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41块难采储量动用研究及对策

时间:2023-11-05 17:21:02 来源:网友投稿

安新蕾

摘 要:雷41块为块状底水岩性构造油藏,受储层物性差、油层分布不均等因素制约,直井生产效果不理想,区块面临低产低效的艰难局面。现阶段石油企业经济效益低迷,我们针对雷41块的开发现状,对油藏进行再认识并优选开发井型。提出利用“水平井分层开发”雷41块,按照先“整体部署”后“分批实施”的原则,共部署水平井14口。截至目前实施投产2井次,区块日产油由4.5t上升至18.8t,实现产量翻番,在低成本的前提下使雷41块难采储量得到有效动用。

关键词:难采储量;水平井分层开发;提高采收率

0 引言

雷41块地理位置位于辽宁省盘山县陈家乡东8km处,

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冷东断裂背斜带北部。西部为雷46块,东以冷48断层与冷家外带相邻,

北邻雷家北部低凸起,南接冷43断块区。上报含油面积0.64km2,探明地质储量295×104t,岩性为粒状砂岩和含粒不等粒砂岩为主,平均渗透率235.9mD,孔隙度19.6%,含油饱和度60%,有效厚度40.2~72m,泥质含量5.42%,50℃原油粘度193~833.1MPa.s,原始地层压力12.5~15.4MPa,

地层温度47~55.6℃,油藏类型为块状底水岩性构造油藏。

雷41块自1991年投入开发至今,先后经历了试油试采、常规+蒸汽吞吐和常规开采三个阶段,开发效果一直较差,从2001至今已处于低产低效阶段。截止到2014年12月(二次开发前),开发总井数19口,开井1口,平均单井日产油量0.3t/d,综合含水73.36%,全块累积采油11.42×104t,累积采水5.71×104t,采油速度0.08%,采出程度4.53%。

1 精细地质研究

1.1 构造特征再认识

雷41块为由东向西北倾末的断鼻构造,构造幅度140m,

高点埋深1350m,地层倾向SE,地层倾角4~10°。

钻井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一二段,东营组及新近系馆陶组。含油目的层为S32段和S1+2段。

S32段:厚度150~220m,岩性主要为一套巨厚块状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夹薄层砂岩、泥岩组合。

S1+2段地层在130~180m左右,岩性相对S32变细,隔夹层变多,下部单砂层厚度较大。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层状含砾砂岩、粗砂岩夹薄层浅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

1.2 沉积特征再认识

雷41块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前缘亚相为主,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为主,其他相不太发育。

参照区域沉积背景,物源来自东部中央凸起。S32时期,由于古湖盆地势较陡,物源较近,发育一套以陡坡近岸高密度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为近岸水下扇沉积。到S1+2时期,湖盆变缓,水体由西向东扩展,沉积由近岸水下扇变为扇三角洲沉积。

S32沟道岩性较S1+2粗,主要岩性为块状砾岩、砂砾岩,砾石直径5~8mm,发育有递变层理、平行层理,砾石排列叠瓦状构造,反映出主要是以重力流沉积为主。

S1+2水道微相岩性较粗,主要为粗砂岩、含砾砂岩、不等粒砂岩,砾石直径3~5mm。发育递变层理、平行层理。

S32平面上沟道砂体成带状展布,在不同时期各沟道发生横向变迁。S32段2、3、4、5砂巖组沟道相最为发育,且沟道细砾岩相发育范围最广。

S1+2时期,雷41块主要处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位置,以河道微相为主,所以该区沉积了较大厚度的砂体,S1+2段3、4砂岩组河道最为发育,平面上各河道在横向上摆动,断块中部主要发育河道相。

雷41块S1+2段砂体发育,总体为北东~南西条带状展布,砂岩组平均厚度35m,单层砂体厚度1~10m,为中厚层状砂体。

雷41块S32段砂体发育,总体为北东~南西条带状展布,平均砂岩厚度22.1m,单层砂体厚度大于10m的砂层占88.5%,为厚层块状砂体。

1.3 储层特征再认识

在岩性及孔渗特征方面,储层岩性以砾状砂岩和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粒度中值平均0.52mm,分选系数2.4,分选较差,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平均孔隙度19%,属中--低孔储层。喉道半径为12.23~47.38μm,平均渗透率235.9mD,均属于中--低渗储层。

