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疆吏关于中越边境生态诗文记述的文献价值考析

时间:2023-10-07 12:50:07 来源:网友投稿

黄红涛,唐华清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西 崇左 532200;
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山川、森林、河流等是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系统,考察其历史演变规律,有重大现实意义。本课题组从清代前期的疆吏诗文中发现有不少关于生态环境的生动记述,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发现其对于当今边疆生态环境治理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本文拟以现存诗文较多、在中越边境任职时间较为相近的商盘和赵翼两位疆吏的诗文为主要研究对象。

商盘(1701—1767年),字苍雨,号宝意,清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商盘以禄养乞外任,之后一直辗转地方,宦迹遍及浙、赣、皖、鄂、桂、滇多地,在广西7年之中,有两年多在中越边境。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一月,权知太平府(府治在今崇左市江州区)约半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移守镇安府(府治在今德保县)近两年。在两年多的抵边从政生涯中,商盘写下了许多描述边境奇特风物的诗文,记录了200多年前中越边境生态的样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献价值。

(一)关于险隘关山及秀美边关的描述

商盘权知太平府时,巡阅边关,迎送越南贡使,对中越边境风物有详实的记述,对太平府的地形地势了然于胸,并用生动形象的诗句进行描摹。《水口关》一诗中写道:“水口关无关,关以水为口。一幅青罗纨,曲折缠肱肘。未可作藩垣,只宜溉田亩。”[1]286平而关却与水口关截然不同,是真正的险隘关山,商盘在《平而关》一诗中作这样的描述:“粤右非常镇,交南最要关。势分三角隘,路扼五溪蛮①。云起连樯暗,波平列戍闲。”[1]286

商盘在《上下冻州》一诗中,一是记述了山势的南北走向:“一岭拱天长北向”[1]286,其自注云:“州治拱天岭,其峰皆向北”[1]286;
二是对河流的发源地进行探源,有“七源泻地自东来”[1]286句,自注为:“七源之水发自交趾广渊州”[1]286;
三是描述了本区域人烟稀少而土地多未曾开垦的状况:“荒服至今多旷土,无劳析利孔桑才”[1]286,句下自注云:“此州荒地最多。”[1]286

《题古甑洞》一诗则生动形象地记述了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独特风貌以及溶洞深岩泉水之清冷澄碧,无纤尘之染,其诗曰:“漱玉喷珠不记年,银河倒泻洞门前。试茶手掬泠泠水,古甑泉如古辣泉”[1]286。《石乳尊歌》则对崇左太平府石钟乳作了详细、生动的描摹,“太平土州山岳岳,石乳下垂如冻雪。巧匠运斤归自然,不取方圆取凹凸。宛转琢成浮白尊,内柔外刚元气存”[1]296。《仙人石枕》则对江边突兀的石山及旷野进行生动的描述,“江州城外登波岩,天然奇石如枕函。仙人已去不复返,但有云雾迷松杉。蛮村冉冉春风起,枕上江南数千里”[1]290。奇石如枕,烟波幻影,如水墨江南,不亦美哉。

《丽江》则对清澈见底的丽江作这样描述:“此水真明丽,盈盈不记年。我来贪照影,如在早春前。”[1]28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一幅边关春江美丽图景,饱含诗人对祖国边陲大美风光的一片深情。

(二)关于边陲奇珍异兽的描述

《由安平州至太平州》有“冬令夜看炎火畀,不教豹虎伏榛荆”[1]287句,反映当时原始生态环境下时常有虎豹出没的情状。《捕虎谣》道:“太守今朝下新令,捕虎非笼亦非阱。”[1]287从老百姓以小笼小阱来表达官府强压捕虎政令的无言反抗说起,讽喻苛政猛于虎,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边境虎患成灾的事实。《猛虎行》开篇便说:“白云岩前风卷沙,猛虎夜入村民家。鼻息如雷方熟睡,席地幕天充虎腹。”[1]294真实地记录了此地虎患成灾,村民被虎食之惨烈事实。

《蚺蛇胆》是另一篇什的“捕蛇者说”,但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该地生物具有多样性的事实,“象焚因有齿,豹死留其皮,蚺蛇何蓁蓁,厥胆分雄雌”[1]279。传说蚺蛇有真假两个胆,在遭到侵害、捕杀时会放出假胆,留下真胆,之后得以脱逃。

