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14篇)

时间:2022-11-26 10: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14篇)**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这次对口援疆的计划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是这次契机让我再次走进了神圣的象这次对口援疆的计划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是这次契机让我再次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14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14篇)

篇一:**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这次对口援疆的计划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是这次契机让我再次走进了神圣的象这次对口援疆的计划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是这次契机让我再次走进了神圣的象这次对口援疆的计划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是这次契机让我再次走进了神圣的象牙塔再次更新了脑中的旧思维理念再次更新了脑中的旧思维理念再次更新了脑中的旧思维理念从而进一步清理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从而进一步清理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从而进一步清理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从根源上解开从根源上解开从根源上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了许多工作学习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视野大大地拓宽了看待问题也是从多层面和多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视野大大地拓宽了看待问题也是从多层面和多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视野大大地拓宽了看待问题也是从多层面和多角度了

  心得体会

  此次培训期间,首先非常感谢地委党校选配了最优秀的师资力量,他们在这几天的培训给我带来了不仅仅是专业课程上的指导,更是对心灵上的启迪和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灯塔。除此之外,给我感触很深的还有老师们那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而这些优秀的品质都将会给我未来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离开家乡到现在,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实施“对口援疆计划”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中央决策层启动的对口援疆政策,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所涉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一次对口支援,也可以说是政府对我们的全面关怀。这一举措,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特殊关照,体现了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民生情怀。

  这次对口援疆的计划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是这次契机让我再次走进了神圣的象牙塔,再次更新了脑中的旧思维理念,从而进一步清理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从根源上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视野大大地拓宽了,看待问题也是从多层面和多角度了。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思想的精华。在学习期间,我尽可能通过网络媒体以及各类图书拓宽了知识面,从未提高了认识水平。我认为,认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只有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加强,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还认识到除了提高自身素质,更应该重视团队的力量。而这个观念是在不久前的一次以增强队伍凝聚力的活动中习得的。这次活动是我明白了,在一次优秀的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是不可缺少的战斗力量。

  **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

  西方文明的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特定的地理区位,

  使**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

  与并蓄的特色。自公元前1世纪起,**地区就是中国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的发展与进步,是**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共

  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今天,**各族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是新

  疆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

  局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推进**的发展与进步。

  美丽而富饶的**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守护与建设这片土地的**各族人民是伟大而光荣的。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伴随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经过近30年的发

  展,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整个国家实现了由封闭停滞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保障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历史主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及时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发展权利的保障和拓展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体现,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目的,就是保障和拓展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这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动力。

  可以说,通过这次培训,切实的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我从中还学到了很多新的思维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

  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篇二:**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一总括****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远古到现代经历了数千年的风云变幻民族兴衰形成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文化灿烂的美丽**166万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哺育了维吾尔哈萨克汉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回达尔13个民族的**人各民族组成了一个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大家庭

  **地方史学习心得范文(1)

  作为土生土长的**人,**年生活在这片哺育我成长的土地上,却不曾有很深入的了解,第一次接触这门课让我对**的疆域、宗民族问题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加强了自身民族团结的意识和爱国精神。以下就是我对这门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及看法。

  一、总括****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远古到现代经历了数千年的风云变幻、民族兴衰形成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文化灿烂的美丽**,166万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哺育了维吾尔、哈萨克、汉、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回、达尔13个民族的**人,各民族组成了一个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大家庭。二、**疆域**总面积166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6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国内与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相邻,国外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接壤,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三、**的宗教**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从古至今外来宗教不断传入**,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演变现有宗教有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其中伊斯兰教是**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

  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为保证宗教活动正常开展,**成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门培养伊斯兰教高级教职人员。为保证宗教人士获得经文等宗教读物,在**翻译、出版和发行了维吾尔、哈萨克、汉等多种文字和版本的、、等书籍。

  四、**存在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国际性,只有处理好民族问题才能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才能稳定,国家才能欣欣向荣。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伊斯兰国家”,疯狂的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影响**稳定的主要危险。拥有丰富水土光热资源、矿产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的**在地理位置上也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解决好民族问题尤为重要,只有搞好民族团结,平等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2008年发生的7·5事件就是典型事例,“三股势力”勾结境外暴力****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打砸抢烧事件,许多人无辜丧命,社会治安遭到破坏。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旗帜鲜明的反对“三股势力”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是龙的传人,体内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作为一个**人,从小喝着天山水长大的我们,更应该坚决抵制民族分裂,不参加有损国家利益的活动,把反对分裂主义,维护**的稳定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

  辞的责任。

  **地方史学习心得范文(2)

  通过近半个学期对的学习,使我对祖国的西部边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教程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的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这三点的**民族史。

  时间在指尖跳荡,转眼间将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楼兰古城。是谁,手持戈戟在为**而战,又是谁,淋漓的鲜血,为了民族的荣誉而战。多少年的血雨腥风,多少次的刀剑相交,不灭的是**民族精神,不熄的是中国历代王朝与**民族地深切友情!**,祖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恒古不变。谁也撼动不了,谁也改变不了。

  从公元前60年到现在,从西域都护府到**人民政府,从匈奴帝国到**维吾尔自治区,从13个民则大杂居到55个民族小聚居,从一条古丝绸之路到8个国际通商口岸,从不可能变为可能……**人民在为人民生活奋斗,**人民在为国际和平尽力!

  纵观**地方史,是一个灿烂而且神秘的足迹。它记录着**人民的历史进程。在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由古老的塞人、月氏、乌孙、羌人、汉人及匈奴人等各大小部落。他们在战争中成长,在和平中发展。是他们建立了古老的西域。随着中原地带对**的发展与管辖,历代皇帝在**特派使者设立军事机构及驻军。他们认为,只要控制**的治安就能保证天下的苍生,就能维护边疆的稳定。至今,

  我国任然将保卫**的安全稳定作为首要问题,维护祖国边疆的稳定就是维护民族的发展,就是国家前进的前提,所以,**不容任何分裂势力的干扰,**肩负着和平事业的重担。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性决定着民族的多样性。也就是决定了**民族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是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十三个常住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阔地域,却凝聚着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公共为了**的明天努力着,为了世界的文化努力着。因为这里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歧视更没有纠纷,**,一片欣欣向荣。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国人民用智慧总结了其核心,又根据中国当前现状,研制出了专门针对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理论内容提到:第一,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通过社会改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第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第五,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六,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七,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第八,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就当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见到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帮助的实例。“好心的维吾尔族的哥见义勇为”“善良的**姑娘为少数民族青年无偿捐献肾脏”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你是从外地来的,那你更会被**人的热情所感染。听“欢迎你来我们**!”热情的维吾尔族大叔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看,好客的哈萨克大妈端上了热腾腾的奶茶。感动从心底交融,热情在指尖迸发,弹起手鼓唱起歌,**人民欢迎您的到来!

  民族团结,就像和谐的纽带,将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绑住;民族团结,就向厚重的车轮,推动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稳步发展;民族团结,就像奥林匹克圣火,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心中传扬。

  全**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护我国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揭开神秘的面纱,大漠的孤烟连通着天地。四周一片荒芜。远方传来一阵舒缓的驼铃声,楼兰古城那神秘的钟声载着历史厚重的车轮向前,蹒跚而行。古兰经的奥义孕育着信仰伊斯兰的圣徒们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成长。是宗教教会他们待人,是宗教哺育他们思维。

  早在隋唐时期,**人民就已经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形式。其中以伊斯兰教最为广泛。人民在宗教的教诲下进行着和睦的发展,没有暴力和背叛。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党中央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根据其深远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特制定出了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其中以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以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

  教育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为**少数民族团结一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喀纳斯的湖水映着晚霞泛着瑕光,塔里木湖在沙漠中流淌,广阔无边的**;风雨磨砺的**,神秘玄奇的**,热情好客的**,载歌载舞的**,不可分割的**。谁也拉不开**同祖国的臂膀,谁也擦不去**同祖国的历史,历史在流长,**在成长。**人民爱好和平,**人民团结一心,祝**人民成为全国人民民族团结的丰碑!为世界人民做出自己伟大的贡献!

  学习《简明**地方史》心得体会范文(3)

  时间跳动于指尖,读完《**地方史》,似乎此时的自己已转眼间穿越回曾经的先秦时期。

  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开创;是汉朝统一西域及对西域的治理;是分散封闭到密切往来的转变;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相互促进;是**地区文化的产生;是原始宗教与外来宗教的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们**统一格局的动荡与融合。后期,随着隋唐时期、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时期、清朝时期、辛亥革命至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演练。我们大美**,必然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现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离不开多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更加离不开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历经每一个朝代

  的演变,经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如今的**已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蜕变,在党与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幸自己生于如今的年代。曾经的朝代,做为后辈的我们,我们无权进行深度分析。但现如今的生活,却让自己得到了更加深刻的感同身受。

  **的发展,经常会听身边的爷爷奶奶们说起曾经的年代,几十年前,爷爷奶奶们前来**,建设**生产建设兵团,耕地发展农业,利用**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盖房修路等。听着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小举动,却如此伟大,也正是每一个平凡的点滴,为我们后代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曾经说过:“要想富,多修路。”**做为我国一个较为偏远的地区,丝毫没有一点点怠慢。两城市之间的路途,从一周可以缩短至两小时。我明白,这离不开党与政府的正确决策以及有效实施正确方针,更加离不开我们多民族人民百姓的全力配合。这一实施,让那些“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让我们既有青山绿水,也有金山银山。

  因为有国家对**的支持与厚爱,因为有**政府的重要方针战略,因为有**多民族的团结努力,现如今的**,已成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以及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更加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著名旅游胜地。这样的发展成绩,造福着所有的**百姓。

  有幸儿时从内地来到**,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人民。各民族百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爽朗的笑声、幸福的生活、安定的环境,都足矣温暖每一位**百姓的内心。

  ******说过:“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

  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我们青年干部或许只是广大戈壁中那一粒小小的蒲公英,但我们依旧愿意扎根于我们大美**,坚定着我们为**贡献的信念与梦想,为我们的家乡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力量虽小,但我相信,每一滴水团结在一起,将拥有大海般的能量。

篇三:**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是世界上首次在流动性大沙漠上修筑的长距离等级公目前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相连的公路交通运**民航现已新建扩建了乌鲁木齐等11座机场开通了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伊斯兰堡的国际航线至香港的包机航线和跨省区航线及自治区区内航线92条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618万公里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三史宣讲资料**“三史”是指**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的历史与发展

  **简介**维吾尔自治区(简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建省,并把这片土地命名为“**”,寓意“故土新归”,这就是今天“**”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今**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汉朝时称今**大部分地区为“西域”,“**”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并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二、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危害1、民族分裂主义也称民族分离主义,指多民族国家内部,某个民族的一种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幌子,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行为。

  2、民族分裂主义危害: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西藏**集团进行的“**”分裂活动以及**的“东突独”分裂活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建立民族共和国,企图把西藏、**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

  “**”和“东突独”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表现形式和组成成分各不相同,但他们主要特点和反动目的却是相同的。即一是编造谎言,歪曲杜撰历史是分裂主义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的手段;二是与国外势力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出卖民族利益是所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共同行经;三是乔装打扮,以民族利益的捍卫者自居,极力鼓吹民族独立,是分裂主义的共同幌子;四是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对立,是分裂主义势力的惯用手法。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所谓的民族独立国家,分裂祖国统一,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3、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西藏和**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一直

  不断地在西藏、**等地培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他们来遏止中国的发展,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和“东突独”的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东突独”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三是在国家社会和社会发展方面,由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1、**“三股势力”的由来“三股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地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力是指奉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

  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分裂国家的统一,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

  **境内外的“三股势力”,他们以西方敌对势力为靠山,一方面加紧国外势力的整合,企图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以“人权”、“民族”、“宗教”为幌子,疯狂地向我宣战,向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充分认识“三股势力”是影响**稳定的主要危险。它的危害:一是对**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对**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三是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四是给**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感恩国家政策,共建和谐美好**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国民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工业十分落后,没有一寸铁路,没有像样的工厂和矿山,一些地方粮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不堪。1949年9月25日,**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五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48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

  增长41.9倍,年均递增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1年的7913元。

  2001年财政收入已达178.07亿元,比1955年**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的1.73亿元增长了101.9倍。

  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2001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1955年相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6.3个百分点和18.7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经过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开发建设,**的农田灌溉网络初步形成,现代化装备水平提高。到200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全疆总播种面积,比1955年扩大1倍;粮食、棉花、甜菜总产量比1955年分别增长4.4倍、61.5倍和4550.2倍。久负盛名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哈密瓜等远销国内外市场,特色园艺业、种植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农牧结合、依靠科技的现代畜牧业不断发展。2001年,牲畜年末存栏4603.78万头,比1955年增长1.8倍。**已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糖生产基地。

  工业实力迅速增强。新中国成立初,**仅有工业企业363个,年产值0.98亿元。2001年,全区已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6287个,工业增加值为450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数倍增长,原油、原煤、棉纱、发电量分别比1955年增长590.78倍、42.68倍、80.8倍和358.3倍;机制糖41.98万吨、钢131.83万吨、水泥981.29万吨、化肥72.9万吨。工业实力大大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力量,包括石油、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建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等资源工业为主体的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

