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时间:2023-09-30 17: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包信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能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文明之源,我们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能源。

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发展历程来说,二氧化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这一现状下,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因为“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经济社会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而目前我国人均GDP仅1万美元,能源消费仍处于上升通道,并且没有时间重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长时间饱和、逐渐下降”的历程。

因此,我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变革是必由之路。

化石资源还用不用?在我看来,煤转化一直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但要彻底改变传统工艺,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水消耗。煤转化的必然趋势是与可再生能源和氢等耦合。

可再生能源怎么用?我认为,要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其中太阳能是未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重点,而氢通过甲醇、氨等作为储能载体也是一个可能的发展途径。

可以说,推动可再生绿氢的生产与应用,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因为氢具有效率高、无污染优势。氢能技术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高效、低成本制备氢,如何安全经济地储运氢。自然界本身没有氢能,氢能是可再生能源的“搬运工”。

在我看来,“碳中和”与“能源革命”的实现——化石能源是基础,可再生能源是根本,氢能技术是关键,负碳技术是未来。

陈国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现代医学是包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独特而严密的完整体系。20世纪以来,临床医学跨越式发展,我们有望进入可以诱导干细胞定向发育、异种器官移植、改变人类生育乃至自身基因编辑的时代。实践表明,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发展,根本上源自基础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规律认识。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源头。医学的基础研究,既是研发创新药物和疫苗等治疗手段的基础和方向,也是疾病诊断和预防手段发展的基石。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作出重要贡献。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大多数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仍源自国外。我国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缺乏一批敢于冲击重大医学科学难题,特别是在无人区“探险”的人才,跟踪模仿有余,原始创新不足,使得“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其产出质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从根子上看,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又谈何尖端创新?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这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医学研究人才,也要下大功夫设计一个体系化、链条式的培养制度,如此,可期其堪当重任。

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研究和做学问本质上是追求真理。国家和社会会按照科研人员的成果及其所创造的真实价值给予报酬。但不能反过来,以追求名利、报酬为目的去搞科学研究。

因此,为真理而奋斗,是做科研应当端正的基本态度。要实现追求真理的目标,就必须以严谨的学风和遵守科学道德为基础,练就“真本领”。一言以蔽之,就是求真,实事求是,不作伪、不浮夸;为了共同的事业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如果有人不是这样,就是混入科学界的害群之马,为科学界所不容!

指导学生时,我常把“勇敢、严谨、坚韧”这六字箴言挂在嘴边。在我看来,科学研究追求真理必须严谨,容不得半点造假、片面、错误或含糊不清。“严谨”二字最重要,建立“献身真理”即“献身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是最基本的,否则没有大出息。

日常科研工作中,青年科研人员容易忽视一些细节,包括如何取舍数据、如何进行重复实验、如何进行文献引注、如何对文章进行署名等。我认为,只要为学的态度端正,这些“小错误”即使犯了,也很容易自己发现、改正。错误不分大小,有则改之,不能马虎。

当然,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导师要引导青年人在科研生涯初期就有端正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发现学生犯错误,就应严肃指出,实事求是,不能矫情,但也要循循善诱,勉之向道,使之日后能通过自觉检查,发现问题。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

研究所研究员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事实上,我国对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国家在还很困难的时候,就启动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2003年12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

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的使命,正是按照***总书记要求,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专项和综合科考,中国科学院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多个观测台站,包括西藏的珠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阿里站等,持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青藏高原研究范围很广泛,包括地球物理、地质构造、生态、环境等。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在国家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某些领域已经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例如冰川变化等气候变化领域,以及生態领域等。随着研究的推进,相信我们会在国际上展示更多新发现和新进展,将在相关科研领域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责编:张闻)

猜你喜欢基础医学氢能青藏高原国际能源署氢能技术合作计划对我国氢能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启示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8期)2022-09-20氢能“竞速”法人(2022年5期)2022-05-23氢未来科学大观园(2022年9期)2022-05-20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实施与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年6期)2021-05-09耳钉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8期)2020-12-23the HIGH WAY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3期)2019-07-01T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总结大学教育(2016年7期)2016-07-27网络考试系统在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中应用探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4期)2016-06-29基础医学自选实验的初步探索考试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氢能到底怎么样?能源(2015年1期)2015-01-23

推荐访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