在《山羊》一诗中,商盘则对蚺蛇、蛤蚧等奇珍异兽有这样的概述:“蚺蛇珍在胆,蛤蚧用在尾。”[1]297然后急转直下道:“尔羊山中来,乃为血而死。怀宝能殒身,万类尽如此。”[1]297用戏谑的诗句描摹了山羊贵在血的情状,这是人们对掠夺式开发大自然、人为破坏生态链的苛刻时政的控诉。《熊掌》一诗也有类似表达,“异品得熊罴,厥味全在掌”[1]297,先说人们贪婪成性,嗜食熊掌。又言“蛮方崖洞深,百兽结群党”[1]297,进而描述边境地区山深林密,群兽繁生,野兽时常出没扰人的境况。“虞人善张罗,搜求亦云广”[1]297,说出狩猎者的狡诈。最后,诗人也只得感叹道:“此熊归束缚,安能逞雄长”[1]297。人类的滥捕致使熊罴走向灭绝,虽为除害,但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

《放猿》四首诗并序说的是一人因黑猿野性难驯化而放之回归自然的事,又升华到慨叹人生的哲学高度。“主人大有林泉性,不解呼猿解放猿”[1]289,记述了黑猿这类于今而言已是濒危的动物,道出了如若给此类生灵放生,他日会得其报恩的恻隐之心,包含素朴的生态保护思想和对生灵的怜悯情感。

在《食鹧鸪》一诗中,商盘这样写道:“万里南荒路,含情食鹧鸪。劝人行不得,怜汝毙何辜。蛮俗多尝此,羁愁暂解无。明朝林外听,减却数声呼”[1]295。表露了其对猎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陋习的憎恶及控诉。

关于边境生物的奇特和多样性,商盘也多有描述。《山行见红叶》写道:“非柏亦非枫,无霜也渐红。萧疏感人意,渲染属天工。”[1]287《咏水仙花》则对水仙花婀娜多姿的情状及高洁如玉的色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宛如洛浦凌波处,汉女江皋解佩时。寒月未沉风乍定,只应开向水仙祠”[1]291。“惊鸿不定态如何,十五轻盈细马驮。记得曲江逢上巳,水边真见丽人多。”[1]291直叹:“此是三冬第一花。”[1]291《黄金藤箸歌》则有句“百粤山深瘴云碧,千岁古藤蟠石壁”[1]294。在《以人面竹杖寄崔司马研斋》中则称“此竹如人态不同,宛转须眉惊毕现”[1]294,描绘了奇异的“人面竹”,惟妙惟肖。

另外,《质园诗集》集录了商盘到边关前未见闻过的奇花异草,有《龙髯花》[1]300《楄桃花》[1]301《观音蕉》[1]301《独脚莲》[1]301《洋茉莉》[1]302,奇珍异兽则写有《红蝙蝠》[1]302等。

(三)关于边关气候的描述

关于“瘴疠”,商盘与同时代及历史上相关人物对岭南气候的看法一致,认为雾气弥漫的暑热“瘴疠”不仅范围广,持续时间也长,容易造成人体不适,呈现出水土不服之状,如在《以巡边近什缄寄学使许霍斋同年》就有“历遍津梁瘴雾深,归来官阁寒香谢”[1]288的感慨。

在商盘诗中也不乏对边疆旖旎春光的描绘,《行春杂咏》有“煖风如酒最难禁,任昉行春爱独吟”[1]292“蛮村风景诗人笔,如绮如罗值万钱”[1]292等诗句,记述了边疆地区的醉人春光,令人神往。

(四)关于遵循气候节令不误农时的描述

在《粤西劝农词》里,商盘告诫农人要遵从时令,做好春耕安排。“炎土多荒重课畊,节交芒种雨初晴。元戎小队乘时出,白叟黄童夹道迎。”[1]273一幅春耕图景跃然纸上。

(五)关于边关特产的描述

《鹰毛扇》不仅叙写独特材质的扇子,也记述了边关民众常用蒲葵叶子做成的扇子,“丰满多年羽翼成,何来掌握好凉生。会随雕鹗三秋回,忽与蒲葵一样轻”[1]309。好神奇的“异物”。

