康,反正如此之类的。后来,细细地看,竟然看出了人性的弱点的韵味。
观点一:木头在与人类相关之时才成为木头,而石头只有在人类的生活中才成为石头。
闻闻,有没有疯子在左天才在右的味道?
就像那句话,大脑告诉我:大脑是人体最聪明的器官。
观点二:创伤
经历并不是导致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我们并不是由我们的经历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做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比如很多早年经历过死亡情景的人会选择成为医生,护士等。我爸爸在我很小就离开了,所以我17岁以前一直是致力于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经历过的不幸和痛苦,就再也不希望发生在任何一个女儿的身上。
梦境常常会揭示人的一些隐藏性格,它会告诉你,这肯定是你所期待的东西,或者是你必须要避开的东西,或者在告诉你,这就是生活。
观点三:面对困难时选择退缩的最为极端的一种表现便是自杀。
面对困难,他们选择放弃,表示坚信自己无能为力,通过自杀来表达自责或者是一种报复。他们常常会这样想,“”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受伤,也是最敏感的人,而你却用这世上最残忍的方式来待我。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透过表面看实质。我们常常疏于解决表面问题。这同样也适用于成年的神经症患者。打个比方,通常神经症患者会有偏头痛。这种头痛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以避免他们在生活着所遇见的问题。
观点四:合作和爱不可能通过暴力获取。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不再致力于找出恐惧的原因,而是要确定其目的。
观点五:合作是婚姻的最主要的先决条件。
我们应该考虑另一个人的兴趣,目标,欲望,期待和野心,并做好准备共同承担一切。我们应该审视这些事实,并学会如何避免未来发生这些错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4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
断断续续总算是把《自卑与超越》看完了。我没办法记得书里说的每一个细节,只能记一个大概。
这本书首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里的“生活方式”,不单单是指生活习惯,而是包括了一个人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以及他从小就奠定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而我们活在世上的目的,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说,都是为了获得自身的优越感,不论以什么方式,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优越感。我们关注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的行为模式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当然了,这个“好处”是要从他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以我们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换位思考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虽然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在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型,但这也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儿童无法意识到“他的心灵已经为他建立起了一个生活方式”这一点,所以即使是一个外人看来无药可救的人,只要能弄清楚他的行为模式,或者说,找到令他变成这样的原因,那么他仍然是一个有救的人。
我只能说,一个人童年的时候,学校和家庭对他的教育真的极其重要,这直接影响到他的一生中,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而人是社会动物,所以人一定要学会合作,而合作的基础就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这个人不能只关心自己,不然就会变成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
结合之前看的《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说,逃避问题是邪恶的来源,而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会与人合作,那么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勇气,读后感.但又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想尽快摆脱自己的窘境,得到自己心理上的优越感,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可能会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严重的话会导致犯罪问题
我感觉书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犯罪行径是懦夫在模仿英雄的行为。”所有的罪犯都没有勇气去正面解决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许是他觉得这世界对他充满敌意,也许是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解决不了,也许单纯是因为他想得到其他人的关注,但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逃避问题。
关于梦:作者说,既然做梦的人和清醒的人都是同一个人格,那么梦境都是为了维护做梦者的生活方式而由大脑产生的保护机制。梦是想要找出问题解决方法的企图,它们显露出个人勇气的丧失。换个说法来说,我们即使是在做梦的时候,都想要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梦是个人所造出的感觉,而且必须和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当现实问题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挑战,甚至在否定现在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总结一下吧,这本书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学上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个人强烈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它真的为普通人提供了很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去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应对。
至于我,我也真的意识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后患无穷呢,所以我也会努力改变自己的。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走下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6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7
文:阿愚;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我曾不止一次从他人口中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在友人的推荐下我拜读了这部作品。这本书我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总感觉逻辑上不太顺,似乎是作者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
最重要的是,文不扣题。在书中我的确看到了阿德勒对于【自卑】成因的各种解读,但【超越】我并没有get到。或许是我理解力不强,只能说这本书与我的预期相差太多。
整本书下来,阿德勒一直在强调合作他人和奉献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解决自卑带来的问题。可我却觉得他对于自卑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他童年时期因为身体不健康也曾内心自卑过,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并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那些曾经讽刺挖苦过他的人算是他前进的动力。
对此,我只能说,他,并不曾经历过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会因为他人过分的言语和行为而奋发图强的,相反,他们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自卑的人会无底线的全盘接受并且还深以为然。
自卑的人是无法和人合作的吗?是不愿意对他人奉献的吗?并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尽办法融入社会融入自己所处的团体,他们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但结果往往不太尽如人意。
为什么?因为周围的人并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宽容。很多时候,自卑的人并不是能力有所欠缺,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为10,读后感.因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发挥出来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里这就是无能的体现,他无法得到认可和信任,再加上他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别人对于他的不客观的评价,就这样循环往复最终成了死循环。
不能否认的是,凡是与神经官能症扯上关系的人都与童年不太愉快的经历有关。心理学发展至今,还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对结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会去做预防工作。而对于急于摆脱过去伤痛的人来说,渴望的并不是我为什么得病,而是我应该如何自我治疗。毕竟神经官能症与身体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种医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真正的关节在于患者自身的觉醒。
如果想解决自卑问题的朋友,我建议暂时不要读这本书了。可以去看看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至少可以看到希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8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6)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菁选20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
我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其中居里夫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何为美?漂亮的容貌是美;优雅的气质是美;超凡脱俗的谈吐是美;妩媚的姿色也是美。而什么才是永恒的美呢?有一个小妇人,视与生俱来的.美貌于不顾,一心为科学事业努力,任岁月侵蚀她的娇颜,任繁重的工作毁坏她的健康。她坚信,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就是玛丽·居里——一个有着高尚、执着追求的人。
居里夫人她非常坚强,她视名如粪土,视钱财如粪土,她觉得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她活着是为了别人能幸福,她身为一名科学家,获得过许多奖项,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顶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心情地享受,但她没有被盛名宠坏,把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奖项全一分不剩地捐给了慈善机构,她博大的胸怀令我震憾!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坚持就是胜利,正因为坚持了,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说不定有的时候与成功只差一小步了,坚持不懈,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居里夫人的成功,不正是这样的吗?
