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本质与内涵再认识

时间:2022-07-29 18: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本质与内涵再认识,供大家参考。

共同富裕本质与内涵再认识

 

 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本质的再认识

 【摘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我国到达小康,“共同富裕” 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 并要“突出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它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对共同富裕有一个充分全面的理解。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富裕; 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 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国富与民强,

 GDP。

 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本质的再认识

  对于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共同富裕” , 必须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优越性表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根本原则、 最终目标, 其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共同富裕不仅涉及“切蛋糕” , 也关系“做蛋糕” , 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终极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是共同富裕是物质利益价值和强大的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是共同富裕是主导性价值和共同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五是共同富裕是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

 [1]

  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全面发展。

 “一招鲜” 式的单项冒尖、 “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 式的急功近利, 不仅不是全面发展, 而且有悖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所要求和倡导的全面发展,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

 全面发展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切实防止发展的片面性和单打一,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防止发展中出现不和谐、 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等制约因素。

 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切实把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五个统筹” 作为指导思想来谋划发展、 作为具体要求来促进发展、 作为考核标准来检验发展。

 全面发展的引申之义是和谐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共同富裕追求的全面发展, 是质量和效益并举的发展, 是经济、 政治和文化齐抓的发展,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这样的发展道路, 是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共同富裕之路。

 循着这样的发展道路, 我们的经济建设成果与社会发展进步必将相得益彰, 城市变化与农村发展必将相互促进, 国家的硬环境加强与软环境改善必将比翼齐飞, 当前的发展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将有机统一, 经济增长的总量与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必将同步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与党的建设的成效必将交相辉映。

  一、 共同富裕的本质与内涵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1990 年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

 “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 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

  (一) 现实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 “*****” 结束后, 中国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程中, 邓小平作出了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 是各项工作、 各种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 30 年, 我们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

 如果从经济的层面来看, 我们仍然是欠发达的国家, 还比较穷, 有相当多的人生活还很困难。

 怎样解决贫困, 使 13 亿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当然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

 邓小平正是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人地思考, 用发展的眼光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

 (二) 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本质论 现实与理论的描述有很大差距, 社会主义在物质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 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很严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差距给人的感觉, 好像越来越大, 物质极其丰富,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一的东西。

 因此, 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放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对待, 认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重要指标之一, “邓小平将共同富裕同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 认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

 ” [3] 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后, 不可避免地出现收入差距和贫富不均, 针对人们两极分化的担忧和由此走向资本主义的疑虑, 邓小平将“共同富裕” 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并在实践中, 就如何解决贫富不均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于 1988 年提出了“两个大局” 的战略思想。

 谈到两极分化, 1992 年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就要突出

 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 [4] 。

 1993 年邓小平讲到“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共同富裕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 [5] 目前, 共同富裕的确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中心课题, 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本质再认识。

 二、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创新, 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目的和发展道路, 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大贡献, 是对共同富裕内涵科学而深刻的揭示。

 人类社会是一部生产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

 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更替, 可视为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性、 共同本质, 然而, 消灭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 走共同富裕道路,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个性, 特殊本质。

 邓小平把人类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共性、 共同本质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个性、 特殊本质结合起来, 形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

 这个本质论题中应有之义包含了公有制、 按劳分配和国家计划宏观调控, 而又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本质论思维模式的局限, 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科学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

 [6]不言而喻, 我们应当继续深入而又系统地探讨和掌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 这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也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二)

 指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新世纪新阶段,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 是一个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要求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统筹城乡 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基本内容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要在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

 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下, 不断加大运用政策、 法律、 税收等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这些现实而紧迫任务的完成, 要求我们系统地研究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内涵发生了 新的变化 (一) 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从最初实现温饱和总体小康到实现全面小康 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的共同富裕,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 需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逐步加以实现。

 由贫穷而温饱, 再由温饱而至小康, 上个世纪末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六大根据我国总体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 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 提出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社会的新期待, 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实现共同富裕又一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十二五” 规划的重要关口,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冲刺阶段的指导思想。

 (二) 共同富裕战略方式从国家财富集中转向实现“国富民强” ; 由 GDP 的快速增加到科学发展、 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被提出以后, 上个世纪 80—90 年代,其战略方式是从实现即“国富” 开始的, 其显著标志是 GDP 的快速增加, 目的是尽快创造财富、 摆脱贫穷。

 随着 20 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高位增长, 与其极不相称的是对“民强” 目标的忽视和“民强” 成就不彰。

 “国富” 与“民强” 本质上是一致的。

 实际上, “慢” 也是一种力量, 它可以积蓄能量、 调整步伐; 平衡更是一种姿态, 70 它可以保持稳定, 凝聚人心,使变革平滑。

 发甓不同于增知 。

 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 规模大小、 一时得失。正如有学者指出:

 “发展如果不科学 , 路就会越走越窄” 。

 经济发展、 财富的增长仍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

 科学发展, ” [8] 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由此看来 , 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方式要求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 从单纯追求“国富” 转向追求“国富与民强” 同步发展、 从惟 GDP 论 , 到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 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三) 共同富裕的内容从单一追求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 首先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深入反思的过程中, 为了打破平均主义, 针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的。

 以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切入点既在情理之中, 从实践上讲也相对简单可行。

 实际上, 共同富裕内在地体现着以人为本。

 这里的“富裕” 已不仅仅是追求人们物质财富的增长, 还体现为精神财富等多方面需求的不断满足和全面提升。共同富裕在今天看来, 如若片面地以人的经济利益为本, 单一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就误读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单向度地曲解 了共同富裕的真实意义。

 起源于上个世纪 7O 年代不丹王 国的国民幸福指数概念, 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衡量以人为本的基本标准之一, 它是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实现平衡以达到幸福 目标的根本测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 文明程度的提高, 对美好物质生活向往的同时, 人们对生活得有价值、 有尊严、 不断满足多方面需求和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的幸福指数中不仅包含有物质变量、 精神变量、 社会环境变量还包括公正的社会制度、 合理的价值体系等诸多制度机制变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 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 的迫切意义更适合于当下的中国, 其重要性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指标。

 因此 , 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理应成为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亦进一步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结语】

 邓小平共同富裕具有多角度、 多层面的深刻内涵。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关”, 以强调实现“五个统筹”。

 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对共同富裕在全面、 科学的基础上, 用它来知道全面小康社会伟大实践, 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侯惠勤/文 据 2012 年第 1 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沈宝祥. 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N]. 北京日报. 2007. 03. 12.

 [3]万光侠. 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4]《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 人 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374 页 [5]《邓小平年谱(1975-1997) 》 (下) [M].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文献出版社. 第 1364 页 [6] 张桂岳.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 1998, (6)

 [7]胡锦涛.高举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8]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N]. 新华每日电讯. 2010. 10. 19 第 02 版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本质与内涵再认识 再认 内涵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