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探析——以中国四个国际获奖的学习型城市为样本

时间:2023-10-05 14:35:05 来源:网友投稿

陈乃林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南京 21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引领性作用、在学习型大国中具有支撑性作用,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基本路径和必由之路。

学习型城市最早源于学习型社会理念。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赫钦斯等人为应对时代挑战,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命题。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许多国家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推进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2008 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至2050 年世界人口的70%可能是城市居民。”[2]2011 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我国延续几千年由农村主导的社会正在向现代城市主导型社会转型。

2012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之后持续增高。2015 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五年间累计提高6.15 个百分点[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4]。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组织把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到了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1973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教育城市的实施计划》,1992 年,明确提出“学习型城市”概念。历经40 多年探索,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从教育型城市向学习型城市的跨越[5]。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0 多个城市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其中我国有100 多个城市。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首届学习型城市国际大会,发表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指出:“全世界多数人口目前居住在城市、城市地区,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

因此,城市和城市地区,在国家和全球发展中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城市应该是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和践行者。”[6]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学习型社会的外延与涵盖面更广,除了城市,还包括相当一部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地区,但基于城市“在国家和全球发展中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因此,学习型城市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与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

事实上,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这两个概念,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其方向目标、本质内涵完全一致,学习型城市就是学习型社会在城市范围内的实践样本。

关于学习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指出了它的若干关键特征[7],有的专家概括了学习型城市的北京共识与北京模式[8]。

以此为参照,笔者认为:学习型城市就是以学习为动力,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引,以面向人人、适合人人的品质教育为导向,以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学习资源服务平台为支撑,以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文化为内核,经由上述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形成足以支撑并推动人和城市和谐共生、品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文化与软实力的建设工程、是提高市民核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的育人惠民工程。

从国际视野看,也是城市发展应对全球化严峻挑战的战略选择和使命担当。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下,2012 年发起建立了学习型城市全球网络(GNLC),并于2013年召开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到2021 年已经召开五届;
且从2015 年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章”国际双年奖,到2021 年全球已有48 个城市获此殊荣,我国的北京(2015 年)、杭州(2017 年)、成都(2019年)、上海(2021 年)四个城市先后入列,标志着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迈入了国际的先进行列[9]。

本文以我国获得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的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四城市为样本,概括过往的创建实践经验,探析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努力为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中国特色,包含两个核心内涵: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主导的前提和根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国情下的社会制度和道路特征。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学习型城市建设,重在城市品质发展与实力提升,重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是检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本标准。

为此,就要遵循*****向国际社会的承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10]。

这就是说,在全球背景和国际视野下,中国特色的历史定位与核心内涵,必须贯穿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深层考量。

(一)坚持政府主导,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驱动,指引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前行之路

1.党和国家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战略决策,规划部署,这是中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方向指引和政策依据

2001 年,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把“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五点主张之一。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纳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范畴。

2006 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列为到2020 年实现的教育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2011 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2014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对于推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综上所述,党和国家从21 世纪以来,始终不渝地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又为全国各地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权威性的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

无论是过去和当下,还是今后发展,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都是党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延续发展和必然走向。

2.地方政府发扬首创精神,主动作为,持续推进,实践创新,这是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着力点

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有两个积极性:一个是中央,一个是地方。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城市代表着地方政府。

由于各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各异,城市发展的功能与定位不甚相同;
对学习型城市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终身学习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也不一样,政府及各个部门、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沟通协调与协同治理水平也处在不同状态。

所以,在中央政府重视和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要不要创建学习型城市、如何建设学习型城市,关键在城市,城市首当其冲、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设计者和践行者。

中国地级城市近300 个,迄今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约有100 多个,其中大部分坚持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城市已经居于国内和国际前列,当然也有一些城市存在认识和行动的滞后问题。

可见各个城市对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多么关键、多么宝贵。

中国四个国际获奖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共同特点是:率先起步,整体规划,持续发力,协同推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北京市于1999 年就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以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教育现代化目标。”2007 年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确定了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步入了全面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轨道。

