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杰 姜褚婧一
以5G通信终端构建互联网联通机制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大潮之下,高职艺术类学生为主体,围绕“互联网+支教”进行美育教育进基层学校的短期支教模式日益完善。大批有志青年响应“扶贫先扶智”的号召,萌发自主“云”支教意识,以向善而生的青春力量体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1],社会组织动员机制的适时有效介入将成为学生自发支教向自觉支教转化的有效途径。
“云”支教活动是“动员”发起的,由组织、团队、个人针对某个志愿领域或服务对象提出志愿的理念、内容、设计或安排,号召志愿者参与其中,共同提供教育服务[2]。随着规模化运行,“云”支教组织动员固定化范式日益显现出来。
1.组织内部动员。此类动员方式具有通知直接性、决断快速性、效果有力性的特征,大多以行政命令动员、物质经济动员唤起支教队员“外在性需求”。使用此动员方式大多针对高校志愿服务队、学生干部队伍及班团吸纳人员。在高职艺术类青年支教群体中,大多表现为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寝室群体招募,采用发文宣讲等手段进行,通过会议层层传达、层层动员、层层登记的方式,其效果显而易见,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计划性。
2.精神感召动员。精神感召动员即通过情感共融进而实现行为互动。主要从弘扬扶智精神、实现东西部合作共赢、实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引发艺术类支教学子情感共鸣,进而以艺术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服务生活的追求作为精神支柱组织开展“云”支教活动。此类动员依托情感维系,以人际关系为依托,参与人员积极性较高,但受挫后热情消失常出现中道崩溃的现象。
3.志愿服务动员。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已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文明进步日益重要的途径[3]。在融媒体时代下,此类动员常依托志愿服务组织、团学组织、社团,多以网络动员和邀请动员形式进行,因志愿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和志愿理念的共识性、参与者来源的广泛性、志愿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内显因素而具备良好的社会动员基础[4]。同时,在外显资源因素加持下,志愿时长、评优评先、政策支持下具备相应吸引力。
1.利益驱动型动员方式凸显,贯通性不足。纵观当前“云”支教动员路径,以政策主导型为主体,大到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小到班级志愿活动规章,多以“服务期满专项招聘”[5]“志愿汇小时时长”作为动员学生参与支教的保障性支持。在笔者访谈的七所职业院校308 名有“云”支教经历的学生群体与七个志愿组织负责人记录中,近80%以上志愿者表示会将保障措施作为选择志愿活动第一要素。此类“云”支教志愿者在期望荣誉获得后,常表现为网络备课前后质量落差极大、急切减少志愿服务时间,近76%的学生表示不会继续开设下一门艺术类课程。[6]由此导致的“云”支教行为常出现志愿者断层,课程连贯性缺失现象与日俱增。
2.品牌项目化头雁效应缺失,吸引力不足。随着“三通两平台”科技教育信息化平台迅猛搭建,“云”教室设备更新换代,网络支教一度成为志愿服务新形态,项目管理式动员实施方式成为当前支教研究热点。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凭借其长期支教经历形成代表性志愿项目,以项目研究纳入新人培养。随着媒体报道热度引进的“云”支教志愿者增加,各高职院校普遍形成品牌项目,出现头雁引领繁多杂乱的现象,志愿者多在进入组织后表示内容空洞、噱头高于深度,难以吸引长期留在某一平台支教。
3.支教主体性群体划分不明,积极性不足。志愿服务自发性、公益性的社会性质影响下,大多数志愿组织进行“云”支教组织动员时倡导“人人皆可为”,立图营造“社会性参与”的宏大氛围。此类行为引导下,“云”支教动员分析目前受教地区社会需要度的准备工作几乎停滞,志愿者资源与受助地区需要资源匹配度降低,长久之下,主体参与度价值缺失,积极性日益下降。
相比传统支教而言,“云”端社会化组织动员成为当代在线支教的主要动力源,“青年运动从集中动员型走向参与式、分散化成为社会大趋势”[7],优化组织动员方式与路径再思考成为提升支教成效,强化社会参与度,重燃学生志愿服务热情的必要举措。
1.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作用,优化源头指引。当前大批量高职艺术类在校学生仍然是青年“云”支教促进美育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当前青年志愿者活动无论从志愿信息宣传还是在志愿活动的发动上,都还是依托于各级团组织及志愿者所在单位等组织渠道”[8],将团组织青年流量有效转化为支教工程的公益力量,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是源头治理动员优化的主要路径。首先,在动员组织管理条例上应更加注重轮换制度规范化,志愿者群体实行课时轮换机制;
其次,深耕“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组织思想教育,将志愿服务精神和“云”支教意义纳入岗前培训,深化组织信念入脑入心入行;
此外,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9]。共青团凝聚专业力量组织细化健全内部治理机制研究,包括人员奖惩、考勤制度、定职定责、管理规范等,通过科学运行体系激活组织对于人、财、物等外在资源的整合利用[10]。
2.形成支教服务品牌项目,深化研究牵引。随着共青团组织社会化动员倾向的强化,以项目牵引“云”端,形成“云”品牌辐射效应仍旧是吸引青年参与的主路径。现代信息技术的时代性跨越,为组织动员提供了三维立体化展示实地情况的可能,利用纪实短片、抖音“云”召唤、倾听“青”声音等主题动员方式方法,形成动员组织品牌效应。此外,深化“厂中校”志愿实践基地建设,鼓励高职教师深化校地“云”服务研究也成为新时代支教动员提升的主要抓手。集组织建设、科技创新、素质技能三个抓手,培养明辨笃实、求真力行精神的项目式引导,以专业知识为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联合、开放、互惠、共赢的开放式实践格局,亦有利于培养服务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9]。
3.用好返乡青年榜样引领作用,拓展“互联网+”双线动员合力。历经20 余年的系统化“云”志愿探索,以“人”为中心的精品扶智服务始终占据着社会动员的主体,用好当地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仍不失为提升组织动员力的优质选择。全国1489所来自于中西部边远山区高职院校的艺术生群体正是近年来常被忽视的力量,双线教学引导和组织力提升更加直接有效。利用返乡学生进行线下支教,通过“云”直播形式再现“返家乡”历练效果,对其他支教意愿学生有着震撼人心的正辐射力量。发挥返乡学生在当地组织号召力影响,以辅助家乡成长为支教蓝图,榜样引领双线教育力量尤为突出。此外,当地政府与学校、社会组织有意识的通过树立正能量典型也是助力“互联网+支教”不可或缺的一环。
综上,以高职艺术类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互联网+支教”美育教育行动任重而道远,提升组织公信力和组织动员力的需求日益迫切。立足群体、路径、形式、情感的四维组织动员力提升之路日渐清晰,写好“云”动员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之笔仍在探索之中。
猜你喜欢艺术类动员支教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华夏教师(2021年28期)2021-05-23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华夏教师(2021年28期)2021-05-23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艺术类专访心得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国防动员歌青年歌声(2018年3期)2018-10-20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10期)2018-01-23我的泰国支教之旅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2期)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