居里夫人的确很美丽,这美,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她那优秀的精神品质上。我们要学习居里夫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居里夫人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2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的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事情。其中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使我获益匪浅。这段讲的是居里夫人经过了三年又九个月,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而这成堆的矿渣是多么大的数字,而0。1克镭,确是如此渺小。就是这渺小的镭,在许多科学家眼里是那么宝贵。
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了,居里夫人具有追根问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不是第一人,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人。正是因为她具有追根问底的`精神,所以提出了“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个疑点。两年后,她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这和她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还有,如果居里夫人觉得实验条件太艰苦,而放弃的话,她也取得不到这样的成绩。
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自己。在今年8月份,我参加了人工鸟巢的考察活动,地点设在八达岭森林公园里。由于鸟儿在清早活动,所以我们清晨5:30就出发,一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路沿铁路线行走,还要过很险要的一段小路。观察要求我们,要目不转睛地仰头看鸟巢(死盯),扑捉鸟的出入活动,一边还要做记录,一边还要向前行走……走过几个小时的山路后,我几乎都迈不开步了,真累啊!腿酸、颈直,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不想干了,但还是坚持下来了。通过阅读居里夫人的文章,我很惭愧。居里夫人的科考条件比我们的条件艰苦多了!夏天热,冬天冷,一年四季都不休息,还要做记录,仔细计算,并且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事……这么多的困难,他们都一一战胜了,我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坚持就是胜利,正因为坚持了,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说不定有的时候与成功只差一小步了,坚持不懈,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居里夫人的成功,不正是这样的吗?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3
一种美丽,令人震惊,一种美丽,让人不可思议,但,制造这种美丽的人却更加美丽,她,就是视名利如粪土的玛丽·居里。
我突然发现居里夫人的美是无人能比的,因为他那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性格就是最可贵的,她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国家,而她的美丽也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即使过了100年……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中,居里夫人顽强的性格,让她在成千吨的含镭的工业废渣中,经过三年又九个月,发现了0。1千克的镭,但是辐射腐蚀着她的"身体,他那美丽的容貌渐渐消失,健康渐渐消失但那颗美丽的心却没有消失,居里夫人得过许多的荣誉,可他却一点也不在乎,一直埋头工作,直到67岁逝世。 爱因斯坦说过:”在世界的著名的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渐渐的,我好像学到了居里夫人的坚定、坚强,在那充满皱纹的脸庞上,我看懂了居里夫人在走向科学的道路上,是多么的坎坷,多么的难,多么的不容易,但坚持,却是最好的成功之路,或许在居里夫人的生活中,那些荣誉啊、奖金啊,全部都是虚拟的。只有奉献,才是现实的。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要像居里夫人这样坚持,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我相信,美,是美在坚持,美在内心,美在你对那些荣誉的看法……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4
美丽是个众人皆知的词汇,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美丽的真正含义呢?而居里夫人就是美丽的化身。通过居里夫人这篇课文,我明白了美的真正含义。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中,居里夫人牺牲了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放射性镭的存在,并把它分离了出来。可是。她最终却因为镭而去世。
居里夫人,她是女性中的豪杰,生活中的强者。
我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名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他,否则就将一事无成。是呀,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有着视名利如粪土和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她把自己得到的所有奖金都捐给了战争中的法国,并把所有的只有少数人才能拿到的奖牌给女儿当玩具玩,把自己用一生换来的贵重的镭无条件的捐给了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居里夫人,真不愧是女中豪杰。
居里夫人不仅是是女中的豪杰,并且也是生活中的强者。
在她的学习生涯中,她中间被迫停学了,但她并没有放弃学习,她反而更加努力刻苦自学,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她通过自己的刻苦自学,竟然考上了巴黎大学,并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可是令老师和同学们都惊讶的啊!居里夫人真不愧是生活中的强者。
我一定要以居里夫人为榜样,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用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努力奋斗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5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令我感动不已。这一位年轻漂亮的夫人——玛丽居里,她为了研究“镭”不辞辛苦工作了很久。在工作中她年轻漂亮的面容变得憔悴,也染上了疾病。1934年7月4日是她逝世的日子。
为了研究“镭”,居里夫人很辛苦,但是她觉得值得,因为——她热爱科学。他把她和丈夫辛辛苦苦炼造的“镭”毫无怨言的奉献出来,让研究治癌症的人研究;在她教学时,他总是毫不的把如何研制镭的方法教给每一个人。居里夫人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崇高的,不管怎么说只是融合一句话“我爱科学!”
