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盈盈,姚亚博,丁相竹,李天浩,伍宏立,黄 莺△
(1.杭州市临平区中医院,杭州 311103;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2;
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99)
“痈疽原是火毒生”一语出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脱胎于《黄帝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后代医家治疗痈疽疮疡多从火毒立论,笔者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基于相火理论重新阐释,归纳总结如下。
相火理论作为朱丹溪学术思想的精华之处,主要包括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及“相火论”两大部分。通常认为相火分为“生理之相火”和“病理之相火”两类。肾藏真阴且寓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生理之相火来源于肾间命门,称为命门之火即肾阳,与之对应的肾阴即为命门之水。命门之火主要位于下焦肝肾两脏,有温养脏腑、司生殖的功能,与君火相配合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以及精神活动。即《格致余论·相火论》中“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1]。相火之动贵在有度有节。相火之常,守位禀命,裨补造化;
相火之妄,煎熬真阴,扰动精室[2]。朱丹溪指出相火之妄与“人欲”关系密切,“人欲”是导致相火妄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欲望,如果对“人欲”不加节制,病理上就体现为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则导致病理相火,而病理之相火,是由于阴虚阳亢或下焦实热,妄动越位而上,与君火互相影响而产生的病理表现[3]。
“痈疽原是火毒生”首载于《外科正宗》,云“盖谓静则生水,动则生火;
又水能生万物,火能克万物,故百病由火而生”[4]。《外科秘录·疮疡火毒论》中又云:“疮疡之证,皆火毒症也”[5]。众多医者认为六淫邪毒均能直接或间接侵袭人体,发生各种外科疾病,其中以火热毒邪为主。疾病初期或许六淫邪毒可以保持各自的致病特点,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后期阶段,因荣卫缺乏,气血凝聚,经络阻隔,郁而化热化火。基于此,多数医家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外科疮疡疾患。
黄莺教授在临床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病人使用清热法未获良效。病人虽也表现为一派热象,但多伴有眼部干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阴虚征象。吾师认为现代人多喜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且多日夜颠倒作息紊乱、或因工作学业忙碌情志不舒等原因导致相火妄动而伤阴。而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也总结到,“大风大雾,虹霓飞电,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饱劳倦,谋虑勤动”[1]2。《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云:“眷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眷彼昧者,徇情纵欲,惟恐不及,济以燥毒”[1]1,论述了由于耽于口腹之欲、色欲等欲望而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同时认为情志因素也是“相火妄动”重要诱因之一,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直言:“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1]2,当情志失常不能自控,厥阳之火则生,相火随之妄动。传统医学认为欲望属火,欲望之火盛,进而反侮于水,必定伤阴。
《圣济总录》提出,痈疽的发病机理为“因虚而作”“邪入肌虚”。曾玲等[6]认为成年女性痤疮的发病之本根本在于“肾阴阳天癸平衡失调,相火妄动”。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因其生殖发育特点,自身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成年女性每多忧思忿怒,郁结伤肝,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灼伤阴液,肝肾同源,久则病及肾阴[7];或妇女由于经、产、房劳等损伤,而见肝肾阴虚,且经行之际,阴精更亏[8]。如果肝肾阴血不足,不能制约相火,就会造成相火过亢。王辉武[9]在治疗痤疮时认为,相火与性激素有关,相火过亢相似于性激素水平偏高,与青春期性激素分泌旺盛相吻合。相火过亢,导致皮脂腺功能亢进,成为痤疮发病的内因。又红斑狼疮以女性患者为多见,好发于青春期及妊娠期妇女,而女子以阴血为本,多种生理活动,如月经、妊娠、哺乳等,均可伤及阴分,且患病之后又长期服用激素等燥热伤阴之品,加重其真阴的损伤。君火不明,相火不藏,臣凌君上而生邪热,故发热、口舌生疮、面红发斑等[10]。故黄莺认为,“火”不仅包括火热毒邪之实火,也包括阴虚阳亢所致相火过亢,二者均能致病。虚实之火炽盛而聚,则成毒。
因而治疗当以滋阴潜阳,平抑相火为治疗原则。阴精的损耗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虽以损伤肾中之阴为主,但五脏皆可致阴虚,非独肾也,是因肾阴为人身阴液之本。五脏之阴伤,久而必祸及于肾,而肾阴亏损,五脏之阴皆亏,故《灵枢·本神》曰:“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11]。五脏之阴藏于肾,因此我们首先以补肾阴为主,在滋养肾阴之时应当兼顾他脏之阴。《景岳全书》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黄莺临床处方时往往少佐温阳之药,使“阴得阳助,泉源不竭”[12]。肾水也需要阳气少火的升腾才可上济克制心火[13]。
3.1 滋阴药对
3.1.1 补益肝肾 二至丸首载于明代医家吴旻辑的《扶寿精方》,由女贞子、墨旱莲两味中药组成。旱莲草入肝肾、胃、大肠、小肠五经,补阴养血;
具有乌须发、固齿的作用。女贞子味苦、甘、酸,不寒不热,性平,能滋肾退热、明目乌发。二者相配,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3.1.2 益气养阴 二黄二子(黄芪、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黄芪偏补脾肺之气,女贞子、枸杞子偏补肝肾之阴,生地黄味甘、微苦而寒,具有滋肾阴,凉血散血之功效。四药合用有益气养阴,补益气血之妙用。
