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日本各界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供大家参考。
“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日本各界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 月 10 日,在日本大阪,道顿堀商圈的街道上挂着中日双语的“挺住!武汉”标语。新华社发
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其中也包括邻国日本。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社会各界,都给予了中国很多同情、理解和支持。
政界:愿举全国之力与中方共同抗击疫情
2 月 7 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会见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和公明党干事长齐藤铁夫。孔铉佑感谢两位干事长专程来馆表达对中国的慰问和支持。两位干事长均表示,日方愿举全国之力与中方共同抗击疫情。
二阶俊博表示,日方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感同身受,谨致以诚挚慰问。中方正在积极努力防控疫情。我们常讲患难见真情,日方愿举全国之力,不遗余力地向中方提供一切帮助,与中方共同抗击疫情。“我相信,只要日中两国团结合作,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二阶俊博还表示已募集到一批防护服,将尽快运往中国湖北、浙江、广东等地医疗机构。齐藤铁夫表示,公明党对中方遭受疫情表示诚挚慰问,并衷心感谢中方为保障在华日本公民健康安全所作积极努力,他说:“我完全赞同二阶干事长意见,相信日中两国加强合作,一定能够阻止疫情蔓延并早日战胜疫情。”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在近日表示,日中是命运共同体,希望所有人都能渡过难关。中国不是孤立的,日本作为友邦一定会与中国共同面对,并肩作战,他说:“我们没有忘记,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得到了中国很多帮助。听说现在中国的医疗物资非常紧缺,我对此感到非常担心,我们想在各个方面作出努力。”
社会各界:捐赠与祝福温暖人心
连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许多地方、企业主动向中方捐赠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一些捐赠给武汉的物资包装箱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古雅文字。东京街头,不少药妆店打出了“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标语,还有日本青年站在寒风中为中国疫情募捐。
针对个别国家出现的极端歧视性言论,日本厚生劳动省官员在记者会上表示,“坏的是病毒,而绝非是人”。部分日本学校给学生家长写信,教育孩子们不要带着恶意去谈论中国武汉。还有日本网友在中国驻日本使馆社交平台留言区写下了真挚的祝福:“真心希望中国人民能渡过这个难关”“祈求受病毒感染者早日康复。祈求正在应对疫情的政府工作人员、医护人员、抗病毒研发人员以及为抗击疫情提供支持的所有人,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给大家加油。日中联手,一起努力。” 大分与武汉的“钢铁情缘”
96 岁高龄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其位于大分市的家中拍摄了一段视频,他举着亲笔写下的“武汉加油”四个汉字,并说了多次“加油”。据悉,该视频是日本大分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传至武汉的。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分市与武汉因钢铁结缘,是“钢铁兄弟”。
1972 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就在同一年,武汉迎来了来自大分的一批日本友人,他们是日本新日铁大分制铁所的 50余名技术人员,与他们一同抵达的还有几百吨机械设备。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帮助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提高制钢技术。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武汉和大分的“钢铁侠”们勠力同心,利用有限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武钢一家钢铁年产量就达“双 400”万吨的水平,从此改变了中国钢材依赖进口的局面。1979 年,踩着改革开放强劲的鼓点,蓬勃发展的武汉选择将“因钢结缘”的大分作为自己第一个对外缔结的友好城市。自此,“钢铁友情”40 余年绵延不断,双方的交流更是远远超出工业的范畴,城市治理论坛、经济贸易合作、文化艺术展演、青少年互访,各领域往来频密。
2020 年,武汉和大分的友情已携手迈过了“不惑”之年。然而就在这年年初,武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让大分人民揪起了心。“老铁”出现疫情,大分率先行动。大分市政府第一时间注意到了武汉的疫情。紧要关头,市长佐藤树一郎说,大分支援武汉抗击疫情义不容辞,希望这点支持能帮助武汉早日战胜疫情,让武汉人民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1 月 27 日,大分市调拨防灾仓库内的应急储备口罩紧急送往武汉。后续大分市还先后捐赠了防护服和护目镜,随政府包机运往武汉。在日本这样一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调用应急储备足见大分人民对武汉人民“钢铁般”的情谊。大分市政府
工作人员说,大分和武汉是 40 多年的友城,在这种危急时刻,希望尽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2 月 3 日,大分市政府再次在官方网站发出公告为武汉市募捐,并在市政府及市辖 20 多处公共设施设置了募捐箱。
友好是传承播撒,更是共克时艰。大分和武汉四十年的友情经过了共同携手发展、共迎困难挑战,历久弥新。有人说,这次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真情、映出了真爱。类似大分和武汉这样真挚友好的感人故事在这特殊时刻还有很多。
(东京 2 2 月 月 2 12 日电
驻东京记者
张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