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思
事业单位作为特殊经济主体,一般不具有盈利性,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因此依靠完善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做好国家资金的管理和分配,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变至高质量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对会计管理体系与会计管理制度的监管更加严格。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有效联系,加速推动事业单位精细化会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运行方式,是提升现阶段事业单位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应当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加强事业单位管理质量。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内部管理
(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是为经济体制服务的,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出的相关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严格规范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事业单位会计发展以及发挥会计管理作用的主要举措。基于此,在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定规划与管理当中,必须遵循相关的原则,以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职能。
1.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比较广泛,支出率比较高并且内部的会计业务种类也比较的繁琐,所以在岗位设置的过程中需要职务分离。依据会计法律的规定,在安排财务岗位相关专业人员时要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记账人员与资金管理人员不能为同一人,并且复核人员和提交单据的人员不能为同一人。
2.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事业单位内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项目与核算业务种类都比较繁杂,对于各项资金的支出决策权力应当由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并经过财务主管人员批准才能动用资金。事业单位在财务岗位设置时,应设置财务主管岗位,其余岗位可以依据不同的岗位需求以及业务数量和种类配备相关人员,以形成分工合作,集中管理的管理机制。
3.稽核的原则
稽核原则是以专门的稽核人员为主设定的审查岗位,稽核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针对一段时间内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检验和审定各项财务支出与会计账务处理是否合法、真实而必备的管理措施。在稽核原则要求下,每一项会计业务处理都必须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以及对每类资金都要进行盘点,并编制成具体的会计报告以供后期查证。
(二)会计内部管理
会计内部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保证事业单位正常有序地运行而制定的相关管理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财经规章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控制机制和监督管理办法时,要保证事业单位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进而稳步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质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四种情形:第一,是由领导直接管理下属员工;
第二,是由领导兼职从事业务性工作;
第三,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职权人员开展会计管理工作;
第四,是由非营利组织进行企业内的管理经营活动。在各项管理制度中,会计监督机制的运行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会计内部监督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内部监督机制就会显得特别重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模式的价值
(一)规范财务工作流程
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必须遵守相关的流程制度和操作标准。基于此,在進行财务工作时,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管控与约束,确保财务工作能正常运转。此外,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帮助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同时,还可以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而可以强化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防范化解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不但能规范会计工作制度的流程,同时还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益。基于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展符合单位实情的管理工作,并有效评估事业单位可能会面临的经济风险,同时改进单位的管理工作,以有效的管理形式应对财务风险问题,并把事业单位可能会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减少事业单位漏洞的发生
事业单位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意外事故。我国2012年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
通过实施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和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可以依据内部的实际运行情况,制定符合单位内部状况的控制制度,进而弥补事业单位发展中存在的漏洞,为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力较低,审批工作不足
在现阶段发展中,部分事业单位为了提升综合实力与会计管理质量,会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为事业单位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践环节当中,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管理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会计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这也侧面体现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对会计制度执行力不足的问题。要改变现状就要设置监督管理岗位,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责和监管力度。另外,部分人员对会计制度理解不到位,在办理会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按照会计章程办事,致使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卡壳的现象,因此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对会计制度的理解以及执行力度,更好地发挥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会计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运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造福社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会对会计制度不理解,对会计人员存在偏见,这就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人员的工作难以开展。另外,由于专业性差异,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会计意识,对会计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体系都没有良好的认知,这就导致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在费用报销及支出环节中出现矛盾,会计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结构不合理,资本流动性弱
事业单位资本结构设置不合理也是影响会计管理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事业单位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在于事业单位资本过于保守或者比较极端。保守型资本结构是指事业单位依靠现有的资金进行业务流转,事业单位没有负债,只依靠股东投资和业务经济的流入进行新业务的开发。保守型资本结构暴露出事业单位发展的不自信,事业单位的运行策略如果比较保守,面对新的机遇就会畏缩不前,不敢迎接挑战。风险型事业单位资本结构指事业单位内部的负债比重过大资产负债率过高,导致事业单位资金链受到制约,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
(四)事业单位发展、规划与政策不匹配
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各个事业单位针对事业单位发展和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监督,提出了更多的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政策,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事业单位生产运行中,许多政策都没有得到重视,从而影响政策的实际运行效果和作用,致使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当中存在风险。在会计管理中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掌握各项会计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利用各项政策进行内部管理调控,加强会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将会计制度和会计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对内部的资金流向和会计制度严格掌控,内部的会计人员和出纳不能是同一人,规范会计部门的规章制度,设立完整账套,做到有账可查,避免因为资金亏空和资金流向不明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模式应用
(一)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风险防控意识
在应对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时,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当对内部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讲解会计专业知识,在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体制和内部会计的有效运行下,事业单位各部门的人员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处理,增强事业单位人员的会计意识和会计制度管理,将内部的各项制度和规划都落实到位。设置监管小组,帮助事业单位内的会计人员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的会计机制以及内部的监管体系,增强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研究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落实各部门领导的职责,将责任落到实处,设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对于监督管理不到位的人员要做出处罚,对于监管人员有功的可以论功行赏;
或者设立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制度,将监督管理工作与个人工资结合,增强员工在监管方面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帮助事业单位快速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会计风险防控意识。
(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在应对会计管理风险时,会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法治观念,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维护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在保持会计人员专业性和严谨性的同时,从会计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运用较为科学的观念,分析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找到良好的解决会计问题的办法,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另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坚定地遵守工作原则,严格履行作为财务人员应当承担的职责,并在面对复杂的财务问题时要从大局观的角度出发,谨慎分析财务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共享
事业单位在优化会计风险时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改变对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认知误区。会计管理信息化是把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模式作为主要方法,其中主要依据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体系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并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管理办法。这样既可以作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管理平台,还可以为事业单位的运营与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并不是将会计的核算业务完成电算化的操作流程,而是将会计信息在事业单位内部完成资源的共享性,每个部门都能知道基本的会计规章流程和最新的会计政策,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加强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避免出现因为共享平台建设不规范、不完整而出现一系列的风险因素,要提早防范风险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和全面预算制度
1.监督管理
在会计监督体制的运行下,要加强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要从事业单位内部的具体情况分析入手,依据事业单位内部的实际运行状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与规划。比如,在处理实际事项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人员可以在各个部门中选取相关人员成立监管小组,监督事业单位各项事务的具体运行状况。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落实各部门领导的职责,将责任落到实处,设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规划,对于监督管理不到位的人员进行处罚,对于监管人员有功的可以论功行赏,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事业单位发展,帮助事业单位快速地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2.全面预算制度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制度是协调事业单位发展,考核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依据,基于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制度的建立,可以正确预测事业单位现金流量的情况。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总体管理水平,完善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指在事业单位内部运用有效的核算制度,决策能力和预算控制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支撑,良好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为事业单位管理提供基础,有效控制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支出,促进事业单位节能增产,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运行水平的提升建立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上,事业单位各项指标的好坏都可以在预算指标上体现。所以,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可以揭示事业单位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問题,并且找出事业单位在运行管理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一步步地提出改进措施。
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依据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监督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发挥出会计管理的作用,体现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价值。
猜你喜欢会计制度监督管理会计人员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7期)2019-01-14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3期)2018-12-27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32期)2018-11-30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中国盐业(2018年13期)2018-10-26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中国总会计师(2017年6期)2017-07-17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某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建议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6年2期)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