  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的**,人们远行、运物主要借助畜力,现代交通基本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来,**的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2年底兰新铁路的建成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1984年全长476公里的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西段建成通车,1990年全长460公里从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西线顺利建成通车,贯通第二亚欧大陆桥;1994年兰新铁路复线建成通车,1999年全长975公里的南疆铁路库尔勒西至喀什段建成通车;到2001年,正线营运里程已达3010.4公里。1949年**只有几条简易公路,通车里程仅3361公里,到2001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09万公里;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是世界上首次在流动性大沙漠上修筑的长距离等级公路;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目前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相连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民航现已新建扩建了乌鲁木齐等11座机场,开通了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塔什干、伊斯兰堡的国际航线,至香港的包机航线和跨省(区)航线及自治区区内航线92条,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6.18万公里。

  旅游业蓬勃兴起。依托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风俗民情,**旅游业的发展令人瞩目。2001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7.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856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39.3万人次,旅游收入71.8亿元。旅游接待能力迅速扩大。2001年,全区已拥有涉外饭店250个,其中星级饭店(酒店)173个。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与1949年相比,全区小学由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学由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专业学校由11所增加到99所,普通高校由1所增加到21所,高校在校学生数由0.04万人增加到11万人,五十多年来累计培养普通高校毕业生18.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由0.20万人增加到9.73万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已达65个;各类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受教育人口比例显著增大,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1949年,**只有54个医疗机构、696张病床,每万人只有1.6张病床、0.19

  名医生,而且卫生机构都集中在少数城市(镇)。2001年,已有各类卫生机构7309个,其中各类医院1357所,三级以上医院

  11所,病床位7.1万张,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5.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3.36万人,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乡镇卫生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大农牧区已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现在,全区的85个县(市),县县都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机构,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有医疗点。农牧民缺医少药、备受疾病折磨的历史已经结束。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治区及地州的一些大医院已装备了一大批现代化诊疗设备,医疗专业分科日趋完善,很多疑难病症已能在区内得到诊治。全区有卫生防疫站207个,地方病等专科防治所(站)17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危害各族群众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已基本被消灭。以自治区、县(市)、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下,自治区大规模地开展改水防病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改水受益人口达850多万,其中饮用自来水人口达到810万。妇幼卫生工作受到重视,目前,农村新法接生率达70%以上,住院分娩率达50%左右;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覆盖率,城市达90%,农村达50%;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覆盖率,城市达70%,农村达30%。

  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迅速增加。2001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22.3辆、电视机93.3台、洗衣机22.13台、录音机53.1台,仅与1985年比,分别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增长78.4%、8.3倍、9.5倍和6.1倍。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7.39台、电冰箱84.47台、洗衣机94.69台、照相机41架,分别比1985年增长1.9倍、7倍、76.7%和3.3倍;另外还拥有影碟机42.96台,录放像机18.59台,组合音响17.33台,移动电话15.89部。从住房的变化情况看,2001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8.04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1.3倍;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54平方米,比1981年增长1.6倍。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0.44元,实现温饱有余;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78元,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0.8%,2001年则降至50.4%;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为57.3%,2001年降到35.5%。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宗教信仰自由

  保障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从1983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都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赋予时代特点的内容,集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平等、团结、进步成为各族人民相互关系的主旋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根据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还行使立法权、对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上级国家机关决定的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权、经济发展权、财政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权、发展教育和民族文化权等等。**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力和**的实际,制定了适应**特点和需要的各种法规和决议,依法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截至2000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19件,法规性决议、决定71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31件,单行条例3件;自治区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173件。

  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自治区政府于1988年和1993年相继颁布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和《**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进一步从法律上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自治区机关执行公务时,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文字;各自治州、自治县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也同时使用自治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有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选举或诉讼。新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泛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五种语言广播,**电视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三种语言的频道节目,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各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和书刊。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宗教信仰密切相联。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为保证少数民族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特需食品的供应,人民政府颁布法规,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要求大中城市和有穆斯林群众的小城镇保持一定数量的清真饭馆;在交通要道以及有少数民族职工的单位,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灶”;供应穆斯林群众的牛羊肉,按照其习惯进行宰杀与处理,并单独储运和销售;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期间,都能享受到法定的节日假期和节日特殊食品的供应;在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中,政府不推行火葬,并采取划拨专用土地、建立专用公墓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对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风俗习惯,如婚丧仪式、割礼、起经名等都不加限制。

  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群众大多信仰宗教,有的民族群众性信仰某种宗教,如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群众性信仰伊斯兰教,蒙古、锡伯、达斡尔等民族群众性信仰佛教。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4万余座,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23753座;宗教教职人员2.68万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65万人。政府每年还拨专款用于维修重点寺院教堂,仅1999年中央政府就拨款760万元人民币用于重修乌鲁木齐的洋行大寺、伊宁拜图拉清真寺、和田加麦大寺。

  国家对**发展的支持

  加大在**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出台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50年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62.2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包括178个大中型项目和一大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给**以巨大财力支持。据初步统计,从**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财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给**的一般性财政补助逐年增长。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通过石油天然气开发造福**。**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对**油气大勘探、大开发和大投入的方针,以造福于**各族人民。为实现把**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在国内外油气价格下跌,而**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1995年为181.96亿元,2000年为292.23亿元。已经开工建设的以**为主要气源的“西气东输”工程,计划投资额达1200多亿元。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给予**以倾斜。颁布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有关法规提出搞好**的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防护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执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设边境公路,完善配套边境口岸公路设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优先在**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和提出了十八个方面的68条具体优惠政策。

  全国其他省区市大力支持**。几十年来,各省区市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工厂全部搬迁至**,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并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内地各兄弟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兴起和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物流”、“人才流”为特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新的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已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各地州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我们相信**各族人民在中

  央政府和各省区市的支持下,通过艰苦努力,一定会把**建设得更

  加美丽富饶。

篇四:**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绪论一.内容提要1.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地方发展及民族发展史,**多种宗教演变史;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三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2.学习《教程》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学习,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3.学习《教程》的要求和方法在《教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地认识**历史,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在学习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第一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内容提要(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国家与国家主权2.国家与民族3.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二)**与内地的关系1.“西域”与“**”的概念2.**与内地的经济联系3.**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三)**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历代中央政权对**的行政管理2.历代中央政权在**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3.历代中央政权在**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4.**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第二章**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一,内容提要(一)**的民族迁徙与发展变化1.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西域诸民族2.魏晋至明时期的西域诸民族

  3.清至民国时期**各民族格局的形成(二)历史上各民族人民对**的开发1.先秦时期各民族人民对**的开发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对**的开发3.唐宋元朝时期各民族人民对**的开发4.清朝时期各民族人民对**的开发(三)当代中国和**的民族概况及其历史启示1.当代中国民族概况2.当代**民族概况3.**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一是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二是各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三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借鉴是各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第三章**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内容提要(一)**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1.外来宗教传入前的**宗教2.祆教传入**3.佛教传入**和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二)**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1.伊斯兰教传入**2.伊斯兰教与佛教在**的角逐3.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三)**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1.伊斯兰教在**的发展2.藏传佛教,天主教,***与东正教在**的传播3.当代**宗教概况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一,内容提要(一)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1.民族的形成2.民族的发展3.民族的消亡(二)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1.民族问题的涵义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3.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表现(三)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1.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2.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第五章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一.内容提要(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2.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实践3.坚持民族平等,维护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二)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1.“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新发展3.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坚持“两个共同点”,构建和谐社会1.“两个共同”新论断的科学内涵2.必须牢牢把握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体3.坚持“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一,内容提要(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及主要特点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自治权(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2.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3.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第七章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内容提要(一)新世纪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任务1.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2.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3.发展是新世纪民族问题的主要任务(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实现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4.坚持国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三)**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1.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2.**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的核心力量3.**生产建设兵团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第八章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一,内容提要(一)民族与文化1.文化的涵义与特性2.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1.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2.**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融3.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1.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2.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的宗教政策一,内容提要(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宗教的产生,发展与消亡2.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3.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二)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1.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坚持科学无神论,树立科学世界观1.正确认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2.科学认识世界,自然,生命和社会现象。3.坚持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第十章维护祖国统一一,内容提要(一)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危害1.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2.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反对民族分裂

  3.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二)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1.**“三股势力”的由来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3.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3.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第一,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第二,关于人权问题,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

篇五:**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的发展与进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有一片占陆地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阔疆域,这就是**维吾尔自治区。**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特定的地理区位,使**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色。自公元前1世纪起,**地区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前,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夕,**迎来了和平解放,饱经磨难的**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此,**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使**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的发展与进步,是**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只有1所大学、9所中学、1355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辜只有19.8010,全疆文盲率高达9001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目前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稳步发展。2006年,随着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推行,**所有农村中小学生实现了免费教育。2008年,贫困寄宿生全部享受生活补助,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从2007年开始,国家每年投入1.29亿元人民币用于资助5.1万名普通高校和9.5万名高、中等职业学校特困生,其中70%为少数民族学生。2008年,全疆共安排支持教育资金187.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2.3%。2008年,**共有小学4159所、在校学生201.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以上;中等学校1973所,在校学生172.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32所,在校学生24.1万人,在校研究生1.03万人。国家坚持优先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通过实施特殊扶持政策,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为确保少数民族考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实行高等学校招生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此后又提出按比例录取的优惠政策,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单独命题考试、单划分数线录取等政策,这种照顾一直持续至今。国家在农牧区建立了提供食宿和学习用品的寄宿制中小学校。国家通过实施“**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及公派少数民族留学生等,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中,国家坚持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在**,凡有文字的民族,均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学。多年来,国家拨付专款,专门用于编印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柯尔克孜等5种少数民族文字教材,满足了少数民族学校主课教材的需要。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多种文字的试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要求掌握汉语。针对全疆1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约70%尚未掌握或根本不懂汉语文字,对少数民族和自治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自治区政府于2004年作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2008年,

  在维吾尔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倡议下,**开展“双语”教师培训,稳步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育,对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为使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从2000年起,国家在北京、上海等12个经济发达省市的13所中学开设**高中班。截至2008年,**高中班扩大到12个省(直辖市)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从最初的1000人扩大到5000人,目前累计完成9届2.4万人的招生任务,毕业生中90%以上顺利升人内地高校进行学习,其中85010的毕业生考取重点院校。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人民政府参照内地**班形式,在乌鲁木齐、石河子等**8个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目前每年招生5000人。初中班主要招收农牧区乡(镇)、村小学或贫困、边境县城市小学的应届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占80010以上。

  1949年以前,**科技事业尚属空白。经过60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专业比较配套、布局比较合理,并具有区域特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体系,培养了一支学术造诣较深的多民族科研队伍。2007年底,地方人才总量达197.2万人。截至2008年底,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近200项,申请专利达20多万件。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金风科技”、“特变电工”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更无艺术研究机构。6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各类文化设施逐步建立并形成规模,各族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截至2008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9个、文艺科研机构2个、艺术创作机构2个、群众艺术馆15个、文化馆94个、乡镇文化站1034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投入24.84亿元人民币的专项经费,加强**文化建设。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后实施了“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万村书库”工程,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图书出版“东风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医疗卫生水平极其低下,地方病、传染病频发,人口死亡率达20.82婴儿死亡率高达420%0至60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到30岁。1949年,**仅有医疗机构54个、病床696张,每万人只有1.6张病床、0.19名医生.且卫生机构都分布在少数城市(镇)。60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资..’008年**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238个,其中有各类医院1629所、病床位9。36万张、医生4.38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6张、医生21人。卫生防疫机构从无到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卫生防疫体系,防病、灭病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消灭了天花病等一些地方病,各类地方病和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试行计划免疫,纳入计划免疫的各类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人口质量显著提高。2008年人口死亡率为4.88%0,婴儿死亡率为29.76%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岁;广大农牧区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了县、乡、碍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已经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县(市)达89个,覆盖农牧业人口1005.90万人,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950.30万人,覆盖率和参合率分别达到94.6%和94.5%o

  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年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促进就业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2008年,**就业人数达847.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每年有30万以上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确立,初步形成了由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各类服务实体共同组成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2008年,**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机构达107家,从业人员3944人。

  近年来,劳务输出成为**扩大就业的新途径。为了解决南疆等偏远农牧区农民非农业收入比重低、脱贫致富难的问题,从2006年起,劳务输出从南疆伽师县逐步向全疆推广。通过自愿报名和职业技能培训选拔,**农牧民工可以从有需求的内地企业中选择自己的务工单位,由政府出资选派带队工作人员和**清真厨师陪同前往。伽师县从2006年至今,已向内地企业输出劳动力1.9万人次,劳务创收近2亿元人民币,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人民币,比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倍。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每年仅支付农民工外出就业培训费就达3-4亿元人民币。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渐成体系,各族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08年,**拥有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99个,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964.57万人,城镇居民中有63.80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90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40万人。从2007年7月起,**全面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定对人均年收入低于700元人民币的农牧民给予补、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建立,2008年**有131万名特困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低保待遇。**医疗救助工作发展迅速,到2007年底全疆所有县(市、区)都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08年,全区共救助216.4万人次,其中资助参保参合122.6万人,直接救助93.8万人次,支出资金3.1亿元人民币。

