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柯善北
近年来,我国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处理体系由城市向乡镇不断延伸。然而,与城市相比建制镇的处理能力相对薄弱,地区间的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进一步补齐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短板,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升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建制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对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必须加强建制镇的建设,使之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中心、联通城乡的桥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我国建制镇建设不断提速,一批颜值与内涵兼具、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小镇如璀璨宝石闪耀于祖国大地。
平整的马路、粉刷一新的文化墙、别有情趣的小游园……这是建制镇建设发展最直观的成果;
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体系不断完善,则是在悄然中改变建制镇居民的生活,改善建制镇环境质量,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景象逐渐得到扭转。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建设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区域间发展你的不平衡。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丝毫不亚于大城市;
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建制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理体系建设,很多还处于打基础阶段。
另外,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在运行管理上的短板更为突出。很多地方镇级污水处理厂,因为管网配套不完善,导致污水实际收集率不高、运行负荷率偏低等问题。以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为例,该县住建局2022年5月的一份通告显示,在该县9座建制镇污水处理厂中,除1座处理负荷为80%左右,其余均未超过50%(其中1座仅为10%左右,1座停产减产),同时还普遍存在操作运行不规范、池体渗漏、设备损坏、工艺落后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方案》提出要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优布局、补短板、提品质、保运维,健全收集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持续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方案明确目标,到2025年,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明显提升。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基本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镇区常住人口1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制镇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全覆盖。建制镇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能力全覆盖。到2035年,基本实现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覆盖和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建制镇的经济底子较薄,过度建设不仅加重其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方案》在基本原则上首先强调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设施短板,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避免过度超前。同时,要做好建成区与农村地区的统筹衔接,避免重复投入和建设。
遵循这一原则,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方案》提出要合理规划建制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布局、工艺、规模和服务范围,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避免盲目贪大或过度超前建设;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方案》则建议推进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法,推动源头分类减量。
建制镇在人口规模、基础设施以及区位等条件上各有差别,在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系统集中还是分散的处理上,同样要根据其自身条件因地制宜作出决策。
在污水治理方面,《方案》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处理模式,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靠近城市(县城)的镇,生活污水可纳入城市(县城)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的镇,可集中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按照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合理布局设施。相邻间距较近的镇,可采用跨镇集中联建方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人口少、集中程度不高的镇,推广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处理设施。
对于生活垃圾处理,《方案》鼓励通过跨镇(县、市)共建方式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在有协同处置能力的建制镇,可采用协同处置的方法处理生活垃圾。人口稀疏、受运输距离或垃圾产生规模等因素制约的建制镇,可建设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处理设施,并防止二次污染。
在标准设立上,“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方案》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避免盲目搞“一刀切”。对于污水处理标准规范,《方案》鼓励各地兼顾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制定适用于本地实际情况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等地方标准规范,依法依规制定地方排放标准,避免盲目提标。对于生活垃圾处理,《方案》则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探索确定适用的垃圾收运处置技术参数和标准要求。
对于目前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较为薄弱的弊端,《方案》特别强调要确保配套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投运,加大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力度,完善镇区污水收集管网,逐步消除管网空白区;
同时,强化污水管网建设质量管控,确保建成后管网正常运行。
就乡镇污水处理负荷不达标等问题,各地在中央生态环保督查部门的督促指导下,对相关问题特别是管网建设不足问题进行了整改。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该市出台《福州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指导意见》,推动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同时全面推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管网铺设、运营维护整体捆绑打包统一实施市场化,解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缺资金、缺人员、缺技术等难题。自2016年以来,该市建成乡镇生活污水配套管网760公里,新建和改造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2座,全市129个乡镇已全部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含管网接驳工程),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均稳定运行。
生活污水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了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可以持续发展。
基于此,《方案》分别就污水和生活垃圾两方面要求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对于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案》提出缺水地区的建制镇,在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优先将达标排放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就近回补自然水体。拓宽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有条件的建制镇基于实际需求和产业布局,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等。
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方案》强调要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有条件的建制镇统筹规划建设分拣处理中心,探索开展建制镇有机垃圾处理达标后还田。着力解决好堆肥、沼液、沼渣等产品在农业、林业生产中应用的“梗阻”问题,合理利用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产品。
除了完善设施外,保证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的长效可行,必须要求切合实际的收费机制。《方案》要求统筹考虑污水垃圾处理成本、居民承受能力、财政支撑能力等因素,合理制定和调整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费标准,具备条件的可参考所在县城水平制定收费标准。对于污水垃圾处理收费不能覆盖合理运行成本的,地方政府应予以适当弥补。
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后半程,如何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让看不见的“里子”强韧起来,是新阶段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中的弊端已经显现,必须要加强建制镇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体系,提升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水平,让更多经济发展成果向末梢下沉,让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进一步明晰。
猜你喜欢建制镇垃圾处理资源化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中国化肥信息(2022年9期)2022-11-23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石材(2022年2期)2022-05-25黄河流域建制镇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策略净水技术(2021年9期)2021-09-10NO TIME TO WASTE汉语世界(2020年1期)2020-02-14垃圾处理要多少钱?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0期)2019-11-16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北方经济(2019年9期)2019-11-04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4期)2018-01-22基于PLC的潮湿垃圾处理控制系统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6年11期)2016-05-04建制镇示范试点资金政策评价应把握“一点三面”财政监督(2016年15期)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