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施密特 乔纳森·罗森伯格(美)
以技术洞见来支撑产品研发,你就能够避免生产出步人后尘的产品。
20世纪90年代末,谷歌只专注于一件事:将搜索业务做好。谷歌通过五把标尺来衡量搜索引擎的好坏:速度(快比慢好)、准确(搜索结果与用户的搜索请求有多接近)、好用(所有的爷爷奶奶级用户是否都可以轻松使用谷歌)、全面(是否搜索了整个网络)、新鲜(搜索结果是否是最新的)。谷歌常常将雅虎、AltaVista以及Ask Jeeves等搜索引擎的链接放在网页的下方,如果用户对谷歌的搜索结果不满意,就可以轻松尝试其他网站。
第一次参观谷歌的访客,一眼就会注意到谷歌员工享有的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排球场、保龄球场、攀岩壁、幻灯片放映室、带有私人教练的健身房、小型游泳池、供人在办公楼间代步的彩色自行车、免费的高档餐厅,以及配有各式小食、饮品和顶尖意式咖啡机的厨房。这些配置会让访客毫不怀疑谷歌的员工整天都过着“小资”生活,从而错误地认为奢侈享乐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给予努力工作的员工额外的奖励,是硅谷自20世纪60年代起传承至今的做法。谷歌在斯坦福大学学生宿舍里成立,我们的娱乐设施建造风格与大学校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拉里和谢尔盖努力打造出一派大学气氛浓厚的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世界顶尖的文化、体育以及学习设施,让“学生们”花时间充实自己。多数的来访者都忽略了谷歌的办公场所,谷歌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如果你能跟随一名谷歌人的行迹,跟着他们从排球场、咖啡厅或厨房走出来,回到办公室里,你会发现怎样一番情景呢?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排排物品堆积、混乱不堪的隔间。这里,就是培育创意的温床。
占领地盘是人的天性,职场中也不例外。在多数公司里,办公室的面积、摆设物的品质以及窗口的景致都是办公室主人成就与地位的象征。硅谷也难逃这种风气的侵袭,毕竟,艾龙办公椅就是在这里被打造成为地位的象征的。“我选这种椅子,是因为这椅子对背好。”互联网老总都这样说,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这种至少500美元一把的椅子,最好能让你的肚子和侧腰也都舒舒服服的。这种“办公设施至上”的风气必须纠正,这种风气必须予以根除。办公室的设计应本着激发活力、鼓励交流的理念,而不要一味制造阻隔、强调地位。方便的交流可以为创意精英们提供灵感,把创意精英聚集在一起,你就能引爆他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拥挤的环境。
如果你轻松伸手就能拍到同事的肩膀,那么你们之间的交流和创意的互动就是畅通无阻的。传统的办公空间设有独立的办公隔间和办公室,让员工在办公时享受到安静的环境。员工之间的互动要么需要提前计划(比如在会议室里开会),要么纯属偶然(比如在走廊里、饮水机旁或是停车场偶遇)。而我们的理念则完全相反,我们认为,办公状态应鼓励大家多多交流,让大家在喧闹拥挤的办公室里畅所欲言、激情碰撞。在参与完团队活动后,员工可以到清静之地换换脑子。正因如此,谷歌的办公室里设置了许多休闲设施:咖啡馆和小型厨房里有僻静的位子,另外还有私密的会议室、露天阳台和院落,甚至还有睡袋呢。然而,休整完毕后,他们应当回到同事中间继续办公。
那么,哪些人应该在这种挤得满当当的办公空间里办公呢?我们认为,不同职能的团队应该整合在一起。许多企业都会将员工按不同职能分隔开来,这可能造成产品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在的办公楼在马路两旁“遥相呼应”。这样的格局比较适合传统的产品经理,他们通常对“网络图”以及“甘特图”驾轻就熟,在看过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PPT演示后,他们看着投射出的高于投资门槛收益率的财务回报率,对管理团队认可的“正式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大加评论。他们的任务,就是按照制订好的计划行事,带领大家克服一切困难,用所谓的“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对首席执行官的朝令夕改阿谀逢迎,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团队迎合高层的决定。在这样的模式中,只要产品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经常通过工作总结和详尽的现况报告来为产品把脉,那么二者分开工作不仅不会造成负面影响,有时反倒是上策。我们对此并没有强烈的反对意见,只是觉得这种模式比较适合20世纪产品经理的工作,但对当今社会却已显落后。
开放的平台更容易实现快速扩张。我们可以看看最大的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初,温特·瑟夫和罗伯特·卡恩设计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互联协议),并通过这一协议实现了不同计算机网络(比如互联网的始祖阿帕网)之间的连接和沟通。当时,两人对于连接的网络数量及规模并不清楚,因此并没有为可连接网络数量规定上限。实际上,只要遵从TCP/IP,任何网络之间都可以连接。这个决定赋予互联网开放的特性,直接催生了今天人们天天使用的神奇的互联网。
