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要对照材料(6篇)历史纪要对照材料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文物、图片、图表材料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题目以文物(题目只能提供图片)、图片、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纪要对照材料(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历史纪要对照材料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文物、图片、图表材料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题目以文物(题目只能提供图片)、图片、图表为素材,要求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图片、图表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并能增强试卷的活力。因此,这些材料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运用较多。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我们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文物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一、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二、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三、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例1: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32行、498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
请回答:(1)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参考答案
(1)鼎作为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器类别,鼎的某些
用途与铸造原因(从文字说明中获取);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把图片想象成真正的文物);西周晚期的政治状况(从文字说明中获取);西周晚期的文字及书法艺术(从观察图片表面获取)。(说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二说明春秋后期,牛已用于田间耕作,牛尊铜牛的鼻子上装有鼻环,表明这是一头驯养的
耕牛(通过观察图片表面获取),以实物证实了材料二记述的可信性。
(3)《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出土于四川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壶身刻着宴乐、采桑、
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画面形象生动。它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已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
讲解:解答第一问,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材料给出了《毛公鼎》的时间,但这样的时间表述我们在
-1-
这一时期的历史学习中很少运用,作为历史资料不便于利用,因此,作答时应将其进行换算,将二千八百
多年前,变为西周晚期。其次,由于铭文处于鼎的内侧,我们难以在文物图片中看到,即使看到了,当时
的文字我们也难以解读,所以,文字说明就成了我们认识《毛公鼎》史料价值的重要依据。第二问,牛戴
鼻环至今仍常见,为的是便于驾驭,另外,此牛尊图片是在教材讲述有关牛耕内容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
作答的重要依据。材料二以文字材料说明牛耕的普遍,但文字记载并不具有绝对的可信性,文物可对文字
材料进行印证。第三问,要先对材料一进行总结,看其分为几部分,然后再依据所学知识,对《嵌错赏功
宴乐铜壶》作对应的介绍。
(2)图片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图径主要有:一、对图片本身进行观
察。如是历史地图,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题内容,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如是其他图片,
则通过图片内容,确定其主题或内涵。二、通过图片的文字说明,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图片内容说
明、图片来源、图片形成时间等。
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
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
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
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是中国
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
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
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自古以来,人们从多个角度,对京
杭大运河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唐代
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里
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
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材料二《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与
《元代大运河》图
材料三运河沿岸的一组风情图
(1)据所学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
大都会》图,分别指出连接海河与黄河、黄河与古老的杭州拱宸桥
淮河、淮河与长江、长江与钱塘江的各段运河的
扬州瘦西湖
名称。
(2)结合所学隋唐史的知识及《隋唐时期手
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
(3)对照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大运河出
现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一变化有何作用?依据隋唐及宋元时期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2005年10月15日摄
沧州运河岸边的乾隆碑
(4)京航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康熙、乾隆南巡是运河航运和运河文
化发展的最高峰,清末民初大运河逐渐衰落了。当今,我们在怀念大运河昔日辉煌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它
的未来。切实保护并科学利用运河,让古老的运河永远充满活力,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结合材料三,
谈一下你在这方面的见解。
参考答案:
(1)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①隋朝开凿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使南北交通贯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观察《隋
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大运河走向得出结论,其实教材中也有明确表述。);②大运河对沿线的农田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沿线农业生产的发展(教材中有明确表述);③隋唐时期许多工业市镇分布在大运河沿线附近,说明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工商业的发展(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
-2-
图中,手工业与大都会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④另外,大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只要言之有
理,说出3项即可。)
(3)元朝时期,运河截弯取直(通过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大运河得出。)。作用:大大缩短了运河
航程,更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原因:长安、洛阳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4)①从水利角度看,充分利用运河古河道,实现南水北调,缓解北方水资源缺乏状况。通过对古