《蛮中异产四咏》中通过用典对异域特产,特别是四种药物特有的药用价值进行生动而深刻的描述,《仙人掌》一诗曰:“我闻汉宫盘,上有金茎露。仙掌几时留,铜人已非故。春风泛指尖,绿遍蛮村路。”[1]309写明边境地界上的仙人掌遍地疯长的情状;
《霸王鞭》中写道:“重瞳盖世雄,夜帐闻歌起。鞭亦一人敌,不救阴陵死。篱落有英名,欲返江东耻。”[1]309道出霸王鞭其名状殊异,篱落间仍留英雄气,在些许悲壮中突显其特异之处。其实,霸王鞭、木腰子和千层纸都是有药用价值,而有情怀的诗人以之拟人化,增添了一份厚重感,赋予别样视角的溢美之词。木腰子于悬崖绝壁上生长,诗人在《木腰子》这首诗上这样描绘:“腰为身之中,木乃肖其状。成器归琢磨,琼瑶不相让。蛮云深更深,拾子层崖上。”[1]309在《千层纸》诗中则说“岂知片荚中,葳得千层纸”[1]309,表达了诗人对千层纸的惊叹之情。

赵翼(1727—1814年),字耘菘,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性灵派诗人、史学家。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特授为广西镇安府(治所在今广西德保县)知府,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赞画滇缅军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奉旨调守广州知府,在南部边陲近5年。赵翼对边境的山川物候由不太接受到了解和热爱,倾注了循吏心血,其诗文深切表达了其对祖国南部边陲美丽山河的热爱与眷恋。

(一)关于珍奇树种的描绘

1.关于“树海”的描绘

赵翼从京畿之地远调南部边陲任职,远离故土,到了南部边陲之地后,从接受皇帝旨意不得不来的情形转变为随遇而安的情状,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截然不同,也与故土江浙有不小的差异,这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社会发展情况、民族风俗等,在《树海歌》一诗中,他以极尽夸张的笔法叙写了南部边陲深山密林连片成海般的壮观景象。

赵翼在《树海歌》题记中对边陲壮阔的树海作如此说明:“自下雷州至云南开化府,凡与交趾连界处八百里,皆大箐,望之如海,爰作歌记之。”[2]267点出八百里中越边境都是原始茂密的参天古树林,一望无际,为下文定下总基调。

叙事宏大。赵翼以远古以来此地尚未涉足的笔触来开篇,叙写人烟稀少的边陲,原始山林悠远,“洪荒距今几万载,人间尚有草昧在”[2]267。“我行远到交趾边,放眼忽惊看树海”[2]267,表明自己从未见过如此景象。其实,来此地前,赵翼已从《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史书上对南部边陲作了一番了解,但百闻不如一见,亲眼所见还是惊叹不已。“山深谷遂无田畴,人烟断绝林木稠。禹刊益焚所不到,剩作从箐森遐陬。托根石罅瘠且钝,十年犹难长一寸。径皆盁丈高百寻,此功岂可岁月论。始知生自盘古初,汉柏秦松犹觉嫩。”[2]267边陲一片片山林,“有时风撼万叶翻,恍惚诸山爪甲动。冥濛一气茫无边,森沉终古不见天”[2]267,何其壮阔、繁密和悠远。“邓蔚香雪黄山云,犹以海名巧相借。况兹荫翳径千里,何啻澎湃重溟泻。怒籁吼作崩涛鸣,浓翠涌成碧浪驾”[2]267,壮观无比,史未曾有。赵翼用极尽夸张的笔墨,状写南部边陲之态,记录其生态样貌,既真亦实。

尖顶的城堡阁楼上,少女垂下耀眼的金发;
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响起,一双水晶鞋被主人仓皇留下;
野兽般恐怖的王子,笨拙地为善良的少女递上鲜花。

工笔细描。赵翼对树的材质、高度与树龄进行刻画,用的是夸张的笔法,却毫无夸张之意。说此地的树木“大都廋硬干如铁,斧劈不入其声铿”[2]267;
形容树的老枝硬皮则是“苍髯蝟碟烈霜杀,老鳞虬蜕雄雷轰”[2]267;
“五层之楼七层塔,但得半截堪为楹”[2]267,惊叹树身之高;
“亦有年深自枯死,白骨僵立将成精”[2]267,说明树龄之长。

在《行边》一诗中,赵翼也有这样的感叹,“深山日少常如暮,密叶冬荣只似春”[2]265“到此方知地界遥,日南风景画难描”[2]266“万木丛排成树海,诸峰乱涌作山潮”[2]266。《下雷道中》也赞叹古树之繁茂,“密箐长留太古青,阴森蔽日昼如暝”[1]266,古树成海,刀斧还未曾触及,边关自然景致、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直令赵翼赞叹不已。

