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勇
[摘 要]如何促进特殊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其核心素养,已成为一个关乎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新时代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县域高中办学水平、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课题。为此,学校党政“一把手”要提高政治站位,秉持“一个孩子都不少”的育人理念,坚持用爱心温暖孩子心灵,采取“一生一案”的心理疏导策略,把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特殊家庭;
学生心理;
教育管理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協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目前,我国县域普通高中,其办学规模超过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和在校生总人数的50%,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旗舰、支撑和引擎,寄托着成千上万农村家庭对优质高中教育的美好向往和期待。然而,当前县域普通高中特殊家庭背景学生,如,单亲家庭学生、残疾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农村留守学生、多孩家庭学生和家教失德学生等,占有较大的比例,且该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难度大、复杂性强、隐匿性深的特点。尽管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和心理教师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与此类学生相关联的突发校园伤害事件屡有发生,由此产生的校园安全问题和社会舆情给高中提升行动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基于此,如何促进特殊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特殊家庭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一个关乎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新时代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县域高中办学效益,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课题。
一、特殊家庭学生倾向性心理问题探析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教育、精心培养和关爱呵护之下,绝大多数特殊家庭学生能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囿于不健全的家庭教育环境,或处于家长的“放养”状态,导致他们在自我意识、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人格缺陷,产生如恐慌、焦虑、自卑、自闭、抑郁、逆反、偏激、敌视等倾向性的心理问题,甚至诱发了自残、轻生、暴力、欺凌等严重的校园伤害事件。
(一)单亲家庭学生
随着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和多元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单亲家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父母离异、隔代家庭、寄养家庭等。单亲家庭给孩子心灵造成的伤痛是难以治愈和弥补的,缺少家庭温暖使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孩子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不仅有碍于家庭的长期和谐幸福,影响到孩子的前途未来,甚至还伤及孩子的生命健康。
有的学生在家庭发生突然变故时心智没有成熟,面对家庭破碎和亲人离开猝不及防,感到天塌地陷,产生绝望心理。有时常不自觉回忆从前家庭的美好,或与健全家庭的孩子进行攀比,心中感到悲伤、失落、孤独、无助,对未来和人生缺乏自信和希望,滋生自卑心理。有的唯恐别人背后议论,心怀戒备,不愿与人接触,刻意隐瞒家庭情况,形成自闭性格特征。寄人篱下或重组家庭的单亲孩子,以前在亲生父母面前没有芥蒂,现在说话办事还要看人脸色行事,形成逢迎讨好的人格特征。有的物质或精神获得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对健全家庭孩子的妒忌或憎恨心理。有的因家庭不完整或生活挫折,倍感社会不公,对家庭、学校、社会不满,形成叛逆性格,产生报复心理。
对于离异家庭学生而言,除上述问题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倾向性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平常看到父母之间经常性攻击谩骂,因此对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产生疑虑和失望。有的认为自己亲生父母都分手了,所以对人际关系失去信心感,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整天处于神经过敏状态。有的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应对维系破碎后的家庭关系,感到身心疲惫和焦虑。有的长期处于压抑、恐惧、郁闷、烦躁的状态,心理困扰无法排解和发泄而成为抑郁症患者。有的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形成厌学或弃学心理,学业成绩直线下降。最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造成心理扭曲,一旦突然爆发,极易发生极端行为。
(二)残疾家庭学生
残疾家庭学生包括两类情况:一种是家庭成员残疾;
另一种是学生本人残疾。家庭成员残疾的学生,害怕别人议论,隐瞒家庭情况,长期心中憋屈窝火容易产生焦虑。尤其是自身残疾学生,因身体某些功能受损或受限,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等方面容易产生受挫心理。有的在群体中得不到尊重,内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有的担心被同学厌弃或嘲笑,产生忧虑心理。有的不能参加集体活动或游戏,感觉非常无助,自我否定情结难以根除。有的因为没有朋友,课间不愿跟人说话,上课不想回答问题,产生孤独感,形成社交恐惧症。有的因为长期被家人、老师、同学照顾,本人可以解决的简单事情也不想做,产生懒惰心理。
(三)贫困家庭学生
贫困家庭学生绝大多数自立自强,但也有物资匮乏导致精神贫穷的学生。有的学生与班级他人相比服装鞋帽或学习用具一般,吃饭只买便宜菜品,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有的因零花钱太少,对花钱产生负罪心理。有的因没钱导致做事格局受限,形成小心谨慎的性格。有的认为父母无能,对家庭产生嫌弃心理。有的不愿接受社会和学校资助,产生自我压抑心理。有的抱怨家庭出身差,嫉妒或敌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四)农村留守学生
农村留守学生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在校寄宿。该类家长普遍文化程度偏低,认为只要把学费交给学校,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工作,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学生祖父母也大多没有文化,难以承担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很多农村留守学生长期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常感到孤独、寂寞、苦闷。有的缺乏管束,自制力极差,沉湎于手机、电视和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暇顾及学习和作业。有的自我放纵,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勒索欺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五)多孩家庭学生
多孩家庭学生主要问题是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失衡问题。家中突然有了弟弟或妹妹之后,老大就会从全家众星捧月般的中心位置,旋即转换成小大人角色,开始谦让、照顾弟弟或妹妹。由于家庭关爱的骤然减少或缺失,处于青春敏感期的老大心理上易于产生失落感,影响高中学习生活。有的因自己年龄较大但父母仍生小孩而感到羞耻,对父母产生厌恶心理,对弟弟或妹妹产生排斥情绪。
(六)家教失德学生
家教失德学生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指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只关心孩子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行教育,对孩子思想品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关注不够;
