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以杭州市乔司街道朝阳村为例

时间:2023-10-01 09:20:32 来源:网友投稿

□ 徐智豪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关键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要求,而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新要求的关键,通过建立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把握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一方面能够有效探索出适合本村庄发展的模式,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村庄利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乡村治理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添砖加瓦。

朝阳村位于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街道西南部,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90余户,常住人口3400余人,流动人口在册登记近2.3万人。近年来,村两委团结广大党员和群众凝心聚力,深入做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环境提升等各项民生工作,切实解决了安全生产、环境序化等一系列长效治理问题,在推动村庄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探索出了新时代村庄治理的新模式。

(一)党建引领不够显著

党建引领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当前,乡村在治理过程中面临党建引领不够显著的困境,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没有体现出来,其工作能力、治理水平并不能很好的适合当前乡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队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中的相关党员干部理论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强,没有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再加上基层党组织中专业化人才匮乏,这些都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的制约因素。

(二)环境治理有待序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于人居环境的治理。人居环境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效,相比于城市整齐划一的规划和要素功能的完善,乡村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再加上有些乡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不仅导致乡村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也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导致乡村人居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村民生活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突出。

(三)人文层面治理缺失

乡村治理是一个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治理体系,因此人文层面的治理是不可或缺的。当下,许多村庄在治理过程中,片面注重经济层面的治理,认为经济发展了、村民物质生活富裕了,村庄的治理就是有效的,但忽视了村民人文精神层面的缺失。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村庄的软文化,包含了一个村庄的乡风民风,人文层面的治理是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巩固乡村治理成效的重要保障。

(四)社会层面治理有待完善

社会层面的治理事关民生福祉,直接关系着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乡村治理体系中,一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状况不佳,对乡村治理的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乡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完善乡村社会层面的治理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

朝阳村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网格支部作为战斗堡垒。目前,朝阳村党委下辖8个支部,共有党员161人,现有三个班子成员8人。朝阳村党委坚持将党建引领摆在核心位置,推动全村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激发党员活力和创造力,推进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朝阳村大力开展协同联合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共同参与五水共治、安全巡查、垃圾分类等各项活动,整合党群力量,形成了强劲合力,推动村庄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居环境治理为首要抓手

人居环境的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首要抓手。朝阳村作为城中村,外来人口多,人员构成复杂,加之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低端,环境治理状况较差,违章建筑数量众多、体积庞大,占用了公共空间,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当地的人居环境。2016年,在村两委的牵头之下,朝阳村开展了全域综合环境整治大会战。首先,朝阳村开展了拆违工程。按照拆违的标准和要求,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拆违整治的“十步工作法”确保了拆迁工作有序推进。其次,朝阳村开展五水共治工程。对于村里水体、水质不合格的池塘、河流、沟渠等开展综合治理,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河长制+池塘长”的治理新模式,确保了治理成效。此外,在2019年,朝阳村全村范围内展开了垃圾分类工作。一方面,村委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委托环保公司对村里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另一方面,村干部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对村民的垃圾分类活动进行指导,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稳步开展。在开展一系列全域环境治理工程之后,村庄的环境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提升,基本形成“道路畅通、村庄美化、环境宜人”的新农村格局。