  **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展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为重点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并经历了由单纯的救济式扶贫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式扶贫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8年,**的贫困人口由532万人减少到253万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状况严重的南疆三地州扶贫力度。2001年至2007年,中央和自治区用于扶贫的财政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信贷贴息资金中,有78%投到了南疆三地州,全部扶贫项目的70010以上安排在南疆三地州。从2004年起,**开始在地震高发、多发地区实施抗震安居工程,计划用6年时间,让多震、易震地区的群众全部住上抗震房。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投入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资金412亿1元人民币,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万户,其中南疆三地州农村共有74.23万户贫困农牧民入住抗震安居房。

  ......一、选择下列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自公元前1世纪起,**地区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建设B.建立C.成立D.构成

  2.国家实行高等学校招生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此后又提出按比例录取的优惠

  政策。A.优秀B.恩惠C.给利益D.比一般的优厚3.**已建立起专业比较配套、布局比较合理,并具有区域特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体系。A.成套B.组合起来C.组合起来成为一套D.互相搭配4.**的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确立。A.配备安置B.配备C.添置D.分配5.2008年,**就业人数达847.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A.记录B.写在表册中C.写下来D.统计6.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964.57万人。A.一种赔偿方式B.保证C.确保D.稳妥可靠二、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1.关于**的历史地位选文中没有提到哪一项?A.**地处“丝绸之路”要道B.**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C.**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是三大宗教的汇聚地2.在谈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选文使用的主要方法是:A.对比B.用数字说明C.列举数字和事例D.列举事例3.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高考的照顾和优惠B.在农牧区建立免费寄宿制学校C.专门编写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D.A、B、C三项4.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选文没有提到哪一项?A.实施“**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工程B.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C.公派出国留学D.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在介绍文化建设方面,选文陈述了哪些内容?A.文艺机构和单位的数量B.开展的文化活动C.文化设施和经费的投入D.文艺工作取得的成就6.**是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的?A.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B.劳务输出C.建立人力资源市场D.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进行劳务输出7选文是从几个方面谈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的?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三、分析课文结构,学习课文内容1.前言。论点:(1)**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重要。(2)**的发展进步是怎样取得的。分析:(1)两个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2)前言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第一段(第1-3自然段)论点:**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分析:(1)本段中使用新旧对比的方式陈述的有哪几部分?为什么要这样陈述?

  (2)本段中使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有哪些?(3)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明**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的?(4)为什么要把民族教育的成就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联系起来讲?(5)“双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中占据什么地位?为什么要突出“双语”教学?第二段(第4自然段)论点:**科技取得的成就。分析:(1)**科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分析本段陈述的层次,进而概述**科技发展的几个方面。第三段(第5自然段)论点:**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1)本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论点的?(2)分析**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和具体事例。第四段(第6自然段)论点:**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1)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意思的?(2)为什么选取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和2008年三个阶段进行对比?(3)最后一阶段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前两阶段没有的内容?第五段(第7-8自然段)论点:**在扩大就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分析:(1)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意思的?(2)就业和劳务输出是什么关系?(3)文章为什么只举了伽师县的数据来说明问题?第六段(第9-10自然段)论点:**在社会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析:(1)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社会保障事业的?(2)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扶贫开发事业的?(3)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事业是什么关系?四、找出文中运用数据说明问题的例子并说明其作用五、交际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向全班汇报:1.关于**的发展进步。2.结合身边实际,谈谈家乡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3.家乡巨变的原因

篇六:**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心得体会

  此次培训期间,首先非常感谢地委党校选配了最优秀的师资力量,他们在这几天的培训给我带来了不仅仅是专业课程上的指导,更是对心灵上的启迪和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灯塔。除此之外,给我感触很深的还有老师们那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而这些优秀的品质都将会给我未来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离开家乡到现在,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实施“对口援疆计划”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中央决策层启动的对口援疆政策,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所涉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一次对口支援,也可以说是政府对我们的全面关怀。这一举措,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特殊关照,体现了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民生情怀。

  这次对口援疆的计划使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是这次契机让我再次走进了神圣的象牙塔,再次更新了脑中的旧思维理念,从而进一步清理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从根源上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视野大大地拓宽了,看待问题也是从多层面和多角度了。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思想的精华。在学习期间,我尽可能通过网络媒体以及各类图书拓宽了知识面,从未提高了认识水平。我认为,认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只有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加强,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还认识到除了提高自身素质,更应该重视团队的力量。而这个观念是在不久前的一次以增强队伍凝聚力的活动中习得的。这次活动是我明白了,在一次优秀的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是不可缺少的战斗力量。

  **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

  西方文明的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特定的地理区位,

  使**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

  与并蓄的特色。自公元前1世纪起,**地区就是中国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的发展与进步,是**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共

  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今天,**各族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是新

  疆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

  局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推进**的发展与进步。

  美丽而富饶的**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守护与建设这片土地的**各族人民是伟大而光荣的。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伴随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经过近30年的发

  展,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整个国家实现了由封闭停滞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保障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历史主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及时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发展权利的保障和拓展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体现,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目的,就是保障和拓展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这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动力。

  可以说,通过这次培训,切实的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我从中还学到了很多新的思维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

  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篇七:**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宗教已无力阻止在维护其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对科学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被迫承认某些科学原理但又力图给予神学的解释并且逐步改善了同科学家的关系号召教徒和神职人员钻研科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为宗教服务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四

  单项选择题1.下列那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A)

  A.宗教与迷信都属于有神论B.迷信是一种文化现象C.迷信是一种由信徒组成的社会实体D.在思想体系上,宗教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迷信不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2.江泽民同志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是(A)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国家不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C.宗教的教义教规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具有一致性D.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3.(B),是指中国的宗教事务由中国的教职人员和教徒自主办理,由中国教徒自己的组织进行管理。A.半独半自B.独立自主自办C.部分依赖外国D.完全依赖外国

  4.“三股势力”的思想理论基础是(C)和泛伊斯兰主义A.东突厥斯坦B.大伊斯兰主义C.泛突厥主义D.西突厥斯坦5.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指的是(D

  A.宗教徒不必遵守国家法律B.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C.宗教徒必须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D.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6.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是(D)A.人权问题B.宗教问题C.民族问题D.敌我性质的政治斗争

  7.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B)A.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C.强制公民信仰宗教D.强制

  公民不信仰宗教8.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表现有,(D)

  A.西班牙的巴斯克运动B.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族分裂活动C.俄罗斯的车臣恐怖分裂

  活动D.“**”分裂活动9.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C)A.地域主义B.共和主义C.民族主义D.地区主义“宗教信仰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可以这样看(C)A.用强制措施使人们放弃对神的信仰B.采取压制打击的方法C.只能采取说服、教

  育、正面引导的方法D.采取专政的手段多项选择题1.宗教消亡应具备两个条件,(AC)A.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完全能够驾驭和征服自然B.消除迷信C在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D.消除邪教2.宗教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是(ABCD)A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B.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

  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C.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D.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

  3.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BCD)A.和平主义B.民族分裂主义C.地方民族主义D.大汉族主义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手段有(ABD)A.教育手段B.法律和政策手段C.强制措施D.行政手段5.宗教的社会作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形态)是不尽相同的。(ABC)A.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本身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B.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C.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为剥削制度服务的工具D.宗教在任何历史时期没有起过任何作用6.宗教与民族的区别表现在,(ABCD)A.二者的概念不同B.二者的社会作用不同C.二者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不同D.

  二者的构成要素不同7.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BC)A.民族利益B.殖民主义C.民族分裂主义D.民族平等8.1944年)**发生“三区革命”“三区”指的是(BCD)A.博乐B阿勒泰C.伊犁D.塔城旗帜鲜明反对“三股势力”,指的是,(BCD)A.地方保护主义B.暴力恐怖势力C.民族分裂势力D.宗教极端势力10.恩格斯对宗教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描述,(BCD)A.四是由资本主义宗教到社会主义宗教的发展B.二是由“自然宗教”到“多神教”

  到“一神教”的发展C.一是由“自发宗教”发展到“人为宗教D.三是由“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到“世界性宗教”的发展

  简答题1.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其主要表现在:一、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二、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东突独”的分裂活动,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严重的干扰。三、在国家社会稳定和社会大战方面,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影响**稳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答:“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三股势力是影响**稳定的主要危害。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答: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第三、各宗教一律平等。第四、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第五、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案例分析题1.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宗教已无力阻止,在维护其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对科学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被迫承认某些科学原理,但又力图给予神学的解释,并且逐步改

  善了同科学家的关系,号召教徒和神职人员钻研科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为宗教服务。由于宗教对科学的让步是被迫的,因而是不彻底的。但无论怎样,在科学面前,宗教的神圣性、权威性被彻底动摇了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

  (1)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哪里?

  (2)科学与宗教的联系又在哪里?

  答:1、科学与宗教的根本对立表现在,第一、在世界观上市对立的。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物质世界看做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石,把客观实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从物质世界本身说明其存在发展的根据和原因,否认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神的主宰,不承认任何超人间的力量,反对用超人间力量的原因说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而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他以存在着决定和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超自然力量为根据,其本质是对超人间力量的崇拜,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神灵的意志和表现。因此,对超人间力量的否定与肯定,体现着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第二、在认识理论上的分歧。科学要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的变化发展及其客观规律,,主张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信息收集、科学论证等方法,以事实为基础,概括综合形成科学理论。宗教则相反,其所谓神灵是一种幻想的反映,十点到了的世界观。宗教神学崇拜的对象不为人类的任何经验和理性所证实。宗教体系中有时也借助貌似理性的逻辑推理论证其教义的真理性和上帝的存在,但由于他要证明的对象根本不存在,这种纯逻辑推理只能是概念游戏。因此,宗教的信仰方法与科学的认识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三、在社会分工及作用上的区别。随着生产的发展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分化,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尤其是现代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事业和一种社会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二宗教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教职人员和相应的组织,但它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局限在精神生活领域,基本上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因此,宗教的组织和活动不可能构成国家的事业和一种社会产业,宗教的兴衰也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发展程度的一项标志。

  2、科学与宗教的联系表现为,一是在原始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些萌芽基本上包容在原始宗教之中。当时无法产生和形成像现代科学一样的完证知识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自身、社会和世界。因此,原始宗教信仰也并非完全是胡燕落于,其中一些认识是人们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必然产物。可以说,原始宗教中的那种控制和操作神力的巫术活动,既是人类力图控制自然力的一种最初的幻想和原始行为,也是一种具有萌芽性质的

  原始科学的实际操作活动。二是有些宗教教职人员在从事宗教活动中也往往在客观上对科学发展做出了某些贡献,甚至许多科学家本人就是宗教教职人员,如哥白尼等。他们之所以能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同***关于上帝创造了按规律运动的宇宙这一观点是有关的。这种观点促使神学家们去探索宇宙运动的某些规律,以致往往得出了否定基督神学的结论,为以后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资料。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二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10题,共20分)(总分20.00)1.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b)(2.00分)A.民族文化的发展

  B.社会经济的发展C.民族意识的提高D.社会政治的发展

  2.新形势下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是(b)(2.00分)A.民族团结思想B.民族平等思想C.各民族共同繁荣思想D.“三个离不开”思想3.“民族”一词最早现于(a)(2.00分)A.《荷马史诗》B.《史记》C.《历史》D.《汉书》4.民族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是(a)(2.00分)A.民族之间的差别

  9.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的区别在于(c)(2.00分)A.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B.是否促进了文化繁荣C.是否凭借暴力特权D.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大团结”思想的是(a)(2.00分)

  A.邓小平B.江泽民C.毛泽东D.胡锦涛第二大题

  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bc)(3.00分)A.民族融合B.强迫同化C.自然同化D.民族消亡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ab)(3.00分)A.社会因素B.自身因素C.社会经济D.历史因素3.“三个离不开”是指(abc)(3.00分)A.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B.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C.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D.地方离不开中央

  4.民族的基本特征(abcd)(3.00分)A.共同地域B.共同经济生活C.共同心理素质D.共同语言5.伊斯兰教传入**的标志(bd)(3.00分)A.萨满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B.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C.于阗王国灭亡D.萨图克·布拉格汗接受伊斯兰教6.现实生活中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体现为(abcd)(3.00分)A.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B.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C.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D.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7.“两个共同”是指(cd)(3.00分)A.公共富裕B.共同进步C.共同繁荣发展D.共同团结奋斗

  8.**佛教鼎盛时期形成了(abcd)等佛教中心(3.00分)

  A.于阗

  B.疏勒

  C.龟兹

  D.高昌

  9.佛教寺院的形式有(ac)(3.00分)

  A.殿堂式

  B.佛塔式

  C.石窟式

  D.壁画式

  10.**现存宗教有(abcd)(3.00分)

  A.佛教

  B.伊斯兰教

  C.东正教

  D.***

  第三大题

  简答题

  1

  第一,有几个部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第二,有几个民族融合而

  形成新的民族;第三,以种族同婚后代形成的混血民族;第四,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

  民族,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民族。

  2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民族素质的提高;第三,民族关系的和谐;第四,社

  会环境的影响;第五,自然环境的制约。

  3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

  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团结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历来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第四大题

  论述题

  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第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出发点的理论;第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核心理论;第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

  “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第二,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前提条件的理论;第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内容的理论;第四,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三

  单项选择题

  1.塔吉克语属于(D)A.阿尔泰语系B.突厥语族C.汉藏语系D.印欧语系

  2.“麦西来甫”是(C)群众性娱乐活动A.锡伯族B.蒙古族C.维吾尔族D.哈萨克族

  3.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B)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A.党委B.国务院C.人民代表大会D.自治区

  4.古尔邦节又称(D)A.姑太节B.开斋节C.登宵节D.宰牲节

  5.哈萨克族的(B)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发掘、整理、研究和表演A.库姆孜弹唱B.阿肯弹唱C.刀郎D.花儿

  6.**生产建设兵团是由**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发展而来是在(A)年成立的。A.1954B.1949C.D1978D.1981

  7.(A)年内蒙古成立了自治区为其他少数民族和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榜样。(A.1947B.1950C.1980D.1946

  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C)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A.省级财政B.国家财政C.地方财政D.其他省市财政

  9.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方自己管理自己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少数民族地方自己自治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独立自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0.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是(A)A.《江格尔》B.《草原》C.《玛纳斯》D.《格萨尔》多项选择题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

  多项选择题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B)和(C)。

  A.法律规定B.单行条例C.自治条例D.宪法

  2.参照当今世界判断现代化水平的参数体系,结合我国民族发展程度的实际状况,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化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有一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ACD)

  A.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B.六是现代科技的发展C.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D.三是内外交往程度。

  3.11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鸿篇巨著是(CD)在国家、政府和学者的努力下得到出版A.《江格尔》B.《十二木卡姆》C.《突厥语大辞典》D.《福乐智慧》

  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干部政策,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C)的干部标准和(A)的干部路线。A.任人唯贤B.思想好C.德才兼备D.又红又专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A)和(D)A.人民政府B.团委C.党委D.人民代表大会

  6.根据党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41年颁布的()和1946年颁布的(BD),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规定。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B.《宪法原则》C.

