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南粤体育精神的继承和传播研究

时间:2023-10-02 1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孙宇琦 甘婷

摘要:传统媒体的逐渐衰落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掀起了“微时代”潮流。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接棒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历史节点,文章以“南粤体育精神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梳理理论逻辑入手,旨在依托“体教融合”战略背景,洞见南粤体育精神文化继承传播的价值与重要性。研究聚焦当前“微时代”南粤体育精神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育人实现传播发展的困境,文章认为:一方面,“微时代”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消费容易消解南粤体育精神的厚重感,影响实际内涵的传播效果,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接近性心理,南粤体育精神的传播更易在广东地区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但辐射范围有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对南粤体育精神文化及人物的议程设置能力不足,以娱乐化内容吸引受众注意力替代了人们对体育精神的关注。文章最终分析得出:顺应“微时代”传播特点,为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培养“微时代”师资人才,确保体育文化融合思政教育的专业性。打造南粤体育文化“微课堂”,形成高校育人教育内容资源库。以期为新媒体时代南粤体育精神继承传播融入高校体育育人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指导,实现体育思政功能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微时代”;
体教融合;
南粤体育精神;
继承;
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7.4;
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5-0156-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南粤体坛体育精神文化继承、弘扬和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djh2022b0289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改革和探索不断推进,取得积极成果。“体教融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整合“体育”和“教育”两个领域的资源,而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理念。从“以体育人”的目的出发,充分发挥体育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使得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以及目的上充分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目标背景下,高校体育育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1]。因此,在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时代背景下,“体教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悍作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极大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消费成本[2]。在东京奥运会上,以全红婵、苏炳添为代表的南粤运动健儿成为各个新媒体平台的报道热点。冲破终点的呐喊、十米跳台的从容……这些鲜活的动态图像和视频瞬间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了南粤体坛的无限可能。纵观中国体育史,从容国团高喊“人生能有几回搏”到14岁小将全红禅纵身演绎“水花消失术”,无数从南粤走出的运动健儿用敢于胜利、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世界竞技场屡屡激发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特有的南粤体育精神,并丰富着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表达。

因此,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接棒2025年全运会的历史节点,本文以“南粤体育精神”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依托“体教融合”的国家政策背景,分析南粤体育精神继承与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借助新媒体创造的及时性、碎片化、浸润性的全新信息消费场景,与时俱进,为南粤体育精神继承传播融入高校体育育人和思政教育提出发展路径策略,实现二者互融共进,为“微时代”南粤体育精神的继承传播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二、南粤体育精神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性

广东省是体育强省,孕育了众多优秀运动员,这与丰富的南粤体育精神文明代代传承与滋养密切相关。广东体育精神即南粤体育精神,南粤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人民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意义、地域认同和精神继承的价值追求,贯穿广东省体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并在每个历史阶段发挥独特的精神引领作用[3]。回望过去,不忘容国团拿下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戚烈云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打破者等;
审视当前,仍有14岁小将全红禅奥运赛场纵身演绎“水花消失术”的奇迹,“中国飞人”苏炳添用9秒83的亚洲最好成绩证明黄种人也能在奥运百米赛场飞驰。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人生格言更成为中国广大体育健儿的立志名言和中国体育界的“精神标杆”,并由体育领域传递至社会各行各业为人们所崇敬与学习[4]。这些一代代根植于南粤体坛的事迹和精神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注入时代意义,凝聚成具有南粤体坛独特魅力的体育精神,丰富着中华体育精神。回望中国体育之路,南粤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值得继承发扬。

因此,当前无论是在“体育强国”“体教融合”战略布局和时代感召下,还是竞技场上南粤体坛收获的肯定与期许,以及即将到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新机遇,都彰显了推动南粤体育精神建设的重要意义。立足当前展示南粤体育精神文化形象的机遇期,通过开展“南粤体育精神文化继承与传播研究”,系统梳理南粤体坛风云人物故事,探究南粤体育精神继承发展之路,盘活那些随着泛黄的纸页渐渐沉默的南粤体坛故事,使之以南粤为起点形成由点及面,自下而上辐射全国的体育育人影响力。并且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依托新媒体打造南粤体育文化产品矩阵服务于高校体育育人培养体系,有利于以南粤体育精神为支撑,为努力拼搏奋斗的南粤运动健儿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中国体育精神,实现历久弥新的传承与弘扬。