居里夫人热爱科学,当然科学给居里夫人的回报也是不可估量的:获得奖章16枚,获得名誉头衔117个,获得奖金10次,获得诺贝尔奖2次。每种名誉都是重千斤的吧,别人一定会以为居里夫人在这堆荣誉中享受,不!她没有,她把奖章送给女儿玩,自己却继续过着贫穷却满足的日子,苦心的专研科学。曾经有人嘲笑过她的“愚蠢”为了所谓的科学而放弃一大笔财富,是的!曾经我也不明白,但是居里夫人说过:“荣誉就像是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我明白了,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对科学的贡献,对社会的责任,而不是名利和财富。
只要用心去看待一下世界,会看到有一些人被名利和金钱蒙蔽了心灵,但是也有不少科学家是那么固执,他们坚信科学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而不是靠财富和名利。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热爱科学。似乎她的一生就是为了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居里夫人逝世一百多年了,但是她那执着追求科学的心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6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是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文章的体裁是散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1898年12月26日的法国科学院宣布发现镭开始,一步一步地描述了居里夫人的品格——坚定、刚毅、顽强以及远大、执著的`追求。
而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人,他是*古代有名的史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要知道,他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完成这本史学巨作的呀!当时,他因为投降匈奴的李将军辩护而惨遭宫刑,可他仍在那样的条件下发奋图强,在监狱里写出了这部《史记》。所以,我觉得坚持不懈、刚毅、顽强,这些是进行科技研究最需要的精神品质,不过,就算我们不进行科学研究,也要努力培养这种良好的品质,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品质,我们在*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跨越百年的美丽》。我读完之后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一百周年纪念。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内做了一次关于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报告,在这之前,从来没有那位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她的报告使法国科学院内的所有人震惊。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她开始先发现了,后来发现了镭,她为了提取纯净的镭,搞到了一吨可能含有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的提取,他们的化验室只是一个破棚子。她终日在搅拌着矿渣,她的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烧痕。过了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取出0.1克带着蓝色萤光的镭。她一直工作到67岁才去世,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一个人他只要坚持、有信心,他就可以成功。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8
是什么美丽可以跨越百年,流传至今?那就是居里夫人的执著,是她对科学的坚持不懈,使她的美丽流传至今。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作者为了纪念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记叙了玛丽?居里发现镭的全部过程,以及她为了实验所付出的代价,和她高尚的品质。体现了她无与伦比的美丽。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过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和两次诺贝尔奖,但她并没有因此停下科学的脚步,她一点儿都不在乎名誉。
玛丽的品质,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都对她赞叹不已,她居然将宝贵的奖章送给她女儿当玩具,除了她,还有谁能做到,哪个伟人不想把自己的成就好好珍藏,只有她一个是一心一意的为科学工作的。
在我们的现实中也是如此,好多人表面上是在努力工作,实际上根本都是为了名誉而工作的,并不是单纯想奉献的,他们跟居里夫人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居里夫人流传的美丽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容貌,还有他的努力、执着。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9
今天我们学习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读完后,我才得以细致的了解居里夫人那充满奇异经历的一生。真是受益匪浅啊!
玛丽娅(居里夫人)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波兰人,可她天生好学、聪明勤奋,自幼就有着过人的天资,再加上父母的教育有方,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优秀的成绩,使她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孩子。可是,无情的命运却不愿成全这个小女孩:她的祖国波兰被俄国沙皇统治、侵占;姐姐素希雅和她的母亲相继去世……这残酷的现实,也渐渐形成了她理想的初衷。
在自己刻苦的努力下,玛丽(居里夫人)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巴黎大学,但她依然一刻也不停息的学习着。为了探索她那所热爱的"科学研究,为了实现她多年以来的梦想,玛丽忘记了曾经的艰辛,忘记了多次由于过度劳累和疲倦倒在书桌前的自己,忘记了她那日益憔悴、苍白的面孔,正如她所说:“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最后,她终于和丈夫皮埃尔多年的辛苦,终究换来了成果——他们提炼出了镭元素!这为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居里夫人离开人世已经有100多年了,可她那美丽而又庄重的形象却从此定格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文中说,居里夫人美丽是跨越百年的。我想,她的美丽一定不仅仅是指她端庄优雅的外貌,更多的是指她精神上的美。她坚定、刚毅、顽强、执着,不屈服、不退缩、不放弃!为了研究天然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可真是呕心沥血啊!她靠着自己不屈的信念和坚定的信心,抱着不惜一切代价只为科学的决心,最后,在她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发现了钋、镭、钍等放射性元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要说她美,那是必然的。居里夫人那端庄而又略显疲惫的面孔,是美的――这是她常年以来艰苦奋斗的象征;她“视名利如粪土”的高贵品格是美的――这是她取得放射性元素研究成功的重要点;她不畏挫折,敢于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是美的――在科学界中,恐怕只有居里夫人她一个人做到了!还有,她那不畏挫折,坚持到底的毅力是美的;那颗坚持不懈的恒心、决心、信心、必胜之心都是美的。
居里夫人说过:“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以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她那种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让我们感悟到了,想在科学界上有不*凡的成就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
玛丽·居里的无数荣誉与盛名似乎与这位伟大的女性无关,她依旧在极端困难的工作条件下,热忱并顽强地工作着。这位伟大的女性将自己的梦想,贡献给了全人类,在她的生命中早已注入了高尚与无私。她忘我地工作不是用劳动换取荣誉、功勋和利益,她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劳动,是为了造福全人类的!