  《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D.《施政纲要》

  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ABD)的顺序组成。A.民族名称B.地方名称C.自己命名D.行政地位

  8.在民族地区,要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断增强(ABCD)A.环境意识B.资源意识C.人口意识D.国家观念

  9.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有(AC)A.肉孜节B.春节C.古尔邦节D.那达慕

  1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据(A)和(B)的规定行使自治权。A.《宪法》B.《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三简答题

  1.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答:⑴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⑵文化具有习得性⑶文化具有功用性⑷文化具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⑸文化具有变异性。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有哪些?

  答: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四案例分析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从根本上来讲,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1、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为什么说“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1、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二是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四是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推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地向前发展:2、在少数民族地区,要逐步缩小以至消除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离不开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离不开发展,要识破和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同样也离不开发展。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不断增长,必将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各名族间的团结和解奠定越来越坚实的基础。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也必将蔚然成风,并将大大推动多元民族文化的互相整合和提升,促进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心理素质日趋现代化。这样,各民族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不可分离性将越来越强,而且将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五

  单项选择题1.宗教最早根源于(b)(2.00分)A.神秘力量的压迫B.自然力量的压迫C.社会力量的压迫D.阶级力量的压迫2.**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间是(d)(2.00分)

  A.1955年10月7日B.1949年12月20日C.1955年10月1日D.1954年10月7日

  3.中央王朝在西域屯田最早始于(c)(2.00分)A.唐朝B.秦朝C.汉朝D.魏晋南北朝时期4.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b)(2.00分)A.各民族共同繁荣B.民族平等、团结C.三个离不开D.民族区域自治5.《福乐智慧》是(b)的优秀民族文学作品。(2.00分)A.哈萨克族B.维吾尔族C.藏族D.蒙古族6.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b)(2.00分)A.构建和谐社会B.维护祖国统一C.维护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繁荣7.**正式归属祖国版图是在(c)(2.00分)A.公元91年

  B.公元702年C.公元前60年D.公元1884年

  8.民族属于(d)(2.00分)A.生物学的范畴B.体质人类学的范畴C.阶级的范畴D.社会学范畴9.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b)(2.00分)A.基本经济制度B.基本政治制度C.基本纲领D.基本路线10.在**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形成于(b)(2.00分)A.公元9世纪B.公元16世纪C.公元18世纪D.公元10世纪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总分30.00)

  1.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是(abd)(3.00分)A.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B.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C.文化必须依赖于民族D.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2.伊斯兰教传入**的标志(ab)(3.00分)A.萨图克·布拉格汗接受伊斯兰教B.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C.于阗王国灭亡D.萨满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3.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及表现形式是(abcd)(3.00分)A.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B.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C.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D.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4.“安西四镇”是指(ac)(3.00分)A.于阗、疏勒B.疏附、于田C.焉耆、龟兹D.鄯善、且末5.民族问题具有(abc)等特点(3.00分)

  A.复杂性、普遍性B.长期性、重要性C.敏感性、国际性D.政治性、阶级性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bcd)(3.00分)A.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C.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D.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7.**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abd)(3.00分)A.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是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B.各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C.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D.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8.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abc)(3.00分)A.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B.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C.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

  D.思想解放程度差距不断扩大9.“三股势力”是(abd)(3.00分)

  A.宗教极端势力

  B.民族分裂势力

  C.民族自决势力

  D.暴力恐怖势力

  10.“三个离不开”是指(bcd)(3.00分)

  A.地方离不开中央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C.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D.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答:

  、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盒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锁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河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

  2.简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答:第一、国家的形式与民族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两者都是在氏族部落制度解体后产生的。第二、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第三、从国家和民族的构成情况来看

  个人是构成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单位国民是构成国家的

  四个要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可以是由单一的一个民族构成也可以由多民族国民构成。

  3.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第三、各宗教一律平等。第四、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第五、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材料分析题

  1.1982年11月10日至15日**维吾尔自治区召开了盛况空前的民族团结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大会,大会表彰了在民族团结方面有突出成绩的183个先进集体和322名先进个人,并通过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十条倡议,决定把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从1983年到今天已经有30个年头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众多感人的事迹为更多的人知晓,如王燕娜为少数民族男孩捐肾的故事、居买尔兄弟解救**大学学生王丽的故事等等。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请谈谈民族团结的意义。

  (3)具体说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

  答:

  (1)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盒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锁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河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

  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对于

  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

  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

  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

  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

  战略意义。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考验党执政兴国、驾

  驭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课题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处

  理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的试金

  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

  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

  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

  变化的60年。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

  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

  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

  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

  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

  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

  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

  量。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

  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

  久安。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

  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

  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

  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维护着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着国家的主权。但是在当今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民族问题已成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党

  和国家密切关注民族问题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与

  文化发展。

  **从古到今都是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方

  而且是我国最大的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我们当代大学

  生必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地区的和谐发

  展。

  我们应从生活小事上做到民族平等。我们各民族

  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都是一家人。当我们在一起学

  习、工作以及参加各项活动时我们应互帮互助不应该

  是那种汉族敌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敌视汉族的局面。我们

  也不应该存在民族偏见整天只和本民族朋友在一起。我

  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像一家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我们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当我们

  进入民族餐厅时应拒绝吸烟、饮酒不吃少数民族有忌

  讳的东西我们也不应带领民族朋友到汉餐就餐。当伊斯兰

  教民族丧葬时其他民族群众不要帮助抬尸体也不要

  去墓地看但可参加追悼会或去死者家里进行慰问。总之

  对于少数民族的生产、居住、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

  乐、礼仪等方面的习俗和禁忌我们都应该加以注意切实

  做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我们应尊重少数民族的语

  言文字。汉字、汉语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就像一门外语

  但迫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他们不得不学习汉语。我们不

  应该以此来排斥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贬低少数民族的语

  言文字。那样就会在我们民族间产生矛盾我们应尊重少数

  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朋友的帮助下学习他们的语

  言文字。这才能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真正做到民

  族团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应

  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维护民族团

  结促进**的繁荣发展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篇八:**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学习**人文、发展史分享活动

  为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向各族群众讲好“**四史”,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近日,以“建设美丽**,共圆祖国梦想”为主题的“**四史”展览活动在XX体育馆举行。

  此次参观活动以“建设美丽**共圆祖国梦想”为主题,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汇集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图片,系统生动的展现了**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文化一体多元的历史,向前来参观和学习的全体师生全面展示了**历史、**民族发展史、**文明融合史及**宗教演变史。

  此次主题展览内容点面结合、深入浅出,着重展示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等内容。

  通过老师们细致深入的讲解,同学们时而专心聆听、时而互相交流,对主题展览内容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原标题:奇台县**“四史”“流动博物馆”宣传教育巡回展启动。观展结束后,全体师生纷纷表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美丽**,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坚定立场,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历史原则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做到带头同“三股势力”进行斗争,带头发声亮剑,带头澄清历史,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言论。继续发扬各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篇九:**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三史

  一、**历史(上)

  ■史前时期人们将有文字记录之前的历史通称“史前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缺少准确的文献记载,历史面貌往往主要倚赖考古文物。

  **迄今还未发现公元前2世纪以前的有文字的遗物和相关记录,故学术界一般将汉朝之前的**历史都称为“史前时期”,这是人类文明的黎明阶段1、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是相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而言的,可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的“史前时期”距今约一万年到公元前二世纪前后

  和县和什托洛盖骆驼石旧石器

  察吾乎彩陶

  2、居民“人种”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惟有人种之分,并无民族之别。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小河墓地,以及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这些居民中一部分是欧罗巴人种,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人种。并且,东部地区蒙古人种因素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3、先秦时期西域同中原地区的经贸联系■汉朝统一西域及其管理1、西域社会状况

  (1)西域“36国”,“行国”、“城郭诸国”,不同的生产生活模式;(2)西域诸国仍处在各自为政的割踞状态(《汉书·西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3)前177年,匈奴右贤王统兵西征,西域诸地归匈奴所属。之后,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管理该地事务,(《汉书·西域传》:“赋税诸国,取富给焉”)。2、汉朝统一西域过程张骞出使西域图

  3、汉朝治理西域措施(1)设置机构,任命官吏;(2)驻军镇守,戍边屯田;(3)镇抚地方、督察境外;(4)遣子入质、贡献方物;(5)修筑城垒烽燧、扼守交通要道。4、汉代西域族群分布及文化面貌(1)民族分布基本状况(2)文字语言使用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融合1、魏晋诸朝对西域的管理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民族3、“汉魏遗黎”高昌国4、佛教文化艺术的繁盛

  ■隋唐时期的西域1、唐朝统一西域进程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经营,其规模和时间都超过魏晋,胜过两汉。630年设伊州。640年平高昌,置西州、庭州,设安西都护府。647年击败西突厥,统一西域各地。657年平阿史那贺鲁之乱,西域政局稳定。703年,置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部。

  龟兹故城2、唐朝设在西域的军政建制唐朝控制的西域范围远超前代,例如《新唐书?地理志》称:唐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分种落列置州县,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又说:“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列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唐朝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1)在汉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主要是指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政治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行政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2)在非汉人生活聚居区,则推行“羁縻政策”,其特点是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采用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诺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对这些居民不编户籍,虽交纳贡赋,但不入户部。

  3、唐代西域的经济文化4、突厥进入西域及其影响隋唐时期,在**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因为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落居天山南北各地,西域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由东到西的“突厥语化”过程再次改变了西域各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并对后世影响巨大。5、吐蕃人在西域公元751年“怛逻斯之战”以后,阿拉伯帝国攻破唐朝在中亚地区的防线,唐朝势力范围限于帕米尔以东诸地。吐蕃(藏族祖先)势力已于此前进入西域,并占据了天山东南一些局部地区。755年,唐朝统治阶层内部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西域驻军大批内调勤王平叛,吐蕃人乘机取陇右、河西和“安西四镇”,西域诸

  地一度都被吐蕃占领。吐蕃人对西域的统治阻挡了阿拉伯帝国势力的东扩。9世纪中叶,吐蕃势力退出西域。

  且末县吐蕃城堡遗址

  二、**历史(下)■辽宋金时期西域政局的变化1、回鹘人迁居西域并成为主体居民回鹘,一称回纥,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融合吸收其他部落成员,自称可汗。744年,骨力裴罗可汗在灭掉后突厥汗国后,建回纥汗国,唐宣宗册封其可汗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派使臣至唐朝,请求将“回纥”改为“回鹘”。840年,连年自然灾害,加上内外矛盾交织,漠北回鹘汗国解体,残余分为三部分散居各地。9世纪中叶,迁居西域的回鹘人分别在吐鲁番和喀什等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11世纪,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天山南部的喀什、和田等地。

  高昌回鹘王国

  吉木萨尔县西大寺遗址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回鹘王侯群像喀喇汗王朝

  《突厥语大词典》

  萨图克布格拉汗陵墓2、于阗王国政权

  3、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入西域之前,辽朝王族成员—耶律大石率其所部进入西域,他们于西迁途中收服了高昌回鹘,进入中亚地区,公元1133年,建立了著名的“西辽政权”。随后征服了喀喇汗王朝,对包括今天**地区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域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西辽深受汉文化影响,其规章礼仪多依中原。对西、中亚各地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迄今当地居民仍称中国人为“契丹”。1208年蒙古西征后,西辽为蒙古汗国所灭。4、正确认识西域境内的割据政权(1)割据和分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历史概念,指历史上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中央集权对峙或群雄逐鹿的现象;后者是一个近代政治概念,指近代定型的统一国度中发生的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活动和行为。(2)**历史上割据或地方政权产生的原因(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中原政局动荡、中央王朝比较弱);(3)即使是割据时期,西域地区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没有中断;(4)西域地方政权首领都自称为中原王朝的延续或者组成部分。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诸多割据政权作为我国境内的地方政权,所以其历史应是中国通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蒙元时期天山南北政治新格局1、畏兀儿归属蒙古(1212)

