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绘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时间:2023-10-03 16:35:06 来源:网友投稿

汤世梅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是审美教育重要的载体,表达性绘画是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目标紧密契合,就学生的个人成长来看,其所具备的疗愈价值也让学生获得了和时代特征一致的成长环境。

(一) 概念

表达性绘画是源于心理学和视觉学的一种绘画方式。它采用娱乐性、创造性、隐喻性的方式去表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得以外显,并在外显的过程中完成能力的培养。[1]表达性绘画作为表达性艺术治疗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的心理治疗、教育培养中被广泛地运用,涂鸦、续笔画、画人测验(D-A-P)、动态“房-树-人” 测验(K-H-T-P)、家庭动态画(K-F-D)、学校动态画等均是其表现形式。

(二) 特点

1.安全性。表达性绘画是人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表现。这些情感并不都是积极、阳光、正向的,但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基本需求的体现,所以能够得到包容,这给予了绘画者相对安全自由的空间。

2.凝固性。情绪情感总是稍纵即逝的,但是绘画可以将其固定下来,当绘画完成后,就成为一个客观存在体,使得创作者和欣赏者实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3.具象性。与其他绘画方式不同,表达性绘画更关注的是个人的内在体验,而不会特别强调绘画作品的完形。这是因为表达性绘画是用线条、色彩、结构等要素表达了人格、潜意识等抽象的内容。

4.整合性。创作者一边创作一边整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这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可以让创作者对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到自己情绪情感的来源,从而更好地完成情感和知觉的分化。

总而言之,表达性绘画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抚慰、治疗、完善等方面,这对于感觉统合神经系统高速发展的初中生来说尤为适用。[2]

(一) 学生学习现状

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效果首先取决于其身心的客观性状。初中生介于儿童期和成人期之间,其生理上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育期,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敏感且消极的身体意向,而在心理上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独立性,希望坚守自己的权利,这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在情绪上的波动。再加上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升高等客观因素,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于迷茫、未知的状态中,情绪波动强度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表现出极端的情绪状态,渴望通过被认同获得情绪上的抚慰。基于这样的现实,美术成为他们最快捷的抒发内心世界的载体。美术不像其他艺体类学科需要较多的工具辅助,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作画和语言一样,具有本能性的特征,能够具象地固定住抽象的内容,这一点从世界各地大量的岩画就可以说明。所以就学生学习美术的现状来看,他们对这一学科是有着积极而热烈的情感的。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无形中完成的情感构建与心理功能的激活,使得美术学科本身就有较好的教学基础。

(二) 教师教学现状

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在学生心理调适上的重要作用是有着正确的认识的。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明确美术学科的视觉属性,对美术学科以视觉为媒介调适学生情感情绪的机制是有着专业性的理解的。但是,美术在进入中考考核体系后,虽然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教师要在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承担应试教育的内容,导致学生不能通过美术学科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教师为此也会做一些内容上的调整,基于教材的知识点讲授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但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增加的内容也只能流于表面,并不能和学生真实的需求在更多层面上贴合。可见,美术教师对学科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因为美术属于“副科”,在教学工具的配备上,也会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等外在因素存有较大的差距。如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会有独立的美术教师,各类教学工具也比较齐全,学生可以在良的环境中学习美术,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学校),不仅教学工具难以配全,课时量都不能按照课标的要求开足。美术教师兼任的情况也比较多见,这样就从师资保障上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其教学现状呈现出两极态势。

(一) 依据课标制定明确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分析让我们必须正视美术学习需求和美术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统一要以课标作为宏观的框架,结合师生实际情况去制定教学目标,从而把宏观和微观上的美术教育功能统一起来。[3]一般来说,教学目标是以三维的方式呈现的。考虑到表达性绘画对学生真情实感更加尊重的事实,可以将教学目标至少设定为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基于美术学科本体价值的知识技能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修养。这是课标中明确规定的内容;第二个层面,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课堂的互动中,能够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在欣赏他人的美术作品时,有审美上的长进与情感上的共鸣;第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积极开展美术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生命的把握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第四个层面,环境目标,在学情分析后,教师利用情感链接为学生创造可以充分表达各类情绪的安全包容的课堂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不断与美术学科发生链接,且链接会持续走向深入,这对他们看待外部世界,内化个人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4]总而言之,运用表达性绘画要全面考虑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位置和价值,更加明确学生学习美术的真正目的,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强化美术学科在学生心中的正向情感。