运河河道的整修,恢复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开辟现代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线(通过图片《京航大运河台尔
庄庄段》得出。);②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在有条件的城市与河段,利用大运河航
道及沿岸的文化资源,开发大运河的旅游项目。并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运河沿岸再次成为我国
繁华地带(通过观察《古老的杭州拱宸桥》、《扬州瘦西湖》、《沧州运河岸边的乾隆碑》等三幅图片得出。);
③将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利用与开发,只有利用起来运河才会重新焕发
当年的活力。(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综合结论。)(只要言之有理,说出两点可。)
讲解:第一问有关隋唐大运河之功,教材中有所表述,但不够全面。本题通过《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
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这实际上,暗示大河与手工业、大都会分布有密切关系,解题的主
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找出这种关系,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更加全
面地表明大运河之功。第二问要求能将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图进行比较,说明大运河的变迁,
通过观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第三问要求谈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如没有题目提供的四幅图片,学生
难以着手,图片起到了提示与启发作用,几幅图片等于分别告诉我们,大运河本身是一种文化遗产,大运
河沿岸还有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大运河有的河段至今在交通运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这样
的启发,再回答第三问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
(3)图表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图表材料获取信息,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通过对不同对象同类数据
进行比较,得出相关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二是通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数据
进行比较,得出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处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必要时应画出数据变化的曲线图,再结合
所学知识对曲线图进行分析。当然,有的题目这两种情况均存在。另外,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还要注意一
些有关图表的注释或说明,它对我们获取与利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例3: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除了已经迅速崛起的日本外,
其它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读下面数据图表回答问题:——《东亚经济白皮书》
(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迅速最快的国家或地区在什么地方?分析最快的原因?
(2)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发展的格局有什么变化?出现
新兴工业化
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
龙)
70年80年代代
GDP增长率
GDP增长率
中国大陆
70年代
GDP增长率
80年代
GDP增长率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8.6%8.5%5.8%8.9%
(3)通过2005年《亚洲经济
实现较快增长》图表,谈谈你对亚洲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进入60年代后,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
国香港地区经济发展迅速,70年代迅速转变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原因: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
-3-
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一问所问问题与图表关系不大,教材基本上有相关的表述。)
(2)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经济仍然保持发展的势头,但是中国经济
发展更为迅速,年均GDP增长率超过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通过中国与亚洲四小龙
不同时期数据的比较得出。)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
得巨大成功。
(3)图表显示,不管是亚洲各国政府,还是国际权威机构,均对亚洲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当今亚洲
经济发展迅速已不再限于个别国家的和地区,而是呈现出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亚洲将逐渐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图表中的数据,及有关数据的说明得出。)
讲解:通过图表数据可以看出,7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亚洲四小龙变化不大,而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速度则明显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大陆经济在东亚地区将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题目所问的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就是就此而言的。图表《2005年亚洲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中的数据分为三部分: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预测;部分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预测;世界权威机构对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测。只有全面综合分析三组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1.唐秦王李茂贞是唐末重臣,卒于公元924年。其陵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塬飞机场西端的陵原乡陵原村。2001年4月,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对秦王陵进行保护性发掘。
一、秦王李茂贞陵出土精美文物
二、唐秦王墓中出土的乐俑
三、秦王夫人墓墓壁上的砖雕“八抬大桥”
观察以上三幅秦王陵出土文物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三组文物材料,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结合三组文物资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文物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根据中印两国2006年6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签署的会谈纪要,中国和印度7月6日分
别开放仁青岗边贸市场和昌古边贸市场。其中乃堆拉山口曾经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也曾是中
印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
下列是关于我国四个不
同历史时期与西藏、印度联系
的交通图:
请回答:
(1)根据图1,说出该交通线
开辟的有利条件。
(2)图2与图1相比,有什
么不同?请分析其原因。(3)图3所处的历史阶
图1:汉朝海上交通图
图2:唐朝对外交通图
段,除了改善西藏地区的交
通,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还采
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其社会发
展的?
