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创世史诗中的印度神话元素——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为中心

时间:2023-10-06 14:15:06 来源:网友投稿

屈永仙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我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简称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是傣族的两个主要聚居地,两地有不同的史诗传统。目前,在西双版纳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在德宏傣族聚居地区则有《当甘帕》(傣文版名《创世纪》)和《甘琵甘帕》。这三部史诗都是贝叶文化的结晶,吸收了佛教所带来的印度文化元素。尽管印度佛教神话与印度神话二者的范畴有区别,但追根溯源都源于印度神话。印度神话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学界普遍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即前雅利安时期的原印度神话,吠陀神话、印度教神话和佛教、耆那教神话。其中,印度佛教神话是同佛教宗教—哲学体系相关联的神话形象、人物和象征的总和,这一体系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之后广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1]16我国的傣族也因此吸收了印度文化以及佛教流布经过的东南亚文化。

我国傣族具有丰富的史诗传统,但限于篇幅,本文重点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作为分析对象。《巴塔麻嘎捧尚罗》是傣语音译,意思是天神最初创世的诗歌。该史诗长达13 000多行,内容极为丰富,涵括英叭的诞生和开天辟地、英叭创造四大洲和江河湖海、众天神诞生、火水风“三劫”毁世界、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赛补天补地并创造人类与万物、诸天神制定历法制度、谷种的起源、人类大兴旺以及两个泐族女王带领子民南迁等叙事。通读这部史诗就会发现,其中含有许多外来的梵语、巴利语借词,有许多独特的神祇及其叙事,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他们与印度神话中的某些神祇有着渊源关系。总体来看,史诗描绘了垂直系统的多层空间,水平系统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结构,以及火水风“三劫”导致世界毁灭又重生的循环时间观。这些都是傣族创世史诗受到佛教影响的主要体现。

创世叙事(史诗或神话)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核,反映了该民族对宇宙、社会和历史的整体认知和基本看法。傣族文学受到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涵化影响是学界的共识,然而有待于以创世史诗为文本深入系统地剖析这种影响。《巴塔麻嘎捧尚罗》是傣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诗作品,以它作为样本进行剖析更能检视出傣族文化的多元形态,可以为南传佛教如何涵化傣族社会提供一个研究案例。

傣族受到南传佛教影响,而佛教又是源于古印度,所以在傣族的创世史诗(神话)中就会发现许多印度神话中的元素。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傣族创世叙事中含有的大量梵语或巴利语借词。这些借词以下面三类数量最多,也最为普遍。

第一类是音译的专有名词。梵语里称世界为“罗迦”(Loka),意思是地域、疆界。傣族史诗和神话也简称世界、地球为“罗”,如“捧尚罗”意思是天神创世,“罗宗补”是人类居住的地球(“宗部”是Jambu的音译,也写作“瞻部洲”)。梵语里称定天柱为“毫沙涅罗”,“毫”是角,引申为山峰;
“沙涅罗”是梵语Sumeru(须弥山)的音译。英叭围绕着定天柱将大地分成“戏梯立”(四大洲),造了3种动物守护各洲大门。史诗里说道:“雌狮身居的西边,命名‘乌栾柯’,雄狮站立的南方,叫‘阿腊麻戈冉’……东面大门黄牛站,名叫‘宗补滴别’,北边大门大象守,名叫‘布拔惟帝哈’”。①该文献原文无标点符号,由笔者根据语意增加,后同。[2]43所谓“乌栾柯”“阿腊麻戈冉”“宗补滴别”“布拔惟帝哈”,分别是梵语Uttara-kuru、Apara-godaniya、Jambu-dvipa和Purva-videha的音译,汉文佛典中一般把它们译作北俱芦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和东胜神洲。《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这类外来的专有名词不胜枚举。

学界普遍认为黄道十二宫起源于古巴比伦的历法,在公元4世纪至5世纪前后从希腊逐步传入印度,后来又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傣族聚居地区。“现在西双版纳历法中的十二宫宫名和二十七星宿的星名与泰国、老挝、缅甸南传佛教的名称是一致的。”[3]237《巴塔麻嘎捧尚罗》第十一章“神制定年月日”中讲到,大天神玛哈捧派捧麻远冉神官去制定历法,后者为日神月神划定了一条轨道称为“西双莱西”,即黄道十二宫。这十二个宫名皆是简化的梵语音译,傣族先民音译这些外来词汇的过程中往往将其简化,通常省略了尾音。例如,称白羊宫为“灭”(Mesa),金牛宫为“帕苏”(Vrsabha),双女宫为“灭图”(Mithuna),巨蟹宫为“嘎腊嘎”(Karka),狮子宫为“欣”(Simha)……人马宫为“塔弩”(Dhanus),摩羯宫为“芒观”(Makara),宝瓶宫为“公”(Kumbha),双鱼宫为“敏”(Mina)。[4]35

傣族创世史诗中的七位太阳神以及后来演变成一周七天的时序观念也是源自印度。在《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详细地介绍了太阳神七兄弟的名字:“大哥‘帕阿敌’代表星期日,二哥‘尖答惟’代表星期一,三哥‘昂敢腊’代表星期二,四哥‘普塔’代表星期三,五哥‘帕萨’代表星期四,六哥‘苏哈’代表星期五,最小七弟‘梢里’代表星期六。”[2]119后来这些称谓简化成“敌”“尖”“敢”“普”“帕”“苏”“梢”。实际上,“这七个太阳神七兄弟的名字代表着: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音译自Aditya、Canda、Angaraka、Budha、Brhaspati、Sukra、Saniscara。”[5]169其中,大哥“帕阿敌”就是“帕雅-Adity”,简称为“帕-Adi”;
而二哥“尖达惟”是月神官Candra(汉译为婵娟)的音译,与Soma(苏摩)相同,是月神的不同称谓。刘岩认为这些名字中,日、月是巴利语音译,其余是梵语音译。[3]238傣族在吸收这些外来词汇时几乎都进行了音节省略处理,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适应傣语诗歌的韵律要求。