居里夫人的美,不单单是体现在外貌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心灵上。这种精神上的美,是永垂不朽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这种品格中的美,是永恒的!才是真正跨越百年的!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0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名为《跨越百年的美丽》文章,讲的是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在120年前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这一发现让全球震惊,物理学也进入了新时代。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居里夫人这一发现来源于她与众不同的做事态度。同样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只是把玩一下,但居里夫人却研究怎样生怎样长,别人摸瓜,她寻藤。我遇到不会的题,也只是想知道答案,但有可能并不懂,居里夫人不同,他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明白为止,她为了提炼到雷,不顾及自己手上留下烧痕,过了三年又九个月,才提炼出0.1克的雷,这可是从一吨废渣中提炼出来的啊!两个量之比是1000万:1,他的坚持不懈,让我敬佩。有努力就有回报。她收获107个头衔,十项奖金,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淡泊名利,把奖牌给女儿当玩具。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没错,居里夫人不看重名利,他看重的是过程和结果,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的执着的追求。我们也要顽强、坚持、刚毅,这样我们的一生才能活得更精彩。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1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篇课文后,我知道了: 居里夫人身上有一种可贵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她有远大的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人类做出了贡献。她的一生获得了十项奖金,十六种奖章,一百零七个名誉头衔。然而,她视名利为粪土,把自己的奖金捐献给了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把奖章丢给她的小女儿当玩具玩儿。这是何等的洒脱呀!
居里夫人在科研方面也是精益求精。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时侯,从一吨的工业废料渣中提炼出了0。1的镭。因为,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实验室设在一个废弃的破棚子里,里面支着一口大锅,用来提炼微量元素的,经过了三年又九个月才提炼出了元素镭。这是何等的执着呀!
居里夫人要去法国的科学院,宣布有关镭元素的存在。当她向世人宣布这一消息时,惊动了全场的所有的人。我还知道了:居里夫人是第一个站在法国科学院讲台上的女人。她的形象从此被定格在了历史上,定格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我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仅仅把玩一下而已。但是居里夫人却留下来,进行研究。研究这个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被冲到沙滩上来的?这真是:“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她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努力付出并获得成功的例子。我们只有付出了,努力了,坚持下去就能成功。我也要坚持做好!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2
读完《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后,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漫长悠远的人生道路上,为什么居里夫人愿意抛弃自己的美丽,选择做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呢?
《跨越百年的美丽》向我们讲述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并制造镭的经过的故事。不管刮风下雪,坚持在木棚里提炼镭,她的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但她依然脸上带着微笑跟丈夫说话。在那时候,孩子没东西玩,居里夫人就将奖章给孩子玩,别人劝她不要,她却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的事迹让我联想到我们的老师,她们曾有美好的理想:科学家、文学家……可是为了培育人才,她们选择了教育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反复讲解着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和知识,从“a,o,e”,“1+1=2”开始。但无论是大科学家还是文学家,不都是从这些极其简单的东西学起吗?他们为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都离不开老师辛勤汗水的浇灌。
在老师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不懂事的孩子慢慢长大*,老师多像居里夫人啊,在她们身上闪烁着居里夫人精神的光辉,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啊!
