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低碳意识培育路径探究

时间:2023-10-03 15: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汪金英,赵建华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22年1月24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体现着中国作为国际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项复杂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各层级的力量共同奋斗。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把握“双碳战略”目标,内化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培育,形成身体力行的低碳意识,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低碳意识培育应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本遵循,主要涉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责任感的培养、实践力的锻炼等方面内容。低碳意识的培育离不开系统化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低碳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包含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责任意识、绿色消费经济意识和知行合一实践意识。

(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依存关系,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丰厚成果时,也要警惕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大自然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加强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低碳意识培育的重要内容。时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避免的规律,并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的活动不能只是一味的占有和剥夺。要把不破坏人类与大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完整性作为大前提,要摒弃以人类为中心、人类优先的狭隘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从而使大学生不要为了自身发展而破坏自然,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自然环境。

(二)生态文明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来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养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伴随着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意识提升不断延续丰富,促进与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解、和谐与共生[3]。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并非浅层次认识到个人对生态文明负有责任,更重要的是深层次认识到人与自然“天然”平等,时刻秉持以生态为中心的理念,而并非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缺乏生态责任意识的大学生,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4]。大学生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并非先天而来,必须通过后天系统的低碳意识培育引导逐步形成,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责任意识要求大学生自觉主动遵守生态道德伦理规范,不触犯任何生态文明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义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绿色消费经济意识

绿色消费是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良好生态环境期盼的消费方式,而低碳、环保、节能、循环的绿色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和认可[5]。绿色消费经济意识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理念,转而贯彻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的理念。绿色消费经济意识是倡导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意识,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经济意识和精神层面的经济意识。物质层面的经济意识主要指使用无公害、有益环保的物品,而精神层面的经济意识则注重自我精神世界的满足,使用自然、低碳的精神产品来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避免陷入西方消费主义的陷阱。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经济意识,不仅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消费观念,更要注重对消费观念的践行。

(四)知行合一实践意识

知行合一实践意识要求大学生不仅要知晓低碳意识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在生活中参与低碳实践,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大体而言,知行合一实践意识包括浅层实践意识和深层实践意识两个方面。浅层实践意识具有偶然性和盲目性,如遵守政策规定参与低碳实践等。深层实践意识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如生活中主动践行绿色消费等。培育大学生低碳意识,要培养大学生从浅层实践意识到深层实践意识的转变,将低碳实践贯穿始终。知行合一实践意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最大特点便是实践性,需要大学生自主体验、探索实践、亲身感悟,才能将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大学生参与低碳实践,身临其境感受与低碳实践相关的人、事和物,使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受到感染,行为受到影响,实现“载体育人”。

低碳意识来源于人与大自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自身行为准则。作为一种新时代先进的思想意识,在伴随人类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从而促使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友好相处。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在国家战略角度、生态文明教育角度、大学生个人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低碳意识培育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应然之义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低碳意识,在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方能付诸低碳行为。培育大学生低碳意识,引导大学生参与低碳实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在低碳意识驱动下,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开展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创造出大量绿色低碳创新成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育低碳意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养,增强我国生态软实力,有利于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共同愿景转化为全体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校园内形成绿色生活和低碳生活的绿色文化,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

(二)大学生低碳意识培育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就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教育形态,它要求施加教育的一方和受教育的一方在追求教育收益和效用最大化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相对平衡[6]。低碳意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与时代紧密结合当中最为先进的一部分。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责任意识,绿色消费经济意识、知行合一实践意识,并通过低碳意识引导,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如此是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完善。对学生进行低碳意识培育,培养学生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自主自发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做到知情意行相结合,从而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三)大学生低碳意识培育是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途径

******强调:“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7]”生活理念决定了生活方式,而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需要先进的低碳意识作为引导。低碳意识是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型生活理念。绿色生活方式能够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同时避免无效的攀比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环保的生活方式能够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学生以环保生活方式为准则,自觉主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从而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大学生养成简约适度的生活习惯,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后的消费过程中做到绿色消费、适度消费。通过低碳意识培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简约适度,绿色环保”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值得提倡并在生活中践行。反之,“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是错误的生活方式,要坚决抵制摒弃。

新时代,面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伟大重任,高标准、高质量地培育好大学生低碳意识,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的必要举措。

(一)加强低碳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建设

******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8]”将低碳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是将低碳教育学习内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推动低碳教育内容融入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教材是低碳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将低碳教育内容融入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能够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将低碳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思政教学全过程。一方面,将低碳教育内容融入教材体系。低碳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根据各门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来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既要将低碳教育内容合理融入各科思政教材,又要使其精髓与实质系统而又全面贯穿到教材中,为日后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要以低碳知识内容为纲,以思政课内容为目,形成逻辑严谨、内容完善、层次分明的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将低碳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结合实践与认识发展及其规律章节,深化大学生对参与低碳实践重要性的认知,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实践意识;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结合***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章节,深化大学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大学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责任意识;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结合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章节,深化大学生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认识,从而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经济意识。