(4)图4的交通状况对
-4-
图3:“一五计划”时期的西藏公路
图4:青藏铁路示意图
于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具有什么重大意义?3.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实施。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全国1990年和2000年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分析表
50
1990年城
40
市化水平
30
2010
2000年城
0
市化水平
区
区
区
东部地
中部地
西部地
(1)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历史,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了解中国千年的历史看________,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________,了解中国几十年的历史看________。(请在横线上方填上最合适的城市名称)
(2)由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均衡,请说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城市数量少于中、东部经济地带的主要历史原因。
(3)《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中显示,从B到D工业发达国家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城市化进程很快,试分析其原因。
(4)依据《示意图》所展示的城市化发展趋势,说明我国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4.阅读下列三幅图及图解:
图①《政治竞赛》
图②《撕裂的美国地图③《解放黑人奴隶宣
图①《政治竞赛》反映了美国图1》860年总统大选的竞言选》情况。身材高大,健步如飞,跑在第一位的是林肯,如影随形的是他的竞选伙伴SteDhenDouglas,跑在第三、四位是代表南方利益的JohnC.Breckinridge和JohnBell。
图②《撕裂的美国地图》反映了林肯当选总统,北方工商业资本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的要求将变
为现实,南方7州退出联邦,蓄谋叛乱。左边正使劲把北部和西部控制在手中的是林肯和Stephen
Douglas(共和党)。拿着刷子、胶水,正努力把南方诸州粘合在一起是JohnC.Breckinridge和JohnBell(民
主党)。
图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反映了这一宣言的颁布对内战进程的巨大影响。蹲在总统宝座上的猴子指
林肯,手中拿的是《宣言》,欣喜若狂,正在捧读的是黑人奴隶。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根据图①,指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图②说明美国内战爆发前国家处于
什么状态?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美国内战
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图③反映了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看
这个宣言的?
马车
(4)简述这场内战带来的积极作用。
5.交通工具的演变,记录着人类文明发
蒸汽机车
本茨的三轮汽车
-5-
帆船
蒸汽轮船
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
展的进程。请根据下列交通工具演变图组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近代史上交通工具所使用动力的演变过程。(2)分析相应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原因。(3)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训练题参考答案1.(1)可以了解唐朝生活器皿的种类;了解唐朝的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造型工艺水平;晚唐的服
钸、发式;乐舞表演艺术;晚唐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等等。(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它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在历史书籍中没法汲取的历史知识;文物可以使我
们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如陶瓷制作的工艺技术等;文物可以对文字描述的历史,予以充分的印证;使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历史研究或历史学习者的感性认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汉朝丝织业的发展;科技文化领先,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实行开放政策。
(2)原因:不同:图2较图1海上交往的区域有了较大的扩展。原因:A、唐朝时,江南特别是沿
海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通过海上与国外交往较陆上更为便利。B、唐朝时,造船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进
步,航海条件较汉代有了较大改善。C、唐朝对外政策更加开明,对外交往更加频繁。
(3)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引导西藏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青海和西藏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各民族团结,有利于西藏的繁荣与稳定。
3.(1)西安上海深圳(如填其他城市名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洛阳可代替西安)
(2)古代前期西部一度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经济重心出现了向东、向南转移的过程,尤其到明清时期,所兴起的工商业城市多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促进了这一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之也多分布于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3)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吸引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4)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由工业革命开始的,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而加快。因此,我国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农村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城镇的兴起。
4.(1)导火线是: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2)内战爆发前美国处于分裂状态。根本原因: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矛盾。
(3)图③反映了作者是站在南方奴隶主立场上,说明南方叛乱者对《宣言》的仇视和恐惧。
-6-
(4)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5.(1)变化:从人力、畜力、自然力转变为用蒸汽机,后又发展到以内燃机为动力。(2)原因:①工业革命期间,马车和帆船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机器生产的需要。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广泛推广,促进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机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相继问世。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内燃机等新能源、新机器的应用和创制,汽车、飞机等相继问世,得到迅速发展。(3)影响:①扩大了交通工具的种类和适应范围,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发展。②为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态,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和范围。说明:“影响”一问若答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效率”亦可。
