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方敏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浙江 舟山 316021)
自1991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 “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 至今的30 多年来,国家、各部委层面先后出台涉及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的法规、文件多达10 个,尤其是2017年以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等相关文件更是密集出台。这些文件的出台,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相关举措,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供了基本遵循[1]。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定位,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手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正处于由船员大国向船员强国转变,航海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有效的培养模式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 “双元” 育人[1],这为高职航海类专业探索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实施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和载体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学校重育人,企业重效益,企业在合作育人机制联动建设上动力不足,校企双方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无法有效形成。
二是校企合作范围不够广泛。缺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推动,校企单一自发合作难以形成大范围、多元化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联盟或集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无法实现有机衔接,校企利益链、资源链无法真正形成,尤其是缺少行业龙头企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实施受益学生比例较低。
三是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目前,有些校企合作尚未形成有效的组织架构,致使校企合作平台或载体缺乏对应合理的决策管理模式,仅靠协议维持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校企间难以形成长久、有效的沟通渠道,也难以开展实体化办学和实施 “政行校企” 多元协同育人[2],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进而造成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师资国际化培养路径不畅、协同培养育人载体单一、学生成长渠道不通畅、培育航海工匠精神载体缺乏等问题。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 “学校” )紧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导向的步伐,不断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3],对推进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安排与探索创新面所临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切实**制约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瓶颈问题,逐步形成一批校企合作平台,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航海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2.1 创设 “政行校企” 沟通智库
1991 年10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 。学校顺应政策导向,开始和东方海外航运货柜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并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成立航海教育咨询会,建立咨询会 “政行校企” 组织架构,召开了第一届会议,创设 “政行校企” 沟通智库,形成了政府指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有效沟通机制。
2.2 兴建混合所有制东方海外海事学院
2006 年11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校深刻认识到国家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紧迫性,依托与东方海外航运货柜有限公司十多年的良好合作办学基础,于2008 年签订《合作开办混合所有制学院协议书》,兴建东方海外海事学院,以校企 “共同出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合作共赢” 的原则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同投入5 000 多万元,合建国际海员培养大楼,共同建设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2 套、轮机模拟器2 套、电子海图操作系统2 套、GMDSS 模拟器系统1 套、雷达模拟操作系统1 套,建设航海模拟训练中心和轮机模拟训练中心,形成校内虚拟仿真教学工厂,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2.3 建立股份制万邦液货运输培训中心
2014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企业参与制度,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制度。学校根据政策导向,发挥航海教育咨询会智库的桥梁作用,在前期与新加坡万邦航运集团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万邦液货运输培训中心,成立董事会运行机制,面向国内外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航海人才,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2.4 组建长三角江海联运产教联盟
学校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依据文件提出的 “推行集团办学制度” 政策,于2017 年牵头组建了长三角江海联运产教联盟。学校联合联盟内企业,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施优质海员培养行动计划,全面开展航海人才学徒制培养,创建 “三段、三通、四融”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重构适应 “校-企-校” 能力递进 “三段式”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深化陆海贯通、育训互通、课证融通的 “三通育人” 课程内容整合;
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仿真与实操融合、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的 “四融” 育人机制,突出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双线并重” 的育人理念。
2.5 创建浙江巴新-浙江乌克兰国际海事学院
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学校顺应形势,主动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于2018 年同巴布亚新几内亚太平洋海事学院、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巴新-浙江乌克兰国际海事学院,梳理分析国际及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相关海事法规、规范,建立航海类专业课程、师资、实训条件建设等国际通用的教育教学标准,编制系列教学案例,形成中国特色、可推广复制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打造优质航海教育输出新平台,输出中国航海职教方案。
学校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改革创新,先后与二十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 “政行校企” 合作,创建 “一智库、三平台” 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认可。学校深入推进航海教育现代学徒制培养,创新工学结合的 “三段、三通、四融”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与产业的深度对接、课程与岗位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海洋强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航海人才。