三、南粤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育人实践中的困境

(一)“微时代”高校体育育人形势更加复杂

“‘微时代是以信息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传播时代。‘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5]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环境纷繁复杂,不同思潮在此相互碰撞,受众在实现信息自由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深刻性[6]。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以博取眼球,提高阅读量与话题讨论度来实現盈利的自媒体,它们移花接木式宣传虚假内容,也有西方国家借此输出利己信息。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涌现虚假、模糊甚至带有明显个人情绪的信息,影响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当代青年,影响他们的是非判断。这不仅直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也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体育文化具有锻炼、凝聚、导向等育人功能,内涵极其丰富,而体育精神则是体育文化的灵魂[7]。

此外,新媒体碎片化的内容特征在突出强调竞技精彩和冠军荣耀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中放大了学生将体育竞技视为金字塔之争的意识,认为不得冠军就不成功,形成参与压力,就连体育活动也因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挂钩而掩盖了学生体悟体育项目本身的育人功能。竞技的输赢和名次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学业分数,导致学生对接触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参与感和尝试意愿不足,进一步制约相关体育精神的传播。事实上,体育并没有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成为冠军,而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不断拼搏、超越自己的毅力。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人类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会主动地选择和加工获取的信息,是其主动感知、选择、整合和内化外界文化环境并逐渐形成整体认识的过程[8]。“微时代”消费场景的变化容易消解南粤体育精神的厚重感,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被新媒体放大的内容所干扰,影响南粤体育精神实际内涵的传播效果,其发展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二)南粤体育精神传播局限性显著

南粤体坛蕴含的时代价值、拼搏进取与创新精神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将优秀体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为一体, 协同育人, 不仅是对“体育强国”战略的高度响应,更是高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体育精神传承能够服务高校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勇于拼搏、不畏成败的竞技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9]。同时,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促使其积极投身各项体育运动,体验体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养成强健体魄,令其在高压力、快节奏的学习环境中保持良好的体质和精神面貌。然而,信息传播受地域性影响,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与自身接近的内容,南粤体育精神在高校传播中更易为广东学子接受。同时,关于南粤体坛相关人物故事、体育赛事等新闻也大多在南粤地区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辐射范围有限。

另外,媒体对南粤体育精神及人物的议程设置能力不足。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在议程设置理论中指出,“媒体对议题重要性排序会影响受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即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当前,尤其南粤媒体对南粤体育文化的传播力还有待提高。东京奥运会上,来自广东的14岁小将全红婵以惊人能力屡屡夺金,让南粤体坛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比赛落幕,对全红婵的报道从挖掘其训练背后的艰辛、家庭环境的清贫变为“全红婵看比赛吃火腿肠”等泛娱乐化内容,并且这类新闻登上热搜榜单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样的转变也体现出娱乐化内容替代了人们对南粤体育、跳水运动的关注。其实,新中国第一个跳水世界冠军陈肖霞也是从广东这一体育强省走出去的运动健儿,比起“全红婵看比赛拿好大一根火腿肠”这样的娱乐热搜,陈肖霞、容国团、戚烈云等在我国体育史上创造无数辉煌的南粤体坛英雄故事和拼搏精神更值得人们关注和讨论。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新机遇下,媒体如何利用“微时代”信息传播特征提高南粤体育精神传播的议程设置能力,重新书写记录在泛黄纸页中的南粤体坛人物的风云故事,与当代南粤体坛新星和南粤体育精神融合,达到精神鼓舞,推动其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还需更多思考。

四、“微时代”南粤体育精神继承和传播的路径策略

(一)顺应“微时代”传播特点,为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将南粤体育精神的继承融入学生思政教育,需要高校积极利用好各类“微平台”为实现教育传播提供制度保障。高校体育育人需要用制度规范人的体育活动,更需要用制度内化人的行为。然而,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高校青年,更倾向于自觉感受体悟,主动传播体育精神的环境更利于取得稳定高效的育人效果。因此,高校党委应提高对“微平台”的重视和了解程度,建立以校党委为首,网络技术中心、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以及各二级学院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从制度和运行上提供基石和保障,规律性探索适用于“微平台”传播特点的育人模式[10]。

同时,努力形成立体、畅通、灵活的信息传播渠道,必要情况下设置专门的南粤体育精神学习交流视频号、抖音号等,打造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宣发系统和团队,从学校既有的体育文化、校史校友资源出发,高质量盘活既有的教育资源。提升高校师生利用新媒体开展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能力,形成传统课堂与“微平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型高校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互助共进的传播格局。并且,在整体把控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努力尝试传播权下放,多给学生提供撰写、编辑、参与创作等发声的渠道和机会,扮演好信息发布“把关人”的角色,检查信息发布,正确引导舆论,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感和创造性。

