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昆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此,如何进行高校思政课创新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认为将教育戏剧的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合力与针对性,对于大学思政课创新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戏剧的内涵与特点
1.教育戏剧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
追根溯源,从思想来看,教育戏剧理念最早源于18世纪卢梭提出的在实践戏剧中学习的思想;
从实践来看,1896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办杜威学校,较早地将教育与戏剧结合,旨在通过从儿童固有生活经验出发的戏剧游戏,实现儿童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充分发展。而作为一个特有概念,教育戏剧的明确提出肇始于20世纪初的欧美,1911年英国教师哈里特.琼森出版《戏剧方法之教学》并在教室内以戏剧活动开展教学。随后,美国戏剧教育家温尼弗瑞德·瓦尔德根提出创作性戏剧教学方法的概念。二战后,教育戏剧开始在欧美学校教育中运用并逐步走向成熟。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戏剧实践在欧美全面推广,如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均设置了教育戏剧课程。
受欧美国家的启发,我国最早推广教育戏剧的是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代表人物有张晓华等。21世纪初,两地已开始将教育戏剧逐步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中。我国大陆地区最早对教育戏剧理论进行推广的代表人物是孙家琇[1]、华文[2]和李婴宁[3]。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李婴宁,她全面介绍英国的教育戏剧,并于2005年在内地中小学和社区探索教育戏剧的各种实践模式,被誉为“大陆教育戏剧第一人”。21世纪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本土化研究逐渐升温,如张金梅、黄爱华、马利文等人对我国大陆学校教育戏剧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方面,2007年通过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戏剧的相关技术和方法逐渐掌握,而相关学术研究也不断涌现。2015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戏剧对美育的重要性,应将其作为学校课程。
2.教育戏剧的内涵及教育理念
教育戏剧在汉语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教育戏剧”是英国DIE(Drama in Education)的直译,它主要指“教育场域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戏剧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戏剧表演,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4]。简言之,狭义教育戏剧是指将戏剧作为教育的方法和工具,亦可译为戏剧性教学法。广义的教育戏剧包括狭义的戏剧性教学法(DIE)和教育剧场(TIE),后者指围绕社会问题通过戏剧演出,实现教育目的的剧场教育活动等。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狭义的“教育戏剧”,即研究如何将戏剧性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从教育戏剧蕴含的教育理念来看,首先它强调认知的具身化,即认为身体体验是获取知识、形成认知的关键,强调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身体和生命,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而传统教学方法则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因“离身”而很难唤起共鸣。其次,它重视转识为智,即通过课堂戏剧式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营造情景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其转识为智。而传统旨在传播固定知识的教学方法,则将教师看成知识权威,将真理当作一成不变的具体知识,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已显得乏力和过时。再次,它倡导全人发展,即不仅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还注重全方位挖掘其情感、创造等能力,提升其道德和精神水平,旨在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创设情景,帮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编排剧本、参与演出,要求学生通过言语表达和肢体活动发展其理解、行动等方面的能力,最终使其实现身心统合和全面发展。
(二)教育戏剧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体现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待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教学内容来说,它涉及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毋庸讳言,这些外在于人的观念和规范不同于自然科学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必须要经由受教育者的体验之思,才可能达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效果。然而,在逻辑理性仍居主导地位的当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固守的依然是一种接近或适合科学逻辑的教育模式,即用强调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关系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理论到理论、重知识轻体验,沿着这条“科学”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势必距离马克思所提倡的“人的生活世界”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越来越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2.教育戏剧应用的创新性
2018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总体来看,有效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重视情景体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为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创新的关键着力点。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从表面看是教育的关系、场所、教学方法和情境模式的转换,实质则是导引上述因素的观念转换。作为教学方法的教育戏剧,所蕴含的强调认知的具身性、重视转识为智以及倡导全人发展等方面理念,体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性的强调,着力于促使受教育对外在的社会性要求发生切己的理解与领悟,是对遵循科学逻辑的传统思政课教学观念的超越。具体而言,教育戏剧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其创新性又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教育戏剧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符合思政课增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的创新要求。教育戏剧倡导师生、生生在教育中的合作,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协助者,他们既要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的戏剧活动进行适当的导引,又要甘于充当观众随时关注与倾听学生的内心,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协助;
