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实践探索——以无锡市为例

时间:2023-10-06 08:30:33 来源:网友投稿

杭建伟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研究室,江苏 江阴 214405)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是由我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组成。高职院校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它和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作为区域性的高等学府,高职院校的文化必然带有区域性的文化特征。多年来,无锡市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以地域文化——“吴文化”为载体,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无锡,别称梁溪,地处苏南太湖之滨的长三角平原腹地,风光旖旎,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孕育了无数杰出人物:顾恺之、李绅、倪瓒、徐霞客、钱穆、顾毓琇、徐悲鸿、周培源、钱伟长、钱钟书、王选、荣毅仁……无锡文物遗迹众多,2007年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34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无锡由此获得“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之美誉,如今古运河边的南长街夜色迷人。无锡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泰伯奔吴,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建勾吴国,建都梅里(今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从此无锡得以开发,吴文化绵延至今。无锡经济富庶,被称为江南鱼米之乡,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米市之一。到了近代,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被誉为“小上海”。改革开放后,无锡成为现代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发源地,2017年无锡国内生产总值(GDP)迈上1万亿台阶,2020年、2021年无锡人均GDP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无锡下属的两个县级市,江阴为春申旧封,霞客故里,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和“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宜兴为著名的陶都,紫砂陶名扬天下,又是教授之乡,走出了32名两院院士、近百名大学校长以及10 000多名教授,堪称“中国院士第一县”。无锡的历史文化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无锡高职院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1 把吴文化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2012年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在无锡市举行。论坛中提出,高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高职教育应走出“制器”时代,要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其构建的“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通过融入吴文化内涵,寻找吴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把东林文化精神、无锡民族工商实业家的爱国创业精神等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和教学过程中。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坐落于无锡市新吴区,是泰伯奔吴的梅里所在地,该校积极构建以“吴文化”为依托、以“德文化”为核心、以“廉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育人创新体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吴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学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位于宜兴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弘扬陶文化,学院积极探索“陶文化+”的素质教育模式,将陶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陶育人之路。该校把陶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第一课堂突出以“陶精神”育人,第二课堂突出以“陶文化”育人,第三课堂突出以“陶实践”育人;通过“一巩固、二强化、三深化”的路径,构建以陶文化为特色的“三堂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模式[3]。

2.2 加强吴文化教育载体建设

载体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载体,教育的过程就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过程[4]。无锡高职院校在吴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载体建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无锡名人苑、无锡院士馆等校内文化育人基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推进无锡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加强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开展传统学徒制的传承培养;学校“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该校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长廊、锡商企业家雕塑、职业文化壁画等文化环境的建设,建设商贸文化展览馆,形成了既具有地域文化风格,又具大学特色文化的文化普及教育基地。该校艺术设计学院“承艺弘艺”项目以非遗文化为载体,搭建了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协同创新中心、非遗文化工作坊、大师工作室和非遗社团“四维一体”的非遗文化育人平台,扩大了非遗文化育人的影响力。2018年,该校被评为教育部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和“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同时,“锡韵创意工作坊”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以“弘毅书院”为载体,开展“六个一工程”,即吴文化书院大讲堂、吴文化书院专题库、吴文化书院读书台、吴文化书院读书会、吴文化书院博客圈、吴文化书院导读刊。2021年3月,该校举办“范蠡文化进校园”校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现场举行了范蠡雕塑奠基仪式及以范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品鉴活动,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出了对范蠡文化、范蠡精神的传颂与赞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讲好“锡城故事”,建成了东林书院、荣毅仁纪念馆、山联村等一批现场教学基地。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凸显地方特色,打造了非遗文化馆藏群,构建了集文化传承、教育教学、生产实训于一体的书画篆刻艺术馆、宜兴紫砂艺术馆、惠山泥人艺术馆等场馆。江南影视职业学院设立了“江南影视徐悲鸿艺术学院”,创建了以中国紫砂大师工作坊为主题的非遗文化街。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竖立了江阴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和现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塑像,建立了徐霞客故居、华西村等教育实践基地。

2.3 构建吴文化课程体系

地域文化教育只有进入课程,高职学生才能较为系统地学习地域文化知识,更好地领会和传承地域文化精神。无锡市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吴文化课程建设,部分学校把吴文化课程作为公共文化课,部分学校作为选修课,还有的学校成立了吴文化研究小组。2019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吴文化十讲课程被认定为无锡市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遵循系统化、情景化、社会化的3S课程设计理念,以文化认同为导向,以文化体验为手段,以文化教育为核心,以文化探究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契机,对开设的吴文化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5],吴文化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吴文化课程设计思路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陶瓷艺术鉴赏课、陶瓷绘画示范课等传统工艺类公选课,通过陶瓷知识的普及与陶瓷文化的赏析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江苏地方文化课、江阴历史课等地方性文化课程。