2009 年、2012年都先后出台了相关内容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2016 年《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十大工程”,细化明晰了学习型城市建设部署与内涵,学习型城市建设又迈上一个新台阶[11]。

——上海市1999 年率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2001 年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远景目标,2006 年后又陆续出台了几个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终身教育的政策性文件。

上海市的创建工作,注重以包容与公平为价值取向,以学习促进市民富有个性而全面的发展,推动城市包容、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强力推动,注重部门协作、社会协同推进,市民积极参与,关注国际前沿,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12]。

——杭州市2002 年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2011 年《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使发展目标的内涵趋于规范化、标准化[13]。

——成都市2015 年印发《成都市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

2017 年颁布《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的地方性法规,建立了学习型城市和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把学习型城市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公园城市结合,提高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品位;
2019 年出台《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明确了建成具有成都特色、全国一流、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学习型城市目标。

2021 年《成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国际学习型城市”的战略任务[14]。

四个城市的创建经验启示我们,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组织,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分工、社会参与的创建领导体制;
坚持与时俱进、持续推进指导方针,通过制定规划计划或其他政策性文件,每个时期**一些重难点问题,推动学习型城市不断深入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形成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内涵先进可及的目标体系,以利发挥目标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领激励作用。

(二)建立过程监测机制,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创新教育立交桥制度,打好学习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1.建立过程监测机制,以监测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任何一个事物的成长发展,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事物是发展过程性和达成度的有机统一体。

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既要重视创建的结果与成效,也要重视过程的监控与发展性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果如何已成定局,而过程监控及时,对于创建成效更有积极意义。

中国在这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早在2001 年就开展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区县的评估工作,并于2010 年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学习型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在本市范围内进行了学习型城市试监测,为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起到了试验探路的作用。

2014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终身学习的统计信息体系,研制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

2017年,教育部职成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的通知》,委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组织专家拟制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并启动了对北京、上海等八个城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首批监测项目实践,这对探索学习型城市测评工作,科学衡量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15]。

2019 年、2022 年继续跟进,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的意见,持续扩大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覆盖面;
建立监测工作组织协调机制,通过自查与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推进建设相结合,开展学习型城市监测实践;
制定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包含背景性指标、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特色性指标等4 个一级指标36 个二级指标,使监测工作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依托学习型城市联盟,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交流与合作机制,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

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学习型城市的监测工作已经步入常态化轨道。

2.确立终身学习体系架构,明晰制度体系内涵,创新教育立交桥制度,是当下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

2010 年,国家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发展目标[16]。

2019 年初,国家又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到2035 年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首要目标,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17]。

这就为我国全民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确立了总体框架。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已经实现从面向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向面向14亿人民的终身教育的跨越,从教育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扩展的融合发展。

党和国家关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战略决策,给学习型城市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是统一的。

四个样本城市,较早明确了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基本内涵、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制度基础。

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经过两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实践,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实践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北京市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即学习型示范城区建设推进工程、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工程、学分银行建设工程、学习型组织培育工程、创新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老年教育夕阳圆梦工程、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工程、社区教育指导服务系统建设工程[11]。

这十大工程的内容,纵向贯穿人生各个阶段,横向覆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明晰了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内涵,确立了学习型城市制度体系“四梁八柱”的基本框架,使学习型城市结构形态趋于健全,内容更显厚重。

成都的制度体系构建,则从地方教育法规建设、治理创新与治理体系建设视角探索新路,别具一格。

2017 年颁布了《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成为我国首部社区教育地方性法规,在《条例》确定的框架下,建立成都市与区(县)两级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终身教育促进办公室,整体推动和指导全市终身教育工作;
坚持以社区善学促进社区善治的理念,持续挖掘以善学促善治内涵,构建全面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搭建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探索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途径;
创新多元共治的社区教育载体,建设社会治理与终身教育基地,建立四级社区教育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15 分钟学习圈;
通过创设学习条件、提供经费扶持、开展课程学习、组建指导团队、搭建发展平台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培育市民自主学习团队5000 余个,增强了市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吸引社区成员因学而聚,共同参与社区事务。