愿成功的人们不要忘记勤劳的老师,愿盛开的花朵不要忘记辛勤的园丁,愿丰收的庄稼不要忘记慈善的老农,让我们永远记住美丽、善良、坚持不懈的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3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读了这篇课文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做人要有理想,并要想着这个理想努力的向前。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的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一个坚定端庄的女学者变成了教科书里的一个新名词:放射线,变成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她变成了科学里的一条条定律,她就是:玛丽·居里。
居里夫人她是一个: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让我十分倾佩,如果我们也有居里夫人的一点点的坚定、刚毅、远大、执着的追求,那我们就会是最好的。居里夫人是伟大的,她不会躺在任何一项荣誉或任一项奖金上尽情的享受,而她却是名利如粪土,把自己发现的镭公布于世,她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告诉所有人镭的发现。本来,她完全可以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专利权。
这是她在死后,她的故事还是家喻户晓。每当读到:这点淡蓝色的美丽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从这一段,我体会出了居里夫人从成炖的工业废渣中才提炼出0.1克镭,这让我感觉的居里夫人非常的辛苦,再加上皮埃尔不幸早逝,这世界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居里夫人的压力,但居里夫人还是坚持工作着,她要完成皮埃尔生前的遗愿,最后,玛丽·居里67岁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心爱的实验室。
读完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许许多多,我更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就像居里夫人那样,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不停的有射线在释放,以后*什么,都要坚持下去。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4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玛丽居里在研究天然性放射镭的.过程。刚开始我的问题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什么?读完书以后,我才明白,这个美丽不仅仅仅指玛丽居里的外表美,更是她那种对科学的远大追求,与她勇于探究的精神,还有她淡泊名利的美。
我更明白玛丽·居里研究天然性放射镭付出了多少努力,浪费了她的青春,甚至牺牲了她自我的生命。难以想象放射镭对玛丽·居里的伤害有多大,直到玛丽居里身后的四十年,在她的笔记本中还有射线。做什么事都务必有耐心,也要有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就像钓鱼,如果没有耐心,就不可能钓上来鱼。一旦自我有了理想抱负,就不就应放下,就应努力去追求,努力去实现。这几点,我们就应向玛丽居里学习,她的耐心无人能比,她经过三年九个月的时光才从成吨的废煤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的镭。我们最就应学习居里夫人的一点就是淡泊名利。尽管玛丽·居里有那么多的头衔,那么多的名誉,但她还是视金钱如粪土,把自我的奖章给6岁的女儿玩,自我仍然埋头苦干。
居里夫人永远是历史上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在跨越了百年之后变得更加璀璨,她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为人类进步而忘我探索者的前进道路。风云变更,改变不了她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智慧。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长久而更加辉煌。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她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她那美丽的心。
只有朝理想与目标进发的人,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5
美丽,固然不是永恒的。再美丽的花儿也会凋零,再年轻漂亮的容貌也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消失。可是,有一种美丽却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盛开,绽放。
不是所谓的荣誉,也不是什么名利,这美丽只来自于超一颗最朴实最纯洁的心。
如果,每一个人都拥有居里夫人那样朴实的心,那样淡泊名利的心,那样全心全意献身于工作的心,那样积极向上,不畏辛劳的心该有多好啊!
全世界,或许拥有那样美丽的心也只有居里夫人一个人。
居里夫人几乎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她对待工作的热枕,淡泊名利,不屑于任何头衔与荣誉。
我十分敬仰玛丽·居里,这不单单是来自她那副端庄。美丽的外表,更包括了她勇于探索的精神。
明明知道自己无论奋斗多少年都可能不会成功,可是居里夫人却依然坚持了下来,依然是那么拼命,那么劳累……
我十分敬佩居里夫人,因为玛丽·居里是如此的淡泊名利。
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却看得如粪土一般。许许多多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许多人拼命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而居里夫人——这个普通又伟大的传奇女子却看得如此淡泊,如此的不重要!
”在所有世界著名的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不光是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评价,更是无数人民对居里夫人的评价。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跨越百年的美丽》。我读完之后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一百周年纪念。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内做了一次关于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报告,在这之前,从来没有那位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她的报告使法国科学院内的所有人震惊。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她开始先发现了,后来发现了镭,她为了提取纯净的镭,搞到了一吨可能含有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的提取,他们的化验室只是一个破棚子。她终日在搅拌着矿渣,她的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烧痕。过了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取出0.1克带着蓝色萤光的镭。她一直工作到67岁才去世。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一个人他只要坚持、有信心,他就可以成功。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7
