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唐诗鉴赏1 【原文】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供大家参考。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1
【原文】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1]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7]
⑧更:再。
【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阅读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1)
——《登鹳雀楼》古诗词鉴赏3篇
《登鹳雀楼》古诗词鉴赏1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2)
——《登鹳雀楼》诗词鉴赏3篇
《登鹳雀楼》诗词鉴赏1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5。千里目:眼界宽阔。
6。更:再。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3)
——登鹳雀楼古诗词鉴赏
登鹳雀楼古诗词鉴赏1
白日依山尽,[2]黄河入海流。[3]欲穷千里目,[4]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4)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0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材简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目标预设]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设计思路]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学生:
(1)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2)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
3、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作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
《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5)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5篇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背诵古诗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了应该怎么说?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 )穷( )衣( )日( )容( )
入( )究( )依( )目( )欲( )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4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 )日( )
入( )目( )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 )依山尽,( )入海流。
欲穷( ),更上( )。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3.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6)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3篇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登”的动作。还有“登”什么呢?
标注“鹳”的音节,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看偏旁,有鸟字,你还知道带“鸟”的偏旁的字吗。“雀”也是一种鸟,我们知道什么“雀”?(麻雀)。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课件展示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4、师: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课件展示此诗)
二、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解读诗人。红线表示什么?教学停顿。
2、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
3、反复教读停顿、读诗。
三、品读诗句
1、读完这首诗,你们知道写了什么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通过图理解意思。(太阳)
太阳怎样呢?看图,太阳去干什么了?谁能试着说一说?(太阳下山了)
“太阳下山了”也叫夕阳,夕阳曾经用来形容老年人。北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夕阳红》
夕阳下山图美不美? 美,漂亮,你能把这一行诗也读得美美的呢?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出示“黄河图”,问这是什么?
黄海去哪里了?指名说。
师说:黄河入海,气势磅礴,来势凶猛,非常壮观。用诗里的话说叫什么?一起说(黄河入海流。)
曾经有很多人都歌颂过黄河,老师这里有一个诗朗诵《黄河颂》一起欣赏。
指名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会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师翻译:如果想要把更远的地方看尽。需要怎么样呢?
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见了吗?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会看的更远。)
指导读。
四、拓展延伸
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1、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2、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古诗配画
1、学生画画,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仪显示绘画好地作品。
七、作业
背诵古诗,完成绘画。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7)
——小学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菁选3篇)
小学语文教案:登鹳雀楼1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
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登鹳雀楼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案:登鹳雀楼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8)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
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翻译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
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创作背景
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鹳雀楼*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白日依山尽(jìn),黄河入海流。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欲(yù)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9)
——登鹳雀楼原文赏析及翻译 (菁选2篇)
登鹳雀楼原文赏析及翻译1
登鹳雀楼
唐代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
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
唐代河中府名胜,因经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后被河水冲没。
迥临:高高的在上面。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世尘:尘世。
*野:*坦开阔的原野。晁错《言兵事书》:*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断山:陡峭的高山。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简析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登鹳雀楼原文赏析及翻译2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
古诗简介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翻译/译文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注释
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作者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
文学赏析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扩展10)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
《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已经熟读成诵了,但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古诗,对诗意并不了解。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诗意,习得能力上。通过两步,落实了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弄清字意”、“读懂句意”、“明白诗意”,逐步深入。 “弄清字意”是理解诗意的基础,也是古诗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用现在的字义组词,然后朗读感悟,比较选择正确的解释,进而读懂句意。在明白诗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观察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精美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读文时,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样感悟内化,理解诗意便水到渠成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2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
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底。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当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还没真正铺开呢?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第一学段对古诗的教学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
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其次,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男女生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对?长河落日?的感受、体悟诗人当时想?站得高望得远?的情感。 ?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因此,我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我参加朗诵
比赛得了第二名,老师鼓励我要不断努力,争取更优秀,她就用诗句
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帮助学生进一步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要不断努力的道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5
三年级下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年级学生对《登鹳雀楼》已经能背的滚瓜烂熟了,但古诗是语言材料的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们只是机械的背诵,有很多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词还不认识,对诗中蕴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初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1。 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本课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想像,学生的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 。”那夕阳在山边腾起大片余辉,浩浩荡荡的黄河涌动万点碎金流向苍茫无际的远方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解黄河,句式练习说 的黄河,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波涛汹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在文章的结尾处,通过采访、知识的延伸,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
4、想象作画,看图写话。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作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众不同。要启发学
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高山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再写话,图文相应,让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6
我认为,低年级孩子由一字一顿地读,到能入味地读古诗,这其中是有层次可循的。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注意了读的指导的层次,从读准、有节奏地读、摇头晃脑地读至带入情境中读。
