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静 陈丽鸿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1],凸显了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中教材第4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是“德法”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和重点。通过“德法”课程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这条逻辑主线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入脑入心,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实践,全面贯彻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因此,本文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探讨了如何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和内在关系,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融入“德法”课程,如何选择科学、有效的融入方式等,以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程中全景展示提供借鉴。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德法”课,需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完善和利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中全景展示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的主线和基础
“德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治观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德法”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法”课程的这个初心和使命决定了其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个人与自身、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是“德法”课程的教学重点,其内容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与前面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有着承接关系,又对后面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起着统领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公正、法治等贯穿“德法”课程教学的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而且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国家价值观紧密相连,同时需要学生系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整体性。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的教学目标和“德法”课程的初心和使命是相吻合的,两者内容也具有紧密关联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中全景展示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景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中全景展示并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还需要拥有合适的教学平台、优秀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素材、有效的教学方法等。首先,多样化的教学平台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近年来,问卷星、雨课堂、翻转课堂、中国大学生慕课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程中的全景展示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平台。例如,通过问卷星的应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从而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能;
通过翻转课堂,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次,教师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程中全景展示的关键。教师只有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德法”课程的价值契合点,才能在教学中从传统的泛泛而谈转向具体剖析,并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此外,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让理论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疫过程中,特别是青年一代不畏挑战、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时代新人应承担的责任。青年人在战疫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青春答卷”,实现了自我价值,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统一的紧密关系。因此,中国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实践和伟大精神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程中全景展示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素材。最后,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中全景展示的最后“一公里”。只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疫情防控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程中全景展示时,需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应该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首先,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教师需以身作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比如,在“停课不停学”的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爱岗敬业和努力拼搏精神的可贵。二是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用战疫案例,将战疫的典型经验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活教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求共识”[2],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需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对接学生的成长需求。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决定,“德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化需求,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时刻关注青年学生的社会需求,才能实现“德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发挥战疫故事的桥梁作用时,需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及实际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时,需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显性”融入是指教师需要找准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在内容讲授时直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例如,在讲授“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的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现如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具多元化,价值冲突也更具多样性。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到人生价值是有客观评价标准的,这个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战疫中不同工作岗位的案例,向学生讲授不同的工作岗位体现了多元的价值追求,但这些价值追求在根本上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这种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挥主导作用。例如,食品专业的学生,要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和国家富强、国泰民安的关系,从而增强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法律专业的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法治力量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从而树立自觉守法的意识。“隐性”融入是指在课程内容讲授时,教师可采用间接的方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思政课采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战疫故事进行讲述、自由选择参与讨论的小组,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之间不同思维方式产生的矛盾和争执等。这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原则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时,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时,还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灌输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方法。在起初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意识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以后的专业发展、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师只能先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传授。但这种灌输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需要注重启发性。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定或故事讲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讲好战疫故事,是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融入“德法”课程时,教师可以精选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同的群体在战疫过程中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个人应该如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通过案例分析,引导青年学生理解“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本专业为社会作贡献”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基于以上3个实施原则,在疫情防控视角下,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融入“德法”课程,实现由应然到实然的价值引领,途径是多元的,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2种方式来实现[4],其中课堂教学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课堂”。因此,本文着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优化和提升。
(一)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融合点,整体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2021年版“德法”教材的第4章。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为一个逻辑主线贯穿于“德法”课程教学全过程,这要求教师需坚持以上实施原则,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内容和路径,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要求作为一个价值整体来理解[5],并且能够将其融入课程的每个章节内容中。此外,教师需灵活转换教学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战疫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受教育者的视角正确看待“我与国”“我与社会”“我与公民”的关系。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与“德法”课程融合时需转化为“我与国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每个人在追求美好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价值诉求。作为时代新人,大学生应把国家的价值追求转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具体的内容融合见表1。
表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各章节的融合点
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法”课程内容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社会人,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医疗队的寄语和“五四”寄语,同时也可结合学生在疫情中的成长和收获,引导学生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征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自己的人生出彩,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德法”课程融合时需转化为“我与社会的关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在政治化过程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价值目标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不是原子式的孤立存在,而是处在种种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这意味着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一定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个人为中心,把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每个人都要尽心尽力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具体的内容融合见表2。
表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各章节的融合点
通过以上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明白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既需要遵守相关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也需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例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如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不仅是立法者和执法者的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结合我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一些生动案例,突出强调全民自觉守法是全面赢得抗疫胜利的群众基础,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守法意识,使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依法履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作出自己的贡献。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与“德法”课程融合时需转化为“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也是每个公民都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具体融入内容见表3。