第二类是特定神祇名称的相关词汇。《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有许多外来的神祇,他们的名字大多是梵语音译。其中,可以幻化成绿蛇的“帝娃达”(民间也读作丢瓦拉)就是梵语Deva-ra的音译。所谓“天”(梵文Deva),音译“提婆”又是神之另称。[1]378傣语中最初称“神”为“皮”和“社”,佛教传入后才开始用Deva一词取而代之,产生了“Deva-曼”(寨神)和“Deva-勐”(勐神)等词汇,逐渐与原有的“皮曼皮勐”“社曼社勐”等词汇共存。

傣族创世叙事中“帕雅英”是最重要的天神之一,“帕雅英”是对Indra(因陀罗)的敬称,“帕雅”(phya)意为天神、王、佛,用“帕雅”尊称Indra就是“帕雅因陀罗”,又简化成“帕雅因(英)”。同样的,“帕雅纳”是对那Naga(伽龙王)的尊称,此外还有“帕雅捧”“帕雅真”“帕雅恬”等词汇。

部落首领“帕雅桑木底”之名也与梵语有关,“桑木底”应是Sammato的音译,意思是大众选举出来的人。《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天神看到人类社会秩序混乱,需要选出一个首领来管理人间。于是帕雅英选派美男神嘎古纳投胎到世间,让他“成为人类的王,去管人类的心,去教给人智慧,去教会人生产”。[2]366他出生后是一个相貌英俊有智慧的男子,后来被众人选为部落首领,人们尊称他为“帕雅桑木底”(phaya-sammato)。“《清净道论》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因为他是大众选举出来的,所以称他为‘大众选的’(Mahāsammato),又因他是刹土之主,故称他为‘刹帝利’(Khattiyo),又因他依法平等公正为众人所喜,故称他为‘王’(Raja),于是便以这三个名字称呼他。我们查巴利语辞典,Mahāsammata意:‘大选出’(Mahasammato是Mahasammata的主格单数)Mahā:大。Sammata:选出。‘桑目底’是‘Sammata’的对音。”[3]238《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塑造的“帕雅桑木底”形象与《清净道论》中对刹帝利的角色是相互吻合的。前者是傣族歌颂他们的部落首领,后者是印度族群颂扬他们的国王(土田主)。“尽管历史条件不同,国度不同,而他们使用了一个共同的名字——Sammata。”[3]239

《巴塔麻嘎捧尚罗》中众多天神、英雄人物形象大体有这几类:一是“原汁原味”的本土神和人物,如修补天地的始祖神“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赛”,在葫芦中躲避洪水的“约相和宛纳”兄妹;
二是本土神但名字是外来词或是傣语和外来词的组合,或者赋予他们外来神的身份和叙事。发明房屋、划分田地的部落首领“帕雅桑木底”具有外来名称,带领子民南迁的两位泐族女王“雅罕冷和苏米答”尽管有傣语名字,却被解释为是住在达娃丁沙的两个神女之转世;
三是外来神而具有了傣语名称,如“捧双拿”意思是两面神,“捧桑拿”是三面神,“捧戏拿”是四面神,他们都是佛教传入的神祇。以上这些多样性的神祇名称反映了傣族吸收外来叙事时使之“傣族化”同时也将本土叙事“经典化”的过程。

第三类是度量衡和数字借词,最典型的是“约扎拿”(yojana),即汉译的“由旬”。傣族史诗、神话中大量出现这个词,是表达长度、广度以及距离的单位,有时为了符合傣族诗行的押韵规律就简写为“约”。例如,《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英叭“身高有十万约扎拿,臂长三万九千约,腿长四万约扎拿。两只神眼比太阳大,能望穿十亿约扎拿。”[2]5yojana一词传入傣族地区后逐渐被大众接受并普遍应用到日常口语中,可以说是深深融入本地口语的外来词汇之一。

“八万四千”是佛教的一个数字符号,也是印度文化中泛指数目众多的数字观念,佛经中处处可见这个数字。例如《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火灭已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刹庄严,垂诸播盖,悬众宝铃。”[6]284当然只是泛指,形容宝瓶和塔数量极多。傣族神话叙事中也有许多关于“八万四千”的说法,民间随处可听到人们如是说“有八万四千部经书”。在《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多次提到这个数字,如“他是创世的天神,天地是他开辟,万物是他创造,福气使他智慧无穷,寿命长达八万四千‘嘎’”[2]6;
英叭用污垢做的定天柱“随水退延长,随水退变高,向上高八万四千约,向下长八万四千约”[2]129。

史诗中还有许多关于“七”的数字,如英叭派出七个太阳(神)炙烤大地,捧麻远冉有七个女儿。布桑嘎西拔出自己的七颗神牙插入大地,“从此天地间,耸立着七根神牙,七根神牙七根柱,七根牙柱撑着天,七根牙柱镇定地,桑嘎西和桑嘎赛,给牙柱取了美名,叫‘毫达腊盘档节’”[2]177布桑嘎西从天界找到了人类果“麻奴沙罗”,“这种仙果,千倍珍贵,万般稀奇,果有七个眼,果有七层皮,果有七个瓣,瓣里有花蕊,果名叫‘麻奴沙罗’。”[2]206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赛将之捣碎揉成药果人,他们“对药果人吹仙气,对药果人作祷告,祷告了七次,吹了七次气,三对药果人,就有了生命。”[2]209数字七还会衍生出“七千”“七万”“七亿”等。在印度人眼中,“七”代表大圆满的寓意,因其具有神圣色彩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叶舒宪指出:“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七’总是作为宇宙数、作为宇宙观念的象征而出现的,因而常常与描述宇宙发生的创世神话相联系,或‘可用作宇宙树描述中的常数’。”[7]236

傣族史诗、神话中偏爱以上这些数字,极大可能是因为受到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借词和观念只是傣族史诗、神话受其影响的冰山一角,更深刻的还体现在系统吸收和借鉴了一整套的神祇系谱和宇宙观。

(一)英叭与梵天

傣族创世叙事中的创世神英叭与印度神话中的创世神梵天(Brahma)有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诞生、神格、与其他众神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功绩等方面。

