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娟
(江苏省如东县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400)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病,其是因为患者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所致,受到女性性激素影响而发病,为此该病高发于育龄期女性。其发病原因尚未明了,临床上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肿瘤萎缩或消退提示发生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1]。近来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对于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患者恢复。为此本文选择从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中进行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中进行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前者年纪介于32~49岁之间,平均年龄36.58±2.25岁,25例为肌壁间肌瘤患者,11例黏膜下肌瘤,9例浆膜下肌瘤;
后者年纪介于31~48岁之间,平均年龄37.56±2.41岁,26例为肌壁间肌瘤患者,10黏膜下肌瘤,9浆膜下肌瘤。所有患者皆满足诊断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参与实验分析,排除合并心肺与肝肾等疾病患者,且常规资料基本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患者服用米非司酮,一天12.5毫克,服药前、后各二小时禁食,不间断用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用药期间,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若有不良反应及时记录其信息后进行相应处理。对照组予以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方法记录瘤体大小、月经量变化,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干预。
1.3 评定标准
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大小及月经期、月经量。
1.4 统计学分析
将SPSS 25.0为数据处理软件,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大小
治疗后,对照组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明显大于治疗组,相比而言,治疗组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更小,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大小对比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大小对比
组别 n 子宫大小(cm3) 子宫肌瘤大小(cm3)治疗组 55 201.75±1.97 80.51±10.89对照组 55 350.41±1.54 138.82±1.46 t值 8.4841 10.1531 P值 P<0.05 P<0.05
2.2 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月经期、月经量
治疗后,对照组的月经期、月经量明显高于治疗组,相比而言,治疗组的月经期、月经量更少,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月经情况比较(
表2 患者治疗前后月经情况比较(
组别 n 月经期 月经量治疗组 55 10.13±2.30 328.63±52.33对照组 55 6.78±1.3 185.35±38.65 t值 6.35 12.25 P值 <0.05 <0.05
2.3 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在使用米非司酮初期有6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症状,无呕吐症状,均未对进行药物治疗。上述症状在停药两周后消失,治疗过程中无其他不良反应现象。
在临床上子宫肌瘤为常见病多发病,常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临床上常用子宫切除术,手术治疗会让患者子宫发生生理结构改变,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创伤。手术治疗难以满足一部分尚有生殖要求患者。近年来保守治疗子宫肌瘤是临床讨论的热点课题,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患者子宫及子宫肌瘤均减小,月经量减少,月经期缩短,体现了米非司酮应用子宫肌瘤保守治疗的优势。米非司酮是人工合成的孕激素拮抗剂,可和孕激素相似的结构进行竞争,结合孕激素受体,进而使得孕激素活性得到抑制,此时黄体则可得到溶解,而患者体内的孕激素水平会随之降低;
同时该药物抑制孕激素受体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则会使得靶组织中的孕激素受体含量降低,通过下调内膜受体含量抑制卵巢功能,促进异位内膜病灶萎缩。患者月经期延长、且月经量增多为子宫肌瘤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在持续伴随该症状的情况下则可能出现贫血现象,而本次患者通过治疗后,其月经期缩短且月经量减少,表明了米非司酮的治疗作用[5],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此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明显大于治疗组,相比而言,治疗组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更小,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月经期、月经量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的月经期、月经量更少,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既能减少子宫大小与子宫肌瘤大小,还能减少月经期、月经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办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