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史(全文)

时间:2022-07-23 17:5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全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发展史(全文)

 

 浅谈社会主义的发展史 一.

 社会主义的起源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 一说由 Socialis(同伴的、 同伙的)

 一词引出,一说由 Socius(喜欢社交的)

 一词引出, 原有社会的、 共同的、 集体的生活之意。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 通常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 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 天文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尔姆。

 德辛在 1 753 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第二种说法认为, “社会主义”一词,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 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

 后来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联系而获得了政治意义。

 第三种说法认为, “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 9 世纪 20 至 30 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 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

 他们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 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社会主义” 一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表示一种思想, 二表示一种运动, 三表示一种社会制度 。

 作为一种思想, 是指一种理念, 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产物,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主张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作为一种理念, 它经历了从朦胧状态的想法到完整体系的过程, 同时也伴随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运动, 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

 其中既有 1 6 世纪初至 1 9 世纪 40 年代的, 空想主义群众自发的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运动,也有 1 9 世纪中叶至 1 9 世纪末,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还有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 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建立的制度。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有 20 世纪 40 年代中叶后欧亚十几个国家以苏联为楷模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20 世纪 30 年代在德意及二战结束后在第三世界出现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一个国家局部社会主义的实验。

  二.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4 世纪,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在西欧产生发展。

 于是作为客服资本主义弊端和矛盾的社会主义也随之产生发展。

 1956 年, 英国人托马斯· 莫尔发表了《乌托邦》 一书, 深刻的披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 指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设想了一个实行财产公有制的理想社会蓝图随后, 德国的闵采尔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相继设计了类似《乌托邦》 的“千年天国” 和《太阳城》 。

 他们虽然无情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的, 但并未揭出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

 他们对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设计仅限于理论憧憬但是如同海市蜃楼一样遥不可及, 他们的思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 16 至 17 世纪的虚幻的文字游戏时期, 然后到 18世纪以法国摩莱尔和马布利为代表的理论形态时期, 这一时期是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以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在欧洲思想史上。

 到 19 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成熟时期。

 法国的圣西门, 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他们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在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

 政治制度的基础, 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的观点,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揭露, 为资本主义早期历史启发无产阶级觉悟提供了丰富资料, 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19 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欧洲的广泛实行, 无产阶级的人数不断地壮大, 到 19 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无产阶级反抗斗争, 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多的斗争日益尖锐, 马克思 恩格斯积极投身现实斗争的漩涡, 正是在不断地参加这些工人运动的过程中, 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需要一种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自己斗争的武器, 促使他们考虑创立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1848 年《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

 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深刻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所在, 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

 自此,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在欧美蓬勃兴起, 并很快波及整个世界。

 1871 年, 巴黎无产阶级以大无畏的精神发动武装起义, 夺取武装政权。

 随后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

 社会主义运动波澜衍漾, 滚滚向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一些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日益加剧。

 这时候受压迫和剥削最为严重且觉悟提高很快的俄国无产阶级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队, 并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 于 1917 年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成了多国实践, 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从而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的初创阶段。

 但是,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并没有充分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 反而陷入僵化和教条的桎梏而裹足不前。

 与此同时, 资本主义势力纠集在一起, 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 , 进行经济战、 政治战和文化战,终于在 20 世纪还剩下不到 10 年的时候, 在国内外复杂因素的作用下,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挫折。

 这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阶段。这使得很多人不知所措, 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合时宜,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 在遥远的未来方可实行的产物, 而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人为的错误选择, 其补救办法是重新走资本主义道路。

 更有甚者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已经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但是历史证明落后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各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后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在哪个国家建立不仅仅取决于该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 还取决于该国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该国国内各阶级的素质和各阶级斗争的局势及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

 俄国和中国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才会较快的促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总之, 社会主义运动尽管是风云变幻, 风波迭起, 但是仍然是“九万里风鹏正举”, 前程无限。

 三.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和“天下为公” 的思想。鸦片战争的失败, 使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境地。

 为了拯救中国, 我国近代社会各个阶级、 各个阶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宣传和实践尝试。

 首先揭竿而起的是农民, 该阶级的领袖洪秀全勇敢地向封建等级制度挑战, 提出了均平、 大同的思想,创“拜上帝会” , 建太平天国, 企图实现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的“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

 由于这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空想, 存在 14 年的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难逃失败的命运。

 但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促进了 人们的觉醒。

 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在不改变封建的社会制度下提出了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引进机器生产, 建立近代工业, 生产洋枪洋炮。

 但甲午战争的失败, 彻底打碎了 洋务派“自强” “求富” 的幻想。

 在这种情况下,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不断致力于维新变法的宣传, 他们认为中国的社会不“变” 就没有出路,不“全变” 也没有出路。

 认为学习西方不能局限在物质文明的层面上, 而应更进一步地寻求“变法” , 主张以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制。

 这一思想冲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 开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

 梁启超从 1902 年 9 月 25日出版的《新民丛报》 第 18 期开始, 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 一词移植过来。

 从此, “社会主义” 一词在我国书刊中逐步得到使用。

 梁启超是最先把社会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来的人。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他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提出了民族、 民权、 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 并在同保皇派的论战中扩大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篡夺, 孙中山及其同伴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冲破了几千年来维护封建制度的旧礼教、 旧道德、旧观念, 代之以科学和民主的新思想、 新文化, 启蒙了人们的思想,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作为本世纪中国的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的伟大功绩之一, 就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这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发展开启了希望之门。

 中国革命从此进入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 党内“左” 、“右” 倾错误思想曾占据主导地位, 给革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使党面临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左” 、“右” 倾错误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最终排除了主观主义、 教条主义的干扰与束缚, 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使全党实现了一次思想的伟大解放。

 中国人民从此在以毛泽东思想为科学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很快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 经从“向苏联学习” , 到“以苏为鉴”的思想转变, 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但由于我们党缺乏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对建设中面临的速度问题、 阶级斗争等问题存在着

 “左” 的认识, 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导致出现大跃进和“*****” 的严重灾难。

 “*****” 结束后, 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想到的是解决党的思想路线这一重大问题。

 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 的错误, 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并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重要讲话

 这一讲话标志着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和确立。

 这次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于结束了一个僵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旧时代, 开创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新的情况、 新的问题不断呈现出来,加上国际上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的影响, 人们的疑虑、 不解增多。

 为了澄清是非,转变观念, 统一认识,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谈话, 用新的思维、 新的视野说出了一些“老祖宗” 没有说过的话,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再次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实际, 吸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探索出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模式,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将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复兴阶段。

  综上所述, 社会主义是人类本质和理性的反应, 社会主义不是什么虚幻的空想遥远的理想, 是人类生活的现实。

 但要真正使其成为美好生活的样板, 各国人民一定要遵循历史规律, 与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相结合, 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在吸纳人类文明的各种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发展史 发展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