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3篇

时间:2023-07-17 16:55:05 来源:网友投稿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1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固体、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3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3篇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1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0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 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 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 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 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

  收的热量;

  ③ 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

  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三节 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3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水=4.2×10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

  3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c=Q吸Q吸m= m(t-t0) c(t-t0)

  Q吸Q吸t= cm + t0t0=t- cm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c=Q放Q放 m= m(t0-t) c(t0-t)

  Q放Q放 t t=t0- cm cmt0=

  QQQ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 c= m=△t= m△tc△tc m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

  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一节:内能的利用

  内能的利用方式

  利用内能来加热:实质是热传递。

  利用内能来做功:实质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二节:热机

  1、 热机:

  定义: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 内燃机:

  内燃机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2周,活塞上下往复2次,做功1次。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①汽油机工作过程:

  ②柴油机工作过程: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

  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②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

  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空气。

  ③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

  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④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⑤汽油机和柴油机在运转之前都要靠外力辅助启动。

  4、热值

  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

  3方米(J/m)。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公式:、

  QQ①Q=qm m= qq= m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

  量——千克(kg)。

  QQ ②Q=qV V= qq= V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立方米(J/m);V——燃料

  3体积——立方米(m)。

  7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是3.0×10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

  7×10J。

  733煤气的热值是3.9×10J/m,它表示:1m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

  7×10J。

  第三节:热机效率

  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一是燃料很难完全燃烧,二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散失很多,只有一小部分被有效利用。

  有效利用燃料的一些方法:把煤磨成粉末状、用空气吹进炉膛(提高燃烧的完全程度);以较强的气流,将煤粉在炉膛里吹起来燃烧(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热机的功率无关。 公式:η?3Q有用Q有用Q总Q有用= Q总η ηQ总

  由于热机在工作过程中总有能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

  热机能量损失的主要途径:废气内内、散热损失、机器损失。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① 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② 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③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常见热机的效率: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5%

  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高,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

  第十五章 电流与电路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

  1、电荷:

  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2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各章节测试(共20套)

  目录

  第十三章 内能(一)..................................................................................................... 2

  第十三章 内能(二)..................................................................................................... 6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一) .......................................................................................... 9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二) ........................................................................................ 12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一) ........................................................................................ 15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二) ........................................................................................ 21

  第十六章 电压和电阻(一) ........................................................................................ 25

  第十六章 电压和电阻(二) ........................................................................................ 29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一)............................................................................................ 34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二)............................................................................................ 37

  第十八章 电功率(一) ............................................................................................... 42

  第十八章 电功率(二) ............................................................................................... 46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一)............................................................................................ 51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二)............................................................................................ 55

  第二十章 电与磁(一) ............................................................................................... 58

  第二十章 电与磁(二) ............................................................................................... 62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一)..................................................................................... 69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二)......................................................................................74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 .....................................78 

  第二十二章(二)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82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

  1、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爆炒,会将肉炒焦或炒糊,大大失去鲜味。厨师预先将适量的淀粉拌入肉片中,再放到热油锅里爆炒,炒出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对此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在炒肉片过程中,肉片内能增加主要通过做功实现的

  C.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有效防止了肉片里水分的蒸发

  D.附近能闻到肉香体现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如图是某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该物质一定是固体

  B.T2一定是物质的沸点

  C.0~t1时间内物质的分子热运动加剧

  D.t1~t2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3、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s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

  A.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

  B.热水有内能,冷水没有内能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4、关于热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是同种形式的能,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B.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D.扩散现象只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强的爸爸已经发誓戒烟很久了,小强的妈妈出差回家闻了闻被子,小强爸不得不承认吸过几口,这是分子热运动保留了证据

  B.打气筒的活塞处于中部位置时,封住出气口,发现压缩气体很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外抽活塞使气体体积增大也很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水面上漂着一块木板,双手水*提起木板,木板离水时特别费劲,离水后很轻松,“费劲”主要是因为木板离水时分子引力的作用

  D.小时候我们吹过的肥皂泡泡,弹性好不易破,主要是分子引力起了作用

  6、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A.现象:花香扑鼻;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现象:注射器内的水很难被压缩;推测:水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D.现象:磁铁上吸住了很多铁屑;推测: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作用