以前,我对“美丽”这个词的理解学生只是一个浅浅的表面进行认识,仅仅可以代表人物外貌以及表面更加楚楚动人故事罢了。但是,在今天,我学习了梁衡写的《跨越发展百年的美丽》之后,我不仅需要深入了解了玛丽·居里,还从她身上对“美丽”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
玛丽。居里是著名的物理教育学家、化学家。拥有自己一头金黄的长头发,白净端庄的脸庞,微微内陷的大眼睛,高挺笔直的鼻梁,薄薄的绿色优美唇形,无不充分体现了她那没有美丽的容貌,再加上她苗条适中的身材,简直是我们成了一个美丽的标准,美丽的代言人。
世间有一句俗话说:“山美不在高,而在这些景物;人美不在貌,而在发展思想。”居里夫人之间并没有我们因为学生自己的容貌而得意,甚至在管理工作时为了能够提高企业工作学习效率,执意把她一头金黄的长头发剪去,保持作为一种具有朴素的状态。她身上就是善于独立思考的品质是美丽的。只要孩子遇到她不懂,或者一些疑惑的问题,她总会散发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好比对于一个通过贝壳,别人可能只是玩玩一下不同而已,可是居里夫人一定要分析研究了解一下,这个贝壳是怎样才能生长,怎样冲到沙滩上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寻根。独特的思维也正使她有了独一无二的正确评价结论。她身上始终坚持社会不懈,艰苦生活奋斗,执着的人追求的精神是美丽的。是她经过选择自己的努力,提出利用放射线,发现钋和镭。但是,要发现镭是非常重要困难的。
在当时,居里夫人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皮埃尔为了进一步提炼纯净的镭,搞到了生产一吨含有镭的工业建筑废渣。工业产生废渣,顾名思义,是又脏又臭的。这一知识点我不得不更加佩服居里夫人的不怕任何困难,他们公司在破棚子里支起大锅。把一吨以上工业废渣主要分成一锅一锅进行相关冶炼,这项技术工程是24小时,必须看到有人认为留在施工现场,居里夫妇轮流24小时工作。
就这样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的实验室日复一日活动重复出现相同的工作。三年又九个月,他们设计终于从1吨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多么长的时间,居里夫人文化一直都在努力建设研究,努力都是坚持着。也服了传统实验时所遇到的多少经济困难,多么了不起!镭仅仅这样虽然我国只有0.1克,但它散发出了许多令人陶醉的美丽的荧光蓝,从中也融入了居里夫人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无私奉献国家也是实现美丽的。千万别看她是区区一个比较普通高校女子,性格方面天生有一种教师无私奉献的劲儿。当她一发现镭,可以把方法包括保密组织起来,而她无私公布,让全世界的人民银行公告鐳的发现。丈夫却不幸被马车撞倒,猝然长逝。
坚强的居里夫人已经没有因此倒下,依然积极献身教育科学主义事业。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地位更是如此美丽,她名满天下,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改革获得了一次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视名利如粪土,把奖当玩具产品看待,告诉人们自己能力不能被迷惑,不被盛名宠坏。
是的,这就是居里夫人,一个不仅外表漂亮,内心也美丽的伟人。正如歌德所说:“外表只能取悦一时,美国的心才能永存。”这就是美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8
以前,我对“美丽”这个词的理解学生只是一个浅浅的表面进行认识,仅仅可以代表人物外貌以及表面更加楚楚动人故事罢了。但是,在今天,我学习了梁衡写的《跨越发展百年的美丽》之后,我不仅需要深入了解了玛丽·居里,还从她身上对“美丽”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
玛丽·居里是著名的物理教育学家、化学家。拥有自己一头金黄的长头发,白净端庄的脸庞,微微内陷的大眼睛,高挺笔直的鼻梁,薄薄的绿色优美唇形,无不充分体现了她那没有美丽的容貌,再加上她苗条适中的身材,简直是我们成了一个美丽的标准,美丽的代言人。
世间有一句俗话说:“山美不在高,而在这些景物;人美不在貌,而在发展思想。”居里夫人之间并没有我们因为学生自己的容貌而得意,甚至在管理工作时为了能够提高企业工作学习效率,执意把她一头金黄的长头发剪去,保持作为一种具有朴素的状态。她身上就是善于独立思考的品质是美丽的。只要孩子遇到她不懂,或者一些疑惑的问题,她总会散发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好比对于一个通过贝壳,别人可能只是玩玩一下不同而已,可是居里夫人一定要分析研究了解一下,这个贝壳是怎样才能生长,怎样冲到沙滩上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寻根。独特的思维也正使她有了独一无二的正确评价结论。她身上始终坚持社会不懈,艰苦生活奋斗,执着的人追求的精神是美丽的。是她经过选择自己的努力,提出利用放射线,发现钋和镭。但是,要发现镭是非常重要困难的。
在当时,居里夫人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皮埃尔为了进一步提炼纯净的镭,搞到了生产一吨含有镭的工业建筑废渣。工业产生废渣,顾名思义,是又脏又臭的。这一知识点我不得不更加佩服居里夫人的不怕任何困难,他们公司在破棚子里支起大锅。把一吨以上工业废渣主要分成一锅一锅进行相关冶炼,这项技术工程是24小时,必须看到有人认为留在施工现场,居里夫妇轮流24小时工作。
就这样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的实验室日复一日活动重复出现相同的工作。三年又九个月,他们设计终于从1吨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多么长的时间,居里夫人文化一直都在努力建设研究,努力都是坚持着。也服了传统实验时所遇到的多少经济困难,多么了不起!镭仅仅这样虽然我国只有0.1克,但它散发出了许多令人陶醉的美丽的荧光蓝,从中也融入了居里夫人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无私奉献国家也是实现美丽的。千万别看她是区区一个比较普通高校女子,性格方面天生有一种教师无私奉献的劲儿。当她一发现镭,可以把方法包括保密组织起来,而她无私公布,让全世界的人民银行公告鐳的发现。丈夫却不幸被马车撞倒,猝然长逝。