“能者为师”项目实践,更是为全民终身学习开辟了源源不断广纳贤才之路。

成都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依法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把构建服务全民的区域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逻辑起点,与发挥教育功能助力社会治理作为本土理念的实践相互结合,给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治理创新的智慧分享[14]。

建立教育立交桥制度,是中国新时代教育制度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创新点。

教科文组织把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包容性发展,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键特征之一,这同中国话语体系所表述的建立教育立交桥制度一脉相承。为此四个城市率先行动探索新路,建立市民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市民终身学习统计制度,完善终身学习统计信息体系基础建设;
同时在打通断头教育、教育与职业壁垒方面,率先探索创新突破;
建立学分银行的管理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建立教育世界沟通职业世界的国家资历框架及其具体通道;
加快推动“互联网+”终身教育,构建数字化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据上海市老年教育信息中心报道,自2012 年成立以来,上海市学分银行已为全市15%的常住人口建立个人学习档案逾430 万个,积累各类学习成果超8500 万条,在各类教育间累计学分转换人数超10 万人,标志着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率先进入2.0 时代。

这四个城市都意识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依法治理,步入法治化轨道。

目前上海已经颁布《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成都市颁布了《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北京、杭州的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建设也已列入立法调研计划,国家终身教育(学习)立法也已列入调研日程,预示着中国依法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即将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基地网络基础,扩大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构筑弱势群体教育底线,彰显中国学习型城市的人文情怀

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创建是为了人民,创建必须依靠人民,创建成果人民共享。

坚持教育面向人人、弱势群体优先原则,以学习大众化、终身化、广覆盖、普受惠为着力点,让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1.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扩大公共学习资源供给,努力扩大市民学习参与面,注重学习型城市惠民实效

上海市扩大终身学习供给的实践,直观地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广阔场域下市民参与学习、享受学习的现实场景:

——构建市、区、街镇及社区四级社区教育学习网络,打造延伸到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学堂,每年有350 万市民参与各种学习;
同时利用一部分社区公共空间,创办了数以万计的社区学习课堂,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依托开放大学建立上海数字化学习网,截至2018 年,提供在线课程3 万余门,电子书刊7万余册,有声图书6000 余种,注册学习人数超过500 万,网上学习团队达3700 余个,成为满足城市泛在学习需求的重要载体。

——为有效利用高校、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部分区县教育机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了覆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等十大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特色品牌项目、体验式课程、网上体验基地建设,下设体验站点130个、体验项目1000 多个,大大拓展了市民终身学习机会,参与学习体验的市民达到642 万人次,成为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为了发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城市文化,上海在全市启动了“人文行走”项目,构建了富有特色的30 条行走路线、270 个学习点构成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仅2018 年就吸引了50 多万市民的积极参与。

——2018 年发布了《老年教育三类学习点地图》,全市406 个适合老年人群的学习点,便于他们直观查询和自主选择。

采用政府购买方式,由资质好的社会机构承办,服务老年人群学习需求[18]。

杭州市奋力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基本建成了以“3L”(学习时间全覆盖,life⁃long;
学习地点全覆盖,life⁃wide;
学习内容全覆盖,life⁃deep)为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和以“6W”(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带着主动学习意愿、能够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任何必要信息)为特征的市民公共学习体系。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和文化基础设施健全,拥有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基层文化中心等400 多个,基本形成城区15 分钟文化圈。

另据大数据显示,杭州市有89%的市民选择数字媒体进行学习(阅读),每个市民在一生各个年龄段都有机会受教育与学习[19]。

2.打造教育学习特色品牌,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做优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品质品位