  吐鲁番壁画中的畏兀儿人形象2、蒙古元朝对西域的统一和治理(1)蒙古统一西域各地;(2)蒙古元朝在西域地区

  实施的三种管理模式;畏兀儿地区;天山北部草原地带;天山南部农耕地区。

  忽必烈狩猎图3、察合台后裔对西域的统治(1347)■清朝时期的**1、厄鲁特蒙古控制西域2、清朝统一**及其治理措施(1)建立军政管理机构;(2)驻军屯田;(3)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政措施。(4)治理措施评价。3、**设省以及意义(1)19世纪以后**局势1820-1823年浩罕支持和卓势力入卡作乱;1851、1864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领土;

  1864年库车农民起义;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侵入**各地;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2)清军收复**和**省的设置塞防、海防之争;清朝收复**的过程(1877、1882);设立**省(1884)(3)**设省意义一是**行政体制与内地一体化,有利于国家统一;二是有助于推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三是促进了近代**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建立,有利于民族团结。四是树立了一个近代管理边疆民族地区军政事务的先例。

  ■**历史的启示1、汉代以后**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秦汉时期内地与西域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设官置守、驻军屯田应是国家主权的根本标志,汉代以后,历朝中央政府都在西域各地设置各级官职和机构,进行有效的军政管辖。正如包尔汉先生指出的:“**与祖国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朝贡与封赐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藩属关系,而是表现为长期的不间断的国家行政权力在这一地区的直接行使。”**地区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决不允许篡改。2、统一是**历史主流、维护统一是各族人民人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是维系统一的经济基础;强盛的中国历代各朝及其比较适宜的政策对边疆各族民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使**各族同全国人民一道都祈望统一,并竭力维护统一。这种统一意识最终凝聚成强大的对国家、对民族的向心力和爱国心。**在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之后,特别是近代以来极度恶劣的国内外局势下,依然能够保持在祖国大家庭中,应该说是**各族民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3、**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之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和尚”、“沙门”,“佛”,“浮屠”)。**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这块热土上的主人。**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样构成现在正在崛起的强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个雄厚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

  二、**民族发展史(上)前言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2009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保卫祖国西北边陲这块辽阔富饶的疆土。**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各族人民的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幼年时代,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相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而言,可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距今约2、3百万年到公元3千年前后。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惟有人种之分,并无民族之别。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小河墓地,以及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这些居民中一部分是欧罗巴人种,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人种。并且,东部地区蒙古人种因素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

  混杂或变异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这些考古材料基本上反映了史前时期**居民种属的轮廓。

  ◆秦汉时期**的居民族属

  我国先秦时期的史书中,将当时**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体统称为“西戎”。从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大宛列传》开始,地理上被称为“西域”的地区,也就是今天**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社会情况才比较清晰了起来。例如,我们知道以天山为界,在北部地区主要活动的是逐水草而流徙的游牧民族,故被称之“行国;天山以南则主要是农耕定居的各个民族群落,他们往往以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为团聚地,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居的农业田园生活。史籍中称他们为所谓“城郭诸国”。西域“36国”中的大多数都是指的他们。西域的自然和区域特点还使该地社会处在互不相属的割据状态,《汉书·西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活动的主要有塞、羌、乌孙、大月氏、匈奴、汉人等。汉人在**、中亚各地都出现活动的踪迹

  明朝人绘制的《汉家公主出塞图》语言文化:

  汉朝时期,西域各地居民除了使用汉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外,本地还流行着多种语言文字(这种状况甚至延续到隋唐时期)。语言文化特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了当地居民来源和分布局面的复杂性背景。龟兹(库车、拜城、新和县等地)、焉耆和高昌一带地区流行吐火罗语,而于阗地区则使用的是于阗塞语;前者使用一种用婆罗谜字母斜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后者使用的于阗文是一种婆罗谜字母直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鄯善、尼雅(今天的且末和若羌县等地)一带地区居民使用的所谓佉卢文则来自波斯(今伊朗)的阿拉美字母。

  ◆魏晋时期**民族的融合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而且是**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大重组的时期。天山南北各地,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周缘农耕地区的民族成分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民族的变迁重组后,天山南北各地原来聚居活跃的一些部落族群,如匈奴、大月氏、乌孙、羌、车师人皆等融入其他民族当中,逐渐消亡;二是受中原地区政局的影响。以城镇绿洲为中心,西域地区形成几个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包括由汉人建立的高昌国等;三是北方草原上的柔然、鲜卑、高车、铁勒、突厥等民族因为各种原因相继进入西域地区,特别是公元5—6世纪铁勒、突厥等持突厥语言诸部落和族群的迁入则预示着隋唐,以及之后西域地区新的民族组合和分布格局的开端“汉魏遗黎”高昌国

  由于内地战乱不息,甘肃河西地区一些世家大族相继逃难迁居高昌地区,他们与原汉代屯田士卒相汇合,吐鲁番盆地地区迅速繁兴起来。在复杂的外部形势左右下,高昌地区在先后经历阚氏、张孟明、马儒诸政权后,至公元496年,在柔然人的支持下,金城(兰州)汉人麴嘉被推立为王,建立高昌国(一称高昌麴氏王朝)。麴氏王朝自此子孙相沿,到640年为唐朝所灭,统治吐鲁番盆地近一个半世纪之久。麴氏王朝是当时西域各族地方政权中唯一的汉人政权。其域内通行汉文,军政管理皆采用内地制度。20世纪初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众多汉文书,如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前凉时期秀才对策文等,不少都是高昌麴氏王朝时期遗物。

  ◆隋唐时期**民族格局的新变化

  隋唐时期,在**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因为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落居天山南北各地,西域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由东到西的“突厥语化”过程再次改变了西域各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并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时期对于西域地区较长时段的稳定管辖和治理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联系。但是,公元8世纪中叶“怛拉斯之战”后唐朝对于中亚地区政局的失控,以及“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局势的动荡,极大程度上消弱了唐朝对西域政局的有力控制,西部勃兴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进入中亚,并开始影响到帕米尔以东各地的局势。虽然此间藏族的先民-吐蕃人北上,进入西域地区,在政治上遏制了阿拉伯帝国军事势力的东扩,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开始影响到帕米尔高原以东各地,稍后宋朝时期喀喇汗王朝王族信仰伊斯兰教就是一个证明。突厥

  突厥人是我国北方草原上一个古代游牧民族,最初游牧活动在叶尼塞河流域,后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因金山形似“兜鍪”,故有此称谓。突厥人以“阿史那氏”为王姓,以狼为图腾。突厥人初弱小,为柔然汗国的“锻奴”。公元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在征服铁勒诸部后,实力增强,遂大胜柔然,建立突厥汗国。为顺应其政治扩张需要,土门令其弟室点密统领大军西征,突厥人征服西域各地,设立“吐屯”监护各地,又大破嚈哒,将其势力范围延伸至中亚各地。6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分离为东、西两大势力,阿尔泰和天山以西为西突厥汗国辖地。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657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西突厥汗国为唐朝所灭。余部融入其他各族之中。随着突厥汗国的灭亡,突厥人就消失了。但是其对西域和中亚地区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殊巨。(二)**民族发展史(下)◆宋元明时期的民族关系

  辽、宋、元、明时期应是**地区民族流动、迁徙、融合、重组最为强劲的历史阶段,漠北草原回鹘人的西迁并定居,以及之后元明时期诸多游牧民族的进入,并融入到西域当地居民中。导致天山南北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面貌因此发生巨大变化:1、回鹘人逐渐成为**地区主体居民;2、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3、关于辽宋时期若干问题的认识;4、蒙古进入西域及其历史作用;

  1、回鹘人逐渐成为**地区主体居民公元9世纪中叶,从漠北草原迁居西域的回鹘人分别在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和喀什等地创建了喀喇汗王朝。公元11世纪,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天山南部的喀什、和田等地,自魏晋以后控制于阗地区的尉迟家族以及所建立的大宝于阗国也为喀喇汗王朝吞并,伊斯兰教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开始深刻影响当地各族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对于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统治,使惯于游牧的回鹘人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制约,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从而为之后逐渐融合同化其他诸族,并发展

  为**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奠定了条件。回鹘及其西迁

  回鹘,一称回纥,是我国古籍对维吾尔族先民的称呼,“联合、结合、同盟”之意。汉晋时期的丁零、高车等都是其渊源之一。4世纪时以“袁纥”名称初现于汉籍文献里,当时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处在其他更强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统治之下,过着“逐水草随畜”的游牧生活。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融合吸收其他部落成员,自称可汗。744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在灭掉后突厥汗国后,自称“骨咄禄阙毗伽可汗”,建汗庭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乌德犍山,回纥汗国建立,唐宣宗册封其可汗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派使臣至唐朝,请求后并被允准将族名“回纥”改为“回鹘”。840年,连年自然灾害,加上内外矛盾交织,漠北回鹘汗国解体。残余分为三部分散居各地。

  于阗国王李圣天像2、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入西域地区之前,契丹人所建辽朝中的王族成员—耶律大石率其所部进入西域,他们于西迁途中收服了高昌回鹘,进入中亚地区,公元1133年,建立了著名的“西辽政权”。随后征服了喀喇汗王朝,对包括今天**地区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域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还为后来蒙古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西辽王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其规章礼仪多依中原。对西、中亚各地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迄今当地居民仍称中国人为“契丹”。1208年蒙古西征后,西辽为其蒙古汗国所灭。3、关于辽宋时期若干问题的认识一是关于西域少数民族建立割据政权问题;(1)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作为我国境内的地方政权,所

  以应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2)西域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中断;(3)西域地方政权首领自称为中原王朝的延续或者组成部分。二是西域文化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辽宋时期,延至元明时期,随着回鹘人在吐鲁番盆地等地的活动,以粟特文字为基础所创建的回鹘文在当地广泛流传起来,它对于我国境内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极其巨大。天山南部地区诸族信仰伊斯兰教,当地居民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族语言,阿拉伯文字体系逐渐替代了原来当地使用的印欧语系的各种文字。这两个地方政权的存在,及其文化的扩散传播过程是15-16世纪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实现“回鹘化”的重要开端。4、蒙古进入**以及历史作用蒙古统一西域各地蒙古元朝在西域地区实施的三种管理模式(1)畏兀儿地区;(2)天山南部绿洲地区;(3)天山北部草原地区。西域民族格局新变化正确认识蒙元时期对**地区的治理;从13世纪初开始的蒙古汗国及元朝对西域各地的统一和治理,延至明末清初,长达数世纪之久,其为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且政治影响极为久远。伊斯兰教开始占据主要地位;蒙古统治时期初期,出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蒙古统治者征调各族进入西域驻守,宗教政策比较宽松,伊斯兰教得到很大发展。1347年,成吉思汗

  后代秃黑鲁帖木儿汗亲率所属部众16万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在他及其子孙的武力传播之下,伊斯兰教在天山北部地区得到广泛传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先是经济的定居化,而后是民族文化和心理上的融合,至公元16世纪初,活动在天山南北各地蒙古人多融合于当地维吾尔等民族中。元朝末年,伊斯兰教文化对古老的西域各族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整合,推动了天山南北各地诸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趋同。西域诸部落、族群迁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的发展经过这场洗礼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伴随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回鹘化”过程的最终完成,维吾尔族逐渐形成发展为近代民族。六、清朝时期**民族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为了建立巩固的西北边疆,清朝政府在18世纪中叶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粉碎伊斯兰教大、小和卓等各种分裂势力的叛乱活动,统一了天山南北。19世纪后期又发兵击败了阿古柏为首的浩罕侵略势力,收复了沙俄侵占的伊犁,1884年建立**省,从军政管理制度上与内地一致。清政府还陆续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政策法令,妥善地处理了境内外各个民族间的关系,特别是确立了近代中国的西部边界线。这些政治抉择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近代**多民族分布格局之形成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1、厄鲁特蒙古控制西域2、清朝统一**及其治理措施3、民族分布格局的两大变化谢遂图中所绘的清朝**各族形象一是外部迁入:东部地区:清朝收复以及治理**过程中,清朝政府为了推进**经济的开发,保卫西北边疆安全,在先前已有的民族迁徙分布格局基础上,陆续从东北各省抽调满、锡伯、索伦(包括达斡尔)、察哈尔蒙古、汉族(禄营)等各族官兵数万人携带家眷进疆(旗屯)。同时组织、鼓励内地汉、回等民族群众到**屯垦种地(民屯、犯屯)。西部地区:部分民族从西部各地迁入**境内,如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等,**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民族成份。二是内部调整:例如有组织地从南疆征调部分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等北疆地区屯田戍边(塔兰奇)。至此,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主要民族组成的近代**多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七、**民族发展史的启示1、**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就有文字记载的的**二千多年历史中,**地区作为一个古代部族、民族频繁迁徙汇融的大舞台,众多人们在此登台表演,恣肆展示,皆留下千古不灭的活动印迹。**自古以来就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多民族演变发展的历史铸就今天**众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基本格局现状,更构成**多元文化光彩灿烂、生生不息的历史源泉。??导致历史上**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原因有下面几点(1)**内陆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氛围;(2)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陆上通道;(3)**周边地区政局的不断变化;(4)宗教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粘合力作用;(5)历代中原诸王朝实施的一系列比较宽松的民族政策。这些因素均在促进**古代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不断新生是**民族发展进程的常态和趋势**的民族发展史就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再生不仅是**民族史,而且也是中国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些则在经历过一度的发展辉煌后逐渐衰亡。没有那个民族能长久保持不变。正如北京著名学者孟凡人先生说:在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的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的。**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历史上不断把各种不同的种族、民族及他们带来的文化熔铸一炉,变幻着这里的人文色彩。3、**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社会现实是有历史积淀作为其基础的**自然地理的东倾性使其民族迁徙、融合的主要动力来自东部,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是影响**民族成分的主要力量。故此,**历史上多民族迁徙流动,以及相互交往和融合聚居都使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形成团结、互助、和谐为主的民族关系,这种以团结和谐为主导的民族关系推动和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杂居、接触、交往、融合自然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多民族共聚生活的现实也使各民族形成共识:即“民族团结是福”。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而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4、**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之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天山南北各地归属汉朝,**自后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这块热土上的主人。**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样构成现在正在崛起的强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个雄厚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