学生不再是被压迫者,而是教育的主体,可以发挥主动性亲历整个教育过程,同时又必须接受来自教材和教师的影响,以达到三者视界的融合。可以说,整个教育过程都充斥着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如师生表演前共同讨论剧本,表演中共同投入角色扮演,表演后互相分享体验和感受。其二,教育戏剧突出了创设情景的重要性,满足高校思政课强化情景教学的创新要求。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是传递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思想观、政治观和道德观,这些形而上观念必须要经由学生的认同,才可能实现内化。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经验和实践经历不足,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身品行实属不易。作为教学方式的教育戏剧,强调将与生活有关的事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这将有助于学生从当下抽离,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反思和看待自己,从而促使他们对主流观念产生情感认同,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教育戏剧关注实践,体现了思政课拓展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回归生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升实效性的要求。然而,高等教育又必须和真实生活世界保持一定距离,以使得学生不被琐碎的具体事物所淹没、不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击溃。教育戏剧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就是对“理论结合实践,同时又与实际保持必要距离”这一要求的最佳应答。它倡导创设情景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堂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获得了“试错”的机会,且不用因失误而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无异于一种练习人生的最佳方式。事实上,戏剧式教学的目标是分层的,其最低目标为充分发展学生的感官体验,中间目标为培养合作的能力,最高目标则是提升实践能力。高校思政课应用教育戏剧应该将最高目标作为重点,即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可采用教育戏剧中论坛戏剧的手法来实现这一提升。论坛戏剧于20世纪70年代在巴西诞生,它主要用于探讨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问题编创戏剧,第一遍用传统演出方式呈现,观众只看不参与,第二遍观众充分参与,可以随时要求演员定格,让他们加入到剧中,按自己的想法来替换一个角色演出。通过参与论坛剧场,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升。
(一)教育戏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原理
在实践中,戏剧已被很多地区应用于学校教育,并渗透到学校各个科目的教学中,特别是应用在公民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中。教育戏剧之所以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因为其诸多要素,如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具有方法论意义,还因为从其原理来说,这是体验思想在教育哲学领域的凸显。
体验式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体验是知、情、意、行得以发展的关键。21世纪,随着科学主义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激增,哲学家们开始转向关注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本身,进而提出了生命哲学。生命哲学认为认知并非来源于绝对理念,也不来源于科学,而是产生于生命中。因此,必须用体验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和世界。生命体验的发生必须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相联系,在知、情、意的作用下,外部经验变为内部经验,世界经验变为人内在的意义。在教育领域,生命哲学看到了赫尔巴特知识本位教育学所体现出的知识与生命脱节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如强调师生良性互动,教育中不仅注重理性因素,还要把人看成完整的生命,关注其情感、意志、行为。生命教育哲学指出,主体在体验中突破了自我的内在限制,有意义的经验凝结在精神层面,促成了人进行正确的价值和道德选择。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旨归,而作为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戏剧,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有学者将教育戏剧的功能概括为构建自我概念、形成同理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想象力、创造力;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形成规则与合作意识等[5]。此外,体验式教育戏剧教学还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教授哲学、政治、道德等领域的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往往抽象、不易懂,需要通过教学将其与学生生活世界关联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高校思政课又要传播社会认可的价值,这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搭建一个桥梁,引导学生从仅考虑个人价值到关注和认同社会价值。理论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生成的基础是实现社会需要个体化与个体需要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的实现,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意识发展规律,教育对象对任何思想信息的接受都以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这种接受特性决定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是非强制性的[6]。在戏剧教学中,受教育者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灵动的完整生命,他的知、情、意、行得到全方位的调动与发展,有助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道德观内转变为个体的认知与行为。
