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为引 绽放诗意

时间:2023-11-24 15:00:12 来源:网友投稿

彭华蓉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阶段。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的古诗既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良好素材,又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品质的有效载体。在鉴赏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从阅读、诵读、赏读、深读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表达艺术,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从而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鉴赏;
教学策略;
情感体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5-0063-03

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体裁之一。中国古代诗歌是指用凝练的语言并根据一定格律创作的诗。唐诗是中国五言、七言近体诗的高峰。诗人的才情通过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言志,或雄奇或平实、或豪放或委婉的诗歌呈现出来。古诗意境深邃、韵律优美,能浸润读者的灵魂,滋养读者的性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教师要树立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中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小学生的言语能力处于从听说言语向读写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从日常生活用语向系统语言的过渡阶段,其想象能力正从无意性转向有意性、由模仿性转向创造性。基于此,语文教学应当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想象能力处于挑战区,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古诗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习得民族文化智慧,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当前古诗鉴赏教学存在的误区

课程改革对古诗的教学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古诗鉴赏教学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当前的古诗鉴赏教学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即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对课堂的过多干预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古诗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处于引导者的角色,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想象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涵,而不是直接将古诗翻译为白话文,或将古诗的内涵直接告诉学生。

(一)教师干预过多

美国著名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在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指出:学生用“听讲”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教师讲学生听,两周后学生只能记住5%的学习内容;
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学习,两周后能够记住50%左右的内容;
而当学生以“实践”的形式学习,即“做中学”或“实际演练”,两周后其能掌握75%的内容。据此,埃德加·戴尔提出,个人学习、被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效果为30%以下,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在50%以上。因此,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方式不当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数量庞大。在小学期间,有背诵要求的古诗不在少數。但部分教师在讲解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直接背诵古诗,辅以抽背和默写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学生在没有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的情况下,难以顺利地背诵古诗。

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提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学习古诗的重要方式是融情于境,这样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但是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仍较为传统,不能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

(三)缺乏情感沟通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古诗鉴赏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古诗内容的单向传递。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将讲解重点聚焦在对古诗的知识点分析上,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这种单向、平面的教学对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理解古诗意境造成困难。古汉语的特点之一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层的含义。在学习古诗时,学生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古诗中,从诗人的视角进行思考,从而真正体悟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以情为引,优化古诗鉴赏教学

针对当前古诗鉴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笔者以五言诗《静夜思》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有效策略。

(一)阅读传情,解读创作背景

诗人写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志向。只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当时当事、当情当景去解读古诗,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古诗鉴赏事半功倍。

教师可借助校本阅读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自主查找所学古诗的创作背景。如,对《静夜思》进行鉴赏教学时,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出此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李白游历到了扬州,住在一家旅舍中。农历九月十五日的夜晚,他辗转难眠,抬头望见天空中的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静夜思》。”笔者在学生的预习成果上进行补充:“这首诗流传有不同的版本,如第一句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为‘举头望山月’。这首诗的原貌是什么,我们难以知晓,但从字句的变迁中可以发现,相较于‘床前看月光’,人们似乎更欣赏‘床前明月光’的诗意。”

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笔者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提出驱动性问题:“当家人不在我们身边,我们想念他们时,可以怎么做?”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打电话、用微信视频等。笔者追问:“那生活在古代的人能这样做吗?”学生立刻否定,并顺着提示说出了他们所了解的古代交通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如骑马、飞鸽传书等。笔者进一步引导:“当情感无法传递出去时,诗人便用写诗的方式寄托思念。”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这首诗望月思乡的情感。

(二)诵读悟情,感受韵律和意境之美

韵律之于诗,既是外形,也是生命。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节奏、韵律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古诗的停顿和节奏变化,能激发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在《静夜思》一诗的鉴赏教学中,笔者在范读之后,提示学生诵读古诗的技巧:“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古诗的丰富内涵。诵读时要注意字句间的停顿。只有恰当的停顿才能把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出来。”然后,笔者继续示范诵读,并随机点名学生进行诵读展示。在笔者的示范与鼓励下,学生都能读准字音,并逐渐读出诗的节奏和音韵,体会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古诗还注重意境之美,注重对画面的建构与勾勒。诵读之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明月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情的意象。在你们看来,月光是什么样子的?在诗人李白的眼里又有什么不同?”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月光是乳白色的;
而在李白的眼中,洒在地上的月光像是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银霜。有的学生认为,月光就像是一根根引线,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而李白的眼中,月光是一束照亮回乡道路的光线……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笔者继续追问:“‘霜’字给人什么感受?为什么李白看到月亮会想念故乡?”有的学生回答:“‘霜’让人感觉冷。因为李白离家太久,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无法排解,才会思乡。”最后,笔者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诗人在外游历,孤单寂寞。‘霜’是冷的,是寒凉的。在寒凉之中,孤寂的心情就会油然而生。”通过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强化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三)赏读共情,悟透作品深意