孩子们学龄前就有不少孩子学过这首古诗,然而在一年级学习拼音纠正读音学习普通话的时要,我发现孩子们课前读这首古诗是很有问题的。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他们很容易读成后鼻音;“更上一层楼”中的“上”和“层”字也是我课上正音的重点。在课堂上,我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读,发现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并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书上用着重号把这些易错的生字读音作上记号,指导较差学生能学会并努力掌握好这些生字的读音,通过读带有该字的词及诗句,达到逐步正音的目的。
五言诗句的节奏,都是前二后三处断开,字断音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划出小节,个人练读,展示成果,学生便掌握了五言诗读的节奏。
为了读出古诗的韵味,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带着自己的动作读,并教学生学着古人遥头晃脑地读。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学生读起古诗来,就比较有韵味了。
然而,学习薛法根老师的古诗教学,他在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贯穿始终。他精心设计了古诗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老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4、5个学生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读。这一组读的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多遍,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第二个层次,是“读懂”,“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老师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读,细细地想,自己开动脑筋读懂诗句,(这一过程中重点是老师的指导和点拨,)然后再是同桌交流,“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教师追求的不仅是读懂的结果,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体验理解古诗的过程。
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对诗歌画面的感觉,想想古诗的“意境、情境,感觉是什么样子”,然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这种感觉。指导过程仍然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诵读,然后指名交流,交流时也是先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觉。整个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由表及里,今后,我的古诗教学还要朝着优化的目标努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7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和学生进行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我们班小孩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请学生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在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意的教学时,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其次,我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古诗教学很容易走入模式化的状态,即只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诗意,但是我觉得教师应在古诗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以情育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课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习。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许多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这行自己还有还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熟悉字词,二读,感受诗景,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加大了朗读的部分,所以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硬。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
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就可以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关于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
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
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
关于字的发音
余校:
1.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习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总结归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在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还不够,关注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我也意识到教学之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9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0
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底。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当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2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太阳西沉、黄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随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诗句的内容,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设计此微课前,首先对低段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也拥有一定的识字与学习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却不怎么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第一学段对古诗的教学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尽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识字写字,读诗品诗。
一、情景创设来铺路
在微课伊始的"自我介绍里,我化身为花果3班的萌小猴“毛毛”,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接着从共同的爱好——旅游直入主题,轻松愉快地利用配图讲解走进了“鹳雀楼”和“王之涣”。同时,还很自然地激发了小朋友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后面在“金箍棒”的帮助下读出诗的节奏,在指导写字时利用“火眼金睛”来读帖做了铺垫。最重要的是,含沙射影、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有法宝滴!
二、识字无痕有方法
关于课文要认和要写的生字,我有效地将“随文”与“集中”结合起来,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各种方法。如:“楼”“层”是根据插图直观记忆和理解;“尽”“穷”是根据猜字谜的形式来趣味识字;“依”“欲”是通过造字特点来认字释义。至于要写的生字,我则通过组成不同的词语(含一成语),在增加语用的同时创造多次与生字见面读帖的机会;然后再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着生字的动态演示,按笔顺规则书空;最后抓住“尽”与“层”两个代表性的生字做重点,引导读帖的方法,一看宽窄,二看笔画。微课虽短,但是识字写字的教学可谓扎实有效!
三、层层递进读中悟
一读:认识了鹳雀楼和王之涣后,很自然地引申到古诗《登鹳雀楼》,根据拼音和“金箍棒”,有节奏地读准古诗。二读:随文识字,借图解诗后,拓展比较杜甫《登楼》和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名句,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此时,去掉拼音,根据节奏线,读出诗人激昂的情感。三读:欣赏“古诗新唱”和“为诗作画”后,出示电子课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此可谓源于内心的“诵”也。如此层层递进,读中领悟,既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又激发了学习的动力,渗透了学习的方法。结尾的“祝小朋友们学习更上一层楼”将古诗的寓意这个难点轻而易举地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总之,短短十分钟不到的微课,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关键的是:一步一个台阶!一阶一个高度!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3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的课件资料。
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那么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小组读)
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
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
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
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夕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师生齐读)
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起找出来。(齐读三、四句)。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望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子。那么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版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来我借助课外资料的演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让学生通过媒体观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借助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进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4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而这首诗,我们班学生早在每天的晨诵时间就已经读过、背过,因此我决定在简单地辅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教学完本课的生字外,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意上。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诗意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独学习一首古诗,还是第一次,以前都是“文包诗”的课文,学生可以从文中的句子找到诗句的理解。这首诗是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连成句子呢?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接受吗?于是,我准备以“画”入手,与学生边聊边理解诗意。
我和学生共同板画这首诗,思考诗中出现的景物,讨论该画在什么地方?最后一致得出:一轮夕阳依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往下沉。楼前下方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奔腾而去,流向大海。我的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后来我请学生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说了。通过精美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读文时,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样感悟内化,理解诗意便水到渠成了。
诗的第三、四两句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哲理,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说:“我们*时站在*地,只能看到近处的景物,而如果站得高,我们不仅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还能看到远处一排一排的楼房。”还有一位学生说:“上次爸爸妈妈带我去东方明珠,我看到下面的人都像小蚂蚁,汽车像小盒子,向远处看去,看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看到了黄浦江水流向远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还成为了千古名句呢,我们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有一个学生说:“我在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过‘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呢!”我告诉他们,你们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更加努力。这样一拓展,学生就更能理解诗意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 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推荐访问:唐诗 鉴赏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3篇 《登鹳雀楼》唐诗鉴赏1 登鹳雀楼这首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