第一,两者具有相似的诞生过程。这两个创世神都属于“卵生”,在他们诞生之前已经有了水作为初始物质。众所周知,梵天、毗湿奴、湿婆并称印度神话中的“三相神”,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毗湿奴是维持者,湿婆是毁灭者。梵天又名Hiranyagarbha,意为“金胎,宇宙智性,宇宙心意”[8]210,也可以理解为“出自金胎者”,金胎意指金鸡卵,因为梵天是从金胎或金蛋中诞生的,故《古印度神话》叙述道:

创世之时,什么也没有;
没有太阳,没有月亮,也没有星辰;
只有那烟波浩淼、无边无际的水。混沌初开,水是最先创造出来的。而后,水生火。由于火的热力,水中冒出一个金黄色的蛋。这个蛋,在水里漂流了很久很久。最后,从中诞生了万物的始祖——大梵天。这位创造之神将蛋壳一分为二,上半部成了苍天,下半部变为大地。为使天地分开,梵天又在它们之间安排了空间。这位始祖在水中开辟了大陆,确定了东南西北的方向,奠定了年月日时的概念。宇宙就这么形成了。[9]5

傣族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对英叭名字的解释是:“‘英’通常指天上的神,‘叭’(叭月)指的是气浪或光波,连起来英叭就是气浪或光波之神的意思。”[2]4史诗中提到他的诞生是这样说的:

相传在远古时候,太空是茫茫一片,分不清东西南北,四周也没有边缘,它没有天地,它没有万物,没有日月星辰,没有鬼怪和神,只有烟雾在滚动,只有气浪在升腾,只有大风在逞能,只有大水在晃动,嗡嗡隆隆的大风,不停地吹呀刮呀,整整吹刮了十亿年……气浪慢慢聚集在一起,冷风使它渐渐凝结,就像那巨大的蜂窝,随风势游动,跟烟雾沉浮,飘游十万年,终日不停息,气浪孕育十万年,生出太空第一神,他样子像巨人。[2]2-3

英叭诞生后,他坐车翱翔在宇宙中观察,并未见有任何生物。他又到太空底部,那里和上面一样没有什么物体。“不见有亮光闪烁,却见浩瀚的大水,水面灰蒙蒙啊,水花卷着气浪,气浪裹着水波,水波和气浪呀,在大风中汹涌,在大风中喧嚣。”[2]12-13也就是说,英叭从卵状的“蜂窝”中诞生,诞生之时世界已经有了水。

第二,梵天和英叭都有着太阳神的神格。印度神话说“梵天居住在弥卢山之巅,像一千个太阳般光辉夺目。”[10]7《薄伽梵歌》中赞颂梵天道:“阿周那哟!我放射着光和热,我操纵泼洒着雨水。我为永生又为死灭,我亦是亦非(显现和不显现)。”[11]95梵天的外貌也具有太阳的形象,《摩词婆罗多》说他肤呈红色、目似莲花、有长须、呈四面八臂。“大梵天宛如千日,光辉夺目,威力无穷,不可战胜。又说,他居于高峻无比的弥卢山之巅,以天鹅为坐骑。”[1]693叶舒宪认为:“正因为创造主大梵天本身有太阳神格,《摩奴法典》和《梨俱吠陀》才将他描绘为发光的生命之源、时空的创造主。”[7]239

傣族创世神英叭也具有太阳神格。从语音来分析,傣歌中对英叭的全称是“英叭叶练召”[ʔin55pha33jεp33dεt35tsau13],“英”[ʔin55]是天 神之名,“叭”[pha55]是 气浪或 者光波 的 意思,“叶”[jεp33]有 阳 光闪烁的既视感,后面的“练”[dεt35]是指日光,“召”[tsau13]是王、神,“英叭叶练召”可以理解为太阳神。从人物形象来分析,在《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英叭用污垢造了一辆如凤凰一样的飞车,然后他乘坐凤凰飞车翱翔和观察宇宙,这与人们熟知的“羲和驭日”,即太阳之母羲和驾着威严无比的六龙之车行走在空中的形象相似。印度科纳拉克的太阳神庙,整座神庙建造成太阳神苏利耶的金色马车模样,台基的两侧共雕塑了24个巨大车轮,车子前面有7匹腾跃的骏马,仿佛是太阳神在拉着辉煌的神车奔驰在天界。[12]190可见,英叭与他们相似,都具有太阳神的形象。

第三,两者用相似的方法创造了众神。梵天又被称为“原人”,是被视为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以及宇宙的本原和宇宙的体现。《梨俱吠陀》中对“原人”(梵天)的赞颂说道:

其口称为婆罗门,其双臂称为刹帝利,其双腿称为吠舍,其双足称为首陀罗。月生于其心;
日生于其目;
因陀罗和阿耆尼生于其口;
伐由生于其气息。空气生于其脐部;
天宇为其首所化;
地生于其双足,方位生于其耳。[1]25

梵天造出了子神,子神又生出许多孙神,形成了一个父系神祇系统。“大梵天以其精神(即心)生诸子:摩哩质、阿陀利、鸯吉罗、补罗私底耶、补罗诃、羯罗图、达刹、婆利古等。他们成为诸神和世人的始祖。”[1]499在印度神话叙事中,大梵天是诸善神和诸恶神的祖父。除了诸神外他还造出动植物、飞禽走兽和魔怪,总之,梵天是万物的创造者或本源。

英叭同样地用身上的泥垢捏出了诸子神,子神们又模仿造出孙神。英叭造的第一个神来不及取名就飞走再没回来;
英叭又用脖子上的污垢捏出了第二个神——捧麻甲,接着用额头的污垢捏出了玛哈捧。之后英叭让玛哈捧统管“十六层天”,玛哈捧也模仿父神用自己身上的污垢捏出捧腊哈,捧腊哈也按自己的模样捏出捧双拿,以此往下,上一代神捏出下一代神来。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道:

捧桑拿也同样,学着前辈神,搓下神污垢,来捏好后代。他捏的天神,头长四面脸,名叫“捧戏拿”,让他住在“苏达沙”,四面脸天神,整日闲不住,飞东又飞西,去探望父亲,去护理天王,神中他最勤。……天神造天神,父亲做孙子,一代接一代,神种不间断,千亿年以后,亿亿年以后,在广阔的十六层天里,就出现许许多多天神。众多的天神啊,长得不一样,有圆脸天神,有尖脸天神,有一面脸天神,有三面脸天神,有四面脸天神,有多头多臂天神,什么怪神都齐全,算起来啊,各种各样天神,数目达十六亿九千。[2]71-74

如同梵天的子孙神既包含天界诸神也有地下的阿修罗和罗刹等恶神,英叭的子孙神中同样既有善神也有恶神,可以幻化为蛇的“帝娃达”可以归入恶神之列,他是四位天神用石头上的污垢共同捏成的,《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他自大而嚣张,几次冒犯神王英叭,最终被赶下天庭周游在人间,后来还成了佛祖的死对头,因为他是石头上的污垢做成的。

十万年以后,四个加都罗神,就用神石上的污垢,揉拢在一起,共同捏了一个天神,取名叫蒂娃达。由于蒂娃达,是四天神捏做,他的神威和本领,汇集了四天神的能量。他是石污垢神,所以心坚硬如石。[2]76-77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梵天与英叭都是众神之(祖)父,形成了相似的父系神谱。尽管造神的方式不尽相同,梵天是自身不同部位化生出诸神,而英叭则是用身上不同部位的污垢捏出诸神,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英叭与梵天相似的第四点是二者后来都丧失了最高的神权和话语权,不过原因不尽相同。梵天既创造了善良的天神也创造了邪恶的阿修罗和罗刹,他对所有的子孙都一视同仁,常常允诺恶神的祈祷从而导致世界混乱,给人间带来灾难。“为了铲除这些得到恩惠的恶魔,天神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走上战场或下凡化身,人类和生灵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遭受灾难折磨。”[10]9正是梵天的“善恶不分”导致世人逐渐对他失去了尊敬。此外,也因为梵天娶了自己的女儿为妻,这种违反伦常的行为逐渐被后世唾弃。后来,作为梵天众孙之一的毗湿奴和从梵天额头上出生的湿婆地位逐渐崛起,最终和梵天并列成为印度的“三相神”。如今,作为众神之父的梵天其地位已经大大下降,远不如湿婆和毗湿奴受世人爱戴,人们往往将某件祸事怪罪于他。总而言之,“梵天创造善,也创造了恶;
他是神的祖父,也是魔的祖父。正是因为如此,他在今日的印度失去了人们对他的崇拜。”[10]10

与梵天不同,英叭是自动让渡自己的神权,主要原因是他的衰老。史诗中说道:“我已靠近晚年,需要有个好天神,来接我的位,做神仙首领,当天层的王,好把众神管。”[2]62于是他让“玛哈捧”(大天神)来接替自己管理整个天界,使之住在最高的天层“阿嘎尼塔捧”,这就相当于宣告了自己“让位”。尽管如此,英叭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创世神,史诗中多次提到子孙神专门派神官去服侍英叭以表“孝心”,这大概是傣族受到中原汉文化影响之故。退居二线的英叭即使没有了管理权,但是尊敬和孝顺这位父神是“伦常正确”。与梵天相比,英叭依然善恶分明,当帝娃达冒犯他后即刻被赶下天界。此外,守神果园的贡曼神偷食禁果变成最初的人类,他们结为夫妇繁衍后代,人口泛滥将大地弄得乌烟瘴气,英叭看到这些后大怒,于是派出火神将大地烧毁,然后用洪水洗涤。综上可见,英叭仍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在一些文本中人们直接将英叭与梵天等同起来,比较下面三则叙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英叭”逐步被“梵天”取代。《论傣族诗歌》中说英叭用污垢捏出了“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赛”:

“我得造出和我一样有本事的神仙,下到地球去开创人类。”说完就用他的污垢捏成两个神……成为一个男神和一个女神。英叭觉得一切如愿以偿,心中高兴,便给他们取了名字,男神叫“布桑嘎西”,女神叫“雅桑嘎赛”。末了,英叭让他们结为夫妻,对他们说:“你们俩下到地球去,在那里开创世道人类。”并且交给他们一个金葫芦,吩咐说“一切活的生命都在金葫芦里面。”[13]15-16

泰国傣泐古籍中记载着相似的叙事:

梵天把他的化身造成布桑嘎西和雅桑嘎塞以创造世界。夫妇俩擦去他们的头皮,用魔力把头皮变成泥土,然后带来果实的种子,种植了成千上万棵不同的植物,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然后用磨碎的木屑雕刻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梵天的呼吸施过咒,这两个木屑雕刻就活过来成为人,然后结婚生活在起,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对夫妻。[14]368

泰痕支系也有类似的记载,内容略有差异:

居住在天堂梵天界里的布桑嘎西和雅桑嘎塞想要创造地球,所以他们擦去头皮,用魔咒把它变成一个世界。他俩下到地上,打破了天堂禁止梵天神吃地上的香土当食物的规则。他们被罚变为一男一女两个人,梵天给他们的心脏施咒,包括雕刻许多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一起。两人做了夫妻,不断生育子孙。[14]369

梵天和英叭是不同文化中的神话人物,他们之间必定也有许多差异。英叭主动将权力移交给子神玛哈捧后,自己的神权就有所失落。玛哈捧分担了英叭的重任,负责管理“十六层天”。这种管理者的角色与印度神话中的维持之神毗湿奴相对应。印度神话中的毁灭之神职已经由湿婆分担,而傣族史诗中的英叭依然具有毁灭世界的能力和权利。梵天逐渐失去了世人对他的崇拜,成为子孙神魔冲突的和事老和恶神行恶的顶包者,而英叭一直受人敬爱和拥戴。梵天有妻子是智慧女神(辩才女神),英叭则从始至终是个单身汉。梵天早已具象化,在印度有梵天神庙。傣族民间则没有英叭的神龛和庙宇,他只是“活在”民间神话叙事中。尽管有凡此种种诸多细节上的差异,也无法掩盖英叭与梵天之间的映射关系。