-7-
篇二:历史纪要对照材料
市高三历史专题研讨活动纪要
2012年10月18-19日,湖州市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研讨活动在长兴太湖高级中学举办。市县历史教研员和来自全市各高中的59名教师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研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有效策略,提升高三历史复习质量和效率。活动开幕式上,长兴太湖高级中学蒋书记介绍了学校‚管理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并代表学校对本次活动在该校举办表示欢迎,祝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活动由公开展示课和专题讲座两部分组成。一、体现一轮复习多要素的展示课我们认为,高三一轮复习,不仅要关注学科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更要体现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通过梳理知识,把握复习的方法和基本思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优化复习效率。长兴太湖高级中学沈海燕和安吉孝丰高级中学汪华清两位青年教师围绕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题上了公开课。教学中,两位老师通过列表、阅读提炼教材、及时巩固练习等形式梳理和落实基础知识,通过材料解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等,培养学生基本学科能力。他们还不约而同地以谈启示、找异同的方式,将历史延伸到当今世界和中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教学中两位老师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沈老师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以材料和题目练习的形式链接教学各环节,既起到及时巩固知识的作用,又使得各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板书简洁直观。汪老师则引入时间尺,从宏观到微观展开教
学,阅读教材整理知识留足必要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汪老师教学语言生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两位老师的板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板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线索和主要思路,还应该有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谈启示‛之类的问题设计,应使学生的回答更具体而不仅仅是‚口号式的回答‛;分析历史政策,可考虑其‚必要性‛、‚可能性‛等多方面因素;练习题的选用和解析,要进一步渗透学法的指导,题目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学科能力要求。二、为一轮复习和教师成长出谋划策的专题讲座高三一轮复习从内容到方法,一开始就要贯彻多元、多样、求实效的思路。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教师要真正起到指导、引领复习的作用,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复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采用对其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使复习教学效益最大化。为此,本次活动安排了四个专题讲座。这些讲座是通过市教研中心和教师共同提供菜单的形式,从全市高三历史教师中征集并确定的,涉及了复习教学的多个层面,以研讨和解决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长兴教研中心邢乐耘老师主持了专题讲座。长兴中学施海平老师《高三复习中建立知识联系的重要性》的讲座,以近几年浙江省高考试题的分析入手,强调一轮复习中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施老师提出,‚无论什么史观,都要回到史实上去‛,‚没有基础知识作铺垫,是否能够读懂试题提供的材料,最终效果是一样的‛。讲座中,施老师从‚讲清重要的基本概念‛、‚知识点的链接‛、‚构建知识体系‛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建立知识联系的目标、方法,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块,分享了建立知识体系网络的有效作法。施老师提出的以名词解释的方法整理知
识、以同一时间段或同一历史问题为中心建立知识的联系、整合教材等思路,有很强的实践性。她以浙江省高考试题为例提出的‚建立知识间联系要富于想像力‛的观点,得到与会教师们的赞同。安吉高级中学褚天虎老师《历史一轮复习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讲座,结合本校‚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展开。他具体呈现的在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超前复习、精读教材、牢记知识、合理训练的复习方法,对加强一轮复习的管理、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意义。褚老师超前复习的安排规划详细,涉及教师复习教学进度、学生超前复习的内容安排、超前复习的具体时间安排等几个方面,使得一轮复习教学中,师生双方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学生在自主复习了基础知识具备基本能力后,再经过教师的指点和提升,有益于提高复习效率。德清一中吴霞颖老师《浅谈提高历史解题能力的有效策略》的讲座,以高考试题重基础、新情境入手,分析了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不足‛和‚解题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提出高考复习中‚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把握高考的‘根’与‘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构建学生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达到‚通古今、通中外、通政治经济文化‛的目标;在‚掌握方法,加强训练,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阐述中,吴老师提出‚了解命题立意,围绕主题思考问题‛、‚学会审题‛、‚克服畏惧心理,加强针对性训练‛的具体方法。她特别强调,复习中的训练应强调‚质‛而不在于‚量‛;讲解题目在于‚讲透‛而不只是‚讲过‛。这些做法易行、有效,具有可操作性。湖州五中孙雯老师《开卷有益——谈专业阅读与命题能力的提升》的专题讲座,从提升教师命题能力的层面,具体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