在油层分布特征方面,构造高部位与水道微相发育叠合部位,油层发育,水道间微相所处部位,砂体薄、物性差、油层薄。总体上油层平面分布为土豆状--近条带状。

S32段岩性较S1+2段粗,主要为细砾岩、中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碎屑成分与S1+2段相同,碎屑颗粒粒度中值平均1.1mm,以细砾级为主;分选系数0.25~5.76,平均2.55,岩石颗粒分选差~极差。

S1+2段岩性主要为不等粒砂岩、砂砾岩等。岩性较细,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碎屑颗粒粒度中值平均0.5mm,以粗砂级为主;分选系数0.6~4.16,平均1.83。岩石颗粒分选差。

从各种岩性的孔隙结构参数看,不论S32段还是S1+2段都表现出粗粒级的岩性孔隙结构参数较好,而细粒级的岩性孔隙结构参数相对较差,依次为砾岩、砂砾岩和砂岩,胶结物为泥质;S32段为孔隙式、接触--孔隙式胶结,S1+2段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为泥岩和碳酸盐。两段储层岩石固结程度均差、疏松。

1.4 剩余油分布研究

雷41块剩余油饱和度与△R、孔隙度、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通过推导得出剩余油饱和度与△R、孔隙度、渗透率的回归关系式;通过研究得出剩余油大多分布在有利的沉积相带以及孔隙度、渗透率和物性较好的区域。

2 优选开发井型

①油藏特征决定适于水平井开发:平面上水平井可以部署在油层发育较好的条带上,提高油井产能。同时可以连续贯穿几个土豆状油层,提高油井泻油面积。纵向上由于沉积环境影响,油层发育差异较大,利用水平井可以实现分层开发,有效发挥各小层潜力,在开发后期水平井可以有效解决底水水锥问题;②水平井能有效提高物性差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水平井可以增大泄油面积,相当于用加长生产井段的方法来弥补直井低渗低产的缺陷;并且水平井控制储量大,井数少,生产成本低。

3 水平井参数优化

组合方式优选:数模结果显示,水平井錯开这种方式,产油量和油汽比均较高,开发效果较好。水平段长度在300~400m之间最优,井距在120m最优。

3.1 实施效果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在油层较发育、物性较好、动用程度较低区域部署水平井14口,预计增加可采储量30万t。目前已实施并投产水平井2井次冷43-126-560CH和冷43-127-363CH,冷43-126-560CH井2015年6月投产,初期日产油24.7t/d,目前日产油6.2t/d,累积增油4376t;冷43-127-363CH井2016年5月投产,初期日产油22.2t/d,目前日产油8.1t/d,累积增油1567t;雷41块阶段累增油5943t,区块日产油量由水平井开发前的4.5t/d上升到目前的18.8t/d。

3.2 经济效益

按照效益计算公式计算,该项目创效445万元。

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1-30%)×分成系数×∑年新增原油产量×(单位原油价格-单位生产成本-税金及附加)-投资=(1-30%)×1×5943×(1392-0-83)-200=344.6万元

取得的认识:①沉积特征、油层物性和开发方式是造成雷41块难采的根本原因;②在剩余油富集、有利沉积相带及物性较好区域部署水平井,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③水平井既可以增大泄油面积、充分挖掘油层潜力,在开发方式转换时可以有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④在目前低油价形势下,雷41块水平井开发的成功试验,为进一步动用雷41块难采储量探索了一条低成本、经济可行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文章.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10-30+348-392.

[2]王丽洁.中厚层超稠油油藏动用程度影响因素及挖潜技术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6,13(增刊):49-50.

[3]司勇.高含水普通稠油油藏二次开发研究[J].特种油气藏, 2007,14(3):59-61.

推荐访问:储量 动用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