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沉默艺术研究

时间:2023-10-01 12:01:1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课堂沉默蕴含着一定的教学艺术性。当下对课堂沉默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堂沉默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心理、教育目标和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正确理解和使用沉默艺术是一种必要的教学策略。文章认为,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实施沉默艺术,需要摆脱传统狭隘的课堂沉默观,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内居”沉默中,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沉默。

关键词:课堂沉默;
中学语文;
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趋势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1],从而加强学段衔接,助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斥大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导致课堂流于形式,教学内容浮于表面。这样的课堂既缺乏深思,也会误导一些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刻意追求教学的流畅,畏惧课堂沉默的出现。但良好的语文课堂应该经得起沉默,且教师在课堂上也要适当利用沉默,从而建立积极的语言实践,在语言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1 沉默与课堂沉默

1.1 沉默

研究课堂教学的沉默艺术,要从了解沉默的内涵开始。从不同角度与观点出发,沉默有不同的定义。

“沉默”一词最早来自拉丁文“silenti-um”,该词词根“silere”即“to be quiet”,具有保持安静的含义。因此,沉默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平静的状态,即没有人说话或听不到别人说话。在现象学和阐释学视域下,沉默是一种区别于话语的“语言”。波兰尼将沉默理解为一种心理倾向,即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交流中不愿说话时所展现出的心理与性格倾向。梅洛·庞蒂认为,“我思”首先必须是沉默的。这种“沉默的我思”就是一种在原初信念中经历着的“看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身体活动[2]。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沉默的意思是“不言语”。在语言学中,人们习惯区分广义沉默和狭义沉默。广义的沉默包括任意形式的非语言交流,而狭义的沉默则指不说话的沉默或言谈中断后的沉默。再进一步,狭义的沉默是指一种既无声又与身体活动无关的交流行为。在一般的语境之中,沉默通常是从交谈时音量值为零这一角度来解释的。

1.2 课堂沉默

课堂上的沉默是指发生在特定课堂背景下的沉默交流行为。李如密曾在研究中表示,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中师生相互之间不会说或是没有说出来的无声的意义表达与沟通[3]。而师生之间无声的意义表达与沟通,就证明了沉默现象不局限于非语言形式,还可能出现思维、精神、情感等不同方面的沉默。

课堂上的沉默普遍存在于每一节课中,但它不容易被观察或意识到,这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教学实践中,沉默常常被认为是应避免的,然而,事实上不论哪一种形式的沉默,在课堂上都有其教育意义。只有当教师能够正确判断出课堂当下的沉默背后隐藏的含义与动机,才能准确研判学情,进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

2 课堂沉默艺术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沉默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沉默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知识技能学习。课堂沉默艺术是基于教学客观规律和学习者的身心规律,促进学习目标实现的一种教学艺术。

2.1 注意力规律

在心理学上,注意力是相对集中和固定的。一旦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就能保持一定的时间。但人的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分散,无法实现长时间集中。如果教师长期保持有规律的讲课,学生就更有可能分心,因为他们的大脑皮层会以保护性抑制作用来避免个体产生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因此,除去常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在较为开放、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被教师提出之后,应留出1~2分钟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根据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理论”,由于课堂出现了一段带有目的的沉默,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完形压强”,围绕空白创造出一种无意识的内在张力,刺激人脑用强烈活动来填补这种“空白缺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沉默中主动思考,提高思维质量,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2.2 教学效果

教师在正确把握课堂沉默的情况下,可以较好地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并向深度学习进发。

首先,教师设计的课堂沉默有助于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来维持秩序、促进学习。对年轻教师来说,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控制教学秩序。在调动教学思维,用语言和行动来阻止课堂失控这一方面,年轻教师往往没有老教师那样充足的经验,所以当课堂上气氛过热、学生交头接耳时,沉默与严肃表情的结合可以快速有效地使课堂恢复安静。

其次,教师刻意营造的课堂沉默,能够让学生在间歇的安静中及时吸收刚刚学过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深度、个性化的加工理解。教师在教授一些知识点时,采取有意的沉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内容,从而加深记忆与理解。语文学科中存在大量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朗诵、解读之后应用沉默,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沉默之中深度品味文本。

最后,合理巧妙地使用沉默,有助于学生从紧张复杂的思维活动中走出来,使其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整。对学生而言,在短暂的一堂课时间内摄入过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并不能带来理想的学习效果。相反,長时间处于紧张亢奋的状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学生思维停滞,而适当的沉默可以给予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回忆、理解、吸收、整合、联想。

2.3 教学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逐步落实这一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思维能力”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都说明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核心培养目标。要想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合适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沉默中充分展开自我思考,加之教师的启发诱导,进而持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同时,这有利于让师生关系朝着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方向发展。

3 课堂沉默艺术应用策略

教师在真正学会应用沉默艺术之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沉默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也要符合师生的个性与心理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体验课堂沉默、理解课堂沉默、表达课堂沉默,在三者的循环中领悟课堂沉默的真正意义。

3.1 改变传统狭隘的课堂沉默观

为了改变有关课堂沉默的狭隘观点,引入对沉默的广泛理解,需要摧毁 “沉默都是消极的”这一观念。课堂上的沉默并不意味着教学和语言的停止,相反,教学还在继续。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对书面和口头语言的直接理解,还要关注语言背后沉默的意义。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应要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这些显性知识的理解上,更要去体悟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精神、文化、风俗等这些无法在课堂上用语言全部囊括的隐性知识。

