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然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迫切思考着“自由”的意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方哲学家不遗余力地探讨“天人之际”,自然与自由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庄子与康德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都具有典型性。我们把以庄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文化看作亲近自然、对自然友善的文化类型的一个典范,而把康德哲学当作以人为中心的、要求超越自然的人本主义文化的一个典范从而综合看待两种文化类型的得失。一个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关注生命个体感悟和精神境界的造化,一个将自由与道德的自律相结合用以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一个注重个人精神的塑造,另一个谋求社会道德进步,这两个理论在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是分裂的,并不利于实践。但这两个观念从现在来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个人精神追求的新自由观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庄子;康德;自然;自由
一、庄子的“逍遥”与康德的“自律”
康德给人类理性设定了自然与自由的两大目标,人给自然立法则表现为自然法则,给实践行为立法则表现为道德法则。而庄子的“逍遥游”的思想则表示人的终极目标是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自由的统一,体验到自然无为之道就是自由。而康德以“美”统一了自然与自由,但这一统一只是通往自由的桥梁,康德的最终目标是要超越自然,达到自由的彼岸。所以可以看出康德在目地论中所说的自然与自由的统一,是在以人为目的、以自然为工具的等级关系中的统一。庄子主张人拜托外物的束缚而“游”于天地之间,“纯任自然”,那么其“自然”概念本身就含有自由的涵义,自然与自由是相容的。“逍遥”则是一种审美化的自由,表现为心灵的诸种精神力量之间的和谐;庄子的“逍遥”和康德的“自律”一样也是一种理想化的后天自由,但“自律”是理性的道德自由。儒家的自由观中自由体验是一种道德的愉悦有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一种无所事事的存在状态与无牵无挂的心理状态,类似于康德的审美自由感。道家的“游”这个词比“逍遥”蕴涵有更多的行动自由意味,同时道家所提到的“无为”对“自由”的另一种表述。老子、庄子所提到的“自然”就是“自由”,“自由”就是“自然”。“常因自然”就是尊重自发、自然而然的心理感受、情感状态,从而使人(“心”)的尺度与自然的尺度协调一致。“顺物自然”是要尊重事物的自然天性。“自然”也就是“固然”、“常然”、“天然”。庄子强调“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目的在于让人尊重“物”的内在价值,
尊重自然,约束人自身试图为自然设定尺度的冲动,这样或许最终能使人获益。“逍遥”、“无为”、“无心”、“心游”的目的不仅是人的心灵自由,也以万物的昌盛、繁荣为目的,倡导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二、东西方的自由观
关于西方自由观在审美自由中提到了康德的自律,自己为自己立法则是自由。审美自由是康德美学的基石。首先谈谈康德美学中的自然观念,康德在《论目地论原则在哲学中的运用》一文中,将艺术和自然相提并论,把这两者都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合目的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自然和艺术创作采取了统一的态度。正是目地论的发现以及其于艺术的类比使康德发现了审美判断力中自然合目的性原理,“他从艺术感受揭示合目的性那样能够给人带来快感这一点出发提出了审美批判力”。康德美学中关于自由的观念中表示,自由有三个层次: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审美自由。康德审美自由分为三个层次:经验的层次、先验的层次、超越的层次。感性的世界中有了自由的感性印记,作为感性存在的人认识到自己超越性的自由和道德法则,由此提出审美自由的概念,从而也就确保了自然的人向自由的人的过渡成为可能。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试图把自然与自由统一起来,讨论了美、崇高与的论等问题,并把目的论原则运用于后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庄子的“逍遥”是后天获致的审美自由,“自然”(自己如此)可以被看作是先天自由,是“逍遥”的必要条件,“坐忘”、“心斋”则是“逍遥”的充分条件。庄子的“自然”与“逍遥”虽然不等同于西方的“自由”,但毕竟包含了许多自由思想。因此这里把庄子的“自然”与“逍遥”看作一种关于“自由”的理论,与康德的自由观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讨论。庄子与康德二人都把自然分为可知的自然和不可知的自然两个维度,即“道”与“物”、“物自身”与显象以及感性自然或感官世界。就不可知的自然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庄子的道与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相似的地位,发挥着相似的功能,都是自由的超感性根据,为自由提供可能性。康德认为先验上的自由和实践中的自由,都是与自然不相容的。但庄子却恰恰相反,认为自由和自然是相容的。所以康德的自由观的前提是天人二分,而庄子的自由观是天人合一。
三、庄子与康德的自然与自由的观念
康德的“自由意志”与庄子的“逍遥”都不是先天自由,而是后天获致的自
由。“自由意志”一般被理解为人的天赋能力,它既是善的能力,也是恶的能力,
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能力。但康德式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自由,是正确运用
先天自由的能力。康德的“自律”也不等同于他的“自由意志,而是应该被看
作获得和维持道德自由的条件。道德自由应该被看作每一个具有先天自由的人应
该追求目标、美德,“自律”则是获得这种美德的方式。康德的自然概念与自由概念之间需要用审美和目的论来沟通,并以“美”统一了自然与自由,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只是通往自由的桥梁,其最终目标是要超越自然,达到自由的彼岸。康德在目的论中所承诺的自然与自由的统一,是在以人为目的、以自然为工具的等级关系中的统一。康德的“自由”是一种自我异化、自我疏离的自由,而庄子的“逍遥”则是一种和谐的“自由”,是自我的不同力量达成和解后的协调一致。
四、结语
康德与庄子的思想对于自然观还是自由观,在认识上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客观存在的。康德的理论代表的是超越自然的价值诉求,其思维是社会导向性的。忽略了人在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超我体验。庄子的理论代表了亲近自然的价值诉求,其思维是个人导向性的,强调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完全依赖于个人修养,从而忽视了社会层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路传颂.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庄子与康德的比较研究[J].管子学刊,2011(04)69-74.
[2]陈鑫.如果自然不可知,如果自由不逍遥——评《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庄子与康德的比较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2)156-157.
猜你喜欢康德自然自由《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环球时报(2016-05-11)2016-05-11康德调钟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1期)2015-11-23漫画读书(2015年5期)2015-09-10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环球时报(2012-04-18)2012-04-18康德的时间观青年文摘·上半月(1995年8期)1995-01-01风格即人读书(1982年9期)198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