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评价驱动下的学科建设创新实践

时间:2023-11-27 12:42:03 来源:网友投稿

冯凌燕 孔维清

[摘 要]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深入学习大数据促进优质教育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以数据评价作为支撑,探寻学科教与学的变革,探索学科建设的创新实践,促进学校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 数据评价;
学科建设;
师生发展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数据为纽带构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要紧跟数字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刻认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以大数据作为教学评价的切入点,以数据评价作为支撑,探寻学科教与学的变革。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以下简称星洲小学)为例,在数据评价驱动下开展学科建设创新实践活动,以期产生良好的教育成效,促进学校师生共同成长。

一、数据评价的理性支撑

(一)数据呈现出最真实的学习质态

星洲小学的教师人数由2014年的34人,增加到219人;
学生人数由2014年的338人,增加到3880人。从这一组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校发展速度倍增。在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下,我们要深入思考,绝不能用昨天的方法来应对今天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上课教,学生回家写,教师再来改,学生课后再订正。这样循环往复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成反比,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二)數据驱动了最直接的教学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重新认识和思考:“教”应该教在何处,学生的“学”到底学些什么?在这样的思考下,笔者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展开了问卷调查,再次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数据进行分析与诊断:语文方面,学生的阅读种类不一,选择随意性大,而且学生的阅读形式单一,缺少了深入思考,水平差异较大。数学方面,教师仍过多重视讲解与告知,学生对知识推导过程缺少足够的感知,数学学习偏向单一,动手实践能力较弱。英语方面,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学习优势不够明确。

二、数据评价下的学科建设

(一)阅读新样态:数据支撑下的学生自适应成长需求

1.数据规划:培养学生的习惯。首先,语文教研组研制学生阅读规划,将课标提出的405万字阅读要求细化到书目,确定了每个年级的阅读字数和阅读时长,从而呈现相关等级的阅读目标。其次,教师提前对这些书目进行阅读,设计出导读话题和反馈问题并导入阅读平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或自主地跟随班级群体,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课外阅读并完成阅读平台中的阅读反馈。

2.数据生成: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阅读平台的设计,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线上选书——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选择阅读的书籍,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定制个性化的动态阅读书单。每日交流——检测学生每日阅读的章节内容,记录每日阅读的随笔。学生还可以查看优秀同学的随笔,寻找同一时间读同一内容的同学,交流共同语言。整本总结——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撰写整本书的读后感。阅读分享——学生可以分享阅读名片,有读书座右铭,有起止时间,还有教师点评。阅读足迹——学生可以查看每周、每月、每年的阅读笔记。这一整套环节设计,促成了学生深度阅读。导读模板几度更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去阅读,帮助学生有效阅读。

3.数据设计:提供师生交流分享的平台。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对书中的人和事总会有所感触,与作者产生共鸣。适当安排检测与练笔,顺其自然。学生既可以联系作品内容,作反馈;
又可以结合实际,谈感想;
还可以发挥想象,勇创作。而学生的阅读数据可以给教师提供评价指导的参考和依据。

教师对班级阅读了如指掌,知晓学生历年阅读情况,可以修改和点评读书随笔,随时进行个别交流和鼓励。教师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统一布置阅读书目,每天跟进指导,能够提取教学资源,上示范课、教研课。

4.数据分析:让学生阅读习作成长有痕。阅读平台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实时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难题。教师通过阅读平台中的“每日管理”栏目,查看整本书已读完的人数、继续阅读的学生名单、班级学生的阅读参与率等信息,及时发挥评价引导作用。

学生可以查看每周、每月、每年的阅读笔记,还可以直接打印封面、目录和每一本书的笔记,真正实现“成长无痕,阅读有迹”。

5.数据运用:拓展阅读写作的专题化。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语言素材和思考空间,也是学生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局限于单一的逐本阅读教学,还可以结合阅读平台开展主题阅读、走近作家、名著导读等专题化阅读。

6.数据评价: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平台自2017年10月上线以来,经过多个学期的实践,3000多名师生共同参与,整体数据呈稳步推进趋势。目前,平台累计学生阅读本数:84502本次;
书目答题章节数:626408章节;
书目导读检测题数:2104698道题;
阅读随笔:363612篇。

(二)数学新样态:数据支撑下的学科融合无边界学习

数学学科特别强调思维的发展和知识模型的建构,学校数学组整合生动化、生活化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知识多元融合的实验项目。

