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环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是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办学规模巨大,政策供给充裕,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质量可以从客观的价值和主体感受两个方面来衡量。评价职业教育的价值要看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程度,这种价值包括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家长利益、学生利益是否全方位得到满足。职业教育的主体感受是指学生是否得到理想的收获,包括素质、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收获,以及在学习期间是否得到公平对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高质量基础上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利益相关者利益高水平获得和学生个体素质高水平成长两个目标的均衡达成,能够达成这样目标的发展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技术技能为核心的相关者利益的高水平均衡发展,这种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度保障性的发展
这里的保障性是指法律法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标准、社会资源、教师配备与能力配置等方面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保障程度。在保障性方面,教育方针、经费投入、政策供给、标准制定等方面起着决定作用。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重新修订了《职业教育法》,制定出台多项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两次调整专业目录,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顶岗实习标准,开展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型城市、1+X证书等一系列试点,大量投入资金进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等等,在保障性方面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度选择性的发展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4]培养多样化人才,需要职业教育构建多样化的选择体系。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不仅仅是面向就业,更是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就业、升学、发展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包括多样化目标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等,以满足不同的发展所需,促进社会公平,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助力,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添彩。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度开放性的发展
这里的开放性是指职业教育对行业企业开放,对社会开放,对国外开放。职业教育要建立高质量稳定持久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构建以“工学交替”为主体形式的统一的中国特色学徒制育人模式,让学习者在“学生”和“员工”的角色转换中学习知识、技能,发现自身不足,提升自身素质。要构建学训并举、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体系,让学习者在“学习—工作—学习”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要实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满足“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需要,输出国际化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输出先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职业教育的更高价值。
(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度创新性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保持不断创新的态势,不断激发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活力[5],着重在“三全育人”、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完善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着力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技术服务体系、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等核心体系建设方面推进创新,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度贡献性的发展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这不仅仅体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上,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科技、民生、文化等领域的贡献上。职业教育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技能培训服务能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全领域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人成才”,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要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6]。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
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明大德,守公德;
引导学生提升自身品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坚持全面育人
职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类型,更是一种教育公平。从职业教育对象的角度看,提升综合素质是在教育层次间所做的补偿,也是教育对象发展的基本需求。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要聚焦职业核心能力,既要关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更要关注沟通与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7],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学生成功成才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坚持个性化教育
从生源群体看,职业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多类型、多层次特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开展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个性化教育改革。要尽快改变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下定决心打破大规模班型教学这一固有框架,实施小班型、小组式、师徒协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利于集动脑、动手、动口、写作等核心能力于一体的技能形成的教学方法,“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8]的全新教育新形态。
(四)坚持提升质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这一论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职业教育要瞄准学习者对继续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更高质量就业、更高质量成长这三大基本需求,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在宏观管理上,处理好自主权下放与质量监控之间关系,把握质量控制关键点,做好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
下沉改革层次,落地改革举措,统筹做好教师、教材、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改革;
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我们要认真总结这十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经验,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抽丝剥茧,把握改革真谛,去伪存真,守正创新,科学系统地构建全新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体系和建设体系。
(一)以职业为核心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全面育人在不同类型教育、不同层级教育间有着不同的内涵。“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4]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全面育人要围绕职业综合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职业能力教育、技术技能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全面育人的系统化范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统筹把握好这些教育内涵,以职业为核心,构建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核心职业能力、职业技术技能为一体的育人体系,以此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
(二)以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为核心创新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办学要素。这里所说的行业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是指行业企业实质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是技术,即具备熟练技术技能的技术人员和具有技术含量的实质化的职业岗位。从长远来看,判断行业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如何,可以看职业教育所教授的技术在行业内成熟程度、技术人员授课比例与质量、职业岗位提供的针对性,而不是吸引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更不是短期的不稳定的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职业教育不具有经济利益的吸引力,要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不应该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自发行为,而应该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的契约行为。要创新办学体制,国家要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制定相应的法律,以法律形式明确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社会责任与义务,这是职业教育“双主体”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质保障。
(三)以学徒制为核心创新培养模式
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是学徒制。多年来,职业教育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职业院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但仍没有一个确定的基本模式。究其原因在于过去的改革重视改革的形式,忽视了改革的实质目的。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少企业技术人员的直接指导,其培养质量便缺少了基本的保障,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到了去伪存真的时候了,我们要确定一种通用的、标准化的、程序上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学徒制,摒弃那些所谓的“创新培养模式”,确保职业教育质量跳出低水平的徘徊,走向更高层次。学徒制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企业才有开展学徒制的资格,即学徒制企业资格标准;
二是什么样的企业技术人员有带徒弟的资格,即师傅资格标准;
三是学生如何进入学徒制范围,即入场(入学)资格;
四是学徒如何完成学业,即学徒毕业标准。这些资格标准需要国家出台基本的制度加以规范。
(四)以经验积累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
高质量职业教育是完成学生职业基本经验积累的教育。经验的积累需要对应职业的体验。这里的体验是指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在职业岗位上、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或者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体验式学习可以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中获得技术技能积累,也可以在分组学习的研讨、总结和课外活动学习中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的积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经验积累为目标完成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转换,就是要真正实施以小班、分组、学徒等形式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以项目(任务)研究、讨论、操作、报告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以设计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为重点指标的评价形式。要发挥“学分银行”作用,明确学分认可标准,实施弹性学制,让学生在工学交替中完成学业。
(五)以“双师型”为核心建强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资源便是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要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决实施“师德第一标准”。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编制和财力的投入,降低生师比。要改变职业教育教师入职标准,强力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加大对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双师素质”。要实施行业导师制度,明确行业导师职责,落实行业导师政策,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标准、高质量的行业导师队伍。
(六)以终身教育为核心推进教育数字化
高质量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广泛运用的时代,终身教育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智能化、信息化成为终身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职业教育要科学运用人工智能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深化改革创新,选取难理解知识点、难操作技能点,开发应用智能化、数字化资源,系统化地开发“现场+虚拟”的职业教学培训课程包,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升职业教育贡献度,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七)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核心扩大对外开放
高质量对外开放是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为目标,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建设“鲁班工坊”,助力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
举办国际职业技能大赛,开发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