(二)帕雅英和因陀罗

在印度神话中,阿底提被称为“众神之母”,她原是达刹的第三个女儿,后来嫁给迦叶波为第三位妻子,生下的儿子统称为“阿底多”。因陀罗就是阿底提的第七子,是十二“阿底多”中最强大的一个,是力大无比的战神。因陀罗管辖的天界叫做“室婆哩迦”(Svarga),也是人们常说的天国,因陀罗因此也被称为“天帝”。《印度神话》写道:“它位于太阳和北极星之间,这里有世上最美的花园难陀那圣林……所有的天神、半神和仙人,时常聚集在这所殿堂里朝见天帝。有德的凡人和战死的勇士,死后就能来到这里,和天帝坐在一起,享受富足安乐的生活,观赏天女的歌舞。”[10]25-27

传说因陀罗喜欢喝苏摩酒,他会因此获得无穷的武力而打败敌人。“他是天神之王,在吠陀众神中是最重要的神,仅《梨俱吠陀》中就有近二百五十首诗是赞扬他的,其中他与旱魔的斗争故事在印度广为流传。”[10]11这里所说的旱魔就是蛇妖弗栗多(Vrtra),印度神话中说:

天神陀湿多的儿子被因陀罗杀害,他怎么也不甘心,非要治一治这个天帝不可,于是他用苏摩酒和火制造了一个怪物——弗栗多。他样子像龙,但没有脚,身体长得飞快,没过多久就在山上盘了九十九圈。水从山上下来才能流成河,可是水被他挡住了,所以河里干了,草木枯黄不再生长,连天神们的花园里都没有一点儿绿色。[12]8

世间没有了水源,大地变得干枯,庄稼枯萎了,世人祈祷众神击败蛇妖,把世界从干旱里拯救出来。然而众神都不是弗栗多的对手,他们请求力大无比的因陀罗去消灭弗栗多,他答应了。麓战之前,他连喝几碗苏摩酒使其力量倍增。因陀罗举起金刚杵朝着弗栗多投掷过去,把这条不可一世的巨龙拦腰截成两段。弗栗多死了,被截之水就奔涌而出冲向田野、滋润大地,人间再度生机勃勃。因陀罗的主要业绩就是降除蛇妖弗栗多,因而他有“殛杀弗栗多者”的称号。他斩断恶龙后被堵截的水源得以释放,因此也被称为“水中取胜者”。

前文已说过傣族创世叙事中的“帕雅英”应是对Indra(因陀罗)的敬称。“帕雅”意为天神、王、佛,“帕雅因陀罗”简化为“帕雅因(英)”。《巴塔麻嘎捧尚罗》第十一章“神制定年月日”和第十二章“贺掌的由来”是以帕雅英为线索,讲述的是他降除旱魔的叙事。其中,在“神制定年月日”篇中,大天神玛哈捧派神官捧麻远冉去制定历法,然而捧麻远冉粗心大意,划分的年月日时不够精准,导致节令混乱铸成大错,他没回去向玛哈捧禀报工作,反而跑到第三层来玩乐。

这件事啊,急坏了帕雅英,这是因为——达娃丁沙天层,是帕雅英管辖,他害怕被牵连,得罪了天王,受到天规惩罚,神官帕雅英,他提心吊胆,好歹去劝说,离开达娃丁沙,快去禀报天王。[2]278

帕雅英害怕受到牵连,于是一方面劝告犯错的捧麻远冉回天庭认错,另一方面又去找大天神通报。后来,捧麻远冉因此受到惩罚,丧失了生命气息但身躯不腐,不生不死如同睡着一样躺倒在天宫中,其巨大的躯体无法挪走。帕雅英用甜言蜜语向捧麻远冉的七个女儿获悉他的不死秘密——只有女儿的发弓才可以切断父神的头颅。英叭哄骗捧麻远冉的七个女儿用发弓切断了魔父的头颅,然而头颅一断血水洒落引发大火。帕雅英让人砍来一头大象的头颅接在捧麻远冉的脖颈上,他于是就成了“捧贺掌”,即象头神。为了止住魔头引发的大火,捧麻远冉的七个女儿轮流抱着头颅互相泼水,把大火浇灭、把邪恶驱赶,也为赎自己的罪。

捧麻远冉作为天界最古老的神祇失去了头颅,导致世间大火,这一切都发生在帕雅英所管辖的天层,他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获罚。史诗中说他向大天神汇报工作时,玛哈捧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指责道:“(你)不问明原因,竟挑唆七女,斩断神官头,给天地惹来大祸,你们的手段,凶狠又毒辣,砍断头不算,还取大象头,接在神尸上,侮辱了天,侮辱了地,侮辱了众神。”[2]349-350最终,帕雅英被免去了天界的神官之职,被贬到茫茫大海里赎罪,从此帕雅英改名为“帕雅纳”(龙王Naga)。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傣族创世史诗中的帕雅英与印度神话中的因陀罗有相似的地方。一是名字有渊源关系,帕雅英是帕雅因陀罗的简称和敬称。他们都(曾)是第三层天的管理者,因陀罗还曾被称为“众神之王”“天帝”。二是他们都除掉了旱魔,在帕雅英的引导下捧麻远冉被分为两段,后者的头颅和血水引发大火,可见捧麻远冉本质上是旱魔。因陀罗除掉的栗多者,它堵住山上的水源,是导致世间灾难的旱魔,后来也被因陀罗扔出的金刚杵斩断。三是他们都与水、雷电有关联,帕雅英后来被罚下天宫到大海里赎罪,并改称为“帕雅纳”,意味着他有司雨之职。在印度神话中,因陀罗被视为威风凛凛的战神和叱咤风云的雷神。四是他们的地位逐渐降级,甚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帕雅英被玛哈捧斥责而失去了神界官职,因陀罗后来也成为众神仙揶揄的对象。

