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故事之数字人文语境下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育人价值释放

时间:2023-10-02 10:00:07 来源:网友投稿

王强

摘  要: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基因传承,需要认识黄河红色资源分布屏障、主体协同联动缺乏及阐释传播技术薄弱等现实问题,把握数字人文赋能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释放的关联性、协同性、阐释性特征,坚持平台思维贯通黄河红色文化脉络,数字赓续挖掘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价值驱动传承黄河红色文化基因,依托数字技术,推动要素整合,盘活文化资源,传播红色记忆,优化叙述路径表达。

关键词:数字人文;
黄河红色文化资源;
价值释放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of red ge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y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barrier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a clear recognization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subjects and the weak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evance, synergy and interpretation of digital humanity in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the value of the Yellow River’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need to be grasped.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latform thinking through the Yellow River red culture context, continue to digitize the value of the Yellow River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dhere to the value-driven inherit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red cultural gene. It is necessary to rely on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lements, activate cultural resources, spread red memory, and optimize narrative path expression.

Keywords:
Digital humanities; Red culture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Release of the value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

信息技术背景下,社会各个领域呈现出数字化特征,以数字人文技术赋能黄河红色文化内涵挖掘,讲好“黄河故事”,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中华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和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1 源义诠释:
黄河红色文化的内涵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要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主题主线,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等方面作出部署。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黄河红色文化区,主要包括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雪山草地、西路军西征路线等地区,是全国革命遗址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弘扬黄河红色文化。黄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带领人民群众在黄河流域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中创造的具有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就其主要特征看,黄河红色文化具有起源性与延续性、阶级性和政治性、独特性和稀缺性、区域性和开放性、时代性与继承性等特征。黄河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其表现形式主要为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三个方面。

第一,黄河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承载了黄河流域伟大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产物,物质资源表现为黄河流域革命遗物、英雄人物、革命家故居、革命遗址、纪念地等“人”“事”“物”的统一。其中,“人”是指革命先烈、建设先驱、改革先锋等仁人志士。“事”是指黄河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建设、改革活动或历史事件。“物”是指“人”所用之物或者其在黄河流域革命、工作、生活过的故居、旧址以及记录红色记忆的文献、档案、声音、图片、影像、文物等红色遗产资料。

第二,黄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彰显了黄河流域伟大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沿黄河流域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路军精神、南泥灣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贺兰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垦区精神等,黄河流域蕴藏的红色文化基因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第三,黄河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记忆了黄河流域伟大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路,主要包括创造黄河流域红色文化的纲领文件、法规制度等。三种形态共同构建黄河红色文化完整系统,形成了互依互存、相互贯通的互存共生文化结构。

2 现实困境:黄河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释放阻滞

2.1 红色资源分布屏障。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源头,大跨度的时空交织孕育了庞大的黄河红色文化体系,黄河红色文化资源遍布九省区,留下无数红色历史遗产与红色资源,历史建筑、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等多呈区域化或分散状态分布,都有其固有的区域性红色文化特质,山西省现存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重大战役遗址等纪念设施3400余处,[2]黄河红色文化是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的统一,是区域革命历史的承载与印记。然而,黄河红色文化资源区域强、数量多、分布广的地理条件对推动形成黄河红色文化整体脉络和资源有效统筹、共建共享提出了巨大挑战。

2.2 主体协同联动缺乏。协同开发保护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区域协作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强。

一方面,虽主体行业内有联动,但行业间联动弱,2019年12月23日,沿黄九省区45家博物馆联合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联合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宣传、保护、展示、利用等活动,将共同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然而,档案馆、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等行业间联动协同较为欠缺,存在“单兵作战”及区域化、分段式、单元式的开发保护模式。

另一方面,主体合作主要以线下为主,较少借助数字技术、智能手段进行线上合作联动。对黄河红色文化脉络的整体认识不足容易导致黄河红色文化保护内容上的割裂,不利于串起黄河红色文脉,其思维屏障、机制屏障会影响黄河红色文化体系建设和整体价值释放。