篇十:**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出版物刊名:统一论坛

  页码:-页

  年卷期:2017年第4期

  主题词:**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平等团结历史见证**维吾尔自治区1954年屯垦戍边管理体制计划单列

  摘要:八、发挥兵团特殊作用

篇十一:**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P>  经过四五百年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各方面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就是现代的维吾尔族

  **民族融合发展史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从长安经过这里直接到达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因此,东来西往的人们、不同的族群都在这里留居、繁衍、交融,不同的文化也在这里冲撞融合。可以说,**一直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园。

  一、**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根据中外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留下了足迹。匈奴人,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一个重要古代民族。兴起于战国,强盛于秦末汉初。约在公元前176年前后,匈奴击败月氏人,进入并控制西域。匈奴人在西域的活动长达五六百年之久。汉人,是较早进入**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37年张骞通使西域后,汉朝逐渐控制了天山南北。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大量汉人来到西域,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或平民。汉朝末年时,生活在西域的汉人已经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成为开发建设西域的重要民族。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同**原来的部落、

  部族聚居在一起。如鲜卑、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yi)哒、吐谷(音:玉)浑等。鲜卑,早期生活在今大兴安岭北段一带,公元2世纪中叶,建立鲜卑部落大联盟,北逐丁零,西击乌孙,其势力进入西域。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音:yi)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现在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他们成为**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从国外迁入**。至十九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各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必然发生接触,进而发生混杂、同化和融合,同时,也伴随着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历史上,曾经有许多部落、民族聚居在**,所以我们常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但是,到了元明时期,除汉人、维吾尔人和蒙古人以外,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许多古代民族和部落大多都消失了。其中,有的民族、部落经过长时间与其他民族相互混杂和融合,又以新的面貌或名称活动在**的历史舞台。到了清代,满族、达翰尔族、锡伯族、回族,以及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等由于各种原因相继迁入**,**最终形成了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格局。1、汉族的融合发展在**多民族共同聚居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汉族是两千多年来**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唯一一个没有缺少过的民族成分,汉语、汉文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语言文字。之所以如此,是和汉人或者汉族在我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分不开的。

  费孝通先生在谈到中华民族形成过程时说: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地带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其他民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以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费孝通先生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是汉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是汉族的分布格局及其作用。

  汉族,作为一个族名无疑是汉朝以后的事。但它的形成过程却开始于华夏,即在商周时期,秦汉时被称为“秦人”或“汉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汉人在与不同的族群交往、接触和混杂的时候,发现他们“非我族类”,而增强了民族意识,完成了一个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过程。

  汉族形成以后,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核心。它一面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成分,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四周的民族和地区辐射。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古代民族不断迁徙造成的。

  历史上,我国古代民族主要是从北方草原地区不断向内地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实际上,从汉朝开始,匈奴人就因归附汉朝而不断南迁。到了十六国时期,即从公元304—439年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有5个少数民族在内地建立了十几个地方政权。其中,匈奴人建立的有3个,鲜卑人建立的有7个。这些内迁并建立政权的北方民族,逐渐汉化,被当地汉族所融合而成为汉人。所以,他们的族名在现实生活中就逐渐消失了。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分裂时期。先是五代十国争强,接着又是宋、辽、金三个朝代的对峙。建立辽朝的是契丹人,最初游牧于辽河上游地区,公元916年建立政权后,疆域在南部发展到了今河北、山西的北部,与北宋对峙。金朝是女真人建立起来的,在先后消灭辽朝、北宋以后,疆域向南扩张到了秦岭和淮河一带,与南宋接界。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并逐渐融合到了汉人之中,又为汉族输送了新鲜血液。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满族人建立的清朝,都统一过全国。随着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大批的蒙古人、满族人从蒙古草原或东北地区进入内地,进而遍布全国。但当元朝、清朝灭亡以后,大量的蒙古人、满族人融合到了汉族之中。

  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或内迁,或为官,或经商,到内地后,也有不少融合到汉族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上述事实说明,汉族的发展壮大,一是通过自身的生产繁育,一是通过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成分而实现的。当然,在周围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进入内地,并且逐步融合到汉族之中的同时,汉族人也不断向四周辐射,迁徙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少汉人融合到了少数民族之中。

  汉人迁入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战争被俘掠去的。如汉朝被匈奴、唐朝被突厥俘掠到蒙古草原的汉人就不少,有人估计汉人占到了当时匈奴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一是为逃避战乱或其他天灾人祸流亡去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不少汉人流亡到了辽河、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一是受中央政府的派遣,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而迁徙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有。

  迁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有不少融合到了少数民族之中。就拿**地区来说,南北朝时期,在吐鲁番地区出现了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后人称它为高昌麴氏王国。文献中记载说,高昌麴氏王国有八城,都是汉人(“国有八城,皆华人”),这种情况也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在高昌故城以北2公里多的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汉文文书和汉人的干尸,以及其他珍贵文物。阿斯塔那古墓葬就是当时居住在那里的汉人的公共墓地。这些汉人原本都是汉朝和曹魏时期汉人屯田士卒及晋朝汉人难民的后代,但他们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融合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装、语言都改变了(穿胡服,说胡语),虽然还读汉文典籍,但是用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念诵的(“虽习诵之,而皆为胡语”)。从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文物可以知道,到了唐朝,吐鲁番地区仍然是**汉人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说,生活在这里的汉人后来大部分融合到维吾尔族之中了。

  宋辽金时期,进入**的汉人不多,但是生活在西域的汉人是不少的。公元982年,宋朝使节王延德出使高昌,在哈密、吐鲁番就见到有

  不少汉人。特别是哈密的陈氏家族,已经在当地生活了十几代了(“凡数十世”)。高昌寺院的主持不少就是汉人,一般居民更不在少数。出土文书还证明,在当时的喀什仍然有不少汉人。所以说,汉人是当时**民族成分的构成之一。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了蒙古时期。公元1219年,丘处机奉命到中亚觐见成吉思汗,在沿途见到不少汉人,甚至在中亚撒马尔罕还有汉人教当地人种植田园。1259年,蒙古官员常德奉命出使波斯(今伊朗),路过**的时候,看到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多汉人”。在阿力麻里(今霍城县城西),他看到汉人与回鹘人杂居,互相影响,好像是内地的城市(“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当然,宋辽金时期在**的汉人,后来大部分也融合到了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1950年,著名社会学家、原**社会科学院院长谷苞到南疆的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在疏勒县城的一个茶馆里,碰到几个维吾尔族青年正在用维吾尔语讲《三国演义》。经过攀谈,才知道他们的祖上男方是清朝在疏勒县屯田的士兵,女方是当地的维吾尔族妇女。在他们的家里看到,房屋建筑、室内陈设、庭院内的花木、服装饮食,与其他维吾尔族农民家庭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在其中一家看到了用汉文写的神主牌位。现实是历史的继续。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唐朝,曾经有3万多士兵驻扎在“安西四镇”,会有汉人以婚姻形式,融合到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中。

  总之,两千多年来,汉人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迁徙到包括**在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是说不断地向四周辐射。迁徙到**的汉人,一部分融合到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中,一部分因长期居住在**而成为土著,一部分则往来于**与内地之间。迁徙到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与**的情况差不多。所以说,居住在包括**在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一方面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一方面充当着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不仅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建设、保卫着祖国边疆,而且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2、维吾尔族的融合发展

  在**,很多民族和汉族一样,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被其他民族同化融合,一方面又同化融合其他民族。在**,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这种过程。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维吾尔族的先民、铁勒部落中的一部分,就从蒙古草原迁徙到了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以及陇西地区。公元388年,内迁的铁勒人在河南还建立过“翟魏”政权。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回鹘人一部分南下,一部分西迁。南下的回鹘人以乌介可汗为首,有十三部落。他们先退保错子山,然后拥护太和公主(出嫁到回鹘的唐朝公主)南迁到唐朝的边境地区。唐朝政府派使慰问,并给予救济粮食2万斛(10斗为1斛)。乌介可汗先打算向唐朝借振武城,后又想借天德城,作为基地,准备东山再起。遭到拒绝后,开始寇掠唐朝边境地区。结果,被唐军打败后,西逃到金山,即现在的阿尔泰山附近,被部属杀害。而随乌介可汗南下的大部分回鹘将领及部属,都归降了唐朝。不管是先期迁往内地的铁勒部落,还是随乌介可汗南下的回鹘人,后来无疑都融合到了汉族中。

  历史上,维吾尔族与汉族一样,虽然有一部分为其他民族所同化融合,但更多的是它同化融合了其他民族,而逐步发展成为**的主体民族。

  在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西迁的回鹘人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土著居民的同化与融合。汉朝及其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塞人、月氏人和羌人。后来,汉人、匈奴人、鲜卑人、柔然人、高车人、吐谷浑人、突厥人、吐蕃人等相继进入**。但是,直至隋唐时期,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公元7世纪初,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和佛教大师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对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使用的语言文字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根据玄奘的描述和后来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献,人们知道了当时南疆地区主要使用两种语言文字。一是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巴楚,可能还包括喀什在内,使用一种属于印欧语系伊兰语族中的中古东伊兰语,学术界称它为古和田语或古和田塞语,也就是古代塞人使用的语言。二是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焉耆地区,则使用另一种特殊的印欧语。过去,人们称它为吐火罗语,现在称其为古代焉耆——龟兹语。另外,在公元2—4世纪,在今民丰、若羌、且末一

  带,当地的居民还使用过一种古印度西北的方言,文字则使用佉卢文。但是,在公元9世纪中叶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建立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使用的语言文字逐步走向统一。在喀喇汗王朝境内,最初使用的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公元11世纪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就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而在高昌回鹘王国境内,则使用的是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同时兼用汉文。至公元15世纪,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变化,不管是喀喇汗王朝使用过的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还是高昌回鹘王国使用过的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都被察合台文所代替。察合台文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使用的文字,而回鹘语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语言。

  回鹘人以及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各部落都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但是,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各绿洲是农业区。进入各绿洲的回鹘人及其他各游牧部落,为适应环境,必须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游牧转向定居的农业生活。当然,这个转变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公元982年,宋朝使节王延德出使高昌时,还看到回鹘人的上层仍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某些饮食习惯——吃马肉。大概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由于高昌回鹘王被迫放弃别失巴里,失去了牧地,回鹘人才最终完成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回鹘人以及其他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各部落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为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创造了条件。

  尽管语言、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同,当时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仍然不具备形成统一民族的条件。公元10世纪中叶以后,以今喀什为中心的喀喇汗王朝接受了伊斯兰教,而以高昌为中心的回鹘王国信仰佛教。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两地居民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使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敌对状态,这种情况直到公元14世纪中叶才得以改变。当时,东察合台汗国的秃黑鲁帖木尔汗作为**地区的蒙古汗率先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的强制下,有16万蒙古人信仰了伊斯兰教。他的儿子黑的儿火者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此后不久,伊斯兰教便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由于信仰同一种宗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有利于凝聚共同的文化意识,并使他们互相认同。

  经过四五百年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各方面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就是现代的维吾尔族。现代的维吾尔族与古代的回鹘人虽然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除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古代居民外,在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融合了其他不少民族成分,特别是蒙古人。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成吉思汗西征以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察合台分得了“西辽故地”,在吞并窝阔台汗国的部分土地,并侵占了属于大汗的塔里木盆地和河中农业区以后,这些地方演变成为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分裂以后,**大部分地区属于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又将今南疆的西部地区,分给了蒙古杜格拉特部首领乌尔土布。至公元14世纪中叶,大部分生活在**的蒙古人转向了定居的城市生活,接受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在秃黑鲁帖木尔汗强制下信仰了伊斯兰教的16万蒙古人,以及长期生活在南疆地区的杜格拉特家族的蒙古人,可以说大部分融合到了维吾尔族之中。