我们也可以看看固定电话这个经典的例子。开始,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美国的电话网只是作语音交流之用的单一功能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AT&T电话网的发展逐渐趋于停滞。其间,固话并没有出现任何创新,唯一的增长来源,就是靠人口的增长及成长为青少年的“婴儿潮”一代对个人电话专线的需求。但当时出于政府的硬性要求,AT&T不得不开放网络,允许新的设备及通信公司加入,从而开启了创新的大门。新型的电话、传真机、数据调制解调器、廉价的长途通话……所有这些新发明,都是在网络解除封闭后才进入我们生活的。
另一个例子是IBM的个人电脑。1981年,IBM推出个人电脑,其构造可以让软件研发者和电脑生产商在上面安装应用程序和附件,甚至可以“克隆”出自己的电脑,且不必向IBM支付授权费用。这一决策帮助IBM个人电脑成为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微机”市场上不可撼动的标准,极大地推动了微软和英特尔等几家当时尚不成气候的企业的发展。同时,众多应用程序、电脑附件以及野心勃勃的电脑生产商也因此涌入了行业之中,为接下来25年的电脑主流市场奠定了基础。如果个人电脑的平台是封闭的,那么后续这一切也就不会发生了。
“开放”这个词带有些“罗生门”的意味,不同的企业会为不同的目的而对这个词做出不同的定义。从总体上来说,开放的意思是,推进软件编码或搜索结果等知识产权信息的共享,遵守通用标准而非自己订立标准,让消费者享有随时退出你的平台的自由。传统的MBA思考方式要求针对竞争对手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然后关闭城门,严防死守。但就像多数“异端”洞见一样,开放对于当时的既有主流思想而言可谓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把消费者妥妥地锁进你的封闭领地,自然要比踏入未知的荒野,靠创意和优势取胜容易许多。选择了开放,你虽然放松了控制权,却换来了规模和创新。
开放也可以让成千上万人的才能为你所用。正如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比尔·乔伊所说的:“无论你是谁,世界上最精明的人才大多都在为别人效力。”开放可以刺激更大的创意,因为人们不必再去重复已有的成果,转而全身心地用新的创意推动整个行业体制的发展。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6年,这家影片租借公司想对影片推荐指数的计算方法做一些改进,但内部人员却没能商量出什么好方法。之前,Netflix曾将1亿条匿名用户的影片评分汇总在一起,作为公司的专有数据。公司把这些数据发布了出来,并且宣布,谁能第一个使用这些数据计算出比现行计算法准确10%以上的电影评分,这支团队或个人便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奖励。也就是说,这场竞赛本身也是开放式的:Netflix将各参赛组的结果公布在选手分数榜上,并在三年之内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除了几种例外,谷歌一般采取开放模式。在这些例外情况下,我们常常会背上“虚伪”的指责。因为有人会认为,谷歌虽然在某些领域大力推崇开放模式,却偶尔连自己也做不到言行一致。其实,这并不算虚伪,而是务实的表现。谷歌通常最推崇开放,但在有些情况下,封闭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你的产品有明显的优势(通常是因为产品背后有强大的技术洞见做支持),而你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那么你无须公开你的平台,也可以快速成长。起初,谷歌的搜索和广告引擎就是这样发展壮大起来的,但是,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1998年9月7日,拉里·佩奇(右) 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公司。
另外,开放的平台有时对用户和创意无益。多数封闭平台的既有企业都会说,开放会对品质造成打击,因此,封闭平台是为消费者利益着想,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行业良心。对于上面所举的谷歌的例子而言,这样的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开放我们的搜索和广告算法,就会使质量遭到重创,因为在搜索领域,许多人都不惜以降低用户体验的代价来增加收入,他们不希望让用户找到与搜索请求最相关的结果和广告,而希望用户浏览他们给出的结果和广告,即便为用户添乱添堵也在所不惜。因此我们认为,谷歌对用户搜索请求与搜索结果进行匹配的演算法进行保密,对搜索引擎的大环境最有好处。