(三)31位天神和31对泥人

印度神话中有33位天神,即阿底多(12位)、婆苏(8位)、楼陀罗(11位)、双马童(2位)。其中,前面31位天神同父同母,后面的双马童(2位)与前面31天神不是同父同母,这里主要介绍前面的31位天神——梵天创造了许多子神,其中从他右脚拇指生出的儿子达刹仙人,左脚拇指生出的女儿毗里妮,兄妹二人结为夫妻然后生出50个女儿。其中,13个女儿嫁给了迦叶波,27个嫁给了月神苏摩,另外10个嫁给了阎摩。嫁给迦叶波的阿底提生下共计31位天神,“阿底提所生的天神有三组,分别被称为‘阿底多’‘婆苏’和‘楼陀罗’”。[10]10第一组是12位“阿底多”,他们当中比较有名的有密多罗、伐楼那(海洋之神)、陀湿多(工匠大神)、伐由(风神)、苏里耶(太阳神)、因陀罗(天帝、雷神、战神)、普善(道路之神)等;
第二组是8位“婆苏”,他们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分别是阿诃(白昼)、陀鲁婆(北极星之主)、苏摩、陀罗(大地的维持者)、阿尼罗(风神)、阿耆尼(火神)、波罗底逾舍(拂晓)、波罗跋娑(光辉)。第三组是11位楼陀罗,有黑有白,善恶不同。以上诸神共计31位,分布在三界。

傣族创世史诗中也有“31对泥人”。《巴塔麻嘎捧尚罗》第四章“绿蛇与人的传说”中说,英叭在大地上创造了神果园,又用污垢造出两个贡曼神让他们负责守护神果园。善耍诡计的帝娃达幻化为绿蛇引诱他们偷吃了仙芒果,他们变成人类男女后结为夫妻,后来生下一对孪生兄妹,即古丽玛和古里曼。这对兄妹长大后告别父母走入森林寻找食物,却一去不返。父母非常想念古丽玛和古里曼,于是他们用黄泥巴捏出了30对男女青年,派他们分头去寻找兄妹二人。时间过去很久以后,兄妹二人终于碰头并结为夫妻,其他30对“泥巴人”也纷纷配对成夫妻。因此,“古丽玛和古里曼”这对兄妹夫妻加上30对泥巴人夫妻,一共形成了31对最早的人类。诗中说道:

这时古丽玛,认出了古里曼,离别十万年,今日才想起,他俩是兄妹,他俩是夫妻,三十男群中,站着古里曼,他也认出了,三十一女中,有妹妹古丽玛,她是自己的妻,兄妹俩相认,夫妻重相见,两人抱着哭,又重做夫妻,三十泥巴男,三十泥巴女,学着他们俩,配偶成双对,结对成夫妻,要繁衍后代。[2]107-108

傣族史诗中的这个“三十一”和印度神话中的“三十一”具有相似的结构,形成了如下的对应关系:

创世神梵天—心生子摩里质—迦叶波与阿底提—31对子孙

创世神英叭—贡曼神兄弟—贡曼神夫妇—31对子孙

这是一种巧合吗?傣族在吸收印度文化的过程中,必定会做出一些修改和增删。笔者认为傣族史诗中出现的“三十一”母题应该不是简单的“纯属巧合”,可能是外来母题落地后的变异,不过这里有待更多的信息做补充。

宇宙观是一个民族对空间和时间的总体认知,“宇”是指人们对四方上下空域的把握,是物质得以存在的空间。《吕氏春秋·下贤》有注:四方上下曰宇,以屋喻天地也。“宙”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时间总和,是古往今来的延续。《庄子·庚桑楚》有注:宙者,有古今之长。宇宙观奠定了一个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思维架构,是人们解读客观世界的基石,是民族民间信仰的核心和个人生命历程的指南。南传佛教对傣族社会的深刻涵化主要体现在傣族吸收了印度神话中的宇宙观,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垂直系统的多层空间,水平系统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间结构以及火、水、风“三劫”造成的循环时间观。

(一)垂直系统的多层空间

印度神话认为:“整个宇宙大略分为三界,即天界、人界和地界。天界是天神、星辰、仙人和有德灵魂的居所,诸多的人类、动物和精灵居住在人界,地下世界则属于天神的敌人——阿修罗和龙族那迦。”[10]2《印度神话》介绍了各个天层的情况,简单来说地面以上分为七层,越往上越是美好的地方。第一层世界是人类居住的大地,叫“菩利罗迦”;
第二层世界是先人们和半神居住的空间,称“菩婆利罗迦”;
第三层天叫“室婆哩迦”,住着因陀罗和所有的天神;
第四层至第七层天中住着梵天的儿子们,他们都是具有威力的古老仙人。梵天本人住在弥卢山之巅,称为“商底耶”。地面以下也分为七层,统称为“波陀罗”,大部分被龙族和阿修罗占据,天神的势力无法延伸到这里。其中,最下一层是母牛及其儿女的居所,他们支撑着这个世界。南方的地下是死神阎魔统治的地狱,那里充满了毒蛇猛兽。[10]24-29

傣族吸收了印度神话中的宇宙观,《巴塔麻嘎捧尚罗》中阐释了一个相似的多层空间:宇宙最初是白茫茫一片,只有翻腾的气体、烟雾和狂风,底下是无边的海水。英叭在云雾团中诞生后,发现除了水外世界一片空无。后来他用身上的污垢捏出大地盘漂浮在水面上,再捏出神架子投落下去罩在大地上,变成一只神象四肢稳稳夹住大地,他又用神柱插入大象的背部。“神柱就直立稳当,把天和地支撑,从此才有天,从此才有地,太空被隔开了,分为天与地,上方是天空,下方是大地。”[2]35至此,宇宙大体分为天空、大地和水域三个立体区域,形成了三元空间的基本架构。

