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7篇

时间:2023-11-10 19:00:06 来源:网友投稿

定风波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

定风波说课稿7篇

定风波说课稿 第1篇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

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

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诗词导课温故知新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知微见著,举一反三。显示春的活力,惹人喜爱,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一来复习苏轼诗词,温故知新;
二来整体感知,积累作文素材;
三来熟知苏轼,为解读文本打基础)

诵读感悟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明确: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序在全词中的作用?删去有何影响?

预设点一: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及写作缘由。

预设点二:人物的不同行为,为写下文写人物的粗犷豪放、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留下伏笔。

词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点一:沉着。

预设点二:通达。

预设点三:随遇而安。

预设点四:豪放。

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之间自己去探究、发现、质疑,归纳、整合。

预设点:

“莫听”为何不是“不听”?

“穿林打叶声”写出风雨什么状态?

“何妨”是什么意思?

“吟啸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吗?

“竹杖芒鞋”为什么“轻胜马”?“轻”是指行走轻快吗?

“谁怕”与“怕谁”有什么不同?你能想象“怕”什么?

在什么境况下词人只需“一蓑烟雨”?“烟雨”是指自然界的烟雨吗?“任”照应前文中哪一个词?写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与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表达的是一样的境界吗?

下阕:

“吹酒醒”说明词人曾喝过酒,说明前文的行为是属于什么状态?这与“微冷”有什么内在联系?

“微冷”仅仅是酒醒后的内心状态吗?

“斜照却相迎”映照词人什么心态?有人认为这是很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句子,应作如何解读?

雨过天晴,词人为何还要“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处”仅仅是泥泞的沙湖田中吗?“萧瑟”有的版本写成“潇洒”,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

“归去”,归哪里去?是沙湖田园还是江海之上还是归于自我?为什么?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样的归去吗?“归去”后的标点句号好还是叹号好,为什么?

“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小序中有“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如何理解“风雨”晴“?联系上下句,表明词人一种怎么的人生情怀?

学生自主探究,生成:

……

探事究理多元解读

任何经典诗文,解读的空间是无限的,探事究理,深化解读,这是在品味语言和人物形象基础之上比较系统化整体条理化的多元解读,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交流、质疑之间,肯定碰撞出不少的思想火花。那是学生群体智慧的结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以小见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鉴赏《定风波》这首词的关键,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读到“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会想到谁曾有过类似的归去?他们的归去一样吗?

有人认为苏轼在词中表现的是无奈的“旷达”,对此你如何理解?

学生探究生成:

……

读写结合纵深拓展

多种诵读和多元解读是为了达成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写作则是学以致用的一种高级样式,可以此直抵他们生命的自觉。

预设点:

全词作为作文素材可用于:相信生活。坚守自我。乐观面对。保持从容。相信未来。

可据其中词句内涵,横向纵向挖掘,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作文。如“一蓑烟雨任平生”除了可用于上面或材料之外,还能用于“态度决定一切”“豪迈人生”等话题,甚至可用作作文标题或者文章论点。

可以作者为中心轴,多点辐射进行作文。

苏轼一生写了不少的诗词,试从下面诗词来对《定风波》作逐句延伸对点解读。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教学反馈】

教后自我反思

本课教学思路以诵读为先导,自主探究为手段,解读人物形象为目标,读写结合为训练点来设计的。意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来唤醒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自觉,哪怕是一丁点的触动也是成功的,备课比较全面,驾驭课堂也比较从容,能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引导,积极穿针引线,上下衔接自然,课堂结构浑然一体,尤其注重读写结合,虽然不能在课堂上一一展示,但学生课后的确写出一些漂亮的作文,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延续。尽管如此,课堂还是有美中不足,学生诵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该高昂读的很响嘛还是中调读的淡然澄净?我指导不得力,忽略了“归去”后的句号,没有及时引导。词人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归内心,是不需要宣誓的。同时讨论“归去”时,除了有“归山林”“归沙田”“有庙堂”“归自我(精神家园)”之说,还有人提出“无处可归”,这一很有见地的发现也被我忽略掉,真是不该。“三人行,必有我师”,课堂上有时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向我们充满智慧的学生敬礼。

学生反馈

我们学生之所以害怕古代诗文,是因为它难懂。老师让我们从多次诵读开始入手,甚至要求在背诵基础上来解读诗词,字——词——句——文,层次分明,步步为营,犹如庖丁解牛一样很是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教师在授道解惑的同时,是不是有必要穿插高考诗词考试的题型和一些解题的步骤以及技巧,毕竟高考如何拿高分更是我们学生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始终认为如何做到提升鉴赏和注重解题两不误是语文老师讲授古代诗词的一个主攻方向,两者倘若做到和谐结合,相得益彰,让我们学有所得,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语文的诗词课堂将更加生气盎然。

同行反馈

古诗词教学,教师难上学生难懂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课堂往往一背了过,或者教师一窜到底,完全忽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本节课教师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开始切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词人从遇雨徐行到斜照相迎,再到渴望归去;
由泰然处之,到欣然遇之,最后到超然视之。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见证了苏轼一次自我净化的精神洗礼,尽管润物细无声,但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是震撼人心的,刻骨铭心的。这一点从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和沉思的表情可以预见。

“品味语言”和“多元解读”的梯度解读总给人如出一辙之嫌。“读写结合”点子虽好,但没有能在课堂展示,无法检验“写”的效果。

定风波说课稿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
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
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