坚强的居里夫人已经没有因此倒下,依然积极献身教育科学主义事业。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地位更是如此美丽,她名满天下,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改革获得了一次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视名利如粪土,把奖当玩具产品看待,告诉人们自己能力不能被迷惑,不被盛名宠坏。
是的,这就是居里夫人,一个不仅外表漂亮,内心也美丽的伟人。正如歌德所说:“外表只能取悦一时,美国的心才能永存。”这就是美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19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玛丽居里在研究天然性放射镭的过程。刚开始我的问题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什么?读完书以后,我才明白,这个美丽不仅仅仅指玛丽居里的外表美,更是她那种对科学的远大追求,与她勇于探究的精神,还有她淡泊名利的美。
我更明白玛丽·居里研究天然性放射镭付出了多少努力,浪费了她的青春,甚至牺牲了她自我的生命。难以想象放射镭对玛丽·居里的伤害有多大,直到玛丽居里身后的四十年,在她的笔记本中还有射线。做什么事都务必有耐心,也要有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就像钓鱼,如果没有耐心,就不可能钓上来鱼。一旦自我有了理想抱负,就不就应放下,就应努力去追求,努力去实现。这几点,我们就应向玛丽居里学习,她的耐心无人能比,她经过三年九个月的时光才从成吨的废煤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的镭。我们最就应学习居里夫人的一点就是淡泊名利。尽管玛丽·居里有那么多的头衔,那么多的名誉,但她还是视金钱如粪土,把自我的奖章给6岁的女儿玩,自我仍然埋头苦干。
居里夫人永远是历史上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在跨越了百年之后变得更加璀璨,她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为人类进步而忘我探索者的前进道路。
风云变更,改变不了她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智慧。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长久而更加辉煌。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她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她那美丽的心。
只有朝理想与目标进发的人,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20
前几天我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其中居里夫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证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也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当我读到“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时,我就在想,居里夫人花了三年零六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这0。1克镭,还使自我的肌体受到放射线的侵蚀,这就是“美丽的生命”了吧;还有,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这才融入了“不屈的信念”。总而言之,这句话就是在赞扬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突然想起去年,学校组建篮球队,我原本也是其中的一员。那时我们一放学就到篮球场去,去那练习打球,跑步,还有各种体能测试,一向到5:30才训练完毕。篮球队的队员都是四,五年级的(我当时是五年级),而我们班就有5个人参加了,可她们都陆续退出了,最终只剩下我和小陈,可是,才过了一个月不到,我们还是退出了,理由很可简单,竟然是因为太累了,受不了。先不说与我们同年级的,那些比我们低一个年级的呢?她们全都能坚持下来,为什么我们就不行呢?我们班可是“全军覆没”阿!居然没有一个人坚持下来。每当我看到篮球队队员去练球,我就感到十分羞愧,也经常埋怨自我,居里夫人为了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那0。1克镭可是在极端简陋的工作环境中花了三年零六个月的时间啊,而我为什么不能坚持不懈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这一光荣的任务呢?
居里夫人的确很美丽,这美,不仅仅体此刻外貌上,更多的是体此刻她那优秀的精神品质上。我们要学习居里夫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居里夫人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7)
——读跨越百年美丽的读后感 (菁选3篇)
读跨越百年美丽的读后感1
美丽,是什么?美丽是色彩世界中最鲜艳、是夺目的令人心怡的感觉;美丽是风儿滑过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带来的那种清爽舒适的感觉;美丽大概是捧起一掬清泉,轻轻入口,宛如品尝着月亮的清甜吧?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后后,我终于知道了美丽到底是什么了。
本文主要讲了居里夫人仔细研究放射性元素的故事。居里夫妇是一对经济相当拈据的知识分子,他们无力支付购买沥青铀矿所需的高昂的费用。于是和丈夫一块搞到了很多工业残渣来提炼镭。每次提炼后,又去实验室来沉淀……随着时间的一点一点逝去,居里夫人的容颜逐渐变得苍老,身体也越来越差。但是还是在不停地工作,直到1934年去世。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居里夫人不怕困难,自己的实验室只是一个小棚子。但是自己却没有在乎这些,依然在努力地研究镭。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一起去搬回了大堆大堆的工业残渣,一次次地寻找着稀少而又珍贵的镭。并没有因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就此放弃。居里夫人在研究的同时,这工业残渣发出的毒素正在一点一点侵蚀着自己的身体。居里夫人没有注意到,而是埋头工作……居里夫人一生得到过的荣誉无数,并没有就此停止对科学的研究。她视名利如粪土,把自己的荣誉都捐赠给了别人。镭问世初,它当初的身价高达每克75万金法郎。许多人以为仅凭专利技术,居里夫妇应该富甲一方了。但事实上,居里夫妇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那时候的社会,歧视女性。她的成功典范激励了很多人。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这个世界为有这样的女性而骄傲。
终于知道了美丽到底是什么了,外在的美丽只是锦上添花。而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拥有了心灵美,才算是拥有了打开这个世界的钥匙!