2.4 开展吴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活动必不可少。高职学生通过吴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增加了感性知识,丰富了社会阅历,提高了实践技能。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聘任锡剧名家小王彬彬作为客座教授,指导学校成立青年学生锡剧社团“梁溪剧社”,在校园传播戏曲文化,传承演艺锡剧经典剧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锡韵”创意工作坊,依托江苏省非遗研究基地和无锡非遗保护与研究中心,将学生专业学习与非遗保护研究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意实践能力。该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在江苏省 13个地级市开展非遗文化主题的参观学习和实践调研活动,成立了吴地古建筑遗存保护体验团队。该校文化社团围绕吴地传统节日,深入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依托无锡市薛福成故居和市非遗示范传承基地等良好平台,专门组建了传统文化研习社,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敬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君子人格、家国情怀”“尊师重道、谦和好礼”“尊老敬老、仁爱孝悌”,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礼敬传统节日,涵育核心价值”项目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市文广新局签约,就共同研究与挖掘无锡地区非遗文化精髓展开合作,致力于培养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地区高水平传承人。为此,邀请非遗大师进校园作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进校举办了“从艺六十年泥塑艺术展”,惠山泥人第五代传人华天骅进行了“惠山泥人的昨天今天明天”精彩系列讲座,为百名学子讲述惠山手捏泥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并对该校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给予指导。经过多年的探索,该校师生已多次获得省市举办的设计大赛大奖,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设计思维相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之路。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等知名艺术院校及单位资深专家联合编创了大型多维映像舞台剧《太湖传奇》,该剧以阿福穿越古代讲述太湖历史故事的形式,寻根太湖历史脉络,阐述太湖的由来、吴文化的起源、工商业的兴起、今日的梁溪盛世等历史进化和发展历程。《太湖传奇》于2017年5月首演,2021年8月已深入院校、部队、街道、社区、剧院、景区等场所,共演出280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在无锡地区引起了很大反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徐霞客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5月19日,该校被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授予“徐霞客进高校”首个教学研究基地。2012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徐霞客文化师生交流机制,至2020年该院已成功举办了8届海峡两岸徐霞客文化交流活动,陈冉、王爱玲等4位同学的演讲稿刊登于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主办的刊物《徐霞客研究》(第25辑,地质出版社,2012)。该校艺术系原厂影像工作室的师生们历时5年,摄制了非遗系列短片《江阴好手艺》《江阴好中医》《江阴好味道》《江阴好手艺·第二季》共40多集纪录片,申请并获得了四项专利著作权。系列短片播放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其中《江阴好味道》还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舞龙舞狮是吴地的民间习俗,由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组建的舞龙舞狮队成为无锡地区的文艺品牌,经常参加重要节庆活动的表演。该校女子舞龙队于2016年荣获第九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冠军,叶道文、盛志豪两名同学在2019年第十二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男子南狮技能抽签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依托地域美育资源,开展系列美育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音乐悦谈课、中国茶道课等美育课程,依托“江南女书才学班”“美育社”“惠山泥人名师工作坊”“古琴雅集社”等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依托地域美育资源,提升‘新吴工匠’人文素养”荣获2021年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

3.1 高职院校要处理好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我国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是子文化和母文化的关系。开展地域文化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两者要相互促进,不应相互排斥,也不应相互取代。同时,对待其他地域文化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不能“唯我独尊”,对待世界文化要善于学习吸收其长处。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才能既张扬地域特色,又展示中华魅力,从而真正使高职院校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除开设锡剧之美课、惠山泥塑课等无锡地域文化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书法课、国画课、戏曲鉴赏课、民族舞课等中华文化课程,也通过一些高层次的学术讲座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公选课的讲授中,立足吴文化介绍中华文化,并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展示中华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地域文化教育要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主要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要在苏南就业创业,就必须了解吴文化,培养对吴文化的感情,培育吴文化品格,弘扬吴文化精神,从而缩短文化适应期,更好地融入苏南地区,做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新苏南人。高职院校地域文化教育要为高职学生在本地区的就业创业奠定地域和情感基础。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吴地重要传统节日活动来增长吴文化的知识和情感,并着力培养无锡非遗文化传承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挖掘陶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对陶文化的感情,弘扬陶文化精神,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陶瓷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研究[6]。江南影视职业学院的舞台剧《太湖传奇》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舞龙舞狮,提高了学生对吴地历史和习俗的认知。这些寓教于乐的方式是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较好的做法。

3.3 高职院校要注重地域文化教育与当今及未来的联结

在教育方法上,为了让高职学生对地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产生学习兴趣,必须“激活”历史资源,加强地域文化和当今及未来的连接,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转换。例如,泰伯“三让王位”与当今提倡的礼让谦和;
无锡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与当今提倡的家国情怀;无锡近代工商实业家的事例与当今提倡的爱国和创业精神;惠山泥人和陶文化与当今提倡的工匠精神;
乡镇企业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和当今提倡的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等。另外,当今本地区城乡发展和未来规划、产业和科技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这些都和高职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息息相关,都要在地域文化教育中加以介绍。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引入时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教育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要充分运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践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从而达成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及中华文化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江阴无锡学院魅力江阴小主人报(2022年19期)2022-11-18无锡一棉China Textile(2022年3期)2022-07-12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0-11-17《登江阴黄山要塞》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江阴特产——马蹄酥小读者(2019年24期)2020-01-19《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中华诗词(2019年2期)2019-08-27无锡公交城市公共交通(2019年5期)2019-07-12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海盗学院(7)故事作文·高年级(2016年7期)2016-07-26学院掠影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16年5期)2016-06-05

推荐访问:无锡市 为例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