  7、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不变,一定没有吸热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8、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密闭的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当铁锅突然打开时,随着 “砰”的一声,玉米变成玉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B.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C.玉米粒内水份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

  D.玉米粒内水份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

  9、山东气象台每天都会发布我省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下表列出的是2013年4月23日内陆城市济南和沿海城市青岛两地的气温情况。根据气温变化情况作出的判断和判断依据正确的是

  A.城市甲是青岛,依据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B.城市乙是济南,依据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大

  C.城市甲是济南,依据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大

  D.城市乙是青岛,依据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10、夏天,海边的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水的这一特性的是

  A. 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用水做工作物质B.春天的夜晚,农民往稻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冻坏

  C.炎热的夏天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

  D.城区建造人工湖以降低“热岛效应”造成的夏季高温

  11、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3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12、夏天,人们喜欢到海边度假。白天,海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而沙漠的夏天昼夜温差可达50℃。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太阳照射沙漠地区的时间较长B.海边有风而沙漠地区可能没有

  C.海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D.太阳直射沙漠地区,斜射海边

  13、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

  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14、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的是

  A. 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C.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D. 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15、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块金属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上表面*整的冰块上,经过一定时间后,冰块形状基本不再变化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C甲、C乙、C丙大小相比

  A.C甲最大 B.C乙最大

  C.C丙最大 D.C甲=C乙=C丙

  16、下面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钢水冷却,温度降低,内能一定不减少

  B、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剖开,切面互相渗透,属于扩散现象

  C、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到暖和,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D、“和*号空间站”退役后坠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是用热传递方法改变物体内能

  17、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浸有少量乙醚(乙醚极易挥发)的棉花,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

  B.浸有少量乙醚可以降低棉花的着火点

  C.活塞迅速下压,乙醚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使棉花燃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18、小文在做“开水煮白菜”这道菜的过程中,有以下分析,

  其中正确的是

  A.放一点盐,汤就有了咸味,说明分子只在液体中运动

  B.菜做好起锅时,清香扑鼻,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C.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

  D.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19、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 。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0、利用一个空瓶子和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板玻璃盖住瓶口),用来证明气体的分子是运动的。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实验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空瓶子的 方。

  21、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

  子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夏天,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 。

  22、汽车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交通工具,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这是因为水的____________较大;发动机把热量传给水是通过___(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的。

  23、冰糖葫芦(如图6)是许多同学的最。其制作方法如下: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利用 的方法增加糖的内能,待白糖熔化成糖浆后,在山楂上蘸上糖浆,等糖浆热量(填“吸收”或“放出”)变成固态,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24、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它表示质量为的砂石,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_____ ______。当质量为30kg的砂石放出8.28×104J的热量后,其温度将降低。

  25、太阳能热水器具有安全、节能、经济和环保等优点,当它吸收太阳能后,水的温度将会升高,这是通过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某太阳能热水器盛有l00kg水,若水温由20℃升高到70℃,则水箱里的水吸收了的热量

  [c水=4.2×103J/(kg·℃)]。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6、两个同样的烧杯,内装温度、质量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它们的温度,测得如下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升温快的是_______________;

  (2)如果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___________吸收的热量多;

  (3)由此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推出C水 ____C液(填“>”“<”或“=”)

  (4)根据以上数据可算出C液=_______________;

  27为了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室中准备了以下仪器:

  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个相同的烧杯,两支温度计,手表,铁架台,火柴,适量的水和煤油.

  (1)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_.

  (2)为了准确地控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在上述提供的热源中,选________比较合理. 实验中通过 来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

  (3)某小组实验中记录了实验数据(见表二),分析第1、2 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__________有关;分析第1、3 次或第2、4 次实验数据可看出: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

  四、计算题(共10分)

  28、为了测定铅的比热容,把质量为200g的铅块加热到98℃,再投入到80g的12℃的水中,混合后水的温度为18℃。若不计热损失,

  求(1)水吸收的热量?(2)铅的比热容。

推荐访问:知识点 概括 九年级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3篇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1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100字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概括100个 九年级物理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