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教育;同伴交往;家庭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8-0026-03
【作者简介】施英,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认知心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在读,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一、案例重现
案例一:用讨好换友谊
疫情上网课期间,家俊每天下午在完成作业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下楼找小伙伴玩。有一天,家俊回家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多小时,神情中带着慌张,又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在父母的追问之下,他终于说出了实情。当天出门前,他从储蓄罐里拿了100元,请小伙伴吃零食。他发现原本大家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但请客之后大家对他热络多了。妈妈说,花钱必须提前跟父母商量,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100元不是一笔小数目,拿来请客并不妥。家俊答应父母,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3天后,妈妈发现储蓄罐里又少了100元。家俊怯怯地说:“这次不是拿去请客,而是买了一堆奥特曼的卡片。”他说,一起玩的男孩都有这样的卡片,如果他没有,就会被当成“圈外人”。父母以为家俊遭到了大孩子的威胁和霸凌,但家俊说并没有,他跟大家玩得很开心。
爸爸决定实地观察。只见6个男孩玩着游戏,家俊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大约过了15分钟,其中一个男孩被大人叫回家,家俊兴高采烈地上前补位。5分钟不到,又有一个男孩走过来,朝家俊做了个手势,家俊便立刻退出,继续充当“备胎”,等待补位。为了能融入群体,家俊变得如此卑微,爸爸很心疼但无法理解。
案例二:被“毒友谊”腐蚀了
梦雅是典型的乖乖女,文静内敛。从小,妈妈就教导梦雅,交朋友一定要选择成绩好、人品好的同学,这样才能激励她变得更好。为了帮助梦雅交到朋友,妈妈费了不少心思,如主动与班里优秀学生的家长交流,邀请他们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正如妈妈所期待的那样,梦雅在班里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小学毕业后,原本交往频繁的几个优秀的孩子各奔东西,进入不同的初中。期中考试之后,妈妈询问梦雅,在班里大概能排多少名,班里成绩排前5的同学是哪几个,梦雅闭口不答。妈妈很担心在家里越来越少言寡语的梦雅,无从知晓她内心的想法,无法通过她的朋友了解她的日常,点开她的微信朋友圈也没有任何动态。有一次,妈妈偶然发现梦雅在电脑上登录了微信,便点进去逐条翻阅聊天记录。妈妈这才发现,梦雅在一个小群里发言踊躍,聊天的内容充斥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让妈妈倍受打击的是,梦雅的朋友圈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只是屏蔽了她。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她被“毒友谊”腐蚀了。梦雅放学回到家,妈妈坦露了在看了她的微信聊天记录后的担心,相信她只是被带坏了,希望她重回正轨。梦雅冷冷地对妈妈说:“你给我安排的朋友圈,我配不上。”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处心积虑为女儿打造的朋友圈,只是她一厢情愿罢了。
孩子为何容易在交友中迷了双眼,分不清好坏且听不进大人的劝导,一味地妥协讨好或人云亦云呢?事实上,孩子人际交往的最初阶段是在家庭中完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同伴交往的重要基石。
二、孩子的交友特征受家庭互动模式的影响
1.缺乏关爱、认可的孩子甘愿在同伴关系中放下尊严
孩子从出生起便开始用各种感官感知世界。来自家人的微笑、及时的回应和适时的赞赏,都能为孩子提供安全感,让他充满自信。家俊是家里的老二,大他8岁的优秀姐姐永远是家中的“小太阳”,是他的学习榜样。父母总夸姐姐省心,给他们长脸,家俊则是父母口中的“讨债鬼”,总是给父母惹麻烦。家俊很羡慕姐姐,因为她在家庭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话语权,而他的存在感极低。“请你们看看我”,这是家俊在家庭中长久以来的呼声,也是他在同伴交往中的渴望。为了被看见、被关注、被认可,家俊偷钱请客、买卡片,甘愿被别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在同伴关系中表现卑微,是因为他在家庭中没有被培养出自我接纳、自我肯定的态度。
2.被过度管控的孩子容易在同伴关系中缺少主见
父母因为担心孩子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对孩子的交友进行干涉,看似在给孩子把关,实则剥夺了孩子感知和判断的机会。梦雅的妈妈自以为给孩子打造了最好的朋友圈,却不知道梦雅从来没有在这样刻意安排的聚会中感受过友谊。父母们交流着各种辅导班信息和升学政策,孩子们则配合着吃喝玩乐,没有朋友间彼此信赖的倾诉和聆听。进入初中的梦雅终于敢对妈妈的安排说“不”。梦雅觉得,现在自己从属的小团体让她感到放松、愉悦,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她也照说照做,不只是因为缺少主见而人云亦云,更是因为他们所说所做的是她从前不敢说不敢做的。父母越是控制,孩子越会想方设法地反抗。
三、父母如何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并加以引导
婴幼儿时期,孩子所谓的朋友大多是父母选择的。孩子上了幼儿园,离开家人的庇护,才有了自主选择朋友的机会。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过程充满了风险。作为父母,该如何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并加以必要的引导呢?