表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各章节的融合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与课程内容相融合时,教师可结合战疫中青年学子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案例,说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并不过时,正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选择,也诠释了大学生勇于担当、爱国敬业的价值追求。另外,教师也可结合抗疫期间,武汉返乡大学生如实向社区汇报并主动居家隔离的案例,引导大学生在防疫过程中应坚决遵守相关防疫规定,肩负起抗击疫情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好的社会是让人感到温暖的社会,在疫情高发期,人人都是弱者,需要我们向他人伸出友善之手。社会里的每一份子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同舟共济、互相扶持、患难与共,才能让社会更加温暖。教师在讲解这块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真实的案例加以说明。例如,在疫情高发时,被困高速公路多日的湖北货车司机肖师傅被陕西汉中交警救助的感人事迹;
中国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并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全球抗击疫情等,这都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和精神境界。这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大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价值观。
(二)选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介入点,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需要精准对接战疫故事,把握好教学内容的融入点,发挥战疫故事的桥梁作用。课程教学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既要把握教学内容,又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实际效果。
1.发挥好战疫故事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的“教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法”课程中全景展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场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全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
首先,发挥好战疫故事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与“德法”课程融合时的桥梁作用。例如,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舍生忘死、逆行出征;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凝心聚力;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协调推进,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这些战疫故事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离不开国家的统筹规划,也离不开个人的奋斗和奉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生动阐述,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优势。作为时代新人,要敢为人先,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责任。通过这些战疫故事的引入和讲述,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发挥好战疫故事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与“德法”课程融合时的桥梁作用。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力奋战中,党和国家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的执政能力,全民自觉遵守法纪、法规,为疫情防控提供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从襁褓婴儿到百岁老人,以及在华的外籍人士等,全力护佑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切实保障、平等对待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保证每个患者都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公平救治;
从中央到地方坚持依法防控、依法决策,坚决打击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全民自觉守法,严格遵守国家的防疫措施,为打赢疫情攻坚战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战疫故事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既需要社会层面的群策群力,也需要个人的广泛参与,从而为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指明了方向。
最后,发挥好战疫故事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与“德法”课程融合时的桥梁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一盘棋。祖国需要什么,我们就贡献什么,每个人都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块砖”“一块瓦”,没有局外人,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凡人善举,每个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遵循[5],展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特别是青年一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人的志气和担当。教师在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德法”课程时,要充分地发挥好这些战疫故事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讲好抗疫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讲授“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内容时,会涉及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容融入“德法”课程。为了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通过问卷星的调查了解到,学生虽然普遍认为“中国式自由”是一种集体主义自由观,而“西式自由”是一种个人主义自由观,但不能很好地区分集体主义自由观和个人主义自由观的区别。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区分两者的区别,教师采用小组研讨、课堂展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学生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应该把讲好战疫故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自愿组合原则,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6~7人,共分成8~12组。然后安排2个组提前对问题进行准备和研讨。在准备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以中西方采取的防疫措施为契入点深入思考和分析。上课时,每组选出1位代表,用10分钟时间向全班同学展示和分享小组的学习和研讨结果,教师和另外1组学生主要进行点评,接下来由其它自由组学生点评,最后将综合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的平时作业。通过小组研讨和展示,学生普遍表示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自由观和集体主义自由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了“戴口罩”“隔离”“封城”等各项严格的抗疫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背后体现出中国的自由蕴含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追求个人自由甚至可以牺牲健康和生命,他们参加游行示威、拒绝戴口罩、反对社交距离等,导致其应对疫情的措施无法正常实施。这些行为背后体现了他们更注重个人自由,而较少考虑他人和社会自由。自由的限度在于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如果需要他人承担后果和责任,那这种自由就不再是被认可的、真正的自由。很显然,很多西方国家的人的行为早已超出自由的边界。通过引入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抗疫过程中的举措和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自由观和个人主义自由观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自信。
3.以案例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
通过案例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停留于讲故事,要从叙述到论述,从描述到揭示,结合战疫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和精神。引入战疫故事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法”课程的一种途径,重要的是揭示案例背后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逻辑,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想启迪。例如,教师通过讲述中西方防控措施的差异,来凸显“中国式自由”的价值优势。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自由”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对于这2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还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教师可以按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列举一些在疫情防控中有些人打着社会自由的名义对个人自由进行侵犯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些案例背后揭示的问题。又如,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避免个体自由在社会自由的名义下受到损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非常时期,自由是有限度的,但对自由的限制不能没有限制,需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法治原则。在疫情高发期,有些地方私设关卡、断路、堵路,这些都是违法行为。对此,公安交通运输部门也多次强调任何个人无权干涉别人的交通权,所以防疫的硬核措施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实施。二是适度原则。疫情防控措施要与疫情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尽量平衡社会的多元价值,尽可能地降低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精准防控措施就是对这一原则的把控。三是人道原则。疫情防控隔离的是病毒,但却无法隔离亲情和温情,不能再让父亲在隔离中造成脑瘫去世的悲剧重演[7]。通过这些案例和问题的讲述和深层剖析,引导学生对“中国式自由”的认知和理解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2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现对实际教学效果的取得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之前,教师会提前在微信学习群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法”课程的逻辑主线和教学重点等内容告知给学生,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重要性的认识,并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整体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该教学目标,教师会提前让学生们思考3个问题。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该价值追求与“德法”教材中其他章节的内容有哪些结合点?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谈谈个人如何践行这些价值追求。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该价值追求与“德法”教材中其他章节的内容有哪些结合点?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谈谈个人如何践行这些价值追求。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该价值追求与“德法”教材中其他章节的内容有哪些结合点?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谈谈个人如何践行这些价值追求。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邀请3个小组学生分别对以上3个问题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从汇报的内容和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价值整体,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章节的融合点的把握却缺乏深入理解。原因是学生往往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课程内容的融合点。例如,学生认为只有出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这样明确的词语才能融合,要不然没有融合点,缺乏对内容融合的深度挖掘。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价值层面深入理解内容融合,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和掌握。此外,针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汇报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畅谈学习后的真切感受,并明确表示将尽己之力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报完成后,其他小组学生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提问,老师也会尝试提问一些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大家积极讨论。例如,中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打着社会自由的名义而伤害个人自由的事情,如何来规避该类事情的发生等,老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并总结。
通过学生间及师生间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分享,课程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问卷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收获主要有4点:一是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互为条件、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是更好地意识到“德法”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是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培养科学素养,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四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增强,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教改项目——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全景展示”的教学设计,项目编号BJFU2021JY099。
猜你喜欢思想道德与法治价值观法治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科学与生活(2021年25期)2021-12-02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1年39期)2021-11-15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1年37期)2021-10-21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