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把思政教材中低碳教育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为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搭建桥梁。低碳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就是要积极丰富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推动低碳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一方面,创设低碳教育网络平台。低碳教育借助现代化网络平台,将枯燥的思政课生动形象又富有启迪意义地展示出来,可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高校应开发本土低碳教育文化资源,搭建低碳教育资源网络学**台,进行资源共享,提倡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学习低碳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应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齐头并进。“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知识教学过程中,同时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统一”的全员育人目标[9]。高校要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学、工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低碳教育相关知识。例如,在对林学相关专业大学生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林学相关研究对生态环境系统改善所起的帮助,在对本学科专业学习的同时,加深对低碳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二)注重校园低碳文化建设

培育大学生低碳意识,离不开良好的校园低碳文化。良好的校园低碳文化能够为培育过程提供优质的环境基础,具有价值引导、规范行为等功能,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有效利用高校低碳教育文化元素。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良好校园文化支撑,高校应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提升低碳教育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让低碳教育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沉浸于优美校园环境中,将低碳教育融入学生的灵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在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规划里、在学生宿舍和食堂以及图书馆建设中别出心裁地融入低碳教育元素,从而实现审美、实用功能和教育功能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大低碳教育宣传,邀请低碳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弘扬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深化学生对低碳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将低碳元素融入到校史校训中,对校史校训进行富含低碳元素的“再解读”,在新生班会上深入讲解校史校训,培养大学生对校园低碳文化的情感认同。

开展主题教育,营造低碳文化氛围。学生参加低碳教育相关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加深“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方面,应开展“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主题教育。高校在低碳意识培育理念指导下,采用角色互换、沉浸体验等方式,广泛开展低碳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打造出既具有实效性又具有创新性的一流志愿服务团队。另一方面,开展低碳技能主题教育。不仅要鼓励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绿色低碳实践中,也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能培训体系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思想的宣讲、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的科普,以此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理论素养。同时,加强高新技术探索实践,开发“低碳技能培训平台”“低碳云实训”等APP或微信小程序,引导大学生通过数字化手段以及科学高效率计算方法参与其中,使低碳技能专业化、科学化,在保护环境、举报污染环境行为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丰富社会低碳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锤炼自身坚韧品格,学习傍身技能服务于社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实践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丰富社会低碳实践模式是提升大学生低碳意识培育的必然选择。

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低碳实践。顺利且有效开展低碳教育,关键在于整合社会低碳教育资源,为低碳教育服务。一方面,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公园等社会公共设施开展低碳实践。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公园等地本身就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我国居民文化素养的任务。通过上述公共设施开展相关的低碳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其沉浸在低碳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认可低碳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探索创新创业低碳实践模式。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能源、经济、环境、科技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中,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推动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资源[10]。将创新创业与低碳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入社会开展创新创业低碳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以此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应加大激励政策,对开展创新创业低碳实践的大学生予以资金补贴以及减税免税政策,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低碳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

助推校企合作,培养低碳人才。一方面,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高新技术企业与生态农场具有丰富的低碳教育资源,高校与上述企业部门合作商讨互利互惠的模式,引领学生开展短期的参观学习交流,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可持续”利用的工艺流程。高校联合企业打造“绿色低碳人才”孵化基地,为国家实现“双碳战略”培养具有高水平高层次“绿色素养”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产教研深度融合激励机制。政府在修订产教研企业减税免税政策时,应重点制定产教研融合激励政策,引导产教研企业开发低碳相关绿色科技产品,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顺利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产教研企业与高校探索“多劳多得”分配模式,加大力度推进深入合作,培育低碳人才。

(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自我低碳教育能力的高低是判断高校低碳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一项重要标准。新时代,高校应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支持与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低碳教育。

加强低碳理念学习,使低碳意识内化为自觉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低碳意识内化于心,必须加强低碳理念学习。一方面,通过传统方式加强低碳理念学习。如通过课堂教育等方式来加深低碳理念学习,不仅学习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阅读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书籍,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加深生态文明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使低碳理念内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趣味性强、互动频率高等优势深受新时代大学生喜爱。大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学习低碳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沉浸式虚拟体验的方式,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手段身临其境感知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危害,丰富低碳理念学习内容,由此加深对低碳教育重要意义的认知。

养成绿色生活方式,使低碳意识外化为主动性。强化自我低碳教育能力,需要将低碳意识落到实处。大学生应以绿色生活方式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加深对低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大学生应培养绿色行为习惯。养成绿色行为习惯,应从生活小事做起,拒绝使用过度包装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做到不浪费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同时,使用共享电车、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也有益于大学生养成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培养绿色消费方式。大学生转变消费理念,摒弃以往的过度消费理念以及无效的攀比,强化绿色消费,在接受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后,及时反思自我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发自内心认识到不良消费习惯带来的危害,从而培养绿色理念,践行绿色消费方式。

猜你喜欢培育文明消费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国内消费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11期)2021-02-16新的一年,准备消费!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40年消费流变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新消费ABC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推荐访问:新时代 探究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