(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

1、教师伴乐范读;
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

(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三)品析语句,深入情感

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做。

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板书:旷达)

明确: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

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够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明确:

“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拓展: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小结: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

作业:背诵诗歌;
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诗词,因而重在朗读。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感基调为切入点,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手绘图画”的环节,实现各学科的联结,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定风波说课稿 第3篇

学习目标: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4、背诵整首诗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

知识链接: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

1、诵读注意事项

2、听录音学习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

注意:狼狈 已而 料峭 萧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见PPT)

(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

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

3、背诵整首诗词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学习伟人,以伟人为榜样,读书学习,培养爱好和特长……愿我们的内心都能拥有一件应对人生的法宝……

五、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有的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的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的人虽没带伞,却依然在风雨中漫步。

面对这一生活场景,你更认同哪一种处事态度?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板书:

穿林打叶 (眼前风雨)

一蓑烟雨 (人生中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净空)

定风波说课稿 第4篇

一、复习、交流、检查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猎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 描写 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 形象的动作描写 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狂 豪放派

3、婉约派 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细节描写 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此时无声胜有声 移情入景 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定风波说课稿 第5篇

教学目标:

1、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

2、体会诗歌感情要注意抓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3、领悟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4、背诵全诗,积累名句

预习学案

一、知人论世(看课本注释1及《导学练》)

1、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

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
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苏轼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2、——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课堂学案

二、导入新课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我们学过他的《赤壁怀古》,领略他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旷达,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三、检查预习

诗句默写

回首向来萧洒处,

竹杖芒鞋轻胜马,

寄蜉蝣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答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休将白发唱黄鸡

让学生朗读写作背景

听朗读,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本词

四、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所以“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只要想想苏公一生坎坷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确实如此,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了,这句话描绘出了他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有力的强化了作者面对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的超然情怀。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来解释一下,“回去,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的表现和与众不同的个性使我们很自然的想到谁?

——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陶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庄子、陶潜隐居出世,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面对穷困坚守节操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邪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即作者的思想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而是自归于心)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不需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无处可逃,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所以,词中通过对沙湖道中遇雨这件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五、自主探究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步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神韵,表现了词人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

2、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检测学案

六、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我们看注释了解这首词的背景,找一下表达情感的词,做下面各题

1、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本词借孤鸿来表达无人理解的忧愤,同时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渲染自己幽独凄清的心境,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一样的,但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却截然相反,本词塑造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正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借咏雁来抒发个人幽愤寂苦之情。

七、总结

1、回顾一下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风波说课稿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继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
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模拟高考试题导入: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答案可在最后公布,以留下悬念。(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怎样才能答好这样的试题呢?那就是认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今天,我们就以这首《定风波》词为例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南宋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三、首先要读准字音,有哪些字音和词义无法把握的,请同学们提出来

徐行:慢慢地走 芒鞋:草鞋 胜:胜过、超过(尽、完 刑人如恐不胜)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遇雨的处所)向来:方才、刚才

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怎么比马还要快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为什么这里还用“一蓑”呢?

“轻”和“蓑”有疑问?

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四、赏析词文: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然后完成导入时试题。)

五、课堂拓展:

我们从苏词当中读到了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然而,“无情未必真丈夫”,其实苏轼在很多词作中还表现出婉约的情感,请看《江城子》,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追念谁呢?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来诵读全文?自由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借这首词来悼念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六岁的王弗与比她大三岁的苏轼结婚,婚后两人恩爱,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就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苏轼。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故人之情,化作一梦,在不经意时,又袭上心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遗憾的是,死者长已矣,而生者不知又遭受了多少挫折,经历了多少风霜,于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只因“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切仿佛还在从前。可是种种情怀,不及细说,早已泪满衣襟“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梦已逝远,只能惆怅而叹“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请听——(再读《定风波》)

诵读《江城子》跟《定风波》有明显的区别: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总而言之,诵读时要注意对作品风格加以仔细的体会,都是苏轼的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一首是豪放、洒脱、轻快,一首是婉约、沉郁、哀怨;
在诵读的处理上(停顿、语速、重音、语气)就要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外出遇雨/梦中忆妻——所咏虽小意蕴甚深)对妻子的感情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执着,对仕途的宠辱得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定风波说课稿 第7篇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让学生越学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过程:

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 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联系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事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总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

古诗鉴赏应该上出特色来!《定风波》的特色有:序词对应、象征比喻、诵读品味、炼字炼词、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对于趣味很着迷,就选择了趣味。经过涵泳文本,我发现了20种趣味。我在试讲课上,全部点到了这些。课后老师们提出建议,不要面面俱到了,给学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点即可。

我觉得有道理,马上选准了一个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来又试讲了,有老师又提出建议,理趣繁杂,学生自主性不够,教学语言不干脆。我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修改。总共五易其稿,敲定为三个理趣,三种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画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另外,课件中的图片、文字、音乐,有效地助推了课的丰富性和流畅性,加之使用遥控笔,我可以灵活地掌握课的节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学生面前进行交流。信息技术助我一臂之力了。这节竞赛课,评委和学生反应都较好。

从理论到实践,我觉得古诗词鉴赏课要突出特色,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多让学生解读,板书要精炼,再辅之以有创新的信息技术,定能打造出高效、长效的优质课堂!

推荐访问:说课稿 定风波 定风波说课稿7篇 定风波说课稿(精选7篇) 定风波教案和课件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