第二类是指有的家长自身品行低劣,如自私自利、蛮横无理、好勇斗狠、不讲信义、好吃懒做,甚至违法犯罪等,对孩子思想灵魂造成严重污染,为孩子养成正确观念、品德修为、健康人格造成恶劣影响。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有恃无恐,严重违纪,欺凌霸凌,家长不与学校配合进行教育,反而袒护纵容。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是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孩子认识和改正问题,而是授意孩子给老师说好话,或请客送礼,要求老师“放过”学生。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反映和折射。此类家长,不仅给学校德育工作造成一定障碍,还进一步助长了学生不良品行的滋生。
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一把手”站位高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改善县中办学薄弱环节,继续实施好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十四五”期间,国家对县域普通高中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尤其在资金投入、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将发生根本性扭转,县域普通高中将逐步走出发展困境。因此,县域普通高中党政“一把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眼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全面振兴乡村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干部教师思想认识,狠抓学校内涵式发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成立工作专班,协调德育处、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年级部等管理部门,开展专题教育研究,加强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定期做好群体筛查、跟踪、干预等操作规程管理,在特殊学生工作方面真正做到落小、落细、落实。
(二)一个孩子都不少
1.树立“一个孩子都不少”的育人理念。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克服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歧视心理、定型心理、惩罚心理和畏难心理,坚信热心定能融化坚冰,把因家庭原因造成的育人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饱含“公平博爱”的师者情怀。要真心接纳、公平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理解因家庭原因陷入孤立无援的学生,宽容一时冲动与教师“顶牛”的学生,把残疾学生视为正常孩子对待。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快的班级心理气氛,增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打造民主、和谐、团结、向上的优秀班集体。不以家庭背景和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尺度,不用强制压服对待学生犯错。促进特殊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正常交往,满足其心理归属感。教育其他学生学会与特殊家庭学生互相接纳、友好相处。
(三)一颗爱心是良药
1.让特殊家庭学生做自己的主人。特殊家庭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问题症结关键是爱心缺失。心病要用心药治,教师爱心是良药。要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每一名特殊家庭学生,用尊重去满足学生渴望得到信任的补偿心理,用真情填补学生期盼家庭温暖的归属心理,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失落心理和绝望情绪。
2.让特殊家庭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充分发挥特殊家庭学生的兴趣特长,尽可能多地让其参与集体活动和班级管理,用集体的温暖使其从自卑、迷惑、懊悔、厌倦、绝望等阴霾中走向阳光心态。
3.让特殊家庭学生做未来的主人。及时发现特殊家庭学生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扩大孩子视野和格局,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使其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花,扬起理想的风帆,走向未来的人生之路。
(四)一生一案抓疏导
1.制订个性化学生培养方案。认真观察分析每一名特殊学生在校表现,通过心理测试对其气质、性格、情感、心理、行为做出研判,深入探究每个特殊家庭背后的经历、秘密和故事。针对每名学生家庭具体情况,建立每名学生基础资料档案,制定一生一课表,落实差异化教学,给予科学精准的跟踪指导,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
2.因时因地做好心理疏导。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把握学生情绪的最佳契机,选择最佳的语言和方式,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对性格执拗偏激、心怀敌意的学生,要教育他们用理智克服冲动,最终化解矛盾。对陷入绝望的学生要加强挫折教育,使其克服悲观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鼓励做命运的主宰。
3.改变教育管理方式。摒弃“说教式”“训斥式”“惩罚式”的管理方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引导式”“谈话式”“情感式”的教育手段。通过情境教育或无痕教育,开展校园心理剧、主题班团会、劳动实践和感恩教育等活动,让学生从感悟体验中获得淬炼和滋养。加强挫折教育,锤炼意识品质,增强学习毅力,使他们从根本上建立自信,克服缺点,告别懒散。
(五)一以贯之强家教
1.促动家长育人理念发生根本嬗变。一要引领家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家长对子女教育权利、义务和责任。二要指导家长管好自己的言行、情绪、欲望和习惯,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修养、性格、自律和耐力。指导家长格外关注单亲、残疾和性格缺陷的孩子,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对自由散漫、自制力差孩子要加强约束和管控,对严重抑郁的要积极采取医疗救治。三要通过进家走访、微信沟通、美文推送、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活动,对家教经验进行分享、交流和互鉴。
2.指导家长摒弃错误教育方式。一要摒弃溺爱式教育,特别是离异家长也不能对孩子娇生惯养,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二要摒弃放任式教育,特别是在外打工家长切忌让孩子“自由生长”,容易导致孩子我行我素,难以管教。三要摒弃专制式教育,这类家庭缺少欢声笑语,孩子压力较大,容易变得胆怯、害羞、孤独、内向。
3.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作用。一是学校主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密切联系,统一目标,统一理念,同向施教,合力育人,使学生在校有人教,在家有人问,出门有人管。二是积极联络教育局、妇联、街道、社区及社会团体,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督导机构,真正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总之,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繁琐复杂、容易反弹。要发扬“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钉子精神,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的工作方法,下好先手棋,一直抓到底,把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特殊家庭学生心理教育管理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12期)2016-12-29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立足本校实际,关爱特殊家庭学生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0期)2016-12-05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20期)2016-12-01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年10期)2016-11-15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