3.1.3 交通心肾 黄连、阿胶可交心肾,肾水亏于下而心阳不能养之,久之则肾精日耗,相火渐衰。明代周干在《慎斋遗书》中云:“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六味丸丹皮、茯苓,所以宁心也;地黄、山药,所以实肾也。乃交心肾之法也”[14]。所以肾水不足时可清心火,以免暗耗肾精[15]。《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可宁心火、滋肾阴。
3.1.4 金水相生 南沙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源于孙思邈《千金方》中生脉饮,由于人参偏温,黄莺在临床使用中将人参易为南沙参,以养气阴,清肺热。麦冬甘凉濡润,既能养肺阴生津,又能清心除烦;
五味子酸甘化阴。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金与水是母子关系,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依赖与相互滋养,形成“金水相生”。此三味相合,金水相生,肺肾阴阳互滋:水之母为金,肺阴盛,则下输于肾,肾阴充盈。
3.2 清火药对
3.2.1 透邪外出 青蒿、鳖甲常相伍而用;
鳖甲养阴,兼能入络搜邪,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16],如吴瑭[17]自释:“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由鳖甲领之入也;
鳖甲不能独出阴分,由青蒿领之出也”。养阴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共成滋阴清热,透邪外出之功。
3.2.2 引火归元 知母与黄柏,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神农本草经》:“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18]。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骨蒸潮热、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证。黄柏苦寒,归肾膀胱经。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及解毒疗疮之功。主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等病证。《本草纲目》:“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故洁古,东垣,丹溪皆以为滋阴降火要药,上古所未言也”[19]。因此知母、黄柏同用,滋阴清热除湿之力倍增。知母滋阴以治虚火发生之本,黄柏泻热以治上炎虚火产生之标,标本同治,起滋阴潜阳、引火归元之用。
3.2.3 引而竭之 “小便降火极速”,给火邪以出路。黄师认为山栀子仁、木通皆为从小便降火之佳品,“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泻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20]。
3.3 选方用药
三黄固本汤是黄莺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钟以泽教授的“三黄增免汤”基础上加减而成。黄芪、黄精、生地黄为君药,益气养阴补血。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三者协同黄精补益肾阴。当归协同生地黄补血,所谓“精血同源”,且当归气辛,可行血,补而不滞,防诸多滋阴补血之品过于滋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此方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而方用菟丝子一味阳药,有补益肾阳之功,此乃“善补阴者,必于阳中中求阳,则阳阴得阳升而泉涌不竭”。在药性上,方中有诸多性温之品,故而加用桑椹子、女贞子,其性寒凉,味甘,可清虚热,让本方药性趋平,共奏益气养阴解毒之效[21]。五脏之阴藏于肾,余四脏阴虚日久终将及肾阴。黄莺在临床治疗上常以三黄固本汤为基础方滋补肾阴,然后随症进行加减,如症见“心中烦,或悸”“不得卧”,表现为失眠、烦热、出血,脉细数,舌红等心肾不交症状,加入黄连、阿胶滋肾水、清心火,使阴阳得以交通循环;
而若以神疲乏力,自汗气短、咽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细数为表现者,当加以南沙参、麦冬、五味子等药物敛肺益气养阴。
扶正与驱邪应同时兼顾,滋补阴血并辅以清火之药,驱邪外出。黄师临床常用三法给予上炎病理之火以出路,一以青蒿鳖甲引邪外出;
二以栀子、木通等通利之品因势利导,逐邪外出;
三以知母、黄柏滋阴潜阳之法使上炎之火回归命门。
陈某,女,35岁,主诉:面部丘疱疹10+年。自诉其面部痤疮10年多,无明显诱因开始发作,出现面中部固定性红斑,周期性加重,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疱疹。月经期前后症状加重。患者诉平素情绪急躁,胃纳欠佳,易腹痛腹胀,眠浅、易醒。现症见:下颌处见红斑基底上的丘疱疹,有白色脓头,偶有瘙痒,鼻翼旁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伴腰膝酸软、心烦易怒、眼部干涩;
偶有晨起牙龈出血。经期乳胀,经色暗红,舌质偏红,苔薄少,脉细弦。辨病:玫瑰痤疮;
辨证:阴虚血燥证。处方:三黄固本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黄芪30 g,黄精20 g,生地15 g,女贞子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当归20 g,桑葚20 g,枳实15 g,槟榔10 g,大枣10 g,白术30 g,紫苏梗10 g,丹参20 g,淡竹叶10 g,合欢皮10 g,免煎中药,共4剂,一日半一剂,一天两次,一次一格,饭后半小时温服。嘱忌辛辣肥甘厚味。7日后二诊,诉少许新发,原发皮损好转,睡眠较前好转,纳可。予药:黄芪30 g,生地15 g,女贞子15 g,枸杞子15 g,知母10 g,黄柏15 g,白术20 g,南沙参30 g,茯苓30 g,青蒿10 g,鳖甲粉10 g。服用方法同前。两周后复诊,患者面部红斑丘疹基本消失,仅遗留少许暗红色色素沉着。嘱患者续服前方1周。
按语:本案患者素体阴虚,经行之际,阴精亏损;
复因情绪不宁,肝郁化火,更灼阴血,肝肾阴血不足,不能制约相火,相火过亢。方选三黄固本汤益气养阴解毒,同时患者平素胃纳不佳,脾胃虚弱,遂予枳实消痞汤加减消痞除满、健脾和胃。脾气得运,气血得以化生。相火上炎扰神,患者睡眠不佳,予淡竹叶泻火除烦,合欢皮解郁宁心。二诊患者精血得补,相火得降,遂减黄精、桑葚、当归、菟丝子,而加知母、黄柏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元;
青蒿鳖甲滋阴清热,透邪外出。配合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顾护胃气,共奏益气养阴托毒之功。全方以滋养阴血,制约相火为中心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