2.3 阐释传播技术薄弱。黄河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技术薄弱,線下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及展示形式传播,多数为静态展示,缺乏内涵式挖掘。

线上主要借助官网网站等以视频、文字、音频及图片形式传播,以数字化采集、数据化组织和关联化挖掘存储黄河红色文化资源欠缺,依托新兴数字技术手段开发、保护、系统阐释和广泛传承不足。

3 时代诉求:数字人文赋能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释放的特征和影响

3.1 关联性。数字人文语境下高质量的数字档案资源和高效的资源获取方式是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释放的重要前提,数字化是把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可传输、储存、展示的数字信号、数字编码等档案信息。

要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作用,还必须进行“数据化”,即按照知识单元的方式来组织领域知识,从而能够构造一个模拟领域应用的知识环境。[3]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挖掘,通过标准化手段建立档案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档案资源聚合。[4]

例如,通过时序分析、空间分析、社会关系分析等技术工具,提取识别黄河流域革命英烈出生、牺牲地点数据、革命遗迹等内容特征,印证黄河红色文化和历史关联,以关联呈现、知识地图、历史仿真等可视化技术描绘黄河红色“文化革命”史图。以地理关联、数据关联、语义关联、文本关联等数据关联性算法运用到黄河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可揭示黄河红色文化资源内在逻辑结构和本质规律。

3.2 协同性。“协同性”是数字人文的典型特征,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深化跨界交流、跨界融合。协同运作已经日益成为创新要素整合的主流模式和资源组织协调的最佳方案。[5]

主体层面,协同性特征能够吸引黄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者、传播者的跨区域跨界跨模块协同合作,发挥各自资源、技术优势,共同参与资源开发与共享共建。

内容层面,以数字技术挖掘提炼、叙事推理、优化重组资源,将黄河流域空间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譬如,21世纪初期启动的“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围绕特定主题对我国特色文化资源信息进行整合,面向中华优秀文化和地区特色文化开展,与特色主题相关的文本档案、音频档案、影像档案等均可归入数字仓储系统之中。[6]协同数字技术与育人价值统一,推进主体间跨界合作,促进黄河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性挖掘和结构化整合。

3.3 阐释性。黄河红色文化资源经过加工、整合,其知识脉络更加凸显,运用词频统计、文本聚类、特征选择、相似性计算等文本分析技术,对黄河红色文化资源文本挖掘分析,把特征词量化表示文本信息,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更加直观、准确获取文化知识。“沂蒙红嫂”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体现,可对明德英、祖秀莲、许来英、张淑贞等一大批红嫂代表革命事迹历史资料进行文本及可视化分析,能够深入挖掘“红嫂”人物关系和其深度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4 适切路径:数字人文赋能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思政育人模式

4.1 平台思维:贯通黄河红色文化资源脉络。平台思维是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逻辑起点,需要从传统文化资源“孤岛”开发到“脉络”连通的转变,坚持平台思维,通过跨区域联盟、建档立库系统梳理黄河红色文化脉络结构,深挖、凝练时代价值。

4.1.1 跨区域联盟发挥合力作用。要破除黄河红色文化资源跨区域跨领域流动障碍,需要前瞻性规划、系统性研究和分域联动,充分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跨区域跨界跨模块持续性协同合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均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出了系统性和协同性要求。沿黄省市政府间、行业间构建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跨区域合作联盟,加强合作互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黄河流域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陈列馆、高校、信息技术企业等不同行业增强区域间合作协同性,避免同质化发展和低水平竞争,加强黄河流域同主题跨区域资源系统保护。

横向按照主题、时序、类别等把分散到沿黄九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全部统筹整合,实现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多元一体化交汇交融;
纵向梳理黄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红色文化脉络,深度挖掘脉络清晰的精神内涵、价值底蕴,实现横向、纵向有效衔接,推进形成黄河红色文化整体发展格局。