  3、其他民族的融合发展历史上,在**各民族中,不仅是汉族和维吾尔族之间,或者他们与其他各少数民族之间同化融合,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也是经常发生的事。克烈部落和乃蛮部落是中世纪蒙古草原上的著名部落。克烈部落原来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公元10世纪初,游牧于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公元13世纪初,曾经与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联合,击溃蔑儿乞部、塔塔儿部、泰亦赤兀部、乃蛮部以及诸部联军。但是,后来与成吉思汗发生矛盾,进而对立。克烈部落被打败后,部众并入蒙古,成为蒙古的一个重要部落。乃蛮部落原来的居住地也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游牧于阿尔泰山与杭爱山之间,先后受辽、金统治。公元1204年,乃蛮部首领太阳汗与成吉思汗争雄,兵败被杀,其部众部分并入蒙古,部分随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逃奔西辽。所以,蒙古族中有克烈部落和乃蛮部落。而现在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之中也有克烈部落和乃蛮部落。显然,这是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几个民族之间不断同化融合的结果。

  正因为各民族长期不断地迁徙、同化和融合,至清末,**才确立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有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局面。但是,各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并没有停止。近百年来,**的民族成分仍在不断增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成分以及各族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1990年全国进行人口普查时,**已经有了47个民族成分。仅仅过了10年,即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则有55个民族成分,也就是说,除基诺族外,全国56个民族中有55个民族的人生活在**。

  除民族成分外,**各民族人口同样增长迅速。20世纪初,**人口210万左右。到新中国成立时,也就是说过了近50年的时间,**人口达到了400万。到2000年的时候,也就是说又过了50年的时间,**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846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在20世纪初是150万左右,1950年为335.48万人。到2000年全国进行人口普查时,维吾尔族人口已经达到了852.33万人。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可以说各民族发展迅速,人丁兴旺。

  三、**民族融合发展史的启示:1、**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迁徙融合、唇齿相依的历史。**的民族发展史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东来西往的民族,不断地在这里聚合分散。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之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彼此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构成了几千年来**民族变迁融合的历史。有这样一首诗:“你我两个好比泥人,将两个泥人一齐打破,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用它比喻**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非常贴切。2、**民族融合发展史,也是一部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形成了**多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各族人民自古就有反对侵略、爱好和平的光荣传统,历史无数次证明,

  面对外敌入侵,共同的命运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保家卫国,奋起反抗。

  历史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发展,才能确保**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可以说,**的发展和进步是各民族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共同努力和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加强和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希望,也是**发展进步、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和保障。

  现在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近年来**虽然发生了“7·5”、“7·30”、“7·31”“2·28”等严重暴力恐怖案件,但分裂分子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动摇不了**稳定的基础,无碍**发展的大局。我们对**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对**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历史也一再证明,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我们一定要高举民族大团结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大力弘扬**精神,不断谱写**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暂新篇章。

篇十二:**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P>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虿

  **历史

  羈

  莈

  **维吾尔自治区在我国历史上称作西域,意为中国的西

  部疆域,前一世纪就列入中国版图。1759年,清朝统一西域后,改称西域为**,其含义是“故土新归”。**山高水长,地广物博,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人们向往的一块神秘的宝地。**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东经73°40′-96°23′,北纬34°25′-49°10′从东北到西南分别与蒙古、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壤,边境线总长约4500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总长度的1/4,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东面、南面与甘肃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为邻。总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其中,山地面积(包括丘陵和高原,不含山间盆地)约80.6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中(包括两大盆地及各山间盆地)85.4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中沙漠戈壁面积44.1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0.83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相当于16个浙江省,或者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面积的总和,是我国面

  积最大的省、区。从已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文物证明,**和祖国内地在远古时代就有着经济和文化上密不可分的关系。前138年汉朝派张骞出使西域,前101年即在西域设置了使者校尉官职,前60年置西域都护府(治所在轮台县境),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今**在内的广大地区。魏晋南北朝及隋朝时先后设戊已校尉、西域长史、西域大都护、西域校尉施行管辖,并置高昌郡焉耆镇、鄯善耶、且未郡、伊吾郡和伊吾镇。640年和702年,唐朝在西域以今库东和吉木萨尔两县为治所置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共辖都护府2个、都督府45个、州120个。1251和1271年,元朝以今吉木萨尔和霍城两县为治所,分别设置别失八里和阿力麻里两行尚书省,分管天山南北两地。明朝沿袭元制,并设哈密卫。清朝于1759年统一**后,对政区作了如下划分:今阿勒泰地区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属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地区划归甘肃布政司辖;**其它地区统由伊犁将军管辖,1884年置**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至**自然地理环境独特,有3山、2盆地。北有阿尔泰山脉,西北至东南走向,最高山峰友谊峰海拔4374米;中部是天山山脉,西东走向,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天山将**分为南北两部分,俗称南疆和北疆。南为昆仑山脉,东西走向,东有阿尔金山,中有喀喇昆仑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总称昆仑山,最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

  世界第二高峰。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有准噶尔盆地,面积22万平方公里,是半封闭型的内型盆地,盆地中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天山与昆仑山之间又有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33.7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3山、2盆地中,还生成伊犁谷地、昭苏盆地、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焉耆盆地、拜城盆地等诸小盆地。**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满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13个民族,民族风情处处可见。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是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历史文物与宗教文化艺术遗产丰富,高昌、交河、楼兰、龟兹等古城遗址都有2000年以上的文明史。克孜尔千佛洞始建于东汉,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古窟艺术,有壁画、石窟100多座。天池、喀纳斯湖、天鹅湖等高山湖湖泊不仅风景迷人,还给人们一种神秘感,能激发人们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高耸的雪峰和浩瀚的沙漠又是登山运动员和探险家神往的地方。至1988年已对外开放11座山峰,是中国对外开放山峰最多的省、区!**巨变10年,弹指一挥间。但在中国广袤的西北角,这10年却是发展最快的时期。从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的那一刻起,

  “**发展”这首歌注定就要用“辉煌”来注解。10年间**GDP年均递增10.1%的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各部委、兄弟省区市、中央大企业的无私帮助,是**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和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10年发展使**发生巨变70多年前,“西部歌王”王洛宾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将人们对西北特别是**的印象,长时间定格在“辽阔”和“遥远”上。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抓住机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公路、铁路和民航业得到迅速发展。如今的**,尽管“辽阔”依旧,但并不“遥远”。“等赛里木湖-果子沟段高速公路通车后,从东部连云港到西部霍尔果斯口岸就更快了。”长期行车于连霍国道主干线的**伊犁驾驶员王钟说,20年前,汽车从连云港到霍尔果斯口岸需走15天左右,如今仅需约50个小时。这条公路建成后,各省区市与**乃至中亚、欧洲的“距离”就更近了,搞运输更方便。**公路的全面改善主要集中在近10年。期间,**的公路投资达近千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8条国道干线为主骨架,环绕两大盆地、穿越两大沙漠,横贯天山、连接南北疆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络。公路动脉的变化仅是**发展的缩影。10年间,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万亿元,是前10年的4.4

  倍,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落成。铁路、民航航线、油气管道等不断向前延伸,10余条铁路同时在建,兰新铁路二线开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哈密、那拉提等支线机场相继投入运营;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迪那二凝析油气田、塔里木大化肥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竣工投产;“西气东输”二线**段建成通气,中亚油气涌入国门,**各族群众用上来自中亚的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中央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国家部委、兄弟省区市以及中央大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以各种形式给予**支持和帮助。2000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10年累计补助**3999亿元。在自治区财政支出中,中央财政补助占到了约三分之二。在**重大建设项目投资中,中央投入的资金占到80%以上。2000年至2009年国家累计补助**基本建设投资1108.2亿元,实施农林、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的项目近2万个。不仅如此,自1996年中央作出对口支援**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各援疆省市和单位以各种方式给予**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先后选派6批3749名援疆干部,累计向**无偿援助资金物资折合43亿元,实施合作项目1200多个,到位资金250多亿元。10年开发使**日益开放**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著名的“丝

篇十三:**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P>  **“三史”学习材料

  **“三史”是指:**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三大历史。(1)**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阴谋过去不能实现,今后也不会得逞。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2)**各个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各民族长期不断地迁徙、同化和融合,至清末才确立了13个民族共同聚集的局面。(3)**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并且一直持续至今。“一教为主,多教并存”始终是**宗教演变的基本格局。经过学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增进团结,珍惜和谐发展的社会大好局面。深入开展“三史”教育活动,有助于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加深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认识。作为一

  名言传身教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清工作形势,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知道维护**稳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有了稳定,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只有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才能不断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

  喀拉苏乡阿克奇学校2015年9月2日

  昭苏县喀拉苏乡阿克奇学校**“三史”

  学

  习

  材

  料喀拉苏乡阿克奇学校(2014—2015学年)

篇十四:**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P>  六十春秋铸辉煌明珠闪耀映天山——**六十年的发展与巨变

  **,古称西域,素以优质丰盛的物产、灿烂悠久的文化、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丝绸之路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历史上的**同祖国一样,几经荣辱、几度兴衰。直至1949年五星红旗插遍天山南北,**迎来和平解放,**的历史才翻开了新的一页。在195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周年之际,**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从此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六十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众志成城,全区经济总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国民经济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愈加璀璨夺目。

  一、经济发展成就辉煌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攻艰克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增长。1952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7.91亿元,1978年发展到39.07亿元,1985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之后,以乘风破浪之势发展,1997年突破1000亿元,2004一年达到2000亿元,2006年超过3000亿元,2008年跨越4000亿元大关,达到4203.41亿元,比1952年增长86.5倍,年均增长8.3%。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6.8倍,年均增长5.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因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4.7:22.O:13-3,调整到1978年的35.8:47.O:17.2,2008年进一步优化为16.4:49.7:33.9,表现出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演变过程。显现出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财政实力日益雄厚。经过六十年的积累,全区财力大为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构建稳步增长的收入机制,大力培植财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税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50年的0.2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61.06亿元,增长1640.2倍,年均增长13.6%;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也由1950年0.6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59.36亿元,增长1580.1倍,年均增长13.5%。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6.8%。

  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巩固解放前我区农业经济极端落后,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有5.86亿元,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的历史性跃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四大”基地建设成效显着。粮食:自1989年以来,粮食连续20年获得丰收,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909万吨,比1949年增长9.7倍,年均增长4.1%,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3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棉花:2008年,棉花产量301.55万吨,比1949年增长590.3倍,年均增长11.4%,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棉花总产、播种面积等7项指标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水果:以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为核心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带总面积超过1450万亩,林果业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畜牧业:我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牲畜存栏由1949年的1038.22万头(只),发展到2008年末的3746.11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14.74万吨,比1949年增长21.7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27.O%,成为我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我区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2008年,全区园林水果产量450.87万吨,是1955年的34.1倍,年均增长6.9%。同时,我区又是全国最大的啤酒花、红花产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70%和60%以上。工业番茄产量619.56万吨;工业辣椒产量80.97万吨;构杞产量1.11万吨;核桃产量8.0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我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以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库车白杏、和田石榴、巴旦木,伊犁蟠桃等为主导的十大产业区,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全区农业种植布局结构经过不断优化调整,已形成了南部棉、粮、果,北部粮、油、糖,中部粮、棉、糖等多元化产业种植带。2007年,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6.5%、87.8%、35.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跨入全国农业机械化大省行列。同时,依托特色优势产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功能,由农户、企业、政府三方联手,把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连成一体,推动全区棉纺、粮油加工、制糖、酒类.、瓜果、番茄、红花以及奶业等为支柱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中粮屯河、香梨股份、**天业、啤酒花、新天国际、天山纺织、新农开发、伊力特、新中基、**天宏、冠农股份、天康生物等100多家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4家。

  三、工业经济迅速壮大主导地位日益突出解放前,我区工业极为落后,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简陋的官办“工业”也仅有14家。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工业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引擎,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大企业发展为支撑,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如今,形成了以石油勘探开采、石油石化为主导,以煤炭、纺织、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食品等为支柱,符合区情特点的工业体系。工业实力稳步提高。1952年工业增加值仅有1.09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我区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和深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工业经济步入跨跃式发展阶段。1992年突破100亿,2003年跨越500亿,2006年超越1000亿,2008年达到1790.70亿元,比1952年增长273.9倍,年均增长10.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3.8%提高到2008年的42.6%。经过六

  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859个。其中,大型企业29个,中型企业244个,小型企业1586个。随着工业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番茄制品产量达到56.58万吨,番茄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约占全国的90%,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原气油产量达到2715.1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天然气235.8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18万吨提高到6763.41万吨;发电量由1949年不足100万千瓦时提高到489.17亿千瓦时;钢材产量由1952年的600吨提高到576.79万吨;化肥(折纯)产量由1966年的264吨提高到160.94万吨;纱产量由1952年的458吨提高到38.99万吨;成品糖产量由1959年的900吨提高到53.77万吨。

  集团企业阔步前进。我区企业集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历程。特别在“十五"期间,企业集团快速发展,迅速成长壮大。涌现出以特变电工、汇通集团、友好集团、美克集团、广汇集团、博湖苇业集团、天山建材集团、麦趣尔集团等为代表的产业龙头企业。截至2008年末,拥有企业集团154家,拥有固定资产2031.37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297.17亿元,利润总额66.16亿元,出口销售总额60.66亿元,累计对外投资75.24亿元。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工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将我区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区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推进房地产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规模空前扩大。195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62亿元,1978年达到13亿元,比1955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7.2%。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总量明显扩大,1991年投资总量突破100亿元,1998年突破500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8年又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