2.关于古榕树的描述

赵翼不仅对南部边陲生态作宏大叙事式的描绘,也以诗人特有的敏感细致入微地描摹物象,在他写的《独秀山古榕树歌》一诗中,几乎与《树海歌》一诗一样,神奇之至。“秀山耸峭无寸土,其上乃有榕树古。咄尔托根何奇哉,不以土植以石栽。”[2]321先说古榕树不喜欢泥土,而钟爱石头。紧接着,缘着一份好奇,赵翼作了一番考究,发现缘由所在:“由来石罅中间有石气,润比土脉能滋培。细根盈握大合抱,连蜷到处善钻窍。”[2]321更令赵翼惊叹的是古榕树树龄之大、树冠之高,参天古榕树在赵翼的笔下是这样的:“路人但见榕树荫,大径五亩高百寻。攫拏矫如蛟龙舞,苍翠可引鸾鹤吟。谓此名材特奇古,足与秦松汉柏争萧森。”[2]321赵翼还发现了古榕树的奇处:“岂知其奇在根不在干,托体石母胚胎深。似嫌尘土太肥腻,置身独取骨立之孤岑。向来只说植物总在地,化工乃不可思议。”[2]321这是因为“兹榕专以石气长,犹是物理之常无足异”[2]321。最后,赵翼以“诗成非以炫多识,聊补南方草木记”[2]321一句,点出写古榕诗的原意,状写其奇特之处。

3.其他珍贵树种的描述

赵翼诗文中还对紫楠木、鸡血藤、三七、面树(桄榔树)、阴杪等[3]42南部边陲珍稀树种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碍于篇幅,不做详述。

(二)关于珍稀野生动物的描绘

1.老虎

《檐曝杂记》收有一篇赵翼的记文——《镇安多虎》,开篇直言“镇安多虎患”[3]40,记录了南部边陲虎患成灾,寻求捕虎高人为民除害的事,说明当时边地的生态境况。赵翼深知百姓苦于虎患久矣,他深入调查以掌握虎患情况,寻求消除虎患之法,他在诗中说:“近城者常有三虎,中一虎已黑色,兼有肉翅。”[3]40既是肉翅虎,且年岁已老,为患时间久,非除之不可。怎么除虎患,是文中所言之重点。赵翼先研究老虎的生活习性,并对镇安民居特点进行分析。老虎通常在夜间出没,而老百姓则因肚子胀痛(赵翼说是“虎伥”)在如厕途中被虎叼,也因此吓坏了夜出偷粮的毛贼。赵翼在此诗中言明,自己因此曾作诗言“俗有鬼神蚕放盅,夜无盗贼虎巡街”[3]40,描绘出一幅深山山村生活图景。

2.蛤蚧

在《檐曝杂记》中的《蛤蚧》一章,赵翼对镇安府的珍奇野生动物蛤蚧作了专门介绍,赵翼起初对蛤蚧的总体印象是:“蛇身而四足,形如虩虎,身有瘢,五色具备”[3]43。但总是觉得其“丑陋”,“余初入镇安,路旁见之,疑为四足蛇,甚恶之”[3]43。“其疥处又似蛤蟆,最丑恶”[3]43,甚至觉得此“怪物”“恶心”。经过深入观察以及询问本地人,赵翼慢慢地掌握了蛤蚧的生活习性、捕捉方式及药用价值。他在文中写道:“夜辄闻其鸣,一声曰蛤,一声曰蚧。”[3]43此物种一般是夜间叫,从其叫声可判断年龄大小,颇像由年轮来判断树龄一样:“其物每一年一声,十三声则年久而有力也”[3]43,“能叫至十三声方止者,乃佳”[3]43。这样“足龄”的蛤蚧能润肺、补气、壮阳,记述颇为详实。

3.黑猿

《檐曝杂记》中有《独秀山黑猿》一章,记述了镇安府官署后山山洞有黑猿在白日里出没的情形,还有奇特的“通臂猿”。而在《瓯北集》中有一诗题为《署后独秀山一穴甚深相传中有黑猿出则不利于太守颇有验今春猿忽出穴良久乃入诗以志异》,以戏谑的口吻对黑猿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三)关于边关优美生态环境的描绘

1.“世外桃源”华峒

《华峒》开篇说,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总有优美的景致,有山有洞溪,犹如世外桃源,古来水经地理志还未有记载,既道其优美,也说出其僻远。“仇池小有天,远落武都氐。桃花秦人洞,深藏武陵溪。乃知好林壑,多在蛮僚黎。水经括地志,或有不及稽”[2]323,这如仙境般的神奇之地,尚未有人述及。接着,赵翼以令人惊叹的笔法,引人入胜的笔调,描绘那自古无人识的秀美边关景色:“迢迢归顺州,天末接交趾。从古无人到,为僻处边鄙。岂知百里内,处处佳山水”[2]323,这天边的佳景,自古及今,竟然未曾有人的踪迹呢。