重要途径。孙老师提出,当前教师命题和分析试题能力的提高,应从‚专业阅读‛着手,提高掌握命题素材数量和质量的能力,减少断章取义地理解试题素材的现象。她以近年高考试题的素材的来源为例分析了专业阅读的必要性,具体阐述了在专业阅读中整理和收集素材的基本方法,就教师开展专业阅读提出了‚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脑动与手动想结合‛、‚与工作生活相结合‛的建议。孙老师还展示了自己通过专业阅读搜集的部分素材和编制的试题。孙老师结合自己成长经历的讲座,为教师们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三、重基础、提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安排紧凑,围绕高三一轮复习从多个方面开展研讨。在会议总结中,市教科研中心魏老师肯定了两节复习展示课体现出的一轮复习‚重基础、重学法、重教法‛的思路,四个讲座研讨了高考复习中应注意的多个环节,务实、高效。他提出,高考复习中一方面要关注高考重基础、不超‚纲‛、难度稳定、重视能力考察等‚规律‛,又要放宽视野,从提升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和素养入手,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教学中对试题的分析和讲解除知识的角度外,更要关注试题所渗透的史观、能力要求、命题手法等,拓展学生理解和分析试题的视野,并运用到日常复习中。他分析了文综高考从有学科渗透式题目到现在纯粹‚三科拼盘‛的变化过程,提出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应试心理,从复习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单科以及综合试卷的解题步骤和节奏。魏老师说,无论采取怎样的复习方式,重基础、提能力要从头抓起。教研活动只是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研讨的一种平台。复习教学中要重视积累,重视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
本次活动得到了长兴县教研中心和长兴太湖高级中学的大力支持。
篇三:历史纪要对照材料
孔子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题汇编
古代史
1、科技与文化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
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2、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材料一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划时代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
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状态。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
试卷第1页,总11页
材料一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
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
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
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
三省长官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
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
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
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
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
形同虚设。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3、自然经济下的商业与城市
材料一刘文帝时,王玄谟论及彭城形势“南界大淮,左右淮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
淮以西裹阳以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
一一摘编自顾祖禹《论史方舆纪要二十九》
材料二现在我们在城里见到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有些在宋代就有了,都是以不同的生产行
业为标志而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与主要市区有一个吴山,吴山境内有几十个庙,叫鲁班
庙……每个庙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地区也因此而闻名。
一一摘编自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
材料三清末民初的扬州,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批重要的现代脑力劳动者,形成了专门职
业阶层,这是扬州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
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当然,黄包车夫、挑水工、轿夫、船夫、女佣等在当时的职业中也占
一定比例。
——摘编自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池所起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在宋代出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试卷第2页,总11页
材料一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戌镇演变而
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材料二
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乾隆二十七年《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与宋代市镇相比,明清城市发展出一种怎样的新道路,指出苏州城市变化的影响。(8分)
4、边疆治理与民族融合材料一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
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城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夹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文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榷场贸易的主要影响。
试卷第3页,总11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近代史
1、列强的侵略材料一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1871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3分)
试卷第4页,总11页
2、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
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
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
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
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
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
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
材料一:应运而生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
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
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
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
产党应运而生。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继承与超越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
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
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的自身弊端。
——《辛亥革命爆发l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材料三走什么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
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
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
(3)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的是什么?各自结果如何?