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比较早地开展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评估,以评促建设、以评促发展、以评创示范,成为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一大亮点。自2000 年至今,先后制定了创建学习型城区、学习型街道和乡镇以及学习型企业、机关、学校等系列评估指标体系,评选出一批市级以及区级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单位,进而又评选出西城区等7 个示范区,大力推进了学习型街镇、社区和家庭的持续建设,重塑了组织文化,提升了组织创造力竞争力[11]。

成都市从2010 年起,由市教育局牵头,社区大学主办,依托社区教育五级办学体系实体教学、行业合作办学、志愿者服务参与、全媒体授课等多种教育形式,聚集社区教育人才资源和课程资源,开展“最成都市民课堂”项目,每年开设2000 余门课程,参与实体课堂学习1200 多万人次,基本形成了“小课堂大社会广参与”的教育格局,成为最具成都特色、最受百姓欢迎、最体现主流文化的社区教育活动品牌。

同时,打造了市民游学项目,整体开发出包括区域特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农业生态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科普知识资源和现代产业资源六大主题系列50 余条游学线路,涵盖了17 个区(市)县,平均每年接待市民游学近5 万人次[14]。

杭州市联合有关高校,结合历史文化特色,培育和形成市民大学堂等百个国学传承基层点,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地,建成一批漂流书亭和楼宇书吧,推出了国学港、戏曲港、科普港、书画港、文史港、美术港、体育港、动漫港、音乐港、大学港共十大“学习港”,开展国学弘扬活动,形成了“一线十港”的学习风景线。

从2008 年开始在全市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5000 多个,每个月有9 万多人在学共体学习,人均学习时间达到每个月17小时,2017 年杭州市评选示范性学习型社团90个,《人民日报》等八家媒体均对此作过系列报道[20]。

3.关注重点服务人群,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力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短板弱项

是不是重视弱势群体教育学习、是不是给他们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是不是坚持了弱势群体优先原则,这既是拷问城市社会道德良知和人文关怀的基本尺度,也是促进城市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思维和价值向度。

上海管理工作者敏感地意识到,上海总人口2400 多万,其中外来务工人员976 万,老年人口503 万,残障人员50 余万,这是上海的弱势群体,是重点服务人群,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

为此,上海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为老人们提供多种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在社区学校、老年大学、体验基地、社会学习点、养老院等便利场所参与学习活动。

一部分老年学习者,还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通过参加学习团队、参与社区事务,努力老有所为。

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一线基层员工,设立了百万在岗员工学力提升项目,提供“技能+学历”的融合教育服务,很多基层员工受益良多,从此改变了自己命运,成了学习标兵、岗位能手、能工巧匠,成为企业创新发展骨干力量。

上海开放大学还成立残疾人教育学院(学习中心),开设多层次学历教育,数以千计的残障人士得到学习发展的机会;
同时以街镇、社区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残障人员的教育培训,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的一项常规性工作[18]。

上海关注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教育学习权益,绝非偶然与个别,而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价值认同,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教育面向人人、弱势群体优先,是中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让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美丽,业已成为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共同价值追求。

综上所述,北京、杭州、成都、上海四个学习型城市的创新性实践,展示了中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排头兵的形象,也预示着许多城市发展提升的明天。

梳理概括中国特色实践,既是一种自我省思学习,也是一种共学交流互鉴。

中国特色主要是由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中国特色也包含了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共性因素,只是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矛盾无处不在,别国别地也必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互学互鉴,共同发力,就会描绘出一幅学习型城市百花园的壮美图景。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工作中还有短板弱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广大市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建设更公平、高品质、可持续、更可及的学习型城市,进而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是我们应当承担的一项光荣而重要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终身教育学习型社区社区大作战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3D打印社区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3期)2020-03-25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年4期)2019-09-16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16年2期)2016-03-11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2期)2015-02-27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传媒国际评论(2013年1期)2013-03-11

推荐访问:学习型 中国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