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钱斌 张国政
提升“双高计划”院校服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张钱斌 张国政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是国家“双高校”建设十大任务中的两个核心任务,是彰显学校综合实力和完成“双高校”验收的关键性指标。文章通过调研部分国家“双高校”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的举措,重点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资源,从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实施产教融合新模式等方面探索并实施,社会服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得到显著提升。
“双高校”;
服务能力;
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功能包括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同时就如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首批《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共197所,“双高计划”建设是国家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工程[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更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如何能够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稳定经济推动国家“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转型升级。而高校社会服务则成为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剂。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当前以及今后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升服务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企业生存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3-5]。实现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多层次的全面合作,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课题组编制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及提升调查问卷,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社会服务有效机制建立、社会服务现状评价、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在部分双高校和非双高校教师中进行调研,共有来自山东、浙江、天津、河南、安徽、广西和青海9所高职院校的83位教师参与到调查问卷中。
2.1 高职院校对于社会服务职能的理解存在偏差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基本职能中的社会服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两大职能的拓展和努力方向。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各自专业、人才、设备等优势资源参与到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但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调研显示,57.83%的调研对象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及鉴定,44.57%的调研对象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只有22.89%的调研对象认为必须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等方式发挥其社会服务的职能。调研结果表明,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2.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和平台不健全
社会服务包含技术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等不同方式。调研显示,从管理层面,9所调研高职院校中,有7所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由科研处负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由教务处牵头负责,社会培训由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处)负责,三部门独立运行,缺乏联动机制和有效的绩效考核及管理评价机制,学校缺少对接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创新平台,不能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教师的社会服务业意识不强,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服务项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0年前,学校服务中小微企业不到20家,横向服务到账年均不足15万。
2.3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普遍不高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迅猛增长,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调研显示,74.69%的调研对象因学校专职教师数量少而必须应对较重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周的教学任务在20课时以上,56.62%的调研对象还要兼职班主任负责学生管理工作,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参与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
63.86%的调研对象所在学校没有将社会服务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中;
只有28.92%的教师参与过技术服务或社会培训。教师大量精力投入到的繁重教学任务中,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到不到提升,间接制约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6-9]。
2.4 专业(专业群)设置调整不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
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专业群)设置和调整必须紧密联系区域产业发展。然而,由于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水平不一致、地方区域重点产业不突出等多种原因,导致高职院校专业(专业群)设置和调整与产业发展升级未形成有效衔接,且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安徽一共5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其中3所院校在安徽省芜湖市。课题组通过对芜湖市3所双高校年度质量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3所学校近三年实际招生的专业主要面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16个专业大类,特别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设置较多,而对于芜湖市重点布局的通用航空、节能环保装备、现代农机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偏少[10]。各校专业设置受制于招生需求,未能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
课题组调研了五所“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各校均根据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学校优势和专业群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方法和举措(见表1),在高职院校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表1 部分“双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举措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学校对标国家高水平学校A档和B档建设单位,立足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优势,整合群内各专业资源,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合作水平,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按照“一院一品牌”模式成立特色产业学院,深入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培训,形成员工培训、技术支持、成果转让、产品创新与研发等服务项目,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加强合作、创新模式”等举措,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1-15]。
3.1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激发学校服务社会动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学校、地方政府、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地方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理事会”,建立多方协同联动机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形成“项目共推、人员齐管、责任均担、成果分享”的运行机制。制定《教师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成果转换管理办法》,将教师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服务社会、技术专利和产品研发等成果计入工作绩效,出台《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科研创新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科研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等制度,提升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水平,激发师生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活力,培养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及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组建11个科技创新团队(如表2所示),承接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任务开展技术创新服务。2021年共服务45家中小微企业,签订横向项目75项,到账经费近300万元。
表2 科技创新团队一览表
3.2 搭建有效服务平台
学校搭建“一集团一联盟”产教融合平台、共建“一园五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创建“一院三基地”技术创新平台,有效提升服务产业和社会的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三大服务平台
(1)“一集团一联盟”产教融合平台。学校牵头,联合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共同成立“全国机械行业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与国家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共建“皖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其中“全国机械行业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已有会员单位200多家,有效推动增材制造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助力相关增材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依托平台,学校组建“高强度铝合金粉末增材制造材料产业”创新团队并成功申报第十四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学校与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工业机器人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批市级重点研发项目。