1.尊重学情,借助实验夯实课堂教学根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再发现”与“再创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发展的平台。教师通过数据收集、分析,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中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时,教师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自主探究算式特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运用数据分析的能力,探究算式中加数的奇偶性和个数,初步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进一步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校开设的数学实验还重在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借助平台,在课前完成实验预习单,平台自动生成前测数据,教师据此在课堂上给予精准指导,课堂上则通过互动共习单来呈现学生实时学习的状态数据,有助于教师分析班级学生的薄弱项和本课重难点突破。教师借助实验延习单的后测数据,再次回顾课堂,引发真实而有效的课后反思,并为下一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如一年级的“分一分”,二年级的“七巧板”,三年级的“克与千克”,四年级的“升与毫升”,教师通过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实验,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现象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逐步形成实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组特别注重借助实验数据分析的方式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校在每学期都会有前测、中测、统测三次数据采集,通过前测摸查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成效,通过中测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优势与不足,最后通过统测跟进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例如,数学组借助平台微课资源库,累计录制微课177节,设计线上问卷“即时诊”177份。在开学后,数学组教师根据各班线上学习的学情反馈,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强化巩固。

2.优化学情,学科融合无边界学习。数学组通过主题项目的形式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開展无边界学习。每个年级都有一个主题,并通过长期和短期课程项目来落实。

例如,五年级数学组以垃圾分类为主题项目,结合数学知识,开展垃圾分类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活动,指导学生对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数据统计和表格制作、了解我国每年的垃圾产量、了解“人均垃圾产量”指标等。学生借助垃圾分类主题项目,培养了数学学科思维,从统计数据中明白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形成了以“垃圾分类的编程小游戏”“手工制作未来城市垃圾处理站”为主的项目成果。

数学组教师以数学学科为原点,通过1个课程主题、1份课程套餐、1次职业体验、1项课程成果等形式,将语文、英语、综合、美术等多学科学习进行了统整融合,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锻炼了自身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实现了无边界学习。

(三)英语新样态:数据支撑下的视听爬梯师生共成长

学校英语组教师围绕生本理念,在数据支撑下共创基于真学意义上的英语课堂,开发了园区易加平台环境下的“视听爬梯”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

一班一课程: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打造班级英语特色共同体。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英语学科特色,或是有趣的配音,或是演讲,或是阅读,或是书写,英语教师担任导师,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总结、实践分享、自主评价。

编创爬梯教材:教师们充分挖掘平行资源,对现行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拓展与提升,着力打造校本教材“视听爬梯”。目前,各年级校本教材、教学大纲、教师参考用书、教学资源库已经完成迭代升级。

国际理解课程:将爬梯课程融合我们的节日课程、研学课程、未来公民课程等,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世界,语言学习得到真实体验。

在这样的“个体走向群体”的视听爬梯课程的运用中,英语组还特别运用了一些学习方式。

星级学习单:预习单基于平台资源指导学生预习、质疑;
共习单基于学习内容答疑解疑、分层实操巩固;
延习单拓展分级学习,情境应用。单元、课时不同时段、不同星级任务,科学引导学生自学习、自理解、自运用。

问题导向群:充分利用数据平台,精准分析每一次阶段性练习、期末考试的情况,坚持问题导向,自上而下,由点及面,跟进式解决问题,保持各个班级、年级均衡发展。

慧学提优帮:拒绝纸上谈兵的提优补差,主张学困生慧学、学优生乐学,私人定制错题集,组织学科竞赛,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爱英语、学英语、用英语。

正是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泛在”环境的创设与融合,构建了一种7A[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利用随手可得的学习设备(Anydevice),以自己的方式(in Anyway)获取自己所学学习信息(Any contents)与学习支持(Any learning support)]的“泛在”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使学生可以更充分地体验、更有效地进行知识建构,并形成了以下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越的信息技术能力,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主题式教学,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PAT时间(Preferred activity time):课前2分钟的演讲是学生最喜爱的,个人演讲、团队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在短短2分钟内,让每个学生收获一段精彩的记忆。

生活课程:从生活出发,基于苏州地方文化、垃圾分类话题等,分年段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发布微视频先导片,学生在实践中观察记录,自然学习生活中的英语,绘制地图、制作思维导图、录制视频等。

资源建设:基于课程建设,充分挖掘视听资源,制作序列性教学课件,自主研发知识点、校本课程微课等。视听相辅,合理情境,直观具象;
视听相成,巧用资源,增添趣味;
视听结合,人文拓展,加深理解。

上述这些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建设创新正是学校发挥了学生学习数据的评价功能,进行分析研判后的探索与校本化实践。在线上教学期间,我们还积极整合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苏州线上教育等线上优质平台资源。全体学生100%账号覆盖,全学科100%使用率。各任课教师开展在线辅导,各年级组长每天汇总形成日报表,保证线上学习的有效性。各学科组根据学情原创了一批“自主慧学”课程资源并及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高效学习。

数据驱动下的学科建设创新实践有力地推进了教与学的变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高效主动学习,带给了学生看得见的发展与改变。

猜你喜欢学科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同步建设策略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实践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