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联英 夏玉华 许淑嫦
******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七次亲临“侨乡”晋江考察调研,对侨乡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形成了以“侨”为“桥”推进产业发展的“晋江经验”。2022年适逢******提出“晋江经验”二十周年。福建省各产业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焕发出蓬勃生机,产业发展的成功故事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向海内外传播福建“晋江经验”,高校和教研人员需要作出敏捷回应。华侨大学坚持以侨立校、为侨服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厚植于“侨乡”产业经济的创新创业实践,以“侨”为“桥”,基于“侨乡、侨校、侨企和侨缘”的现实考察,通过改革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一条呼应校情、省情和国情的《产业经济学》课程创新之路,为各级侨务工作献智献力。
(一)问题分析。《产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课程具有四项突出的难点:理论体系庞大,实践应用性较弱,数理性强,模型复杂难懂。教学过程中存在三项痛点:手段单一、课程抽象、实用性不强。此外,本课程班级中约有30%的学生为“侨生”(海外华人华侨子女),由于考核方式欠合理、语言障碍、思维差异等,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为了适应“新文科”“新商科”“金课”对实践能力、应用创新、创新创业和调研分析等维度的新要求[1~5],迫切需要全面更新、纵深优化《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
(二)课程目标。为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宗旨,教学团队采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教授境内外学生实地调研和扎根访谈等研究方法,使其熟练掌握产业经济理论与先进研究工具;
通过案例教学和案例写作,科学训练学生的现实洞察力和理论抽象力,培养产业分析逻辑。依据新时代要求确立课程的“知识—能力—价值”目标,将境内外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基础扎实、现实洞察深刻、家国情怀浓郁,在产业经济分析方向具备创新能力和见解的专业人才。
1.知识目标。《产业经济学》课程通过实地调研侨乡、侨企、侨商和侨经济,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中国特色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与演进脉络,深刻理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掌握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运动过程,科学认识和把握产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2.能力目标。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目标归宿。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产业分析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理论思维方式,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产业革命理论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体系的理论命题和实践问题,形成良好的经济学能力素养,为深入学习其它进阶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方法准备。
3.价值目标。以侨乡、侨企、侨商和侨缘为线索脉络,理论密切联系实践,深入了解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准确理解新时代产业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发展,全面把握中国特色产业体系和产业政策的时代特征,坚定中国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理念—措施—导向。教学团队经过长时间的集体教学改革讨论,基于侨乡、侨校、侨企和侨缘的现实考察,敏锐地关注到侨乡产业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前瞻性地关切本地侨资侨企的发展需求,将境内外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置于首要位置,最终确立并提出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理论素养三合一,在实践中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6~9]。该理念服务于华侨大学以“侨”为“桥”的主责主业,突出了创新性、彰显了应用性、体现了时代性,开启了《产业经济学》课程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探索之路,形成了“理念—措施—导向”闭环,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改革的“理念—措施—导向”闭环
(二)内容与资源建设。主讲教师及团队成员多年来潜心探索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形成了丰富的本地化产业发展教学案例、经验范例等课程素材,并制作成了数字化资源。
1.精心设计案例调研与讨论课。针对理论性强的知识,教学团队设计了侨企调研计划,共计5.15万字。针对实践性强的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结合全国、福建省以及泉州晋江市产业特色,研发了45则案例讨论题,共计17万字。调研与案例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提高了境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得到了学生好评。
2.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数字化。教学团队制作了完善的多媒体课件、调研报告库和案例库,部分教学资源配备了旁白、视频或者手绘图。所有教学资源均在课程群内部公布,供境内外学生浏览阅读和下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补充资料和背景资料,对活跃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组织及实施情况。主讲教师及团队成员系统讲授了《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平均每学期完成3个行政班的教学工作,探索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实施上,践行互动式学习理念,倡导以“全员参与,重在探究,协作创新”为特点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摒弃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试行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境内外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课堂沉默,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政产学互动推进教学实用化。为了真正突出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双重目标,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学团队积极对接福建侨乡产业发展需求,与侨企协会联合、同产业园区联结、向政府部门看齐,推动协同育人,指导境内外学生进行侨乡产业分析,充分彰显体验性、适应性、实践性的特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增强了侨生(华侨华人子女)的侨乡和侨缘认同感。
(四)成绩的评定方式。本课程采用全过程、多环节成绩评定方法。教学团队在开课第一周即告知学生课程成绩的构成比例和基本分数底线以及期末考核方式,并在期末考核前告知学生其平时成绩。
1.成绩评定包括教师评分项与小组评分项。教师评分项重点涉及期末考试、课堂测验、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出勤记录等,由任课教师以及助教负责记录判定;
小组评分项适用于团队协作完成的调研报告、专题汇报、参赛作品等,由小组成员互评。
2.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推行因材评分实践。针对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构成,为境内生与境外生设计不同的权重,适当提高境外侨生平时成绩的比重(新增调研报告、产业案例、课外作品等),原则上不超过60%。