2005年,谷歌收购了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公司。当时的安卓规模尚小,有关是否开放安卓系统的问题,谷歌的高管们各执己见。安迪·鲁宾以及安卓团队原本打算封闭系统,但谢尔盖的意见却完全相反。他认为,开放又有何妨呢?安卓系统的开放,可以帮助谷歌在四分五裂的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中快速实现扩张。因此,谷歌选择将安卓做成了开源系统。与此同时,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手机。苹果选择了控制,因此他们采用了封闭式的iOS系统。而安卓则继续保持开放,实现了惊人的发展。安卓系统的平台对谷歌搜索引擎的使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人越多,就意味着使用搜索的人数与频率都在上涨),从而帮助谷歌顺利实现了从个人电脑到个人手机的转变。iOS系统虽然保持封闭状态,也实现了规模和利润双丰收。对于一家新成立的企业而言,谷歌与苹果的两条路都是康庄大道。但请注意:苹果iPhone的成功与谷歌搜索引擎的成功一样,都有一套非同寻常的技术洞见做支持,两家企业之所以能在如此急速发展的市场中制造出卓越的产品,靠的都是技术洞见。如果你能像苹果一样通过封闭系统大获全胜,那么当然可以选择封闭。如果不能,那就选择开放吧。
2004年8月19日,纽约,Google股票即将在纳斯达克进行交易。
2009年9月2日,谷歌发布Chrome浏览器。
20世纪90年代中期,拉里和谢尔盖(两位谷歌创始人)开始着手进行他们的博士论文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谷歌的前身。当时,主要的几家搜索引擎是按照网站的内容为搜索结果排序的。如果键入“大学”这个搜索词,你有可能会搜出一所大学的网站,也有可能搜到一家书店或是自行车店的网站。在参观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的时候,拉里提出了他在使用引擎搜索“大学”一词时出现的状况。工作人员告诉拉里,这件事责任在用户自身,他们应该让自己的搜索请求更加准确。
因此,拉里和谢尔盖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他们发现,通过调查某个网页与哪些其他页面链接,可以判断出此网页的质量(即网页的内容与用户搜索请求的关联性)。一家与其他许多网站链接的网站,一般而言内容的质量更高。谷歌搜索引擎甫一问世就脱颖而出,究其原因,除了为网页排序的方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谷歌搜索引擎比较重视学术性网站上搜到的结果就是一个突破。但归根结底,利用网站的链接结构作为路径来寻找最佳匹配结果的技术洞见,才是整个搜索引擎各种优越性的源泉。
从那以后,谷歌几乎所有的成功产品都是由坚实的技术洞见作为基础的,而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产品则大多缺少技术洞见的支持。谷歌最赚钱的广告引擎AdWords背后的洞见是:在为广告排序时,应该以广告信息对用户的价值作为标准,而不是看广告商们愿意出多少广告费。通过计算,按主题而非出处为新闻归类的技术洞见,催生了能将成千上万媒体渠道的新闻标题汇集在一起的谷歌新闻网站。而谷歌的开源浏览器Chrome基于的技术洞见是,随着网站越发复杂和强大,浏览器也应随之提速。随便选一款新颖而强大的谷歌产品,你都会在产品背后发现至少一项重要的技术洞见,也就是那种可以在科技杂志上占一席版面的突破性洞见。
谷歌的Knowledge Graph搜索功能,就是为了将互联网上有关某个人物、地点或事件的大量杂乱信息加以组织整理,以易于浏览的格式展现出来。YouTube内容识别系统为每个视频及音频文件建立独有的数据描述,以此与全球版权数据库的内容相比对,以便于版权所有者在YouTube网站上找到自己所拥有的视频和音频内容。在庞大的多语种用户群的共同建设下,谷歌翻译软件的性能日渐提升。Hangouts(一对一或多人实时视频聊天工具)实现了各种视频代码的云端转换,而不再依靠电子设备来转换视频格式,让用户只需一键操作,便可轻松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任何电子设备进行视频会议。
大多数情况下,技术洞见都来之不易。正因如此,多数企业都不愿以技术洞见作为企业战略的基础,而是运用传统的MBA模式依据企业的最有利条件来做决策(所谓最有利条件,就是迈克尔·波特所说的竞争优势),并利用最有利条件扩张到邻近的市场。如果你的企业已经在运转中,且用利润百分比来衡量企业的业绩,这样的手段的确非常有效。但如果你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这个方法就不适用了。如果你目光狭窄,仅仅想靠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来占领相关市场,那么你绝不可能敲开行业大门或实现业务转型,也休想将最优秀的创意精英招入麾下。
2022年4月25日,美国加州旧金山,谷歌公司总部新园区Bay View Campus。
企业还可以在定价、市场、分销以及销售方面利用一些巧妙手段,以求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提升利润。想想超市食品区那些打着“升级新配方”噱头的产品吧。商家的这些花招往往是通过市场调查总结出来的,常常需要召集一批顾问,让他们将企业的潜在顾客群细分为千禧一代、X一代,连10岁以下的小孩也要具体分年龄层,搞得设计师不得不拿多达31种口味的产品来应对。那么,雇用这些市场调查顾问有没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想挑这些顾问的毛病非常容易,他们一旦犯错,你就可以让他们卷铺盖走人了。
