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胜,曾文婷,林陈焕
福清市中医院内科,福建福州 3503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于临床中属糖尿病高发并发症类型,以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诱发周围神经病变为成因,发病时可见肌肉无力、双足麻木、夜尿增多、感觉减退、针扎样疼痛等病症反应,进一步发展,周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还将引发肌肉萎缩、跛行等情况,进而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降低,促使其生活自理能受到干扰[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血痹、络病”,消渴日久,发病于肾,致阴血耗伤[3]。因此,以中药组方温阳活血通络方进行治疗,该组方有活血通经、舒筋活络、补中益气等功效,用药后可干预病机,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得到根本性治疗,干预病症反应的同时,患者身体机能可得到养护[4-5]。将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就诊于福清市中医院的6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温阳活血通络方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常规组中男18 例、女12 例;
糖尿病平均患病时间(7.35±1.23)年;
平均年龄(57.56±3.27)岁。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3 例;
糖尿病平均患病时间(7.41±1.29)年;
平均年龄(57.48±3.3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本次研究开展。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以《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6]为依据;
而中医诊断则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 年版)》[7]为依据。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经专科检查,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就诊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对病症反应及糖尿病病史等均可做详细表述;
患者可提供完整个人信息;
与患者、患者家属沟通课题研究内容,做详细交流后,遵循其意愿,自愿同意参与。排除标准:伴其他类型糖尿病并发症者;
伴其他类型慢性疾病者;
患精神类、心理健康类疾病者;
有用药过敏史者;
非首次发病、非首次就诊者;
肝脏、肾脏功能异常或存在功能不全者;
就诊时患者或其家属对临床疾病诊断、诊疗方案等持质疑态度,有抗拒诊疗行为者;
视听功能异常,基础沟通、交流存障碍,意识不清,个人意愿无法准确、清晰表达者。
1.4 方法
常规组应用西药治疗: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52564;
规 格:0.5 mg×10 片×2 板)0.5 mg/次,1 次/8 h;
维生素B1(国药准字H14023321;
规格:25 μg×100 片)10 mg/次,1 次/8 h;
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23370;
规格:0.5 g×20 片)0.5 g/次,1 次/8 h。共用药8 周。
观察组:加用温阳活血通络方治疗。以地龙、红花、川芎、桂枝、赤芍、桃仁各15 g,干姜、苏木各10 g,当归20 g、生黄芪 50 g,水蛭、细辛各6 g、3 g,配比温阳活血通络方,用清水对组方实施煎煮,取饮剂300 mL,均分两份,早晚各服用1 次。西药的使用方式同常规组,共用药8 周。
治疗期间,对患者饮食、作息等方面均实施调整,管理其规范用药的同时,指导患者做适度运动,改善机体代谢系统功能,以促进治疗用药能够充分发挥其功效,缓解病症反应,对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做有效治疗。
1.5 观察指标
采集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
汇总两组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统计左侧腓总神经、右侧腓总神经、左侧腓肠神经、右侧腓肠神经神经传导速度。
治疗12 个月后,统计并比较两组疾病复发情况。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s)
组别常规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9.48±2.12 9.53±2.09 0.092 0.927治疗后7.68±1.23 6.27±0.34 6.052<0.001餐后2 h 血糖(mmol/L)治疗前12.21±1.79 12.18±1.83 0.064 0.949治疗后9.43±1.35 8.25±0.46 4.532<0.001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8.52±1.17 8.49±1.13 0.101 0.919治疗后7.31±0.59 6.27±0.64 6.544<0.001
2.2 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周围神经传导功能较常规组有大幅度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功能比较 [(±s),m/s]
表2 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功能比较 [(±s),m/s]
组别常规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左侧腓总神经治疗前38.95±3.56 39.06±4.21 0.109 0.913治疗后42.69±3.28 48.85±2.42 8.277<0.001右侧腓总神经治疗前40.02±3.19 39.48±3.02 0.673 0.503治疗后43.58±2.92 46.78±3.29 3.984<0.001左侧腓肠神经治疗前35.67±3.29 35.62±3.34 0.058 0.954治疗后39.18±2.84 43.18±3.17 5.148<0.001右侧腓肠神经治疗前36.72±3.27 36.81±3.16 0.108 0.914治疗后39.26±4.12 43.07±3.25 3.977<0.001
2.3 两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比较 [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于糖尿病患者中存较高发病率,疾病发生后,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均将受到极大损害,若未及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存一定致残概率,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8]。
西医常采用营养神经、控糖类药物,以干预周围神经病变,调控血糖,从而减轻糖尿病对周围神经的影响,虽可改善病症反应,但远期疗效稍显不足,具有一定复发概率[9]。中医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认为该病是由人体消渴日久致阴阳失衡,引发肾伤,且久病成瘀,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五脏虚弱,阴阳失调,气虚血亏,进而引发经络淤阻、血瘀内阻,促使患者出现肌肉无力、双足麻木、夜尿增多等病症反应[10]。于治疗时,需活血化瘀、益肾行气,以达到散结、舒经、通络等目的,从而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症反应缓解,同时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经络气血得以疏通[11]。温阳活血通络方有益肺、健脾、祛瘀活血等功效,组方由地龙、红花、川芎、桂枝、赤芍、桃仁、干姜、苏木、当归、生黄芪、水蛭、细辛等组成,组方配伍,用药后可产生化瘀散结、镇痛舒经、养护肝肾等作用,上述中成药发挥药效,人体肝经、肾经、脾经、胃经等均将得到调和,以此发挥药性,对气虚血瘀、血瘀痰湿、湿热阻络等所致疾病中均可见显著疗效[12-13]。采用温阳活血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自中医角度,该组方可作用于病机,化解患者机体气滞血瘀、阴阳失调所致病症,同时养肺益肾、补中益气,改善人体血运,通络止痛;
自西医角度,温阳活血通络方中生黄芪所含成分有抗氧化、促神经生长因子增殖等作用,红花含有红花黄色素,有抗凝、养护心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等功效,赤芍则有抗肿瘤、抗炎等药性,水蛭则能够调节人体微循环,用药后可使人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进而养护神经,抑制人体炎症反应,进而在治疗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症反应可于用药后得到充分改善,持续用药,患者疾病得以康复的基础上,温阳活血通络方可干预病机,由此抑制患者预后疾病复发,可见良好近期、远期疗效,药用效果较西药用药后更佳[14-15]。
综上所述,使用中药温阳活血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可达预期治疗效果,在改善患者病症反应的同时,能管控疾病复发。
猜你喜欢温阳通络病症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祝您健康(2022年6期)2022-06-10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青春期病症学生天地(2020年3期)2020-08-25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2020年1期)2020-02-20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3期)2014-03-01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中医研究(2013年9期)2013-03-11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中医研究(2013年1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