(二)教育戏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案例
1.教育戏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是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帮助学生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是其主要教学目的。以往教学仅通过传统讲授法、灌输法,其效果十分有限。鉴于该章有两个主要历史事件: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较容易编辑剧本开展戏剧性教学。在教材中,清末立宪运动只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背景之一而一笔带过的,但通过演剧的方式重现这场运动,可以较为直观地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明白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同时,对上述两个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也有助于在后续教学中回答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个问题。
(2)教学的具体组织
第二章教学结束后,教师征集了两组同学(每组不超过10人),要求他们提前预习第三章的内容,让他们根据清末立宪运动及辛亥革命这两个事件的历史资料,分别进行剧本的编辑、角色分配和排演。课余,建立了历史剧QQ群,师生针对历史剧排演进行交流。教师上传电子书籍供学生编剧参考,并适时解决学生编剧、排演中的困难,学生自编剧本后上传群中,教师对剧本进行指导、修改,最后形成了两份学生自编的历史剧本,剧本主要按分幕布式结构展开,如“清末立宪运动”的第1幕为慈禧太后立宪动员、第2幕为五大臣出国考察记、第3幕为咨议局及皇族内阁的建立,而“辛亥革命”的剧本则主要参考了电影《辛亥革命》中的剧幕结构,主要有刑场、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五幕。剧本逻辑较严密,基本呈现了两个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反映出学生课后通过大量阅读、自学及教师的指导,对历史事件主要脉络的把握较为精准。另外,教师还针对学生的排演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三章教学开始时,参演同学在课堂依次展示了两次运动的过程。演出结束后,学生演员和观演同学分别对历史事件及历史剧进行评价和反思。最后,学生总结得出辛亥革命具有必要性的正确认识。
(3)教学效果及其反思
教育戏剧的呈现是自然、自发的,并不要求考量学生的演技,更重视的是学生体验、分享和反思的学习过程。现场演出历史剧,使停留在纸本上的历史知识变成了鲜活的历史故事,学生与历史有了亲密接触,不知不觉融入历史场景中,较为清晰地把握了历史脉络,感受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增强了道路自信。课后,通过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的方式,对师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了评价,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诚然,本次教育戏剧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选择宏大的历史事件来编演,而教育戏剧更适合运用于微观事件中。今后应深入挖掘历史中的微观细节,使教育戏剧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感染力和震撼力。另外,因课时有限,本次教育戏剧教学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做准备,今后应在课堂上留出更充裕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编排剧本的过程,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以增强师生间的交流。
2.教育戏剧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第一节有一个教学内容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以往的教学侧重于将其作为一个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灌输,却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将这一道德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事实上后者才应是教学重点。因此,本次教学旨在达成认知、能力、思维和价值等方面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能够辨析真实集体、虚幻集体、现实集体在理论上的区别;
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
提升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思维;
最终,促使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并且能将所认同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践行于实际。
(2)教学的具体组织
为使全班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戏剧中,本次选择了论坛剧场的手法来组织教学,共占3学时。课前,教师征集了5名同学参加演出,选取了一个真实的案例:19世纪英国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文斯的案件,让同学编辑成剧本排练演出,并要求演员对其余同学保密。课中,进行多遍表演,第一遍要求演员按故事发生的原样进行呈现,而后,要求全班同学充分参与,观众随时叫停演出,定格一个情景、替换一个演员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演下去,其他没有被替换的演员必须配合新加入者,一遍遍重演故事,直到没有新加入者为止。演出完毕,提出问题让同学进行讨论,如“在海难中,要求杀死并吃掉孤儿的船长,他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不认同船长的理由,请你阐明你的观点”“在海难中,为了多数人活下去能不能牺牲一个生病的孤儿”“如果将为了多数人利益牺牲少数人利益的原则推广下去会带来什么问题”“海难中的四个人构成一个集体吗”“到底什么才是集体主义所说的集体”“按照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你认为在这个海难中,不违背道德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集体主义如何看待个人利益”;
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进行理论引导,主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于集体主义中集体的界定”“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中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功利主义伦理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优劣”等重难点问题;
最后,让同学对本次学习体验进行反思。
(3)教学效果及其反思
