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9-30 20:15:04 来源:网友投稿

王华,张鹏娟,张颖,邹磊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秦皇岛 066102)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主阵地,既是育智,更是育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课程,课程思政工作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有6个本科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微生物的利用与控制。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展微生物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以“食品微生物学”校级课程示范课程建设为例,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及课程组积累的课程思政内容,就该课程在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建设理念思路及建设方法与内容、提升教师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与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实践。

1.1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

自2017年国家启动实施新工科建设,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基础上[2-3],大力提倡以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为特点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工科建设注重培养交叉学科融合能力强、工程创新实践能力高、国际化视野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肩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学校要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做到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门门有思政,完善专业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业中。

1.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食品行业发展客观要求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具备综合产业创新与交叉发展能力的新工科专业人才。鉴于传统工科教育中,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不足、人文思政素养与创新精神需要深入拓展、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凸显[6-7]。高等院校的新工科建设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在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支撑平台,着力培养能够适应食品产业发展所需的多元化创新型工程储备人才;
同时担起服务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的重担。

在新时代食品工业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紧紧围绕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的“实现人与社会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结合学校转型发展中有机食品产业学院建设,以学生发展这个中心需求,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示范课建设过程中,围绕提升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2个主体作用,将培养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把课程思政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1 集体研讨学习,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主导者,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教师党支部党日活动、三会一课、四史教育学习等活动的学习,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8-10]。集体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省校各级等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深刻领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实质,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整体理念的理解,明确课程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单元和重要渠道。定期和思政课程的教师开展专题研讨,学习思政课程知识体系和工作体系,研讨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通过参加网络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学习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学习借鉴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范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水平。“食品微生物学”任课教师通过集体研讨学习,认真梳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融入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包括:(1)核心价值取向,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
(2)个人修养,追求真理、仁爱守信、开拓创新;
(3)职业素养,逻辑思辨、安全生产、生态文明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工作,运用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真正做到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育人效果。充分认识到在完成知识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达到育人育德的素质目标。

2.2 参与学生管理,掌握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设置在大学第四学期,学生在前三学期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为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及学习能力等情况,课程组老师通过承担学生学业导师、兼职辅导员等课下学生工作任务,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动态,以及其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在学习“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对专业学习已经入门,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对社会热点、食品安全案例、美食健康健身等焦点高度关注,但是缺乏科学系统法分析此类问题能力、缺乏归纳总结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分析学生学情,选择适宜的思政案例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2.3 目标导向,探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中进行,课程教学以线上线下混合三阶提升模式开展,延伸课程教学的时空间。课前在线上平台学习解决课程初阶知识目标,课堂以翻转课堂形式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提升中阶综合能力训练,课后研讨拓展时事热点与前言视野,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主动学习兴趣。课程教学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基础(与食品相关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基本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食品酿造、腐败变质)等相关知识和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其分析食品学科基础,拓展学科前沿。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参与翻转课堂、专题研讨等,培养学生具备对食品防霉保鲜、抑菌灭菌消毒、发酵代谢、菌群失调等食品行业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行业核心素养。思政目标: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健康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与价值,结合本专业有机食品产业学院建设,让学生直观感受学院的“实现人与社会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激发学生为强国努力学习的爱国情怀。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文明,树立强国担当和使命感。

3.1 重构教学内容,持续创新教学方式(表1)

表1 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与思政元素切入点

基于OBE理念,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生培养要求,梳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经过几轮的教学迭代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构知识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两性一度,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11-19]。

3.2 科学设计,润物无声地思政融入

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微”颗粒。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中,知识目标:学习朦胧时期古代人类利用微生物,形态学时期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如何利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生理学时期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科赫(Robert Koch)为学科发展做出的主要贡献,现代微生物学发展中主要科学发现。能力目标:对疑难问题和未知现象的解决和分析的思路。思政目标: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开拓创新精神。素质目标:批判性思维和追求真理的严谨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3位主要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发展的事迹与贡献,在前期课程中已有所了解。学生未知的是科学家是如何突破或推翻所处时期的错误认知观念,如何利用实验否定“自然发生说”等。对朦胧时期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情况不甚清楚,现代我国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不太了解。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围绕微生物学发展4个时期,比较学习中外各时期的主要贡献。按照课前、课堂、课后3个阶段进行。课前学生在“学习通”学**台学习形态学时期和生理学时期3位科学家的事迹贡献,并提出思考科学家利用何种方法批判错误的学说和现象。