不断改进以及使用巧妙的商业手段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市场调查看得比技术创新还要重要,那就本末倒置了。将技术洞见作为产品的基础,是谷歌一直秉承的一条重要原则。2009年的一件事,更让我们对这条原则的重要性有了深入了解。当时,我们在评估谷歌的产品线时发现了一条规律:最优秀的产品是靠技术因素而非商业因素赢得成功的,而在那些稍逊一筹的产品身上,技术优势就不那么突出了。鉴于谷歌品牌的影响力,任何产品只要打着谷歌的旗号,就一定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定的关注。如果用使用者的人数来衡量产品的表现,我们绝对可以自欺欺人地相信我们的产品是成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的时候,一些产品一开始展现的势头很快就停滞了。几乎所有这种昙花一现的产品,背后都缺少技术洞见的支撑。
举例来说,谷歌曾计划将我们在网络广告方面的优势推广到其他广告市场,比如纸媒、广播以及电视等平台。这些构想都很巧妙,背后也有创意人才的支持,却缺少让性价比越来越高且让产品拥有突出优势的基本技术洞见。最终,谷歌向三个媒体平台的扩张计划都以失败告终。回顾其他遭遇失利的谷歌产品(个性化浏览工具iGoogle、桌面搜索工具Desktop、方便用户整理网络资料的Notebook、网页注解Sidewiki、百科全书服务Knol、健康管理程序Health,甚至包括著名的阅读工具Reader),这些产品要么从构想之初就缺少技术洞见的支持,要么就是依靠的洞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过时了。
那么,该到哪儿去寻找这些神奇的洞见呢?在互联网时代,所有企业都有机会利用科技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重大问题。借用谷歌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的话,人类正迈进一个“组合创新”的新时代。当我们的环境中充斥着丰富多样的素材,可供我们通过组合和再组合进行新的创作时,就表示组合创新时代来临了。举例来说,19世纪,诸如齿轮、滑轮、链条以及凸轮等机械装置的设计标准化,奠定了生产制造业的繁荣。20世纪,汽油发动机带动了汽车、摩托车及飞机的更新换代。20世纪50年代前,集成电路的普及带动了诸多电器的发展。在以上例子中,科技发明的浪潮都是各种要素共同引发的。
当今,这些要素指的是信息、连接以及计算能力。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近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通达全球的技术,都为未来的发明者们所用。他们拥有开源软件以及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让他们轻而易举地以别人的工作成果为基础进行开拓。这些准发明家们懂得使用标准的网络协议和语言,可以以集体形式或以个人身份在数据平台上获取交通、天气、经济交易、人类遗传学以及他人的社交圈等信息。因此,寻找技术洞见的途径之一,就是将这些可用的科技及数据资料集中起来,为某个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除了这些普遍的技术之外,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及设计专长。我们俩的工作从未离开计算机公司,而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专长自然就是计算机科学。但其他行业的技术专长则可能涉及医学、数学、生物学、化学、航空学、地理、机器人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娱乐产业依靠的技术专长非常特别,包括编剧、表演、作曲以及作词等;
消费品企业将科技与设计糅合在一起,研发出具有突破性的产品;
而金融服务公司会利用技术专长来打造新的证券及交易平台。因此,无论你从事什么业务,你所在的行业都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技术知识库。在你的公司里,哪些人是极客?是那些在实验室或工作室中进行有趣创新的人吗?无论他们在研究什么,这就是你的技术。找到你的极客,看看他们在研究什么,这样,你就挖掘到了迈向成功的技术洞见。
(此文摘自《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作者:埃里克·施密特 乔纳森·罗森伯格)
猜你喜欢洞见产品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单独中的洞见读者·校园版(2018年2期)2018-01-02单独中的洞见读者·校园版(2018年1期)2017-12-16单独中的洞见读者·校园版(2017年23期)2017-11-11单独中的洞见读者·校园版(2017年22期)2017-10-28单独中的洞见读者·校园版(2017年21期)2017-10-13单独中的洞见读者·校园版(2017年20期)2017-09-262015产品LOOKBOOK直击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新产品玩具(2009年10期)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