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多彼”想象应用与中学生作文素养提升

时间:2023-10-03 15: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湖北/何道明

想象是人类基于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本能反应。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言:“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所具有的活力和首要功能。”强调想象是一种有外界刺激就能激活的本能,使其内涵远大于写作活动中对其的运用。写作想象运用方式有多种,由“由此及彼”演化而来的“一此一彼”和“一此多彼”是其一,其起点确立、过程演绎、目标呈现等应用紧密关切中学生作文素养提升。

“一此多彼”中的“一此”为大脑已有表象,是人类受外界刺激产生的本能反应,是想象的基础,是创造表象表达的源点。“一此”至少有写作客体和材料两种类型,共同构成写作对象体系。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其写作客体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而写作材料是能够充分展现春之美的具体景象,包括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充满情趣的景物,可见写作客体与材料的不同之处。写作客体为作文主题的主要承载体,而写作材料却是写作客体的具体支撑物。基于此,区分写作者是以写作客体还是以写作材料展开的想象,是确立“一此”的逻辑出发点。

依写作客体为“一此”展开的“多彼”想象能衬托出文章的主题意境。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其主题意蕴是通过书写作者童年时代在家中百草园天性释放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求学枯燥乏味的情状,揭露儿童健康成长天性需求与封建私塾教育体制要求的尖锐矛盾,强烈表达儿童健康成长的合理诉求。其创作客体是“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而其写作材料非常丰富。文中在呈现“百草园的乐趣”这一客体时,作者大脑已有的表象便形象直观呈现为“乐趣”情境,由此围绕百草园的“乐”展开了想象“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种种景象组成了“百草园之乐”,使“百草园之乐”更“乐”。很明显此段“一此”即为“百草园的乐趣”,而“多彼”为后面作者想起的种种。

依写作材料为“一此”展开的“多彼”想象,予人以深邃的哲理启示。以秦牧的《榕树的美髯》片段为例:“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该片段想象的起点“一此”乃是榕树,想象表达却为“多彼”的组合,该组合内镶嵌着“一此一彼”内部对应,松树、芭蕉、修竹、槐树分别对应志士、美人、隐者和将军,更衬托出榕树这个“一此”。由榕树想起松树、芭蕉、修竹、槐树,“一此多彼”显而易见。

“一此”除了从写作客体和写作材料中找寻外,还可以从作品中的起笔事物中去发现,成为想象表达的开端。以顾城的《一代人》为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由黑夜之黑到眼睛之黑再到光明,由此及彼,且“一此多彼”。可见,“一此”已有表象的确立基础主要为写作客体、写作材料,还包括起笔事物等其他对象,在文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无“一此”便没有“多彼”,更没有想象。可见,中学生在明确作文表达对象、作文使用的材料和能应用到作文中的事物,并能准确表达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认知、感悟和表达主客观世界之目的。

想象力是人类的本能,是一切艺术产生的根源。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强调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此论对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实践应用提出更高期望,“一此多彼”想象就为实现更高更美的艺术化表达提供了可能。作为想象的一种方式,“一此多彼”想象过程契合想象表达的本质要求,含有自觉的表象深化、分化、变异和联想四个步骤。

自觉表象深化是写作者对大脑已有表象进行自觉的记忆和存储的过程,可把握表象的本质特征,可区别开艺术创作中的想象与生活中的想象。究其原因在于:“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去引导它,而让它像溢出杯里的水一样,流到哪儿算到哪儿,漫不经心地失落了其中的创造性,没有进行深层开发,这种想象就不是艺术家的想象。” 这正是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想象,是“一此多彼”想象强调的逻辑出发点。自觉表象分化是将大脑已有表象进行分割,形成更细微的表象,这是“一此多彼”想象过程完成的关键所在,因为“一此多彼”想象所需要的创造表象是多个,自然需要的基础表象最好由量变到质变。自我表象变异就是分割后的多个已有表象,是经过相互作用优胜劣汰后的表象,这种表象必然发生质变。而自觉表象联想,自然就产生了新表象,想象过程宣告结束。例如,由月亮想到月宫,“一此多彼”想象逻辑表达要求还会使人们想到“嫦娥、桂树、吴罡、玉兔。”这是生活中的简单联想,是人们早已从传说记忆中复苏的形象,不是艺术创作需要的形象。按照艺术产生规律和“一此多彼”想象逻辑表达规则,由月亮想到月宫,想到嫦娥、桂树、吴罡、玉兔,还应想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等,方能展现艺术创作想象的完美过程。

其实,“一此多彼”想象四个步骤可统称为人类艺术创造想象之新表象生成过程的生动演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机能之一,要求包括写作者在内的艺术创作者们打破惯常心理限制和惯用创作行为,基于一点,深掘一面,把头脑中的表象,加工改造,乃至创造出新形象。以王鼎钧的《最后一首诗》写长江语句为例,“月光下,前浪后浪,使劲地搓洗,洗月洗树,洗三分之一的中国”。由月光到江水再到国家疆域,充分展现想象魅力,使文章充满哲理色彩。此类想象属于艺术化的审美想象,其表达可能不合逻辑甚至出现语法疏漏,但是这些想象过程精彩地展现出写作者观察、思维等综合能力。中学生通过应用深化、分化、变异和联想等递进式想象,完成文本主体结构布局,可有效呈现其文本结构思维,使写作表达言之有序。