课堂上,对应约8 000年前至17世纪中叶的朦胧时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为微生物学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在我国史料记载大量事例,如“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诗经》中共出现63次“酒”,周朝古籍中的“醢”字即为发酵酱类食品,酿造醋也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记载,馒头的制作更是我国独有工艺。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制醋、利用谷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和腌菜等方法[8,12-13]。形态学、生理学时期,早在巴氏消毒法问世前,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有对患者穿用衣物应消毒的记载。巴斯德在1877年研究鸡霍乱病的免疫机理之前,公元284—343年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已记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唐、宋朝期间中国天花疫苗接种的不断创新,逐渐总结4种预防接种方法,如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等[8]。现代微生物学发展时期,“衣原体之父”汤飞凡,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大量动物试验和自我身体试验,第一个成功分离获得沙眼的病原体,否定当时由日本学者提出的“沙眼杆菌”。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他是我国第一代病毒学家和预防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3]。1991年裘维蕃先生提出“菌物界”的分类概念,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在食用菌分类及栽培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03年最早研判到SARS病毒的严重危害。2020年84岁高龄的他又一次亲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第一线,再次对疫情做出科学研判,为科学防疫做出突出贡献。课堂讨论科学家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源于何处?课后结合教材所列其他科学家的贡献,查询文献学习我国其他科学家研究内容和科学贡献。

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更好、更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更加科学地开展,选取2019级和2020级2个年级学生、班级辅导员、学业导师和任课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探索进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多元评价体系,准确获得教学的问题反馈,对于课程持续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1 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图1)

图1 多元评价主体构成

课程评价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完成,在学期末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整体教学评价,教师对教学班级课程考核及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似乎涵盖课堂教学的2个主体,但是学生需要对课程思政内容产生共鸣,学生在学期末受到知识理解与接受和经验等综合因素影响,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因此增加考试结束后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同时增加教学班级辅导员、学业导师的作为同行评价主体,从学生日常表现、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效果情况。结合学校的同行教师互听互评课环节,增加同行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和教学效果评价。课程不仅增加课程思政评价主体,还设计延长评价主体评价时间,即授课学期评价、长期评价,长期评价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工作期间的评价,学生在校期间表现评价由辅导员、学业导师等同行教师完成评价,毕业后工作期间评价,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主要以持续关注学生在校和毕业后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

4.2 评价结果促进课程持续改进

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历程。通过教学过程的迭代创新,河北环境工程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在课程成绩、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各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评价结果依据不仅有线上学习、讨论、作业、测试等方面的详细记录,还有线下课堂表现、纸质作业、翻转课堂汇报、试卷等支撑材料。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不仅对思政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不仅在线上持续展开课程讨论,在校期间还主动申请参加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研发项目。

持续收集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不断研讨与课程知识的融入点和教学方式,在这种形成日常课程思政研讨学习惯例中,逐步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主持研究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发表相关论文,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教学成果的不断累积,积极促进教师注重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结果,也更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和发展需求,促进教师更多地走出校园,调研周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状况、行业实际需求,也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

新工科教育体系背景下,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革。“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需求,围绕教师、学生双主体,开展“线上学习初阶知识目标(课前)—翻转课堂研讨进行提升综合能力(课中)—拓展学习学科前沿热点(课后)”的线上线下混合三阶式提升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由教师主讲转变成师生学习研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评价上,构建多元主体的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确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的长效性和时效性相并重的课程建设目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持续完善教学体系,以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相融合,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食品行业为发展方向,贯彻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发展理念,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服务京津冀地区食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微生物学食品思政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1期)2022-07-0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食品造假必严惩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3期)2018-09-25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西南军医(2016年4期)2016-01-23

推荐访问:微生物学 工科 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