史诗中说架在大地上的神象身重不够,每当波涛汹涌时大地盘就会晃动不已。英叭于是再用污垢捏成三座大山重叠垒在大象背上,称之为“班鲁岗”巨峰,成为宇宙中的大岩块。后来,英叭的指甲脱落变成大地边缘。“天地分开了,上是天,下为地,中间隔着神指甲,指甲连在象脚底,指甲又是地平线。”[2]48这个地平线就像一层薄膜一样分开了天界和人界。接着,英叭把天界划分成十六层天,从下往上分别是巴里沙扎、达娃丁沙、麻哈捧、巴里达沙阿嘎、阿巴玛纳阿嘎、阿帕沙腊阿嘎、巴里达苏帕、阿塔玛纳苏帕、苏批几哈、月哈巴腊、阿月巴腊、阿底巴、苏达沙、苏达西、加嘎瓦底、阿嘎尼塔捧。英叭最初住在最高的阿嘎尼塔捧天,后来他让大天神玛哈捧居住在这里管理天界,自己则住到第二层天,伺神官捧腊哈与之同住。其他的天神分别住在不同的天层中,其中两面神捧双拿住在第十二层的阿底巴天;
三面神捧桑拿住在第十一层的阿月巴腊天;
四面神捧戏拿住在第十三层的苏达沙天;
无心神住在第十四层的苏达西天,无身神住在第十层的月哈巴腊天。千万亿年以后,在广阔的十六层天里就住满了诸多天神。

中间的大地是人类与动植物的家园自不必多说。水下则是龙族的王国,傣族也称之为“勐矮孙”,该词来源待考,但它既出现在佛经文本里,也出现在口头流传的神话叙事中。例如,英雄史诗《十二头魔王》说帕雅英(一些学者将傣语发音Phya-Yin汉译为“叭英”)所在的地方就是“勐矮孙”,与龙王宫殿等同:

捧玛哈的岳父,苏干塔的父亲,住在海底的勐矮孙。原是天上的叭英,他做了十万年天王,自信威力无比,胆子越来越大,无视天规天法,有一天他把酒杯倒满,喝得昏昏癫癫,被一个嫉妒他的天神,一把推下人间,他从天上翻滚下来,(才)坠落到海底的勐矮孙。[15]56-57

民间流传的《兰嘎西贺》故事说:

捧玛加一当王,外公就替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妖女配给他做妻。妖女名叫苏晚妮,是叭干塔巴加妖魔的女儿。贪淫好色的十头王不满足,私自窜到海底,又把勐矮孙国王的两个女儿苏千塔和曼达娶来做妻。一年后,三个王妃给他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姑娘。

有一年,矮孙国王带兵去打天神叭英,打了七个月不能取胜,十头王就派儿子米卡去援助,结果把叭英打败了……[16]319

傣族民间的《叫魂词》中也常出现“勐矮孙”,如下面这段:

魂啊魂,你不要胡思乱想,乱想会迷失方向,向水去的路,你不要去走,那里通向勐胡纳矮孙,勐胡纳,有怪鹰,勐矮孙,有红冠龙,它们都是捉拿人魂的鬼,走时是好魂,回来也要做好魂,别乱窄乱跑,别违背“寨神勐神”。[17]119-120

无论“勐矮孙”是随佛教传入的外来词,还是早已有之的傣语,可以确定的是关于地底下有龙族的观念已普遍成为傣族人的底层认知。

简而言之,傣族创世叙事中所描述的垂直系统的宇宙空间是:大地在中间,天界细分为十六层天,水域有那伽龙宫(勐矮孙),没有细分层级。尽管与印度神话中所描述的多层空间不尽相同,但是仍能看出傣族的宇宙观深受前者的影响。

(二)水平系统以须弥山为中心

在印度神话中,大地是以须弥山为轴心展开的。“须弥山”是梵语Sumeru的音译,也译作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等。“据印度教的宇宙志,地被描述为平盘状物体,中央为神幻的弥卢山(即须弥山)。周围有四大部洲,其间有海洋相隔。太阳、月亮和星辰,环绕弥卢山运行。”[1]15须弥山是众山之王,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往外延展是四大部洲,分别是跋德罗婆洲、计都魔罗洲、北俱芦洲和南瞻部洲。其中住在西面计都魔罗洲的人有金黄的皮肤,人们无病无忧能活一万岁。在北面的北俱芦洲,树木常年开花结果,可以结出各种各样美味的水果,还流淌出乳汁和衣服。那里的人都是天神转生,个个容貌美丽,可以活一万一千岁。东面的跋德罗婆洲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的人肤色白净,男人威武雄壮女人美丽洁白,他们能活一万岁。四大洲中间有四大海,大海中还分散着众多岛屿,上面也有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类。围绕着须弥山所包含的山、海、洲、岛屿总体构成了一个须弥世界,后来的佛教神话丰富了这种叙事。《〈格萨尔〉大辞典》写道:“一千个须弥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18]531

傣族创世叙事中描述的世间大地也是以“毫赛尼罗”(须弥山)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形成四大部洲。“毫沙涅罗”是英叭用污垢捏出的撑天神柱,“毫”原意是牛角、锋芒,引申为山峰,“沙涅罗”是梵语Sumeru的音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道:“天空像什么,大地像什么,天空像树蓬,大地像宗补果,污垢柱是树干,树干撑着天与地,这树干大柱呀,就是豪沙涅罗。”[2]35-36围绕着“毫沙涅罗”,英叭将大地划分成四大洲,即乌栾柯(Uttarakuru)、阿腊麻戈冉(Aparagodaniy)、宗补滴别(Jambudvipa)和布拔惟帝哈(Purvavideha),之后英叭还用污垢做了四道大门,捏出动物分守四方:“西门放雌狮,南门放雄狮,北门放大象,东门放黄牛。让它们站着,守卫罗宗补,这样地才无事,一只动物啊,表示一个洲,四只代表四大洲。”[2]42-43值得注意的是,《巴塔麻嘎捧尚罗》中的“罗宗补”有时指整个大地果(地球),有时又仅指四大洲之一的“宗补洲”,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具体所指。

史诗中说英叭的汗水落到须弥山上分流出原始的五大河流:“一个是阿尔腊瓦里,一个是贡嘎大海,一个是荣麻纳沙管,一个是巴麻纳沙布,一个是沙腊普”。[2]53这五大河流后来又分叉出无数的江河支系纵横交错在大地上。诗中说道:“这时罗宗补,才有了河流,才有了湖泊。它们是神的汗水,湖是河的母亲,也是江的母亲。英叭汗水,神力实在大,湖生子,湖生女,生出无数大江与小河,遍及罗宗补。”[2]52-53