教育戏剧教学法及论坛剧场应用于德法课课堂,较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来说,较能拉近学生与理论、与生活间的距离。在表演、辩论、替换角色的过程中,学生投入度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最终,从学生的反思中,可看出他们认同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并能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当然,从实践开展过程来看,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比如如何处理论坛剧场所需时间较长而教学学时相对固定的矛盾,再如在论坛剧场中教师如何既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保证剧情发展不偏离教学主题等。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对社会要求进行内化,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来说是有益的。教育戏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包容的平台,教学主题在学生编排剧本、表演和参与讨论中展开,师生间、生生间在教学中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教师的适时点评和引导保证了教育戏剧不偏离教学主题,学生通过戏剧体验转识为智,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和道德观,同时创造力和反思能力获得充分发展。
教育戏剧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要求教师对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具体组织和自身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重新反思,转变观念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
(一)教学目标:提升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戏剧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生活的发展取向,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对强调灌输概念和知识的传统思政课的超越。在编剧、排演和正式演出中,学生将外在知识转化为自身经验,对教育内容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体验,从而对教学主题产生理解,最终自我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关注点:师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
教育戏剧重点关注的并非学生的表演水平,而更看重的是师生在戏剧创作过程中的投入和参与。教育戏剧既要求参与编剧、演出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创作、充分体验,又要求作为观众的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参与讨论、辩论和角色替换等活动,还要求教师对教育戏剧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把控和正确引导。可以说,教育戏剧的应用使得传统思政课以教师“单人舞”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全情投入的“集体舞”过程,教学课堂活了起来,这不仅有助于融洽师生、生生关系,还有助于思政课对学生形成感召力。
(三)教学的具体组织:将理论转化为情景、将教学重难点转化为戏剧冲突、将观点转化为行为
教师将教育戏剧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对传统知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变革,在教学的具体组织中完成三个转变。其一,善于将理论转化为情景。教育戏剧强调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这是它和以教授理论为主的传统知性教育的最大区别。在教育戏剧的具体组织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情景,将教学中的理论要点纳入情景中,促使学生充分体验,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如案例1将“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这一知识性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在两段历史剧中,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移情中体会和理解历史。其二,善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转化为戏剧中的冲突。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冲突的浓缩化和尖锐化。教师可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重难点转化为戏剧中的冲突,如角色间的观点、利益等冲突,一则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如案例2将“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一教学重难点转化为海难事件中不同人物间的利益冲突,使得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博弈过程,拉近了学生和知识间的距离,有助于其掌握教学重点。其三,善于引导学生将自我观点转化为角色行为。戏剧是行为艺术,角色的思想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在组织教育戏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我观点转化为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同时,教师并非将所有设定权都交给学生,还得发挥引导作用,以使学生设定的语言、动作符合历史逻辑和教育目标。
(四)教师的地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由教师决定何种教学主题可采用教育戏剧法展开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单凭学生经验是无法对这些重点进行把握的。在选择教育戏剧的题材时,一是要思考教学主题是否可以戏剧化,二是要善于将理论转化为情景。其次,教师充分参与到学生编排剧本和排练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戏剧剧本进行合理构思,并帮助他们实现观点向语言、动作的转化。再次,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多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如案例2中所使用的“定格”“思路追踪”和“坐针毡”等,所选教学策略必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选择。
教育戏剧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一种新尝试。它凸现了体验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回归生活世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外化为其行为,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理论课戏剧政治有趣的戏剧课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戏剧“乌托邦”的狂欢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戏剧类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