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3-10-06 18:00:08 来源:网友投稿

柳 艳,齐秀彪,李 波,闫宝森,刘朝红,刘显玉

(辽宁科技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能源、互联网和智能领域的革命推动了汽车行业的新一轮变革。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导致了汽车产业技术人才需求差异的巨大变化,未来的汽车人才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交叉学科的技术人才,并善于主动学习、综合协调管理。新形势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实验与实训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1.1 新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互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给汽车产业的现代化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1]。传统汽车产业主要以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贸易及汽车售后等为主,但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兴的汽车相关企业,如IT企业、新能源科技企业、基础设施企业等,这些企业将更多地融入汽车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运营管理等领域。

因此,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机械、电气、计算机、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
它涵盖了从新车到流通、销售、采购、使用、维护和废品回收的各种技术服务,涵盖领域广泛。无论是新车流通销售,还是旧车维修报废,各类汽车技术服务均以汽车行业领域的技术知识为基础,结合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是多样化的,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汽车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及时适应汽车技术变化和社会人才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2 掌握新技术的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学历专业带头人

随着当今汽车技术的变革,市场急需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技术服务人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也急需熟练掌握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知识的教师进行授课及科研工作,然而,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师均是从事传统汽车的教师团队,知识结构也偏于传统汽车专业,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需要时间学习及转换,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人才在市场上也供不应求,致使掌握新技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缺少,有经验的专业高学历带头人更是缺少,严重影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3 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大学的实践课程学时应占该领域课程总学时的30%以上[2]。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然而,目前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课程之间创建的实践学习环节相互联系较少,甚至相互孤立,无法实现紧密联系;
(2) 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固化,不能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生不同能力水平的培养;
(3) 实验课程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与创新等综合实践内容较少,独立实验课程较少,上课周期和时间相对较少。这样就不能通过系统的应用所学来递进式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因此,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

1.4 实验设备更新慢、不能满足专业实践需求

经过调研,多数高校都针对汽车技术的变革,添加了新的实验及实践课程,例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实践,但是由于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实验设备差别太大,很多高校还不能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导致教师教授新技术时,只能利用传统的设备再加上多媒体演示进行,学生理解及接受新知识均较慢,这会严重制约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及质量的保证,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针对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辽宁科技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根据新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课程质量,通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探索实践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途径,与汽车服务工程新形势下培养专业人才相适应。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要体现当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宗旨,着力将工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要求带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堂,融入教学内容,最终形成项目平台或资源库,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辽宁科技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基于企业调研基础上,依据行业发展需求、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要求,对2019及2020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及修改,编辑完成了新版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到专业课中,设置了汽车理论、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等8门核心课,选修课分成两个模块,分别为传统汽车模块和新能源汽车模块,新能源汽车模块是在企业调研基础上,经过专家研讨,按照当前汽车市场发展人才需求加入对应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电池及管理系统等课程,目的促进学生新技术的学习,扩展学生知识面,掌握汽车前沿技术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了“3+1”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在最后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加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使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大大提高,达到了40%以上。

2.2 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2019年我国推行1+X证书试点工作,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积极申报1+X证书考核试点,并完成了辽宁省首次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技能等级证书(高级)的考核工作。但目前,各院校针对1+X“课证融通”体系的形成尚未健全,仅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1+X证书考核内容要求,将专业知识与证书知识整合,制定出具有本专业自己特色的“课证融通”的教学、实训体系,为新时代汽车产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课证融合”即为将专业课程知识与X证书涉及知识深度结合,重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证书内容也传授给学生。要想实现“课证融合”,则需要根据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从中提炼X证书的内容,通过专业知识点的合并、融合与添加,科学设置课程,例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专业要考的X证书即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所涉及的培训内容,重构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在原课程如汽车电器、汽车底盘等大纲中加入部分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加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单片机应用与实践等课程,并形成新的大纲及实训内容。

2.3 建设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实训中心,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现今汽车新技术的变革,导致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发展产生新的紧缺人才需求,辽宁科技学院汽车专业根据企业及社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入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电池及管理系统等课程,同时也加入了新能源汽车电机及变速器的检查、电机的基本检测、交流充电基本检测与OBC数据流、电动汽车线路故障设置及检测、整车控制器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实验及实训。因此,原有设备不能满足这些实验及实训的开出,所以建设一个体现专业特色、实训功能较完备的、能进行学生汽车专业综合训练、教师科研创新、竞赛指导的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实训中心是专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

2.4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进行顶层实践设计,开发出一套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再到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拓展专业实践技能范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技能需求[3]。以验证性实验为辅,增加并拓展综合性实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在综合性实验内容中应用全面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学生企业实习为契机,依托教师科研项目,推动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实践课程体系要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从汽车结构实训→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实践→职业技能等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2.5 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在汽车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需要教师既是学校的讲师,又要具备行业工程师的素质,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动手操作能力,所谓名师出高徒。所以要通过教师的企业实践及技能学习,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通过自己专业优选教师外出培训、读博深造及招聘等方式培养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

同时,重视企业一线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通过为外聘教师提供交通及住宿补贴等优惠条件,吸引企业顶尖人才加入高校,优化专业教师结构,提高专业服务水平,鼓励学校教师与实践基地、企业合作进行教学改革或科研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专业技能[5]。

2.6 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资源多样化

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要利用当前优秀的网络资源及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改革,利用在线资源,如慕课、学习通等,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组织与考核方式的创新,重点在过程考核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等灵活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

校企联合开发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材,加强思政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要形成课程团队,并进行校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完成典型案例库建设。

在当今社会汽车行业的快速变革进程中,汽车行业包括生产、销售、售后、维修、金融、保险等各个领域的职业岗位、技术要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标准与要求,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及时分析人才需求问题,并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优点,根据行业未来的需求,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现前沿技术的新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未来汽车后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智能网课程体系新能源交通运输部:扩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中国交通信息化(2022年9期)2022-11-19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网控风扇设计电子制作(2019年11期)2019-07-04“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智能网联硬实力趋强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迎战智能网联大爆发汽车观察(2018年10期)2018-11-06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30买不买新能源汽车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40期)2016-11-02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8期)2015-03-01绿色新能源小学生导刊(高年级) (2006年6期)2006-06-27

推荐访问:新形势下 汽车服务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