3.1 创建 “一智库、三平台” 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
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先生发起在学校成立全国首个专业智库——航海教育咨询会,为学校航海教育提供发展咨询和决策指导。在东方海外货柜航运有限公司和咨询会的支持下,学校先后创办了东方海外海事学院、万邦液货运输培训中心和浙江巴新-浙江乌克兰国际海事学院,建成 “一智库、三平台” 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其架构如图1 所示。
“政行校企” 全方位支撑国际化航海人才培养,有效解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
图1 “一智库、三平台” 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架构
3.2 创新 “三段、三通、四融”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校行企联合成立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 “三段、三通、四融”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学校重构适应 “校-企-校” 能力递进 “三段式” 人才培养实施的课程体系,校内依托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等虚拟仿真实训设备、自动化机舱工作实景建成 “船舶岗位工作场景平台” ,开展 “虚拟仿真教学” “工作情境教学” ;
校外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利用企业运营船队组建 “海上教学工场” ,开展生产教学,有效解决教学情境与海上工作场景不对接、存在差异的问题。
图2 “三段、三通、四融”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3.3 创建培育工匠精神的 “指南针” 航海文化育人品牌
在 “一智库、三平台” 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过程中,学校加强中国传统优秀航海文化研究,推进境外航海文化交流,创建 “指南针” 航海文化育人品牌,挖掘提炼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打造第二、三课堂育人平台,依托 “12345” 即一项赛事(全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两个节日(世界海员日和航海技能节)、三校(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夏令营、德行四海校训和五星红旗护卫班的航海文化育人载体,切实加强学生航海工匠精神培养;
邀请航运界专家、精英来校做讲座,引导学生树立 “航海梦” ,培养学生海洋强国战略意识、航海工匠精神、爱国爱岗情怀;
加强准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工作中的严谨作风、服从意识,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忠诚度。
3.4 打造 “双师双能双语” 教学创新团队
学校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东方海外航运货柜有限公司、新加坡万邦航运集团等航运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流动 “教师工作站” ,定期选派教师上船实践,实施教师全员轮训制度,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学校还依托 “一智库、三平台” 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行企业导师特聘岗制度,按照 “双向交流、互换岗位、校企互聘、引派结合” 的工作运行机制[4],聘请行业企业一线资深船长、业务骨干组建专兼结合的 “双师双能双语” 教学创新团队[5],有效实现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向交流与能力互补,解决了长期困扰高职航海教育专业发展的 “双师型” 教师严重不足的难题。
4.1 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国际化航海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航海类专业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近五年招生规模年均增长10%左右。航海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连续3 届荣获海员技能省赛团体冠军和国赛团体三等奖;
甲类三副/三管轮适任证书通过率逐年提升,2021届毕业生升至45.2%;
学生就业率超过97%,特别是 “优质海员培养” 行动计划开展的 “现代学徒班” 学生就业对口率达100%,高于普通班级25%,平均薪酬高于普通班级21.6%;
每年到境外知名航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达57.5%,学生就职企业满意率在96%以上。
4.2 实训基地条件明显改善,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广泛应用
航海类专业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 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 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实习基地1 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 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 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 个。航海类专业还拥有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游艇操纵模拟器、雷达操作模拟器、GMDSS 仿真模拟器、电子海图操作系统、液货操作仿真系统、数字海图实训中心、航海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航海虚拟仿真体验中心、航海虚拟仿真教学创新研发中心等虚拟仿真设施设备和场所,基本实现学生培养全周期实训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普及。
4.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校企相互促进共生共长
“一智库、三平台” 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 “长三角江海联运产教联盟” 已经成为 “政行校企” 互联互通的平台。学校开办的混合所有制 “东方海外海事学院” 、股份制 “万邦液货运输培训中心” 为深化产教融合开辟了新载体,成立的 “委员会” “董事会” “理事会” 等组织架构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决策管理模式,坚持的 “共同出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合作共赢” 原则丰富了校企联合办学的运行机制,实施的 “优质海员培养行动计划” 为我国高职航海类专业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提供了借鉴范本。自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以来,学校已输送4 000 多名毕业生到30 余家境外世界著名航运企业工作,航迹遍布全球100 多个港口,近1/3 的人员成长为远洋船长、轮机长和公司高管。学校依托浙江巴新-浙江乌克兰国际海事学院,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海员3 000 多人次;
与4 个国家的4 所高校开展师资队伍共建共享,安排教师赴国外学习交流52 人次。
“舟山海员” 品牌享誉国际航运大舞台,使学校成为 “亚洲海事教育及培训奖” 获奖单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深入实施,需要学校紧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导向,不断理解深化产教融合新内涵,对推进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安排与探索创新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学校要搭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平台,将校企命运互联、利益共生摆在首位,注重校企一体化提升和实质性融合;
要构建 “政行校企” 共同决策组织机构,形成有效的决策职权体系,规范合作办学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标准和细则,确保校企双主体履职尽责;
要推行企业导师特聘岗制度,积极实施校企员工相互聘任、双向交流、互换岗位、相互取薪,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师资团队建设。校企要共建育人文化,将学校特色文化与合作企业特有文化互融互通、共生共长,形成航海文化育人品牌,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师生中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情感认同,以培养更多兼具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国际化高素质航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