(二) 依托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的设计根据新课标划分出了四个板块: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述评” “综合·探索”。这四个板块分布在不同的单元中,各自承担了美术教育中不同的培养目标。如“造型·表现” 着重于培养学生自由表现、大胆创造、情感外化的能力,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色彩、形状、空间、明暗等造型元素,将其按照对称、均衡、对比等各类组织原理组合在一起,完成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不仅是对造型表现能力的锻造,也是对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应用” 板块中,会更进一步强调创意的作用。学生或利用美术工具,或就地取材去完成美术设计和制作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表达不仅要和美术课程取得联系,还要注意美术和周边环境的链接,用美术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看法,是在这个板块中得到强化的。“欣赏·述评” 中,学生要大量地感受、欣赏美术作品,用已经获得共同审美标准认可的作品去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如教材中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就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培养相关能力。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表达了人类的审美共性,且在文化象征意义上也具有普遍性,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容易获得共鸣,这种共鸣又和表达性绘画注重真情实感的特征相贴合,自然而然就会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发挥积极作用。“综合·探索” 是美术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对情感进行外化的表现。学生为了表达内心丰富的感受,会主动调动自己的各类经验,借助各种外部载体,教师也可以充分观察学生的情感诉求,为学生甄选出更适合的内容,采用更合理的方式完成教学。因此,表达性绘画虽然以学生的内心世界作为第一准则,但是教师提供的具象化内容能够让教学展开得更为扎实。

(三) 以生为本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表达性绘画作为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以各类教学手段作为落实的路径。[5]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首先要考量的是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拥有的自主权。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活跃学生的思维,重学生的喜好,以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去觉察自己内心对美术表达的需求,尔后选择合适的美术元素表达个人的情绪与情感,充分展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感受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例如,教学七年级“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校园生活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有哪些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这些都必须以学生的所感所思为依据,教师不能直接给予学生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任何情感,即使是不喜欢校园生活的感受,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予以表达。其次,美术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当下的环境是吻合的。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其对所学的内容的探究,让学生能够沉浸于学习的情绪中,完成艺术的表达。教师要适时运用直观演示的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堂乃至社会环境下真实有效地获取新知、表达情绪。例如,写生学习中,学生对线条曲直的选择、对色彩明暗的运用,一方面表现的是他们的美术能力,另一方面也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所观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向学生明确传递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实现的目标,学生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进入学习中。学生是有准备地投入教学活动中的,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能体察自己的情绪,再通过思考将其表达出来。这种以个人的能动性去配合学习内容的做法,让表达性绘画对知识技能的梳理、情绪情感的外放更加有条理。

(四) 基于心理发展开展有效评价

人的内心感受是瞬息万变的,当我们选择表达性绘画完成美术学习时,凝固的只是学生一瞬间的感受,很有可能学生在完成美术作品后,感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教学评价也要主动适应情绪情感变化的特点,在课程的实施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充分观察,每一节课、每一个主题单元,从首次表达到终结表达,其中发生了哪些情绪上的变化、技能上的变化,教师都要尽可能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这就使得教师的评价形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所得到的结果会更加客观。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安排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例如,情感浓烈但是技术不足,就需要在造型表现上做系统的知识讲解。情绪变化过快,但是表现形式单一,则要在综合探索板块中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这些教学内容的调整强化了教学评价的效果,教学评价又进一步统整了教学内容,使得每一堂美术课都是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起“前行” 的,这样一来,学生在获得教师评价的过程中,也让其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回应,表达性绘画的特征自始至终站在了本位,起到了稳定学生学习性态的作用。

综上可见,表达性绘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更深层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将个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教师在运用表达性绘画进行教学时,除了构建科学合理的三维目标,还要为学生创设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安全、愉悦地表达和梳理情绪,使美术学科的价值和学生道德本体需要得到统一。同时,教师须注意教学评价对学生美术学习的深远影响,借由表达性绘画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平台,在达到美术课标要求的同时,更进一步强化美术学习对学生成长的价值,让表达性绘画真正推广和普惠艺术教学。

猜你喜欢绘画美术情绪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12期)2020-01-04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4期)2019-05-14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3期)2019-04-04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2期)2018-02-26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6期)2018-02-14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5期)2018-02-14情绪认同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欢乐绘画秀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欢乐绘画秀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欢乐绘画秀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推荐访问:绘画 表达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