1.与孩子讨论朋友的本质
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可以跟他/她聊聊“朋友”的话题:“你有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你是怎么和他/她成为朋友的?”“你欣赏他/她的哪些方面?”“他/她欣赏你的哪些方面?”“你和他/她之间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吗?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无论孩子结交的朋友是否满足父母的期待,请不要随意评判孩子的朋友,尤其不要用成人世界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找出朋友身上的优点和自身的优点,并引导孩子尝试解决人际冲突,这些过程就是在帮助孩子理解友谊的内涵。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对“朋友”的感知和理解不同:学前期的孩子认为跟谁玩得开心谁就是朋友;学龄期的孩子认为朋友间应该有共同的话题,能够互相欣赏、互相帮助、互为榜样和竞争对手;青春期的孩子则更看重朋友之间能否分享秘密、亲密无间。案例一中的家俊是一名三年级男生,他对朋友的理解还停留在“玩伴”阶段,努力付出却似乎没有真正被别人接纳。父母可以问家俊:“在这些小伙伴中,你把谁当成了朋友?你欣赏他身上的哪些特点?”“谁把你当成了朋友?他可能欣赏你的哪些特点?”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可以促使他思考“朋友”的本质特征,让他意识到讨好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从而找出自身差距,提升自我品质。案例二中梦雅的妈妈如果能放下自以为是的“包办代替”,跟上梦雅成长的脚步,尊重她对朋友的需求,就会知道她要的朋友不只是榜样和竞争对手,更多的是能够互相理解、互诉衷肠的亲密伙伴。
2.让孩子守住交友的底线
引导孩子交友不应是强硬的干涉,但父母必须严肃认真地告诉孩子:“你有选择朋友的权利和自由,但是我有责任提醒你,‘确保自己不受伤害’是最基本的交友原则。如果你在一段友谊中总是被要求、被嘲笑、被轻视、被贬低、被胁迫,感到不开心、不自信,那么请远离这段友谊。因为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快乐永远大于痛苦,关系永远是相互尊重的、平等的。”案例一中的家俊正在主动靠近“毒友谊”,反复受伤却还深陷其中,父母及时发现了问题并密切关注,这是十分正确的做法,但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父母需要给家俊一个坚定的承诺:“无论何时何地,爸爸妈妈和姐姐永远都是你的朋友,我们都很爱你,会保护你,你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告诉我们,在交友中遇到任何困惑都可以随时找我们聊聊,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你。”充满关爱、理解、支持的家庭氛围能够帮助孩子抵御交友中遇到的风险,免受交友不善带来的伤害。
3.不要回避已经发现的问题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他们保密的需要,但如果父母觉察到异样或感到不舒服,可以直接把感受告诉孩子。如案例二中梦雅的妈妈可以在发现梦雅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时告诉她:“我猜可能由于我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导致你不愿意跟我分享内心的想法,我想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聊一聊,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我应该怎么做才会让你更愿意信任我,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当妈妈无意间看到了梦雅的聊天内容并感到担忧时,更不要回避问题,可以说:“今天我在使用电脑时看到了你的微信没有退出,我想是不是你想要告诉我一些信息,所以我就看了你的聊天记录。也许你对我看你聊天记录的做法感到很不满意,但我依然想跟你谈谈我的想法和感受。我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因为我长久以来并没有真正了解你内心的想法,很多时候只是把我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你。我们可以抽个时间坐下来好好沟通一下吗?”相信这样冷静理性、自我批评的态度会让梦雅放下防备,与妈妈进行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关注孩子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中的朋友圈,增进对孩子的了解,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一旦发现孩子的交友出现偏差,要及时干预,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引导孩子走出困境。
猜你喜欢同伴交往家庭教育初中生同伴交往归因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1期)2017-03-12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103期)2017-01-23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2期)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