在统编高二语文教科书下册中第二单元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在哀悼刘和珍君牺牲时抒发的悲愤之情。文中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和文章结尾的“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两句,饱含作者对革命的号召、对烈士的崇敬以及对反动派的仇恨,这其中有丰富的情感起伏与波折。由于文章较为沉重,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与作者情感后,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沉默时间,帮助他们真切揣摩先烈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作者深刻的洞察见解。如果教师畏惧课堂“真空地带”的出现,就无法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只能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的情感共鸣停留在文字表面。

改变消极的课堂沉默观,不能固执地排斥、恐惧课堂沉默,要认识到课堂沉默也可以是积极的。事实上,课堂沉默与课堂言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堂,缺失了任何一方,课堂教学都是不完整的。因此,要树立起课堂沉默是必然存在、是教与学需要的观念。

3.2 实现师生在课堂沉默中的完全“内居”

所谓“内居”,是指“人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完全注入他所学习、体知和享受的事件之中”[4]。具体来讲,就是学生和教师将自己彻底置身于课堂沉默之中,既使自己成为课堂沉默的一部分,又使课堂沉默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同时,师生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独立个体,而是共同置身于课堂沉默之中。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课堂沉默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项脊轩志》一文的结尾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短短几句让作者对妻子的追思怀念与对光阴流逝之快的感慨呼之欲出。对高三学生而言,理解本文情感的难度较小,因此教师在讲解此处之后可给予片刻的沉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在时间这一永恒的话题面前生命之须臾与情感之绵长。

但若有学生没有实现对沉默的“内居”,就无法理解教师营造沉默的意义,只能关注到教室里突然安静了,学生和老师突然沉默了,对于师生所表现出的动容神情一片茫然,更有甚者会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影响身边的同学,这会对教师营造的整体教学氛围造成极大干扰。为了实现课堂沉默,不能出现师生在课堂上仅作为旁观者,从旁冷静观察沉默现象的状况。只有当师生抛开自我中心,彻底投入课堂的沉默中时,才能体会到课堂沉默的重要性。

另外,课堂沉默的意会最终还是对沉默发出者的意会,在“内居”课堂沉默的同时还需“内居”课堂沉默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沉默的意义。学生需要理解教师发出沉默的目的,事实上,这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相互揣度、相互理解的过程。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目的、教育理解、情感、信任“内居”于课堂沉默之中,学生在领会教师的沉默时,能够逐步加深对教师的理解,进而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当师生之间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情感关系时,课堂效果也会随之变好。

3.3 确保课堂沉默的成果得到表达

课堂上的沉默艺术不能仅限于理解和体验沉默,在沉默后,必须有教师和学生的表达性反馈。课堂沉默“自身也是一种表达,是从我们自己、从其他人、从这个世界的最深处呈现出来的表达”[5]。这就是说,“在一切沉默之中,也有想说的东西”[6]。教师在设计课堂沉默之后,需要得到学生的正向反馈,才能保证课堂沉默艺术的圆满实施。例如,出于纪律管理进行的课堂沉默,在沉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点名提问、眼神示意、上台书写等方式确认学生的注意力是否已经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上。而出于教学目的的课堂沉默,则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发言、文字或绘画记录、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经历了沉默之后将原本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想说不会说、想说不能说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展现学生沉默后的丰富意义,实现最大限度参与课堂、参与学习。

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令读者神往。在阅读学习了课文之后,对为何桃花源吸引了如此多世人寻找、桃花源的魅力究竟在何处、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一系列问题,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沉默后,通过文字扩充、绘画等方式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从而领悟《桃花源记》一文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沉默和言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进行实现二者的自然过渡与转化。然而,语言课程与学生的审美和思维密切相关,丰富的课程内涵并不能全部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表达清楚。在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诗之后,或是阅读了一篇隽永悠长的散文之后,抑或是学习了一篇辞致雅瞻的古文之后,学生心中的激荡、震撼等复杂心情与感悟并不能全然用语言表达清楚,此时就需要课堂上的沉默艺术发挥作用。

4 结语

了解课堂沉默艺术的教育意义,能够推动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语文课堂上对话艺术与沉默艺术的合理运用,能够让师生不断使用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交替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积极使用课堂沉默艺术,不仅不会使课堂积极热烈的教学氛围衰退消失,反而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帮助教师走出徘徊在浅层教学之中的困境,同时增进师生对彼此的信任与理解。课堂沉默艺术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與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2] 马迎辉.梅洛·庞蒂论“沉默的我思”[J].社会科学,2016(9):120.

[3] 李如密,陶红强.课堂沉默的隐藏特征、意会机制及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6):82.

[4] 张一兵.神会波兰尼:意会认知与构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21.

[5] 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十周年纪念版[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2.

[6] 皮卡德.沉默的世界[M].李毅强,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9.

作者简介:陈铭洲(1997—),女,江苏张家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课堂沉默语文教师中学语文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科技资讯(2016年25期)2016-12-27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1期)2016-07-05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成因的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杜绝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8期)2016-04-20

推荐访问:沉默 语文课堂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