(三)以人文治理为精神内核

朝阳村坚持以人文治理作为乡村治理的精神内核。首先,开展全民素质工程,为乡村治理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朝阳村通过举办“朝阳好人”暨家风家训评选、美丽庭院评比及学雷锋月志愿者等系列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勇立潮头、争当先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朝阳精神”,使村民的人文素质和自我管理意识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全方位自治,创造了村庄治理的新范式。其次,完善村规民约,建立长效保障体系。朝阳村村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村民的参与下制定了《朝阳村村规民约》,并始终把村规民约作为推进村民自治、依法治村的有效方式,户户都要接受村规民约的约束,家家都能受益于村规民约的好处,有效提高朝阳村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治理水平。最后,开展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丰富精神世界。近些年来,在村委的领导下,朝阳村陆续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公园、文化大礼堂等群众娱乐文化阵地,开展了幸福里活动、新春系列活动、村民运动会等系列活动,使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以社会层面治理为基石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随着朝阳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以及产业的发展,村里的收入在不断增加,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飞速提升。与此同时,村民对于社会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基础设施方面,朝阳村开展了包括村内道路建设、停车位规划、水网电网改造、文娱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村内共扩建、延建村道30多条,打通消防通道60多条,新建配套停车位3000余个,新建公园12个,改造公共场所7个,不仅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所需,也为村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村内保障每一位适龄儿童的上学权利,并在暑假开展“假日学校”活动,为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提供教育和活动场所。在社会保障方面,朝阳村不仅为本村村民免费提供城乡医疗保险,也规定了村内用工单位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必要的职工工资保证金,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此外,朝阳村村委也秉持着“以人为本、关爱弱势群体”的原则,为村内重大疾病者、残疾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补助金,满足其日常生活所需。

(一)领导核心: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扮演着“战斗堡垒”的角色,在乡村治理的有序开展和乡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中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2]。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突出体现党建引领的作用,构建以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支部为战斗堡垒的治理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工作稳步前进;
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素质不仅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质量的重中之重,也事关乡村治理事业的成效,要始终抓住素质工程这个关键,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号召党员干部要讲原则、讲理想、讲方法,争做敢言、敢想、敢为、敢当、敢先的五敢党员,共同立足本职,做实、做细、做精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以高素质、高品格引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二)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的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自治是乡村治理的本质属性,能有效激发乡村治理的社会活力[3]。一方面,村委要引导村民树立“人人参与”的责任意识以提升治理效能,共同为村庄的治理和发展而努力;
另一方面,村委要不断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定时召开村民知情会和村民议事会,以此来保障村民对于村庄事务的知情权以及决定权,实现村内的事情由本村村民商量着解决。法治是乡村治理的根本保障,维系乡村治理的社会秩序[3]。村委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制定本村的村规民约,这既是法律的重要补充,也是解决村庄事务的重要手段。德治是乡村治理的精神内核,是个体对乡村公共生活的价值遵循与底线原则。村庄要积极弘扬新风,倡导乡风文明建设,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提升村民的道德意识以实现村庄的软治理,为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乡村善治的美好愿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治理内容:坚持多维度的共同治理

乡村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涵盖环境治理、人文治理、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这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形态。因此,乡村治理不能单方面看问题,要做到统筹结合、系统规划。首先,坚持以人居环境治理为首要抓手。开展人居环境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一环。人居环境的治理要坚持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以人文治理为合理内核。乡村振兴必然同时要求推进乡村治理的文明型转变[4]。通过持续改善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样貌,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最后,以社会治理为基石。社会治理包含多个层面的内容,既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来满足村庄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将村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为巩固乡村治理的成果提供长效保障。

(四)治理价值:有效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为先”是乡村治理的基本价值遵循。乡村治理是否有成效,其价值在于是否增进了民生福祉。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首先,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普惠民生福祉之需。***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环境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人居环境得到提升,才能维护村民发展的机会、能力与权力。其次,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夯实民生福祉之基。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持续稳步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要始终把村民摆在首要位置,急村民之所急,忧村民之所忧,不断满足村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层面的需求,保障每位村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最后,以人文治理为提升民生福祉之魂。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财富的创造,更依赖于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作为一种“软实力”,通过提升村民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实现外在需要与内在满足的统一。

猜你喜欢朝阳人居村庄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美是童年朝阳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8期)2021-10-20迎朝阳科教新报(2021年22期)2021-07-21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海峡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河北书画研究(2020年1期)2021-01-18我的小村庄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9期)2021-01-14村庄,你好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不许耍赖小雪花·成长指南(2018年2期)2018-03-16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村庄在哪里红领巾·萌芽(2016年5期)2016-05-14

推荐访问:乡村 视域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