(二)培养“微时代”师资人才,确保体育文化融合思政教育的专业性

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先天的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体育精神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价值标准和导向[11],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渗透南粤体育精神的继承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并让学生通过切身参与体育活动形成顽强拼搏的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直面失败和挫折的勇气。

在融合体育精神与思政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作为传道者,教师要明道、信道,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应努力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并亲身示范,做好教育培养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加强教师团队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应健全体育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全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12]。教师可以在完成体育项目技能教学的同时,将德育寓于体教之中,结合思想性、知识性和价值性,有力地进行体育精神价值观教育。例如,对于乒乓球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开课前可以与学生分享南粤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拿下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軍的故事,让学生切身体会容国团“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提高南粤体育精神的亲近性和具象化程度,在强化育人效果的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乒乓球课程学习中迎难而上、坚持训练,实现自我突破。

此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政认知水平和运用新媒体服务教学的能力,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既有知识体系和教育习惯,运用新媒体等平台创新理论设计和实践课程[13]。高校可以有计划地让一批优秀教师到南粤体育精神发源地进行调研,去南粤各类体育项目运动员训练基地进行观摩学习,甚至以“云课堂”的形式实现线下教学与云平台的互联互通,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南粤体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播南粤体育精神的热情,推进体育文化融合思政教育的专业化进程。

(三)打造南粤体育文化“微课堂”,形成高校育人教育内容资源库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信息变革,如前文所述,学生极易被“微时代”的不良信息影响,造成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但也要看到网络技术积极的一面。多样的传播媒介使得信息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受众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只要能够连接互联网,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知识及信息。

互联网海量的资源库和跨越时空限制的传播力为南粤体育精神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方法,也为高校打造南粤体育文化“微课堂”教育资源库提供了便利。新媒体时代,高校育人不仅要在课堂上宣讲“育人”,还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育人主题,以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14]。首先,无论是学习还是推广南粤体育精神都需要在人际传播中实现,因此必须思考如何让南粤体育精神文化在人际传播中产生最大化的育人效果和影响。结束2021年东京奥运会比赛后,“亚洲飞人”苏炳添回到任教学校暨南大学开了一场公开课,一时间“上苏炳添的课是啥感受”冲上微博热搜。同时,借助“微时代”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优势,线下的人际传播课堂在多平台形成了线上的多级传播,“微课堂”让人际传播影响力实现最大化,增强了传播效果。因此,高校可以资源联动,邀请南粤体育名将、体育名师等参与线下专题讲座等分享他们的故事经历,再通过“微课堂”实现各高校间育人资源共享[15]。让“微课堂”系列资源和教育内容面向社会、面向各大高校师生,通过微平台多级传播典型事迹,使南粤体育精神文化育人跨越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范围多级辐射,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南粤体育精神产生认同感,激起传承文化的主动性。

五、结语

体教融合革新了高校育人赛道,探索着新的培养目标。南粤体育精神丰富的内涵是高校育人鲜活独特的教育宝库,是实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重要力量,高校育人也为传播南粤体育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实践路径。站在2025年全运会的历史节点,世界又一次将目光投向南粤体坛,这是展示南粤体育风貌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口。在“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高水平的教育体系背景下,要果断搭乘“微时代”的马车,把握新媒体技术制高点,高质量盘活南粤体育精神的传播,实现与高校育人的深度融合。以开拓创新的教学模式,打通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路径探索,实现体育思政功能价值的最大化,打造南粤体坛体育精神发展新景观,向世界展示南粤体坛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和无限潜能。

参考文献:

[1] 杜雅,李红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以“体育思政”深化“体教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6):149-158.

[2] 席博.“微时代”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长江丛刊,2019(33):157-158.

[3] 辛哲,吕晓东,赵畅,等.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战略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1):43-49.

[4] 刘娟.中华民族精神视域下的容国团精神[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2):1-3.

[5] 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2):7-8.

[6] 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7-111,97.

[7] 高小平,崔成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与建设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97-101.

[8] 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94-99.

[9] 李晶,王春露.奥运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蕴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Z1):31-33.

[10] 马松.微时代高校开展微思政的路径创新[J].传播与版权,2021(1):113-115.

[11] 杜雅,李红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以“体育思政”深化“体教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6):149-158.

[12] 袁智莹.大思政视域下在高校中传播体育精神的内容和策略[J].体育视野,2022(5):29-31.

[13] 王娇,严实.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与策略[J].传媒,2023(2):86-88.

[14] 王向志.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J].高教学刊,2022,8(31):164-167.

[15] 刘晓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线上平台建设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08-110.

作者简介 孙宇琦,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甘婷,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体教融合继承微时代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8年7期)2018-10-10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2期)2018-05-07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推荐访问:南粤 继承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