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联合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03 13:25:06 来源:网友投稿

龚 竹,常丽敏,贺梦蕾

(宜昌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宜昌443000)

对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患儿而言,其细胞免疫功能、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均较低,容易出现感染性疾病,儿科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服务质量较低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康复,还可能导致新的感染出现[1]。同时,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认生或沟通不到位等原因,出现抵触治疗或抗拒医护人员的情况,从而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2]。所以,改善儿科护理服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们对53例患儿实施人性化护理联合家庭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0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1~8(4.27±1.09)岁;
消化系统疾病28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其他系统疾病6例。研究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2~8(4.33±1.12)岁;
消化系统疾病29例,呼吸系统疾病20例,其他系统疾病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由3名护士护理。两组家属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查体、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性化护理和家庭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 收集和整理患儿的病史、家庭背景、家属受教育程度等基本资料,制订以家庭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方案。

1.2.2 转变护理服务理念 严格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开展护理服务工作,定期组织心理讲座和人文讲座,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对儿科护理人员而言,注意支持、鼓励、尊重患儿,并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和护理服务需要,与其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通过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积极健康的信念[3]。

1.2.3 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 在治疗室、病房中张贴各种卡通图案和墙纸,并在接待处放置玩具,缓解患儿恐惧,拉进护患距离;
将呼叫器放在患儿及家属易取之处,在有安全隐患的设施(如饮水机、微波炉、插座等)旁边张贴温馨提示语,避免各种意外的出现;
在病房内适当放置玩具,病房患儿可以通过共同玩玩具,缓解住院带来的陌生和恐惧感;
为家属提供每日订餐、早晚送饮用水等便民服务,同时配备病区便民箱如充电器、吹风机和纸笔等[4]。

1.2.4 规范护理服务流程 在做好“七声”日常服务的基础上,尽力营造周到服务、温馨服务和优质服务的良好环境,将患儿及家属的需要、利益和满意度放在首位;
迎接患儿、礼仪着装、征询意见、文明用语、称呼患儿、送别出院规范,做到“六规范”;
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做到想在患儿、走到红灯呼叫、做到患儿开口前,即做到“三前”,努力以最好的服务形象面向患儿及家属,努力达到患儿、家属和社会满意的水平[5]。

1.2.5 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责任护士平时注意积极主动与家属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到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在沟通过程中注意面带微笑,通过给予小奖励等方式,缓解患儿对治疗和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在患儿接受输液、雾化等治疗时,不仅向家属讲解所用药物的具体名称、用药方式和用途,还可以邀请家属共同参与对患儿身份信息的确认,在完成输液、抽血等有疼痛感的操作时,给予患儿小贴画进行奖励,通过拉拉小手、抚摸额头等方式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
在春节、儿童节、国庆节、圣诞节等节日,为患儿准备“小惊喜”[6]。

1.2.6 加强健康教育 在每个病房和护士站放置相关疾病的宣传手册,同时制作护理人员可以随身携带的《儿科疾病护理常规》手册,方便对家属随时进行健康教育;
每个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多媒体向家属讲解相关疾病和护理知识,通过生动的图画、形象的讲解,加深家属对疾病和护理操作的了解,从而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和依从性[7]。

1.2.7 开展连续性护理服务 在患儿出院时进行出院健康指导,向家属详细介绍家庭治疗的方法、药物用量、注意事项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能够在掌握药物知识基础上正确指导患儿用药;
在患儿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微信群交流和面谈等,解答家属的问题,同时密切关注重点患儿[8]。

1.3 评价指标 ①护理质量。由患儿主治医生和科室资历较深的护士长对干预前后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基础护理、意外风险处理、病房护理、病历书写4个部分,每项总分25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服务质量越好。②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调查问卷了解两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总分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③不良反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静脉炎、呼吸不畅、渗漏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1 干预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社会医患、护患关系愈发紧张的形势下,人们对自身健康和护理服务质量的关注越来越高。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影响,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子女,故子女健康一直是家长关注的重点,患儿病情的轻微变化可能导致家长出现过度反应,从而对护理服务工作产生挑剔和不满[9]。近年来,由于患儿护理问题导致的护患纠纷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医院的资源和声誉。儿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龄较小的患儿一方面在表达和感知方面比较欠缺,另一方面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易出现害怕、抵触、紧张等情绪,从而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10]。基于此,本研究在儿科护理中引入了人性化护理和家庭护理干预,促进了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的增加、家属护理满意度提高以及护理服务质量的改善。

人性化护理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满足患者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等需求,要求护理人员将患者看作生物、心理和社会统一的整体,时刻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患者个性化需求,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体现[11]。家庭护理干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强调在护理服务中家庭参与的作用,在家庭支持下达到更高的护理效果。近年来,在支气管肺炎、小儿肠炎等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基础护理、意外风险处理、病房护理、病历书写评分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
研究组静脉炎、呼吸不畅、渗漏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人性化护理联合家庭护理干预能提高家庭在护理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家长陪伴下减轻患儿对治疗和服务的抵触情绪,同时家长作为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沟通的桥梁,不断传递对患儿的关心与关爱,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13];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儿不良反应的处理,同时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家属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疾病的各种知识,能够自觉参与到对患儿的护理中,出院后能够继续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联合应用个性化护理和家庭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家属满意度,同时减轻患儿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服务质量儿科家属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公民与法治(2022年10期)2022-10-12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圆梦儿科大联合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倾听患者心声 提高服务质量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坚持履职尽责 提升服务质量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推荐访问:护理 儿科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