精神产品的创作活动是写作的本质。作文的多维意向和厚重的意蕴展现均离不开想象,这是作文本质所在。想象目标在于创造表象的“多彼”呈现。爱因斯坦认为:“知识的有限性和想象的无限性,使得拥有想象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实现科学研究,促进知识进化,推动社会进步。”黑格尔更是鲜明地指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毫无争议,艺术想象活动就得遵从艺术想象活动的规则。以“一此”为逻辑起点的“多彼”想象表达,就是“创造表象”的表达,这种表达可以通过形似、相关、意同、对比、延伸等技巧,以呈现想象目标和实现想象价值。

形似想象表达是由某一形象片断的外形,想象到另外多个与之相似的形象片断的表达。如,我国当代作家鲍尔吉·原野《雅歌六章》中有一片段以公鸡的“形”为“一此”,想象到“王侯之相”“京剧演员之步态”及“慎独”这一为人处世之准则等“多彼”表象。再如,我国现代作家丰子恺的《白鹅》中有一片段以鹅头之形及其意蕴为“一此”,想象到麒麟、骆驼等几十种动物的头及其意蕴等 “多彼”表象。上述两例足以展示“多彼”创造形象逻辑表达规则在于:以“形似”为纽带,将“此”与“彼”,亦即“已有表象”与“创造表象”无缝对接,充分展现出想象表达的艺术魅力。

相关想象表达是指两个形象片断在内容或形态上有某种关联,由此发生想象的表达。例如,我国当代作家刘亮程的《与虫共眠》片段,以作者在大地上躺着的睡觉、思考形态想象到其身体上的虫子勤劳、快乐、生命简单、无私等多种形态,成功展示了“多彼”创造表象所蕴含的生命情趣和哲学邃思。

意同想象表达,即由某一形象片断的内在涵义想象到涵义相同的多个形象片断的表达。例如,顾城的《弧线》由“弧线”为 “一此”,展开“疾风转向的鸟儿”“弯腰拾币的少年”“葡萄藤的触丝”“海浪的背脊”等“多彼”表达。诗人把表面看来难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表达,营造了高超的意境。这恰如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所言:“真正的诗人事实上是一位第二造物主,一位在天帝之下的普罗米修斯。就像天帝那位至上的艺术家或造型的普遍的自然一样,他造成一个整体,本身融贯一致而且比例合度,其中各组成部分都处在适当的从属地位……”将本质意同的多种创造表象完美表达为一体,浑然天成。

对比想象表达,即调动在形态或内容上相异的形象片断进行对比、扩展的表达,“一此”与“多彼”之间是相异关系,有可比之处,其中不乏相反和相对的比较。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以豆和豆秸的关系比较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比喻长兄逼迫幼弟,贴切感人。这是“一此一彼”创造表象表达。再如,《都江堰》一文中,作者以长城为起点,想到“苦难民族”“野山荒漠”“生存星球”“人类意志力”等多种表象,内含“先扬后比”技巧。纵观《都江堰》全篇不难发现:“作者首先从时间上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对比,其次从长城和都江堰的规模上进行对比,再次从功能作用看,长城的功能已经废掉,而都江堰还在为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进行对比,最后从长城和都江堰的价值出发,都江堰毫不炫耀,为人们世世代代造福,而长城因为长久的风吹雨打,失去了原貌,失去了自身的原有价值。”其中“此”“彼”对比的结果优劣长短,高下立判,彰显出余秋雨先生高超的对比想象表达技巧。

延伸表象表达,是根据表达对象发展趋势,推测出将来情状的表达。例如,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尤里·邦达列夫的《遗孀》一文,以遗孀现场倍受冷落“惆怅而去”为“一此”,而后延伸的“遗孀悲凉心境”“冰冷住所”“空荡荡书房沙发”等“凄惨情景”表达为“多彼”。此种表达,“一此”不再是独立静态的人物事物,而是人为附加了行为表情心理的人物事物,“多彼”创造表象的表达自然亦附加相关修饰或情状,使之表达逻辑更为合理。

通过应用上述想象表达技巧,“多彼”创造表象表达丰富而精彩,逻辑清晰而严密,可检验中学生作文言语文采、结构布局、哲思追求、韵味冶炼和意境营造,是提升中学生作文技巧素养的有效法宝。

总之,“一此多彼”想象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拓展学生自由、个性的创意表达空间,有利于中学生写作对象理性认知、文本结构思维呈现、作文技巧有效应用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百草园表象客体学校里的“百草园”小主人报(2022年3期)2022-03-11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颂雅风·艺术月刊(2019年11期)2019-03-15透过表象看公式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7年1期)2017-01-20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6期)2016-11-07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11期)2016-02-28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21期)2015-12-25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语文知识(2015年12期)2015-02-28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5期)2015-02-26

推荐访问:素养 想象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