读跨越百年美丽的读后感2
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我发现居里夫人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是异常的美,她有着众多女性所没有的高尚的品质,是我们所应该学的品质。
居里夫人是伟大的,在当时那种鄙视女性的年代且丈夫死去无人为她撑腰,但她并没有受外界的影响而继续坚持不懈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奖品与奖状。她对此不以为然将其让给自己的孩子玩,相比较下,如今能像居里夫人一样视名利为粪土的人已经非常少了,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品质却只有少数人崇尚。
居里夫人是美丽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她有着各种不同的美,如外在的容貌美,内在的品质美,与人交流的谈吐美,气质美……然而她却抛弃了外在美,一心投身于科学事业中,科学不断的侵蚀着她的外在美,毁坏她的健康,她却不以为然因为她已舍弃外在美了,她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之情是无人能比的就如同文中说到“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的释放”。身为一个女人舍弃了外在美是一个不可思议并十分难决定的举动,但是居里夫人做到了,她是伟大而值得我们尊重的女性。
居里夫人留给我们许多东西,她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与在人格上的超凡脱俗是跨越百年的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为科学给与了众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她不求回报。
其实我们长大以后虽说不可能可以变得与居里夫人一样伟大,但我们应该崇尚她的`美德并永久的保留下去,只有这样不仅可以让子孙后代知道有居里夫人这么一个伟大的女性也可以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读跨越百年美丽的读后感3
读完这篇文章,真的被居里夫人那种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所感动了。耳边似乎回荡着“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句名言。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有过二十年的友谊,在居里夫人死后,他给予了很高评价,当然,这些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她视名利如粪土,那是因为她有远大执著的追求,更是因为她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她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金钱。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两次诺贝尔奖,多么至高无尚的荣誉,而居里夫人本人呢?
这我们很清楚,淡薄名利。这是多少人都缺少甚至没有的一种高贵品质啊!多少了不起的发现,多少了步起的品质啊。而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不具备这种品质呢?让我们问心自问。这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否又从某个方面暗示了这一点呢?
《自卑与跨越》读后感3篇(扩展8)
——超越自卑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 (菁选2篇)
超越自卑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1
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文字中读自己,这话一点没错。上面这段文字对我而言,是深刻而意义深远的。
作为一个细腻敏感的女孩,在军人父亲的否定式教育、言语羞辱等多重严厉管教下没有感受到我需要的父爱和关怀,战战兢兢的生长,最激烈的青春期曾经一度轻生,没有继续的愿望和勇气。大学毕业只要不回老家,去哪里我都无所谓,只希望离伤害远一点。
在别人眼中我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在自己眼中,我却是个伤痕累累随时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语而受伤流泪或激烈防卫的异类。现在我必须承认自己有很强的“受害者”情结,很久以来我都非常不解为什么我会遭遇这一切?特别是在自己做了母亲以后,更加无法理解我的父亲当年怎么会那样去解读和对待一个幼小可爱的孩子?尤其无法接受任何人对我曾受伤痛的忽略和否定,仿佛否定了过去就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让我更加无法找到自己。
当然也会因为自己对父亲的愤怒和怨恨与传统的孝道冲突而痛苦不已,直到有天看见了这样的话:“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有时不要好心规劝他人接受或放下,做不到接受是因为他感觉受伤、不被爱,这个时候叫他接受或原谅只有加重他不被爱、不被接受的痛苦。只需理解他、安慰他、接受他的状态,给他时间去面对、释放伤痛。接受、放下就自然发生了最新超越自卑读后感3篇最新超越自卑读后感3篇。”当我真实地接纳自己的感受,释放曾经的伤痛,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愤怒少了,我可以接受父亲内心里肯定是爱我的只是爱我的方式不是我所需要的了,我可以慢慢放下了。
“儿童只要度过了婴儿期,便足以证明他已经受到了某些照顾和关怀。”看到这句话更给了我力量,年幼的我已经得到了最基本的爱和关怀,否则我无法长大*,我可以选择不以父亲当年苛求我的方式对待已日渐年迈的他,让伤害停止,让爱流动,虽然还不那么习惯和自然,至少我开始愿意尝试。生命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切经历都是财富,每一个昨天都成就着今天的我,我很清楚自己身上有很多的不足是由过去而来,我亦深知每个缺点的另一端都有一个闪亮的优点也在我身上发光,由相同的经历而来
历史已无法改变,但未来在我手中。
“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都已固定,以后他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人格固定成型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最新超越自卑读后感3篇作文。”这句话解释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根源。成年人不是不能改变而是要解决今日的“果”往往需要找到当日的“因”,从源头上调整历史成型的错误目标能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解决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当我最终领悟每个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并走上自我改变的道路时,深切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这痛来自于对过去错误认知的.推到重来,来自于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解读,来自于明了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多少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多少次与内心的伤痛、恐惧、焦虑、怨恨近距离直面,正因为很清楚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和顽固,成年后再去纠正和调整有多痛苦,所以由衷地期盼自己带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开始,让她积极正面更有力量地去面对未来的困难,我会尽自己所能去做更好的自己,向孩子示范,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正确引导让她在幼儿期就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我和她都不是完美的,她也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和自我救赎,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了未来更美好一点。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
超越自卑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2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最新超越自卑读后感3篇最新超越自卑读后感3篇。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
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