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意。重点难点: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汪伦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意。
重点难点: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
(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板书课题。(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读课题。认读“赠”,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6、谈对题目的理解。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出示四个生字,学生指名认读。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价字音。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2、同组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前两行:
a、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b、踏歌声: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c、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d、你们见过这种送别方式吗?平时家里来了课文,你是怎么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e、指名读前两行。
后两行:
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真有那么深吗?(夸张,说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从中你感觉到些什么?
c、自由读后两句,读出两人深深的情意。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5、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6、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
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四、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同学们也找了许多。交流送别诗。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水深、情更深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
3、交流送别诗,诵读积累。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体会两人之间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师板书:《赠汪伦》(谁能来准确地读读诗题?)
2、理解诗题。(‘赠’是什么意思?)
3、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二、初步感知古诗。
1、读通古诗。(谁来替李白诵一诵这首古诗?)
(1)指名读。(重点正音“乘”)
(2)齐读。
2、想像古诗中的景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1)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将要出发的画面)重点理解“将”“欲”“行”。
(2)忽闻岸上踏歌声:(汪伦为李白送别边歌边舞的画面)重点理解“踏歌”“忽闻”。
①踏歌:边歌边舞的一种舞蹈形式。
②课件展示“踏歌”。
③重点理解“闻”。(这里的“闻”是什么意思?(听到)现在的“闻”有好多意思(看504页字典)。你知道哪些句子中“闻”的意思是“听见”?(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体会李白的心情。
(1)感动。(此时李白的心情怎样?李白的感动仅仅是因为汪伦踏歌送行吗?前面听了老师写作背景的介绍,你还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表现在哪里?)
(2)感情朗读。(谁能像李白一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诗意。(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比较句子,体会感情。(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它们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
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三、背诵积累。
1、教师引读。(想到汪伦真情相待,看到汪伦踏歌送行,李白情不自禁地吟道……)
2、理解全诗。(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配乐朗诵。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两首古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自由读,指名读。
3、《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分别是谁送谁。
4、找一找。
古诗中,哪个词指的是孟浩然和董大?(故人、君)
五、作业。
1、学写生字。
2、写写李白和汪伦会说些什么?
3、交流:了解古人礼节“打躬作揖”,学学古人的样子,演演李白和汪伦分别的情景。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的意境,感悟李白汪伦之间浓浓的朋友情、离别情。
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赠汪伦》。
4、能够根据古诗,练习编写歌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和教具、学具】
1、课前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朋友的流行歌曲,要求:记住歌词,会哼旋律,基本会唱。
2、录像机或vcd机、录音机、投影仪。
3、《烟花三月》mtv碟片;
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歌曲《朋友》(周华健)等有关朋友的歌曲录音,配乐的古诗朗读磁带。
4、古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创设
利用vcd,播放吴涤清演唱的歌曲mtv《烟花三月》(提醒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评析:在课前播放根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改编创作的歌曲mtv《烟花三月》,可以渲染气氛,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再现古诗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激趣,上课导入
1、谈话:刚才,上课前,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2、由歌曲联系到古诗:谁知道这首歌和哪首诗有关?谁会背?诗的作者是谁?
3、简介作者──李白。
4、复习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我们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能背吗?
5、揭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学习李白很有名的一首送别诗──《赠汪沦》。(板书课题)
三、自读,初学古诗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轻读古诗,要求:
⑴自学诗中生字,读通古诗。
⑵对照课后“注释”试着弄懂诗的大意。
⑶提出自己什么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2、指名朗读古诗:
⑴注意生字“伦”(lún)的音、形。
⑵理解“赠”及诗题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四、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
⑴图上谁是李白,谁是汪伦?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李白、汪伦)
⑵从图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干什么?(告别)
2、指名读通古诗。
3、引导学生质疑:说说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质疑,请理解的同学解答释疑,教师及时鼓励,表扬问得好的,答得妙的同学。)
评析:学生乐于提问题,更乐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4、教师着重指导理解“忽”:
⑴“忽”是什么意思?(忽然)
⑵谁忽然听到谁的踏歌声?(李白听到汪伦的“踏歌声”)
⑶汪伦为什么在岸上踏歌?(为李白送行)—→你见过送别的场面吗?说说你见过的送别场景。—→“忽然”说明什么?(注意引导:汪伦踏歌为李白送行出乎李白的意料。)
⑷体会诗句中“忽”字该怎样读?—→指名试读诗句;
—→指导读好“忽”(短、急促);
—→再指名读好“忽闻岸上踏歌声”。
评析:通过指导对“忽”字的理解和朗读,读出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可以感悟古诗用词的精当,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语感。
5、理解“不及”和“千尺”,着重指导理解“千尺”。(板书:桃花潭千尺)
⑴“千尺”是什么意思?