(2)“一园五中心”技术服务平台。依托优势资源,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弋江机电科技园”,该“科技园”入驻中小微企业10多家,学校协助各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形成集“政策咨询、过程管理、宣传对接、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加强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力度,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ICT创新中心”“春谷3D打印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同时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汽车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支柱产业,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增材制造汽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一园管理、五中心协同”的技术服务平台。各中心分工协作,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小微企业,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支撑。重点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与装配、集成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等领域,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焊接工装、模具设计、检测维修等领域为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应用服务。202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综合评审科技进步奖学校获三等奖2项,教师参与企业联合申报获三等奖2项。
(3)“一院三基地”技术创新平台。学校充分考虑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三地一区”重点十大产业的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工业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和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与行业领先的多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研究院”,打造“研究院型”的技术创新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对接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应用产业,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建“大数据应用创新基地”;
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佐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智慧工厂产教融合基地”;
对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安徽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创新基地”[16]。2021年学校教师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8件,发明专利通过实审99件。学校入围“2021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单位”,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学校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人才保障。
3.3 加强“政校企”合作
政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学校的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同企业的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相对接,并借助政府的各类服务平台,可有效缩短企业科技研发时间,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提升学校的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使专业教师紧跟产业发展,提高科研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组织申报省、市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和科研项目,鼓励各二级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申报重大科技专项、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类)等项目。2021年联合企业申报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综合评审科技进步奖获三等奖4项。2021年,学校共获得5项市级科技项目立项,与格力电器(芜湖)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项、与安徽恒利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申报重点研发项目2项,应用基础与创新环境(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
3.4 实施校企合作新模式
学校积极围绕机电行业的办学方向,制定《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充分挖掘合作项目,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先试先行,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埃夫特机器人学院”“奇瑞产业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等国内一流、示范作用突出的特色产业学院,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创新协同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融理实一体教学、专项技能训练、企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智能制造创新工厂”和“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有效提升专业群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17]。2021年,学校“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成功入围“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航空精密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能制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人工智能(AI+X)产教融合创新型实习实训基地”四个基地进入“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库项目”。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有力推动下,高职院校需要完善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建设,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社会服务职能助推教学、科研工作,通过专业设置调整,引导教师开展技术性研究,促进学校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作为以机电为主要特色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建立运行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加强政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合作新模式等措施,切实提升办学和服务能力,为安徽制造业升级和安徽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高效的服务。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19(4): 4-10.
[2]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 http://www. moe.gov.cn/ 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2019-4-1.
[3] 宣慧.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9): 68-71.
[4] 邹瑞睿.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支撑力路径探索[J]. 现代职业教育,2020(8): 138-139.
[5] 李蓉娟. “双高”院校引领下的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探索[J]. 才智,2021(34): 9-11.
[6] 高楠.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 财富时代,2021(1): 186-187.
[7] 蓝祖庆,吉家文,沈伟琴.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探索[J]. 现代职业教育,2021(4): 46-65.
[8] 胡丽娜,孟莉,金明盛.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2020(3): 77-83.
[9] 顾桢.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对策研究[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9): 27-32.
[10] 徐园园.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基于芜湖市的调查[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 67-73.
[11] 单秀凤.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策略[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0): 39-40,55.
[12] 焦剑.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0): 190-192.
[13] 郭万春. 信息时代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路径选择[J]. 福建茶叶,2020(4): 262-263.
[14] 詹雪金. 高校社会服务激励机制探究[J]. 中国市场,2018(11): 124,130.
[15] 许书平. 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探索——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61-64.
[16] 王莉.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培训职能助力地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J]. 职业技术,2020(6): 1-4.
[17] 朱新彧. “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产业学院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 281-282.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Service Cap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ouble High Plan" Institutions
"Building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level" are two core tasks in the ten major tasks of the national "dua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which are the key indicators to highlight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university and complete the acceptance of the "dual university". By investigating the measures taken by some national "dual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social service capac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aking Anhui Electromechan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ous resources, exploring and implemen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operation mechanism, building a service platform, implementing a new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so on,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ocial service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al university"; service cap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717
A
1008-1151(2022)12-0160-04
2022-08-26
安徽省2020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20jyxm0318);
省级质量工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20kcszjxtd14);
安徽省提质培优项目(2020tzpy01、2020tzpy4902)。
张钱斌(1980-),男,安徽望江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张国政(198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