两段铺垫之后,赵翼以细腻的笔触摹写如诗如画、恬淡和美的华峒风光:“就中推华峒,尤擅清景妍。有山必有田,有田必有泉。亩岁收二钟,不识旱涝年”[2]323。“茅屋四五村,枕麓临沦涟。依依榆柳树,绿荫连陌阡。”[2]323背山面水的村落民居,疏密有间,是那样的恬静,令人心驰神往。

紧接着,文章叙写了村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场景。“染衣刈蓝草,织布种木棉。拾樵可供烘,把钓时获鲜。五鸡二母彘,赛社留客便。所卖只监豉,余者不用钱。”[2]323“人各长子孙,朝耕暮归眠。其俗总淳朴,一概无愚贤。”[2]323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看到此情此景,赵翼不由得感叹:“混沌所未开,留此太古天”[2]323。忽然生出了“系我倦游人,忽睹兹风味。不觉意已消,曷禁心乎醉”[2]323的冲动,“故乡虽难忘,佳境良不易。他年拟抽簪,卜筑于此寄。同为一齐民,莫呼旧长吏。”[2]323赵冀竟想在此终老,可见其已然醉心于此地此景,流连忘返。

2.神奇边关奇异景致

《镇安土风》一诗,赵翼描绘的是“地当中国尽”的边陲别样景致,还有山高林密、遮天蔽日的境况。“密箐千寻木,寒泉百丈湫”[2]264,并在句上自注:“泉自鉴隘山穴中出,性极寒。”[2]264诗中对当地四时晴雨变幻的奇特气候也进行了描述:“四时无落叶,一雨或披裘。”[2]264此外,此诗还记述了此地的槟榔、石槲、桄榔、人面竹等特产:“石槲花论价,桄榔面可溲。竹根人面活,藤杖女腰柔”[2]265,并下自注云:“向武②有竹,根似人面”[2]265,“大箐中多万年藤,可以作杖”[2]264。赵翼用“万年”来描述藤,用“洪荒”来描述树海,皆因其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最后还以“物产真惊见”[2]265来进一步强调。

《鉴隘塘瀑布》一诗中,赵翼对当地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浪漫式地描绘,开篇先说:“银河落,天绅垂,昔疑古人多夸词,今乃见之天南陲”[2]265。起笔突兀,却情真意切。随之紧随一句“峨峨鉴隘塘,山半一穴泉暗滋”[2]265,极言其高,为下文状写瀑布奔腾直下的不可挡之势大造声势。这半山涌出的瀑布究竟源出何处,赵翼没作考究,“不知其源自何所,闻从滇徼诸土司”[2]265,传说瀑布是从云南边陲各土司所辖之高山深谷而来。接着,赵翼点出了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特点:“乃知群山总空腹,中通流水无断时,如人血贯骨肉皮,茲焉伏流出,喷作千顷池”[2]265。

在《行边》一诗中,赵翼对边陲的生态美景赞不绝口:“深山日少常如暮,密叶冬荣只似春”[2]265,南部边陲天气炎热,但草木常青,林木茂密,遮天蔽日。他惊叹:“到此方知地界遥,日南风景画难描”[2]266,并以“万木丛排成树海,诸峰乱涌作山潮”[2]266的诗句,再次描绘了壮阔的树海景观。

在《下雷道中》,诗人这样描绘原始森林的参天古树林:“太守不用巡边隘,直为登临山水来。密箐长留太古青,阴森蔽日昼如暝”[2]266。并以“树名龙骨藤鸡血,好补炎方草木经”[2]266作为结尾,表示在原始森林中还见到了鸡血藤这种珍稀植物。