⑵像“桃花潭水深千尺”这种带有“千”、“百”、“万”的数字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找出来读读,背背。
⑶投影出示:危楼高百尺,飞流直下三千尺,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中带点部分的词是什么意思?这些诗句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读这些诗句时要注意什么?
⑷指名读好数字诗句。
⑸“桃花潭水深千尺”采用了什么手法?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评析:新知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积累,掌握学习方法。
6、齐读古诗。
7、自由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质疑,体验情感
1、同学们,学到这儿,《赠汪伦》一诗学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针对学生的问题,由学生之间自由解答。)
2、在学生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有一个问题: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时唱的是什么歌?(估计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评析:特殊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个环节中,“汪伦送行时唱的什么歌”这个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巧妙地引出学生的`课前歌曲的积累。
老师导语:你们不知道吧,我知道,你们想听吗?(打开录音机)
3、播放歌曲录音:
⑴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啊,朋友再见!》。
⑵周华健演唱的《朋友》。(提醒学生跟唱)
评析:只听录音,避免视觉干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引导学生参与:现在同学们说说汪伦还会唱些什么歌?(指名唱一些关于朋友的流行歌曲)
5、谈话小结:刚才,我们听的、唱的当然不是汪伦当时唱的歌,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汪伦当时的情感是一致的,想想这些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朋友情)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诗后一句改一下,直接点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朋友送我情。(板书:不及)—→先指名读,然后齐读。
评析:教师利用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迁移达到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欣赏,背诵古诗
1、出示插图,诗文,放配乐的古诗录音,学生欣赏。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范读)
3、学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5、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境,有感情地背古诗。(配乐)
评析:在情境中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
七、作业,发展练习
1、课外阅读、收集表现友情这一主题的相关古诗。
2、根据古诗《赠汪伦》,编一首送别的歌词,提醒学生可以模仿《烟花三月》。
⑴朗读自己创作的歌词,集体评议。
⑵随意练唱自己创作的歌词。
评析:诗是一幅画,诗是一首歌,音乐与诗歌是相通的。巧用音乐是本课的特色。从听由古诗改编的歌到自己编歌词,从理解到创作,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教学简评】
《赠汪伦》这首诗通俗易懂,表现了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友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体验汪李之间的友情上。根据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首先陆老师首先在课堂上做到了文本与学生直接对话,让学生读了古诗之后,带着自己的疑问、理解与同学对话、老师对话。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正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和精神,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感悟、积累和迁移。教学中,陆老师注重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和积累,学会举一反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拓宽语文阅读渠道。尤其值得一体的是,本课的教学中,陆老师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渲染作用。课始用歌曲mtv导入,阅读过程中进行配乐诵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以友情为主题的歌曲,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汪李之间的友情,一首首文质优美的歌词,既是学生理解汪李之间感情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巧用音乐,打通了学生课内学习和课余生活的联系。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6篇
设计思路:
以读带讲,读中领悟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将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语文观,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情感目标
感受李白与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方法与技能
1、学会多种背诵古诗的方法;
2、学会借助不同景物的描写,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情感;
学会想象诗境,感悟诗美。
3、学习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图书室、网络等媒体,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1、板书:李白
师: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把搜集的信息拿出来我们交流。
师:孩子们搜集得很全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大家跟我写。
板书:汪伦
师: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关于他们俩,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孩子们要注意听。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
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天,李白要走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带着村民来到岸边,他们踏歌起舞,为李白送行,李白深受感
1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友情,于是便写下这首千古名诗——《赠汪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赠。师:怎么记住这个字?
师:“赠”是什么意思?(赠送)这里赠送什么?赠送给谁?
二、精读古诗《赠汪伦》
1、初读感知
师:孩子们读过古诗了吗?现在我们再来读它,来,看着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有不懂得吗?谁懂了,告诉他。
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古诗
(3)想象画面
(4)试着背诵
学生根据读书要求读书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师:这些词语你能准确的读一读吗?指名读师:一起响亮的读读词语吧。我们来写一个词“乘舟”,孩子们跟着我写。“乘舟”是什么意思?还能用“乘”组什么词。
(2)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师:谁能把古诗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名读
学生点评师:还有那位孩子也愿意来试试。指名读,评价
师:哪些孩子愿意读,愿意读的起立。这里有个词叫潭,什么是潭?谁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或想象的来描述一下潭的情景。他描述的和你想象的一样吗?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来换个方式读。古人把许多人成群结队边唱边跳叫“踏歌”,你们可以手牵手,用脚踏地打拍子。
来试试,我们把这首是唱出来,我给你们一段音乐。
(3)读着读着,读了多少遍我们都记不起了,相信很多孩子都会背了。很好,孩子们。
2、精读理解
(1)师:这是一首动人的诗,更是一副美妙的画。细细品味,你会看到许多刻骨铭心的画面,那就让我们跟随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想象吧,你也可以闭上眼睛。听着这动人的旋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桃花潭边,汪伦仿佛又带着村民在岸上踏歌起舞,李白又一次吟诵起着首动人的诗歌: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看到那些画面?