4.1.2 建档立库推动要素整合。全面实施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建档立库推动黄河红色文化资源要素整合。

一方面,建设逻辑关联、高效衔接、立体推进的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专项数据库,《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至2025年将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赋能黄河文化时空生态体系的塑造。

另一方面,建立黄河红色文化元素数据化管理标准体系。数字人文视域下,基于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关联技术等,进一步强化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综合网络化的组织、开发、传播效益。

4.2 数字赓续:挖掘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

数字赋能是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逻辑展开,数字人文技术正在加速“数字”与“人文领域研究”的高度融合,数据化技术、多样化工具、叙事化手法共同构成黄河红色文化资源的组织路径,带来了新的“赋能”时机。

4.2.1 数据化技术盘活文化资源。一要盘点资源“家底”,深度挖掘、整合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针对黄河流域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的红色档案、文本文献、影音、数据、图片等资料进行数据化采集,对分散在黄河流域革命史料中的人、物、事等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结构化标引,形成系统化、串联式的数据集。二要转换颗粒形态,引入数据化技术,将庞大复杂的粗粒度形态拆分、列级、转化为清晰明确的细粒度知识单元,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表达,激发红色基因内在“力量”。

4.2.2 多样化工具深挖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运用育人资源强化思想价值引领的实践活动,档案馆、党史陈列馆、革命纪念馆本身承担着理想信念教育、爱國主义教育职责,理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作深度挖掘现存红色档案资源育人价值。黄河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需要运用现代技术开发资源、模拟黄河流域革命战争三维空间虚拟场景,实现红色资源多维立体展览;
进行黄河流域红色文化地理数据标引,梳理黄河红色文化精神脉络;
对黄河红色文化原始资料进行分类、组织、模式识别、关系发现、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等,挖掘黄河红色文化新的“知识”、新的“价值”。

4.2.3 叙事化手法传播红色记忆。传统叙事的局限性给数据叙事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传统叙事理论分析的是输出的文本,相较而言对作者的思想及其创作过程是无法知晓的。[7]数字人文叙事方式强调故事“怎样讲”与“怎样讲好”的问题,对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价值。数据叙事更加注重叙事“系统性”“过程性”与“交互性”,强调主客体互动的知识学习效果。归根结底,叙事是个体选择在历史、文化、时代精神三个面板上的涂鸦,期望通过个体表达获得集体共情。[8]黄河红色文化展播、传承及其价值彰显,需要重点关切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数据本身的“人”“时”“地”“事”“物”等知识单元,以数据叙事重构相互关联、协同联动的知识体系。“人”的叙事注重革命先烈、建设先驱、改革先锋等仁人志士红色精神的深度挖掘;
“时”的叙事强调通过历史事件纵向时序进程把握红色文化精神脉络;
“地”的叙事要体现地域特征的红色文化特质;
“事”的叙事讲求话语表达的真实性、感染力与亲和力;
“物”的叙事更加注重红色文献、档案、声音、图片、影像、文物等红色遗产资料的细粒度组织和非线性表达。且由于人类决策更加依赖于情感而非逻辑,好的叙事更加容易通过情感互动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影响人类决策,说服和吸引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9]

4.3 价值驱动:传承黄河红色文化基因

价值驱动是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逻辑归宿,以数字人文驱动黄河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开辟了思政育人“转型”新模式,对青年学生形塑政治取向、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4.3.1 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数字”不仅是方法,也是一种思维理念,“人文”不仅是对象,更是具有“互动性”特征的研究客体,数字技术是实现人文价值的手段,实现人文价值是运用数字技术的最终目的,人文领域不仅强调研究方法的差别,更强调研究主体“情感”的“输入”和人文价值的“输出”。黄河红色文化基因蕴含的政治导向和育人价值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能够为青年学生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红色文化基因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数字人文的语境下,始终要牢记并站在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形成“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系统化培养理念,既要通过数字技术对原始文本深度内涵挖掘,凝聚文化符号,又要通过数字技术展示、传播时代价值;
既要传承好黄河红色文化基因,又要将其融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进程,以“根”和“魂”刻画黄河文化精神内涵。