材料一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
试卷第5页,总11页
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摘编自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1)材料一中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做分析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世界意义。
现代史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材料二1979年7月,宝安(深圳)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蛇口当时是一个落后的渔村,没有现代通讯设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讯站,可是微波通讯站的建设却遭到诸多阻拦。中央领导得知后就此指示邮电部特事特办,给蛇口安装进口的专用交换机,电话可直拨香港。次年,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然而外汇商店历来由国家经营,对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准。在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专门发文给广东经济特区委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1982年6月购物中心开业,很快这家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蛇口工业区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问题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并简析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意义。
材料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的武装干涉措施不仅仅是针对朝鲜,而是“三管齐下”,即同时出兵朝鲜和台湾,并派军事顾问团进入越南。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是“三把刀”插进来——朝鲜一把插在头上,台湾一把插在腰上,越南一把插在脚上。美国出兵台湾造成了中国的分裂,又将战火烧到东北边境,此时新中国因缺少海、空军力量无法使台湾回归祖国大陆怀抱,出兵越南也不利,出兵朝鲜才具备“三个最有利”。此时若不敢迎战,美国势必得寸进尺,正如毛泽东所形容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旧中国,两万八国联军就能轻易打进北京,两万日本关东军也能迅速占领东北。而新中国成立刚一年,出手就能将以美军为首的几十万“联合国军”打得大败而逃,中国人自鸦片战争后丧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这时起终于得到恢复。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民也由此激发起建设祖国的冲天干劲。这场战争留下的奋斗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国人在实现民族
试卷第6页,总11页
复兴的进程中砥砺前行。——摘编自徐焰《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什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决定抗美援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意义。
材料1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材料2
材料3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
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
这些新
兴项目的先后建成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的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编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4
试卷第7页,总11页
(1)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是如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依据材料3~4,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特点。
(3)依据材料3~4,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1949466
326
140
1952810
461
349
19571241
537
704
——整理自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材料二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1959年比上年下降13.6%,1960年又比上年下降12.6%。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亿吨降至1960年的1.435亿吨。1965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并有所发展,1965年エ农业总产值为2235化元。统计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9.04%,1992年达到24379亿元,国民收入达到20223亿元。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总的经济实カ有了显著的增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摘编自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1992年经济发展的原因。
古代史
试卷第8页,总11页
(1)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表现: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2)特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崛起过程艰难。原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形成;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疆域国家取代了部族国家(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原因:疆域辽阔;
的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职责分明、互相制约。
(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宰相权力不断削弱。(2)影响: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作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方安定;维护封建统治。(2)说明: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条件:市坊界限被打破;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农业的发展;商品种类增加;交子的出现等。(3)变化:由侧重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1)特点:起源及发展形态多样;经济功能不断上升;未形成中心都会。(3分。每点1分)成因: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或: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工商业发展的推动。(3分。每点1.5分)
(2)新道路:以大城市(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2分)影响:带有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郊区市镇的发展;地处交通枢纽,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商业中心;形成独特的苏州文化,影响江南社会风尚。(6分。每点3分)
(1)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沿袭秦朝边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设置了各种机构加强治理。(2)影响: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3)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近代史(1)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2)评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我们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的,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时的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未产生太大影响。
(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2)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
试卷第9页,总11页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因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晚清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2)原因:是封建礼教秩序的精神支柱;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内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2)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日本战败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的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观点:不全面。说明:作者忽视了中国抗战在陆上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主战场作用、中国战区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任答两点即可)(2)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击了大部分日军;阻止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全面联合;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增强了国际合作。(任答三点即可)