交流想象的画面。
(2)品词析句
师:你从那句诗想到的?你感受到什么?你把诗人的感情读出来,就读这句。
引导感悟词语:欲、忽、闻、不及
师: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出乎意料,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除了出乎意料,诗人心里还有什么感觉? (高兴、感动)谁试着再读。
师:深千尺。
师;
那我们来读读这句,看谁能把这桃花潭读深了。
板书:水深
师:纵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不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那“不及”就是什么意思?
板书:情更深
谁能读读这份深情。
师:李白被汪伦深深地情谊所感动,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3、品读回味
师:孩子们,朋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往往感动着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诗人内心,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古诗。
三、带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我们学习了朋友送别李白的古诗,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朋友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拿出学习卡,同桌之间互相认读,说说你从古诗中知道什么了?
3、汇报交流:
4、感情诵读
四、作业设计
继续收集、整理送别诗,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的意境,感悟李白汪伦之间浓浓的朋友情、离别情。
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赠汪伦》。
4、能够根据古诗,练习编写歌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和教具、学具】
1、课前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朋友的流行歌曲,要求:记住歌词,会哼旋律,基本会唱。
2、录像机或vcd机、录音机、投影仪。
3、《烟花三月》mtv碟片;
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歌曲《朋友》(周华健)等有关朋友的歌曲录音,配乐的古诗朗读磁带。
4、古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创设
利用vcd,播放吴涤清演唱的歌曲mtv《烟花三月》(提醒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评析:在课前播放根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改编创作的歌曲mtv《烟花三月》,可以渲染气氛,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再现古诗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激趣,上课导入
1、谈话:刚才,上课前,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2、由歌曲联系到古诗:谁知道这首歌和哪首诗有关?谁会背?诗的作者是谁?
3、简介作者──李白。
4、复习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我们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能背吗?
5、揭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学习李白很有名的一首送别诗──《赠汪沦》。(板书课题)
三、自读,初学古诗
1、出示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轻读古诗,要求:
⑴ 自学诗中生字,读通古诗。
⑵ 对照课后“注释”试着弄懂诗的大意。
⑶ 提出自己什么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2、指名朗读古诗:
⑴ 注意生字“伦”(lún)的音、形。
⑵ 理解“赠”及诗题的意思。
3、学生齐读古诗。
四、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
⑴ 图上谁是李白,谁是汪伦?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李白、汪伦)
⑵ 从图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干什么?(告别)
2、指名读通古诗。
3、引导学生质疑:说说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质疑,请理解的同学解答释疑,教师及时鼓励,表扬问得好的,答得妙的同学。)
评析:学生乐于提问题,更乐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4、教师着重指导理解“忽”:
⑴ “忽”是什么意思?(忽然)
⑵ 谁忽然听到谁的踏歌声?(李白听到汪伦的“踏歌声”)
⑶ 汪伦为什么在岸上踏歌?(为李白送行)—→你见过送别的场面吗?说说你见过的送别场景。—→“忽然”说明什么?(注意引导:汪伦踏歌为李白送行出乎李白的意料。)
⑷ 体会诗句中“忽”字该怎样读?—→指名试读诗句;
—→指导读好“忽”(短、急促);
—→再指名读好“忽闻岸上踏歌声”。
评析:通过指导对“忽”字的理解和朗读,读出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可以感悟古诗用词的精当,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语感。
5、理解“不及”和“千尺”,着重指导理解“千尺”。(板书:桃花潭 千尺)
⑴ “千尺”是什么意思?
⑵ 像“桃花潭水深千尺”这种带有“千”、“百”、“万”的数字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找出来读读,背背。
⑶ 投影出示:危楼高百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句中带点部分的词是什么意思?这些诗句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读这些诗句时要注意什么?