  2259.97亿元,年均增长18.8%,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速快11.6个百分点。进入“十五"以来,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项目支持,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2001~2008年累计投资10712.81亿元,占1950年以来投资总量的71.3%。

  基础设施全面改观。六十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加强了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1950年一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990.57亿元。建成了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目前全区共有水库367座,库容量达到53.2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6.12万公倾;相继建成了**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石油、西北石油四大油田公司,初步形成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独山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在2004年建成“西气东输”一线的基础上,于2008年投资1435亿元,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此项工程于2011年全线贯通。届时,我区运输管道总长度净增加4859公里,年供气能力由120亿立方米提高到300亿立方米,受益省区由目前的10个,增加到14个;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的煤电煤化工基地以及新型工业化建设正全面推进;自“十五"末以来,国家对铁路建设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铁路建设超常规发展,2004年底开建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开了本世纪铁路建设的序幕。目前,在天山南北进行施工的还有乌精二线、奎北铁路、吐库二线、乌准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库阿二线、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库俄铁路、乌准铁路二期工程等9条铁路,在建铁路达4000多公里,总投资超过千亿元。2009年又开建了5条铁路,其中.总投1200亿元的第二条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将乌鲁木齐至北京的运行时间大为缩短。这样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在我区乃至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尚无先例;在民航方面,将投资43亿资金,新建、改建和扩建7个机场,届时,区内通航机场数量由目前的17个拓展到21个。另外,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也有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大批重点项目的不断建成,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房地产业欣欣向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区房地

  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住房分配商品化制度全面实施,特别是各级政府针对我区地震多发的实际,实施了大规模的城乡“抗震安居工程“,2004年起已累计投入412亿元,共新建、加固抗震安居房189·50万户,有836万群众搬入新居,这项工程不仅提高了抗震防灾能力,而且进一步加快了改善各族群众住房条件的步伐。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8.63亿元,比1990年增长239.7倍,年均增长35.6%。1995—2008if-,商品房累计销售6454.85万平方米,销售额1199.7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1.1%上升到10.1%,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交通运输迅猛发展邮电通讯跨越时空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方式l、铁路运输为主骨架、民航和管道运输相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极大地缓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区经济发展的运输“瓶颈’’制约。货运量由1950年的32.42万吨增加到57187.80万吨,增长1763.5倍,年均增长13.8%;客运量由14.25万人次增加到42110.86万人次,增长2954.1倍。邮电通讯业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为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公路运输通乡入村。1949年前,全区公路只有3361公里,且都是砂石路面。1949年后,公路由沙石路面到沥青路面为主,由一般路面向次高级、高级路面发展。目前,公路里程达到14.67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42.6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108公里。两条贯穿号称“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多项施工和固沙技术填补世界空白。客货运输出现可喜的变化。货运量由1950年的32.41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44987万吨,增长1387.1倍;客运量由14万人次提高到40392万人次,增长2884.1倍。农村所有的乡镇和98.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8条国道干线和68条省道为骨架,环绕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横贯天山、连接南北疆,东联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四通八达的干支线公路运输网络。铁路扩能步伐加快。我区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然而在和平解放初却与铁路无缘。1958年7月,钢铁大动脉西出阳

  关,跨越红柳河向**延伸,结束了我区没有铁路的历史。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从当初营业里程只有231公里到现在的2925公里;从原来时速只有每小时40至60公里到现在的每小时120至140公里;从原来只有少数几对旅客列车到现在开通22对国内、国际旅客列车。走过了从兰新铁路到欧亚大陆桥,从单线到复线,从“一"字形到“人”字形再到现在不断扩展的网状布局。

  航空事业鸿鹄腾飞。我区民航事业起步较早,1933年中德合资开通了上海一迪化(乌鲁木齐)航线,但发展极为缓慢,疆内仅有一条航线。新中国成立后,我区民航不仅在机场建设和航线布局等方面日趋完善,同时机群规模和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08年,我区境内共有民用机场17个,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结国内52个大中城市和国外43个城市的空中网络,通航里程达到14.78万公里,比1950年增长104.6倍,货运量3.80万吨,增长379倍,客运量407.56万人,增长1631倍。目前,我区已成为全国拥有民用机场最多、区内航线最多的省区。

  管道运输贯通东西。1958年建成克拉玛依~独山子原油输送管道之后,在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我区的管道运输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建成了目前国内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运输量最大的“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同时,加快了境外与区外管道建设的步伐,相继建成了中哈原油管道、乌鲁木齐一兰州成品油管道、鄯善一兰州原油管道等,使我区拥有管道里程由1959年的147公里到2008年的9455公里,增长63.3倍。油气输送量由71.47万吨增加到6077万吨。成为全国线路里程最长、输送量最多的省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输通能源安全大通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邮电通讯突飞猛进。我区邮电通讯业的大发展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腾飞于90年代。这期间,邮电通信水平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的现代化传输网络覆盖全区.邮电通信由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转变,通信技术能力显着提高。2008年,光缆线路达到16.30万公里;拥有固定电话用户634..90万户,比1978年增长217.9倍,年均增长19.7%;移动电话用户由1995年的2.70万户扩大到1051.30万户;

  互联网用户由2001年12.80万户增加到142.80万户。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194.60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378.75亿元,增长18936.掊,年均增长18.2%。

  六、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开放优势凸显解放初期,全区95%以上的生活日用品从区外调入,市场

  供应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商品货源缺口很大,许多商品特别是生活消费品凭票供应,各种票证达到100多种。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奋斗,我区消费品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彻底改变了消费市场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发展环境。

  消费市场提质升级。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全区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网点遍及全区各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澎涨。2008年达到1025.72亿元,比1950年增长467.4倍,年均增长11.2%,其中,城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729.62亿元和296.08亿元,分别增长1620.4倍和170.1倍,年均分别增长13.6%和9.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转变,由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向多元消费需求发展,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性吃、穿、用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保健等物质和精神享受方面的商品销售比重逐步上升。200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3%和42.5%,比1980年分别下降20.0和18.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跨越发展。我区地处祖国的西部,与8个国家接壤,发展对外贸易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以“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引内联、东联西出’’为宗旨,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2008,外贸进出口总额222·17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1585.9倍,年均增长13.5%,比1978年增长964.9倍,年均增长25.7%。出口商品结构从八十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电子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为主的工业品,产品由初级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0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4%以上.比1981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形成了与中亚、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为主体的外贸市场格局。

  旅游产业蓬勃向上。我区旅游业自1978年开始起步,借助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人文旅游资源。在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围绕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下,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全国、全世界进行宣传和推介,使“丝绸之路’’为主导的旅游品牌日益显现,一批拳头产品陆续登场,如:天池、喀纳斯、葡萄沟、那拉提、金沙滩等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名牌产品。2008年,接待境外游客由1978年的88人次增加到36.32万人次,境外旅游收入由4.60万美元增加到1.36亿美元,游客人数和收入的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195万人,旅游收入197.95亿元。.

  七、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城乡生活节节攀高六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

  政理念,始终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增收渠道,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目前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社会保障造福民生。六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各项配套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城镇逐步建立了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末,共有222.17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62.76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263.54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51.08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165.02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有63.80万特困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保障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8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县(市)89个,覆盖农牧业人口1005.90万人,覆盖农牧业人口面近80%,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950.30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三;有129.90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同时还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2008年末,共有城乡老年性福利机构434个;儿童福利院39个;社会福利医院8个;社会福利院37个。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元增长到11432元,增长34.8倍,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提高到3503元,增长28.4

  倍,年均增长11.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6.42亿元,猛增到2008年的2550.95亿元,增长396.3倍,年均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418元,增加到8669元,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2元增长到2684元,增长16.7倍,年均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20.47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9.77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2.79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0.07平方米。

  八、人口控制取得成效就业形势保持稳定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全区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由改革开放前的高速增长到近30年的低增长。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区情的就业体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人口总量适度增长。1949年,总人口433.34万人,到1978年达到1233.01万人,年均增速高达36.7%。。面对庞大且不断扩张的人口基数,1975年我区率先在汉族群众中开展计划生育,随后逐步扩大到少数民族群众,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缓慢上升。2008年末,总人口2130.81万人,人口出生率比1949年下降14.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比1968年高峰时下降20.3个千分点。1979—2008年人口年均增速18.0‰,比改革开放前下降18.3个千分点。

  民族之花争齐斗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区只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04.24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发展,在民族地区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强了民族地区的吸引力。目前,全区有47个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294.48万人,比1949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9.9‰。在世居的13个主要民族中,维吾尔族人口达到983.1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6.1%,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6.0%。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良好氛围。

  劳动就业格局转变。六十年来,我区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面。

  2008年,全区就业人员达到847.58万人,比1949年增长3.3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从1978年至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29.7%,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上升9.5%、20.4%。仅在2008年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86.96万人次,其中,转移区内城镇就业76.20万人次,转移内地就业16.30万人次。

  九、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民素质不断提高我区教育以“两基”为突破口,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步入更高层次,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双语”教育体系极富特色。科教事业渐成体系,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普惠天山南北。六十年来,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全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普通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96%提高到2008年的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1978年的88.7%提高到100.1%;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3.5%;“两基"教育目标基本实现;高等学校从1952年的3所发展到2008年的32所,在校学生由1600人增加到23.10万人。双语教学独具特色。“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由城市延伸到乡(镇)。民汉合设中小学校已由2000年的461所增加到2008年的804所;“双语"教育班由1995年的220个,增加到2008年的8549个,增长38.9倍;学生由5533人增加到28.17万人,增长50·9倍;学前“双语"幼儿达到18.05万人。同时,内地高中班越办越红火,学校由12个城市的13所学校,扩大到现在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招生规模由每年1000人扩招到2008年的5518人,九年共招生2.40万人,在校生达到1.80万人。如今,已有三届3400余名学生毕业,其中本科录取率达90%以上,重点院校录取率达80%以上。科学技术彰显活力。自治区成立初期,科技水平极其落后,几乎没有一所象样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更是寥若晨星。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引下,我区以“科技兴新"为目标,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组成了

  一支研究水平高、开发能力广、应用能力强的多民族科技队伍,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1.43万人,其中,有12位科学家取得了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截至2007年,全区累计取得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科技成果8599项,其中,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奖励3811项。2008年,受理专利申请2412项,获得专利授权1493项;签订技术合同253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40亿元。

  十、文体事业硕果累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解放前,全区没有一个专业文化机构,体育事业几乎一片空白,卫生事业也极度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成就显着,医疗卫生健康发展,体育事业成绩辉煌,各族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文化艺术欣欣向荣。文化工作抓住改革机遇,乘势而上,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2008年拥有公共图书馆93个,艺术馆、文化馆各108个,博物馆47个,艺术表演团体119个。有线电视用户164万户,拥有广播节目121套,电视节目193套。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3.5%。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龙腾虎跃纵横体坛。六十年来,我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各项正式比赛中,全区运动员共获得金牌569枚,银牌597枚,铜牌574枚。尤其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一银二铜的好成绩,为祖国争了光,为**添了彩。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如火如茶,拥有体育场馆182个、体育运动学校440所,业余体校461所。广场、公园、街心花园成为人们健身锻炼和休闲的重要场地,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医疗卫生健康发展。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我区目前已建成层次多样、防治结合、功能齐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末,拥有卫生机构6739个,比1949年增长123倍;床位9.69万张,增-k138.2倍;卫生技术人员10.69万人,增长306倍。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20.39入、拥有病床位43.76张。医疗仪器设备日臻完善,技术水平不断

  提高,医疗网点普遍增加,农牧区看病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大大提高,人口死亡率已从1949年的20.8%o,下降到2008年的4.9oL。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7.4岁。

  十一、城镇进程加快提速生态环境趋向优化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按照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的总体构想,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加速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乌鲁木齐、以工业化为重点的昌吉市、以维吾尔族风情、古丝绸之路、瓜果之乡经典旅游为特色的吐鲁番市、以能源生产为重点的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城市化建设,以此作为城市中心辐射增长点,以点带面,以城带乡,使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创造新辉煌。经过六十年努力与奋斗,目前我区城市由1949年的1个(乌鲁木齐市)增加到2008年的21个,其中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8个、小城市12个。城镇化率达到39.6%。

  再造山川秀美**。六十年来,共建成自然保护区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4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2.9%。建成森林公园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82万公顷,绿洲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30万平方公里扩展到7.1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1800万亩增加到6038万亩,绿洲森林覆盖率15%。22个城市、城区、县城荣获“自治区园林城市”,其中,石河子市和库尔勒市荣登“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艰苦历程。六十年来,47朵民族之花,2131万天山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祖国西部边陲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成为祖国大家庭中一朵绚丽夺目的美艳奇葩。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指导,有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的明天,经济会更加繁荣、环境会更加优美、各民族会更加团结、各族儿女会更加富裕。全区各族群众将满怀信心,迈着坚实的步伐,沿着新的征程续写丝绸之路的新辉煌!

  (撰稿:王忠山金建新王瑛吴伟)

推荐访问:新疆历史与民族发展史对照材料 新疆 对照 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