综上分析,尽管在细节上有区别,傣族创世史诗所描述的水平系统中的世界结构与印度神话中的格局大体一致。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叙事或母题基本都是随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庞杂的哲学思想已被系统地吸收到创世叙事中,可见佛教文化对傣族的涵化之深刻。

(三)“三劫波”循环时间观

傣族创世叙事中,火、水、风毁灭世界的“三劫”叙事很显然是吸收了印度神话中的“劫波”论。劫波即梵语Kalpa,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单位。印度神话中说一“劫”就是梵天的一个白天,是一万两千个天神年,而天神的一昼夜就是凡人的一千年。一个“劫”包含一千个大世纪,每个世纪分为“圆满时”“三分时”“二分时”和“争斗时”四个不同的时代,这四个时代循环往复、周而复始。[10]4-6当一劫结束时,天上就出现七个太阳,大火将烧毁世间万物。届时,毁灭之神湿婆会驾着可怕的浓云出现,放出烈焰焚烧世界,这就是“劫火”。佛教沿袭了“三劫波”的观念,认为一个大劫的循环要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

(1)成劫(Vivarta-kalpa),世界与有情产生时期;
(2)住劫(Vivartasiddha-kalpa),又称“续成劫”,世界与有情相对稳定存在时期;
(3)坏劫(Samvarta-kalpa),水、火、风等毁灭世界时期;
(4)空劫(Samvartasiddha-kalpa),世界已不存在,空无一物。[19]282

在“坏劫”到来时,世界将发生大火灾。届时七日并出,大海枯竭,人世和地狱将被焚烧殆尽,然后进入“空劫”,一切归零。

傣族创世史诗中说,当英叭看到贡曼神的后代人口众多,他们把大地弄得污秽不堪,于是决定毁灭这代人类,他召唤七个太阳神烧毁世界,后来再召唤水神冲洗大地,最后再让风神吹干洪水。创世史诗的异文本之一《巴塔麻嘎费芒罗》意思是火烧地球,该文本被吸纳到《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成为第五章“神火毁地球”,文中交代了英叭毁灭世界的原因:

蛇爬满,人死满,腥气浓,臭味熏,腐气臭气啊,充满罗宗补。英叭神恼火,恼火他发怒,愤愤大声说:“我造的地不纯,我造的天不好,留下它有什么用,不如用神火烧毁,不如用神水冲洗,把臭气烧尽,把脏腐洗干。”由于神生气,由于神发怒,要惩罚大地,要毁灭人类,大火才毁天,大水才淹地。[2]116-117

接着英叭叫来七个太阳神喷火烧毁地球,这就是“火劫”。书中说道:

七兄弟是七团火,七兄弟是七个太阳神。他们的神力和本领,个个是火与热……他们各显神通,把千亿倍光,千亿倍热,千亿倍火,一起投到大地上……五万年不熄,十万年燃烧,后人把这火灾,叫做“裴忙罗”,也称“裴忙嘎”。[2]119-123

大地被烧得只剩下三层,英叭赶紧叫雨神过来降雨灭火,又导致了洪水泛滥,产生了“水劫”。书中说道:

天水变大雨,铺天盖地落。天雨下不停,雨越下越大,开始像豆粒,下了一万年,浇不灭大火,雨神很生气……大了又再大,雨点如巨石,雨点如房棚,轰轰烈烈,混混浊浊,成峰成岭,如海倾,似洋翻,整整下了十万年,才把大火灭。可是雨一停,大火又复燃……淹天又吞地,势如十亿层浪涌,一下就淹没罗宗补,天下成了一片汪洋。[2]124-126

关于“风劫”,史诗中描述道:

风把水掀散,气把浪吹干,洪水渐渐退,退回大海洋……大风又再刮,掀散大水层,大地才露出,只剩下三层……英叭的定天柱,随水退延长,随水退变高,向上高八万四千约,向下长八万四千约,把幸存的罗宗补,固定在大水面上,大地终于恢复原样。[2]128-129

世界恢复平静但已变得残缺,于是英叭再次派布桑嘎西雅桑嘎赛夫妻二神下界修补天地,二神再次开创人类和万物,可称为“二次创世”。

上述傣族史诗中的“三劫”叙事在许多方面都与印度神话、佛教神话中的“三劫”相呼应,当然也有一些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三劫”母题来自佛教神话,归根到底是印度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由于傣族接受了南传佛教,其创世叙事中含有许多印度神话的元素。众所周知,佛教分南北两路传入中国,其中北传佛教对汉族以及藏、蒙等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传佛教则主要流传到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聚居地区,其中又以傣族为甚,傣族的哲学思想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我国傣族既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佛经带来的印度文化。傣族几千年来在社稷信仰、历法制度、行政区划、语言、生产工具诸多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滋养。傣族有龙蛇崇拜,信仰万物有灵和寨神勐神为核心的祖先崇拜。当傣族在南面遇到佛教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冲突、交流并融合,佛教在傣族地区不断涵化。同时,受到南传佛教的影响是傣族与其他百越民族最大的不同之处。大量的巴利语、梵语词汇丰富了傣语系统,诸多神话母题就像一颗颗种子落地扎根,印度和东南亚各民族民间故事的传入为傣族文学输送了新鲜血液。傣族的“文化之树”犹如得到了额外的养料从而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结出了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其他叙事长诗等累累硕果。其中,创世史诗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之根,通过剖析《巴塔麻嘎捧尚罗》这一“果实样本”,我们看到了印度神话、佛教神话在历史上深远地影响着我国傣族文学乃至傣族的哲学思想。

猜你喜欢巴塔天神傣族巴塔头目在阿富汗被炸死环球时报(2022-08-09)2022-08-09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上海工艺美术(2022年1期)2022-04-21巴塔未上的最后一课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20年11期)2020-12-17巴塔历险记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18年5期)2018-08-15天神我也想快快长大小火炬·智漫悦读(2017年4期)2017-06-30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汉画像石中的“天神”大众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一只老鼠的轮回作文·初中版(2015年6期)2015-06-23

推荐访问:傣族 印度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