⑷ 指名读好数字诗句。
⑸ “桃花潭水深千尺”采用了什么手法?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评析:新知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积累,掌握学习方法。
6、齐读古诗。
7、自由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质疑,体验情感
1、同学们,学到这儿,《赠汪伦》一诗学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针对学生的问题,由学生之间自由解答。)
2、在学生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有一个问题: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时唱的是什么歌?(估计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评析:特殊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个环节中,“汪伦送行时唱的什么歌”这个问题必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巧妙地引出学生的课前歌曲的积累。
老师导语:你们不知道吧,我知道,你们想听吗?(打开录音机)
3、播放歌曲录音:
⑴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啊,朋友再见!》。
⑵ 周华健演唱的《朋友》。(提醒学生跟唱)
评析:只听录音,避免视觉干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引导学生参与:现在同学们说说汪伦还会唱些什么歌?(指名唱一些关于朋友的流行歌曲)
5、谈话小结:刚才,我们听的、唱的当然不是汪伦当时唱的歌,但表达的情感却和汪伦当时的情感是一致的,想想这些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朋友情)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诗后一句改一下,直接点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朋友送我情。(板书:不及)—→先指名读,然后齐读。
评析:教师利用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迁移达到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欣赏,背诵古诗
1、出示插图,诗文,放配乐的古诗录音,学生欣赏。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范读)
3、学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5、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境,有感情地背古诗。(配乐)
评析:在情境中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
七、作业,发展练习
1、课外阅读、收集表现友情这一主题的相关古诗。
2、根据古诗《赠汪伦》,编一首送别的歌词,提醒学生可以模仿《烟花三月》。
⑴ 朗读自己创作的歌词,集体评议。
⑵ 随意练唱自己创作的歌词。
评析:诗是一幅画,诗是一首歌,音乐与诗歌是相通的。巧用音乐是本课的特色。从听由古诗改编的歌到自己编歌词,从理解到创作,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教学简评】
《赠汪伦》这首诗通俗易懂,表现了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友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体验汪李之间的友情上。根据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首先陆老师首先在课堂上做到了文本与学生直接对话,让学生读了古诗之后,带着自己的疑问、理解与同学对话、老师对话。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正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和精神,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感悟、积累和迁移。教学中,陆老师注重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和积累,学会举一反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拓宽语文阅读渠道。尤其值得一体的是,本课的教学中,陆老师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渲染作用。课始用歌曲mtv导入,阅读过程中进行配乐诵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以友情为主题的歌曲,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汪李之间的友情,一首首文质优美的歌词,既是学生理解汪李之间感情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巧用音乐,打通了学生课内学习和课余生活的联系。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内容】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材解读】
《赠汪伦》这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判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李白一路同行……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但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找准一个情感释放的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力: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方法: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探究问题:学会想象诗境,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学会背诵古诗的多种方法。
3、情感态度: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诗导入,激发兴趣:
1、对诗。(《静夜思》、《秋浦歌》、《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2、介绍李白
(二)、自主备学,理解内容。
备学建议:
1、自主朗读,查找工具书,尝试了解诗意。
2、圈画批注,梳理问题。
(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写下来。
将自己读不懂的内容画出来。)
(三)、第一次分享:分享收获,汇报问题
指名读古诗。
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
在备学过程中,你提出了哪些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适时整理并板书。
(四)、师生分享,二次备学:自主合作释疑,品悟诗意
(1)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才能解决呢?有什么好方法?(查资料)
(2)学生查资料,师巡视、帮助,分发教师准备的资料。
(3)找到相关资料来解决黑板上的问题了吗?
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交流)
(五)、全班分享:各抒己见,寻找共识。
(4)咱们先来看这几个问题。(圈画几个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问题。)
如:桃花潭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踏歌”指什么?汪伦是个怎样的人?李白和汪伦是怎样结识的?
(5)刚才大家借助资料的阅读很快解决了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读透这首诗,还要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让我们在已经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来看余下的几个问题,能解决吗?
如:汪伦来送李白,为什么让李白出乎意料?
桃花潭真的深千尺吗?李白为什么赠诗给汪伦? ……
(6)读好整首诗。
(六)、资源分享,深化体悟:诗歌配画,体悟诗境
(1)欣赏诗配画
(2)你喜欢哪幅?能简要说说你的理由吗?
(七)、课堂实践,创意分享:内化体验,想象表演
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仿佛看到了汪伦和李白告别的情景。
想象一下,李白正要离开桃花潭,忽然听到岸上踏歌的声音。李白抬头一看,啊,是汪伦送行来了!李白和汪伦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同桌一人扮李白,一人扮汪伦,先相互说说。(同桌相互练习对话)
请同桌到前面表演。
(八)、总结升华,浓郁诗韵:
(1)汪伦十里踏歌相送(板书:送),李白感受真情,作诗相赠(板书:赠),这一“赠”一“送”(板书:→←),怎一个“情”字了得?[板书:情]
(2)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诗
(九)自主作业,迁移拓展。
(1)自学其他的离别诗。
(2)如果有兴趣,建议同学们开展一次“离别”组诗欣赏会。朗诵这些古诗,谈谈自己对这些诗的见解或比较不同诗人写的离别诗风格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展开想象根据古诗的意境画上诗配画。
[板书设计]
赠 汪 伦
赠 送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