现代史(1)举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2)问题:修建通讯站遇到困难(通讯设施落后);港商投资购物中心受阻;对外开放无先例可循。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中央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意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原因:美国对中国形成直接的军事威胁;当时新中国缺少海、空军力量,出兵朝鲜最有利;打击美国侵略气焰嚣张;现固新生政权的需要。(2)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影响力: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为我国贏得了一个长期和平建设的环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经济上,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2)苏联的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3)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试卷第10页,总11页
(1)特点: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エ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原因:新生人民政权的成立提供了政治保障;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中共中央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苏联的援助;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2)1979-1992年经济发展的原因:“**”结束,国内政局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试卷第11页,总11页
篇四:历史纪要对照材料
作者:蔡春旭作者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出版物刊名:中国书法页码:201-205页年卷期:2018年第10期主题词:历史化;工作坊;碑刻;自然;北朝;两汉;山东;科学研究院
摘要:二○一八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组织了"历史·自然·踪迹——山东两汉北朝碑刻研究工作坊",旨在提供当代研究者亲历访碑过程、触摸历史遗物、观察碑刻所处环境的机会,超越文本与图像的局限,以立体化与历史化的维度重新考察碑刻的材质、形制、工艺、内容、功能以及人为或自然的因素对碑刻的"改造"。
篇五:历史纪要对照材料
会议纪要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们经常需要做,那么标准的会议结构和写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就给大家讲讲会议纪要的结构内容和写法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会议纪要一般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局部组成。其各局部的写作要求如下:
会议纪要的标题通常是由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的。如《全国城市爱国卫生现场经验交流会纪要》、《关于改革**局、**局管理体制的会议纪要》等。也有的由发文机关、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如《**集团公司经理办公室会议纪要》。
成文时间即会议通过的时间或领导人签发的时间。一般在标题下居中位置用括号注明年、月、日。也有把成文时间写在尾部的署名下面。
1、前言。首先概括交代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要议程、参加人员、会议形式以及会议主要的成果,然后用“现将这次会议研究的几个问题纪要如下:”或“现将会议主要精神纪要如下:”等语句转入下文。这项内容主要用以简述会议根本情况,所以文字必须十分简练。
2、主体。是会议纪要的核心内容,主要记载会议情况和会议结果。写作时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把会议的根本精神,特别是会议形成的、决议,准确地表达清楚。对于会议上有争议的问题和不同,必须如实予以反映。
另外,在具体写法上,不同类型的会议纪要,写法也有不同。决议型纪要,主要根据中心议题,着重把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的具体内容一一表述清楚。
综合性纪要,主体内容那么侧重于突击会议的指导思想,全面介绍会议的根本情况。
3、结尾。属于选择性工程。一般是向受文单位提出希望和要求。有的那么没有这局部,主体内容写完,全文即告结束。
署名只用于办公会议纪要,写明召开会议的机关单位名称。一般会议纪要那么不需要署名,不加盖公章。至于成文时间,如果在首部已注明,就不再写。
会议纪要是一种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及议定事项的纪实性。它用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座谈会、研讨会等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通过记载会议根本情况、会议成果、会议议定事项,综合概括地反映会议精神,以便与会者统一认识,会后全面如实地进行传达组织落实开展工作的依据。同时会议纪要可以多向行文,具有上报、下达以及与同级机关进行交流的作用;向上级机关呈报,用以汇报会议情况,以便得到上级机关对工作的指导;向同级机关发送,用以会议情况,以便得到同级机关的支持和配合;向下级机关发送,用以传达会议精神,以便下级机关贯彻执行。
会议纪要通常情况只印发到会的单位,视情况抄送有关的单位。为便于上级了解工作开展情况,也要抄报上级主管部门。
(一)纪实性。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的宗旨、议程、会议纪录、会议活动情况等有关材料综合出来的公文。在会议纪要中不能随间篡改会议的根本精神,不能擅自增加或册减会议的内容,不能随便更动与会者议定的事项,不能对会议达成的共识进行修改,也不需要对会议或会议的某项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它要求如实地记载会议的根本情况,对会议存在的分歧意见和问题等,也要真实、概括
地予以反映。会议纪要具有纪实性特点,因而具有历史凭证的作用和查考利用的价值。
(二)概括性。会议纪要不同于。会议记录是由专人把会议的根本情况如实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指导思想和议定事项,在会议记录所提供材料的根底上,经过概括、、提练、才能形成公文,所以,与会议记录相比,会议纪要能够更集中地反映会议的精神实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三)指导性。会议纪要有两项功能,一项为哪一项“记载”,一项为哪一项“传达”,并且通过“记载”去“传达”,它所记载、传达的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是与会者及其组织领导者的共同意志的表达,是会议成果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会议的精神实质,因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根据会议性质不同,会议纪要可以分为办公会议纪要和专项会议纪要。
办公会议纪要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召开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
专项会议纪要是为研究专项问题而召开的会议所形成的会议纪要。
根据内容的不同,会议纪要分为专题型纪要和综合性纪要。这种内容的会议纪要比拟普遍。
专题型纪要主要反映与会者就会议主要议题,在统一认识的根底上所形成的决定、决议。这种纪要多用于党委会议和机关的行政会议,或座谈会、研讨会等。
综合性纪要那么侧重于全面概述会议根本情况,包括会议的议题、讨论情况、讨论结果等。这种会议纪要多用于领导集体办公会议等。
篇六:历史纪要对照材料
-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
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
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
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
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
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
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
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
籍志》称之为“古史”。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
很明显。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
政书,“十通”之一。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
行。5《.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6.《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1]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知几[2]。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3]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7.《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道光十二年(1832)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称为大梁本。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
.
z.
-
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8.《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9.《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10.《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1.顾炎武(),汉族,明朝南直隶**府**(今**省**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