4.3.2 推动黄河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文化价值不等于育人价值,立足教育视角,将黄河红色文化基因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数字思维推动文化资源价值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变。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字赋能转化红色育人资源。一是项目化研究实践推动资源转化,高校图书馆、档案馆、信息管理院(系)等部门组织专业团队运用数字技术整合学科、校本及黄河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团队式”项目研究实践,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强化数字人文语境下黄河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与转化,加强黄河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以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学。二是开发黄河文化“红色基因库”推动资源转化,依托中华文化数据库、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社会资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关联零散的黄河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开发黄河文化“红色基因库”,探寻黄河红色文化融入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挖掘黄河红色文化德育元素,形成学校的黄河文化传承特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核心词库资源,从而为高校传承黄河红色文化基因提供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资源,以解决教育教学资源应用问题。推动黄河红色文化资源向思政教育资源转化,彰显黄河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4.3.3 优化黄河红色文化叙事路径表达。积极探索红色育人良方巧策,优化叙事路径表达。一是把握结构化关键维度,主要包括黄河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内容体系、时空维度等要素。内容层面,要呈现黄河红色文化整体脉络,将其蕴含的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同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
时空维度层面,关联黄河红色文化与黄河流域革命历史,将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同全年各时期红色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结合。二是强化多途径叙事表達,融入教学“第一课堂”,开发高质量黄河红色文化教学精品课程与利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并重,找准课程内容衔接黄河红色文化基因要素的教学关联点,将黄河红色文化基因蕴含的精神特质贯穿其中,积极推动黄河红色文化传承话语的有效转换。融入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开展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传承主题教育活动,以征文、朗诵、音乐、书画、舞台剧、VLOG短视频征集等形式,打造校园黄河红色文化品牌。融入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带领学生前往黄河流域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地等开展思政“行走”课堂实践活动,与黄河流域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建立黄河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红色精神体验式教育,引导学生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进程中内化红色精神。三是以数字技术提升叙事亲和力。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视化等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注重文化创意、数字演绎、数据叙事形式,引导学生精准、有效学习感知、领悟吸收黄河红色文化精神,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5 结语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增强了“动力”,释放了“活力”,带来了新的视角。以数据管理、文本分析、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机器学习等数字人文技术贯通黄河红色文化脉络,挖掘黄河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盘活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唤醒黄河流域的红色文化记忆,助力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力量持续释放,全面推进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性计划)“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2022-ZZJH-327);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2021YB0176);
2022年度郑州航院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红色基因引领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2022YJSJG1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求是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2-08-16)[2019-10-15].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7443445350748172&wfr=spider&for=pc.

[2]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高春平.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07):106-115.

[3]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231):32-41.

[4]曲春梅,何紫璇.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文化价值释放特点与实现方式[J].北京档案,2021(04):7-10.

[5]陈艳红,陈晶晶.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档案学研究,2022(03):68-75.

[6]龙家庆,王玉珏,李子林,许佳欣.数字人文对我国档案领域的影响:挑战、机遇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2020(01):104-110.

[7]甘锋,李坤.从文本分析到过程研究:数字叙事理论的生成与流变[N].云南社会科学,2019(01):170-177.

[8]罗伯特·希勒.叙事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9]丁家友,唐馨雨.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据叙事及其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02):121-128.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22-08-20)

猜你喜欢数字人文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图书与情报(2017年6期)2018-03-12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研究图书与情报(2017年5期)2018-01-02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科学与财富(2017年30期)2018-01-01数字人文2011—2016年研究综述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3期)2017-07-23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年6期)2017-06-30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年6期)2017-06-30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年5期)2017-05-31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年1期)2017-03-25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5期)2017-02-18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年5期)2017-02-18

推荐访问:黄河 语境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