3.稻作春耕和谐图景的描绘

《于役养利》描绘了边关村落春耕农忙的图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稻作生产景象。此诗先以微雨、嫩草、鹧鸪、红木棉等具有鲜明南国早春特色的物候点出时令:“东风骀荡雨丝斜,细马蹄刚没草芽。一路鹧鸪啼不断,山山红发木棉花”[2]270。“养利坡前足稻田,秧针刺水绿芊緜。不知二月春犹浅,已似江南五月天。”[2]270这样的气候已经可以耕种水稻。“蹄涔水溢注前溪,墟落炊烟出屋低。知是夜来春雨足,四山黄犊尽翻犂。”[2]270南国早春田中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忙春耕,而村落也呈现出一幅炊烟袅袅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水郭山村的灵动图景,是那样的和谐唯美。最后,诗人眺开视线,将这样的图景向水田周边扩展:“偌大空虚境豁开,如何都佔石山堆,无多平地俱耕尽,争向山头种芋魁”[2]270。山脚下的水田中,人们忙着耕种水稻,水田周边的旱地也全被开垦出来,种上了芋头、红薯等杂粮,呈现出一种人地共生、相互依存的和谐美。

清代前期的疆吏在南部边疆为官时,对异于中原及北方地区的边关物候环境,经过了一个适应性认知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出于个人的志趣或者行为习惯,疆吏们感事而发,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成为他们惯常的诗文创作,这样的惯常行为,恰恰为200多年后的今天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清代前期边疆生态环境的史料。

(一)历史纵向的史料价值

清代前期任职于南部边陲的疆吏认为,谪戍边疆在历朝历代都有,但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而在任职前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贬戍”恐慌心理,对南部边疆生态环境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蛮烟瘴雨”的认知上。他们从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了解到了岭南的物候特征,但对钮玉樵《粤述》中关于“瘴疠”的描述仍心有恐惧。赵翼在《镇安水土》一诗中有这样的记述:“镇安故多瘴疠。钮玉樵粤述谓署中有肉球、肉脚,时出现而瘴毒尤甚。入其境者,遂无复生还之望。”[3]39他们心生恐惧,但不得不赴边任职。他们一边怀揣忐忑之心,一边带着好奇心来研究异域风情,有感而发地作了许多颇有深度的诗文记述,将南部边陲的风土气候、山川图景、奇珍异兽等赋入日常诗文,这样的记载补充了前人对岭南的历史记述。《镇安水土》中还说道:“及余至郡,未见有所谓肉球、肉脚者,瘴亦不甚觉。”[3]39赵翼还问询当地人:“问之父老,谓‘昔时城外满山皆树,故浓烟阴雾,凝聚不散。今人烟日多,伐薪已至三十里外,是以瘴气尽散。’云……”[3]39这样的考证未必科学,但无疑是对南部边疆生态环境变迁的记载,具有历史纵向性考析的价值。

(二)历史横向的史料价值

从200多年前我国的历史空间来看,南部边疆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人烟稀少,边地开垦速度慢、开垦程度小,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程度不大,还存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这样的差异,自然触发来自中原地区的疆吏们的情思,赋予此地人文情怀式的关照,他们的诗文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许多对于南部边陲地区的生动记述和描绘。如赵翼在《檐曝杂记》的《树海》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述:“余行归顺州途中,有紫楠木七十余株,皆大五六抱,莫有过而顾之者,但供路人炊饭而已……使此木在江南,不知若何贵重,而遭此厄,可惜也。”[3]41通过对紫楠木在两地的比照,进一步道出边地人迹罕至而呈现出的“原始性”生态,时空对比鲜明。

两个半世纪前的南部边陲仍然处在早期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处于依生状态,奇珍异兽品类繁盛,数量众多,生态环境和谐。镇守一方的疆吏用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笔墨记录下自己的官宦轨迹,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秀美山川的热爱,这些诗文于今天边疆的生态保护和开发来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值得研究。

注释:

①封建统治阶级常用“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等词语来称呼边远少数民族,此处的“蛮”及下文的“绿遍蛮村路”“蛮村风景诗人笔”“蛮云深更深”“多在蛮僚黎”等句均引自原著。

②向武土州时归镇安府所辖。

猜你喜欢边关王汉桥东坡赤壁诗词(2022年4期)2022-10-30边关月组诗滇池(2022年5期)2022-04-30边关战歌青年歌声(2021年3期)2021-03-22我在边关深爱着我的国,也深爱着我的家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1期)2018-08-15蔡川摄影作品选登(中插六七)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5期)2018-08-01万里边关的正大气象——评解放军代表团歌舞晚会《筑梦边关》舞美艺术特色军营文化天地(2016年10期)2016-06-15你遥不可及的边关,是他们日夜守望的家乡军营文化天地(2016年10期)2016-06-15边关巡逻路军营文化天地(2016年3期)2016-05-26边关绿柳(外二首)国防(2011年6期)2011-01-03边关的月亮含笑花(2009年1期)2009-02-18

推荐访问:诗文 记述 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