《文心雕龙》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表明了文学创作离不开情感的投入。对古诗的鉴赏也要有情感的投入。在古诗鉴赏教学中,除了以读悟情,还应强调情感共鸣,即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看、去想、去说、去吟,重现当时的场景,体验诗人当时的心情。这样,在换位体验、画面重现中,引发学生在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走入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真情。

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的《静夜思》感动了古今无数游子,其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描绘出明静醉人的意境,以清新、典雅、朴素的笔调描述了诗人内心丰富深邃的世界。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只有通過对古诗的剖析,学生的脑海中才会浮现出诗歌描述的画面,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心意相通。在教学时,笔者首先以读带领学生感受诗人的寂寞孤单;
再抓住对重点词“疑”“霜”“望”“思”的理解,带领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切。“疑”字表达了诗人在睡眼蒙眬中,或是微醺醉意中,误以为洒在地面的月光是深秋的浓霜。“霜”字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也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如霜一般凉,这是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情的最好言说。在思乡的忧郁中,诗人抬头“望”苍穹,似乎想要从这明月里找寻家人从远方送来的美好祝愿。“举头”后的“低头”,是因为虽望眼欲穿,却依旧未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丝消息,失望至极,只能低头沉思。接着,笔者请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请大家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你远离家乡,一人在外,看到天上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想到爸爸妈妈。”有的学生回答:“想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学生说:“想到朋友。”……笔者将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李白或许想起了亲人、朋友,也可能想起的是他的爱人,或是故乡的山水。思念至极却不能相见,心里该有多么难过!请大家带着这份情感再读一读这首诗。”最后,笔者顺势引导:“如果你是李白的亲人,此时望着天上的明月,你想说什么呢?”这样的引导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深读移情,畅言所感所想

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展开想象,将古诗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或补充诗人写诗时的季节特征、天气状况、所处环境、身边人物、思乡的起因等背景材料,或补充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最后,笔者鼓励学生将古诗写成作文读出来、编成故事讲出来、谱成歌曲唱出来、改成课本剧演出来。

例如,有个学生将《静夜思》一诗改写成了短文:《月亮代表我的心——改写〈静夜思〉》

到扬州已经好几天了,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听不懂的方言让我无所适从。深秋的夜晚凉凉的,我辗转反侧,迷糊间看向地面——咦?地上结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看到一轮圆月高挂天空。哦!原来那层白霜是洒在地面上的月光。再次仰望那一轮明月,是那么的圆,那么的明亮,此时此刻它也一样照在家乡的故土上吧。我常年漂泊他乡,好几年未能与亲人团聚,他们现在过得好吗?是不是也在想我呢?对着明月我禁不住自语:“明月啊,明月,与亲人隔着千山万水,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你能把我的问候捎给远方的亲人吗?”我看见月亮动了,是它答应我了吗?那夜,在梦里,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他们说月亮已经把我的问候与祝福带了回来……

除改写成短文,有的学生还吟唱了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自己对《静夜思》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觉得古诗难懂、难记,而是对鉴赏古诗充满了兴趣,在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中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唤起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以情为引,绽放诗意。在古诗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创作背景、品读古诗内容、体会古诗韵律、想象诗人经历,把自己带入古诗的意境之中,以更好地理解诗之情,更好地与古诗共情。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漆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朗读策略:以《静夜思》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0(9):38-39.

[3] 张鹤天.李白《静夜思》鉴赏[J].小学语文,2018(5):66-67.

[4] 李郁.盛唐诗歌教学的四重境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9):23-25.

[5] 尹庆华.心理学视野下的名著导读研究(十六) 巧引“诗情”到碧霄:诗歌名著导读阅读图式建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0):38-40.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

猜你喜欢教学策略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9期)2020-10-28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写话教学策略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推荐访问:诗意 绽放 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