3.设置基本分数线,“学”“不学”大不同。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基本分数底线分别为60分和40分,若其中任何一项未达到基本分数底线,则该课程判为不及格。底线制形成了学习锦标赛,激发了境内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取得了瞩目的教学荣誉。构建形成了年富力强、分工明确、水平一流的教学团队,部分成员入选了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坚持“教授主持、党政(系主任与支书)协同”的工作模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成员分别获得了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和福建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二)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导向下,教学团队构建了初级、中级、高级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精简了重复冗余的流程,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平顺衔接、逐层递进。科学完善的“产业经济学”课程体系,能够灵活地针对境内外本硕博学生“降维教学”或“升维教学”,这一教学改革实践荣获了华侨大学“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项,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赢得了师生的良好评价。团队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写进教材、带进课堂,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在论证意见中,高度评价教学团队“科研育人”的创新举措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评分98分,学生评教值95分以上;
部分学生通过微信、知乎等媒介发表了对课程的积极评价。
(四)积累了可供推广的案例。形成了丰富的案例、范例与素材,积累了具有较强辐射价值的成果。例如,本课程教学案例:淘宝“伤”城的经济学分析,被《复旦管理新知》收录并在EMBA/MBA等课程中使用,具有良好的导向性、标杆性和推广性。团队成员组织境内外学生开展侨乡产业和企业调研,关于产业减税降费的调研宣传工作得到了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一)模式上实现了“三位一体”“四通”。《产业经济学》课程有效融合了理论教学、案例研讨和课程思政,构筑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解决了“经典理论与当代实践结合”问题,凸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贯通了理论与实践、会通了中方与西方、融通了历史与现实、汇通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
(二)内容上实现了“两性一度”的融合。基础性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在基本原理、知识架构和分析工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配置与嵌入;
高阶性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配合,逐层递进,培养境内外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挑战度表现为学生需要专题汇报、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吸纳《产业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确保汇报内容的发展性和领先性。
(三)教学方式综合化,强调互动和实践。课程团队坚持“有料、有趣、有用”的要求与追求,将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实践探索了情境化教学,推行调查型、研究型和协作式学习。综合采用教师讲授、专题讨论、学生报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师生互动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和素质的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四)凸显侨校特色,促进侨生融入中国。本课程强调国际化和中国化,因材施教、注重引导,鼓励境外生与境内生组队学习、深入调研侨乡产业运行,理解中国产业故事蕴含的中国发展道理,解决了“侨校特色与学生因材施教”问题,在境外生经济学课程中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
高质量建设《产业经济学》课程,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9~11],坚持***经济思想的理论指引,逐步培养青年教师、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持续完善数字资源。
(一)陆续推进活力化建设。为赓续团队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计划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结对子、真比划”工程。鼓励和支持团队中的青年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
依托“名师讲坛”和“教学工作坊”两大品牌活动,引进校外教学专家,推动教学研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
教学团队将党建工作和教研活动相结合,投身《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培训与创新设计;
选派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能。
(二)继续增强实践化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探索型学习能力,教研团队拟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产业分析方法与工具训练”“产业调研案例大赛”等活动,加强境内外学生实践性环节指导工作。基于产业调研与分析方法,设计创新创业环境分析的基础工具和模块化课程,引进知名校友创客辅助指导。完成课程学习后,境内外学生深入侨企、政府机关、街道乡村等进行社会调查及实践活动,教研组教师将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工作。此外,教学团队依托校级、省级和全国性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活动,引导和激励境内外学生用所学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三)持续探索数字化教学。以本轮教学改革为契机,尝试建立产业经济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在教学平台中,全部的教学资源将在线上线下同步发布,既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团队、课程课件、教案、案例库、软件程序等课程基础资料,也将逐步尝试将课程教学录像、重要资源链接、课堂测试等推向数字化学**台。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不仅有利于《产业经济学》课程资源的共享,也为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12~14]。
《产业经济学》以“侨”为“桥”,承担着培养海外华侨学生的光荣使命。课程团队秉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原则,充分考虑海外华侨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学习基础,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学业规划、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等,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引导其共同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教学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相关举措可供其他经济类课程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产业经济学侨乡经济学移民与健康经济学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东方企业家(2022年6期)2022-06-20近代昌邑市侨乡民居建筑装饰审美特征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4-19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简明经济学小猕猴智力画刊(2020年12期)2021-01-07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5期)2017-02-05信息经济下的产业变革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年12期)2017-01-05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分析商(2016年6期)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