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构建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防御体系的区域探索

时间:2023-11-27 16:00:34 来源:网友投稿

赵纪华

【摘 要】协同育人视域下构建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防御体系具有现实意义。防御体系是由学生、家庭、学校、区域四方为预防和应对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而构建的目标一致、策略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包括“识变:觉察‘瘾情,筑儿童青少年网络预警墙”“应变:直面‘瘾势,建儿童青少年网络防护网”“求变:攻克‘瘾头,拓儿童青少年网络援助台”。我们通过“网络成瘾”防御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帮助欲罢不能的学生走出虚拟世界,与正常生活接轨,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网络成瘾 防御体系 识变 应变 求变

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沉迷网络达到忘我境界的上瘾行为认定为精神疾病。所谓“忘我境界”,指的是一个人的网络行为处于失控状态,行为不受自己意愿的指引。生活在智能时代,网络已经融入儿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面临着时代命题:刷屏时代如何帮助学生避免网络成瘾。

一、退变:欲罢不能,刷屏时代的忧患结诊

1. 全面渗透带来的黑洞

“00后”儿童青少年作为网络时代的土著居民,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与互联网产生连接,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深受网络影响。有调查显示,“00后”网民群体出现“触网”低龄化、上网设备普及化、网络依赖和上网时长上升趋势化等特征。相对应的,儿童网络安全、隐私和身心健康面临巨大风险,网络欺凌、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等问题成为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黑洞。

2. 全心迷恋带来的失控

面对手机等现代工具带来的网络世界,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在心理上和电子设备扭结在一起,网络世界满足他们猎新、获得尊重、社交和放松的需要。同时,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更容易进入他们的逻辑思维,使他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要进行的一切行为都能在网络上完成,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学生的网络行为甚至处于失控状态,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让位于网络游戏,进入完全的“忘我”境界。

3. 全力以赴带来的茫然

儿童青少年网络行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考验着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智慧。很多家长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为“洪水猛兽”,谈“网”色变,在家庭生活中限制孩子接触网络或者要求孩子“对抗”手机等。而教师则发现节假日是学生沉迷于网络的高发时间段,虽有心提醒但鞭长莫及;
学生的网络行为往往深藏不露,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行为表象中揣测判断,容易错失帮助学生的最佳时机;
教师因为自身缺乏科学的应对方法,面对焦虑的家长和网络成瘾的学生有一种爱莫能助的无奈。

二、识变:觉察“瘾”情,筑儿童青少年网络预警墙

1. 联结行为·积极识变:超前觉察学生网络“瘾”情

以上瘾测评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预警机制是构建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防御体系的关键,它帮助家长和教师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上瘾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人与网络的关系。

(1)亲师携手:全面追溯,洞察体相变化

儿童青少年虽然已经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但自主管理能力还较为欠缺,一旦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除了情绪、行为发生变化,体相也会有变化,如睡眠不足引发的萎靡不振、黑眼圈,长时间盯着电脑导致的眼睛充血,以及头发蓬乱等。通过追溯体相变化,家长和教师就孩子校内校外情况进行信息互补,全方位了解孩子上网的实际情况,精准把握孩子的心理转折点。

(2)亲子联通:罗列事实,解读言行变化

家长需要判断孩子是否沉迷于网络,进而寻求专业帮助。罗列事实自问自答的方式可以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网络行为的实际情况。“罗列事实”式问答内容有:孩子每天最多花多少分钟在屏幕前?孩子在处理最紧要的事情(包括学习、参与家庭事务、交友、兴趣爱好、锻炼、睡眠六个方面)上进展如何?孩子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方面做得怎么样?正向回答为主的说明情况良好,反之则要警觉并进一步跟进。

(3)师生沟通:放下评判,感知思想变化

教师就“网络行为”这一话题和学生沟通时,尽量描述事实,避免对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本身,而不是直接用“堕落”“自制力差”等词语评价、贬低学生,要用具体的事例支持自己的陈述;
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网络行为,了解学生处境,倾听学生诉说,让学生感受到真心诚意的关爱,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心理信賴。

2. 直面当下·评估研变:规避临界学生成瘾风险

前期的“识变”有针对性地对临界学生进行测评,可以筛查学生的心理状况,聚类网络成瘾问题,挖掘家校社合力资源,形成可视化档案,进行动态追踪以规避危机。

(1)量表筛查,多维加持,网瘾评估更聚焦

当前网瘾筛查主要依托量表进行初筛,通过结构式访谈进行研判。网瘾等级量表能较科学地反映学生上瘾程度,但也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从而影响筛查准确度。我们以“沉迷于手游”评估量表为基础,增加道格拉斯·金泰尔(Douglas Gentile)等研究网络成瘾的学者开发的评估标准进行筛查。通过两轮量表筛查确定访谈名单,以保证筛查的相对准确性和科学性。

(2)契合等级,访谈跟进,网瘾对策更有效

为避免错过最佳帮助期,我们对量表筛查根据等级划分进行访谈,等级低的由班主任访谈,中间段的由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进行二轮访谈,达到成瘾等级的则转介给区域心理指导中心的专家。我们根据《西湖区中小学生心理状况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家长。

(3)动态追踪,指标前置,网瘾风险更可控

对网络成瘾学生实现动态追踪全覆盖,“班主任+学科教师+小伙伴+家长”组成可控等级学生的跟进力量,“班主任+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家长+心理医生”组成网络成瘾学生的跟进力量。各跟进团队实施动态追踪,信息互通、举措互鉴,通过指标前置的方式进行无间断的提醒,创设远离诱惑的环境,组建“伙伴帮帮团”,加强网瘾心理辅导等,构成了一个协同开放式的风险防护网。

3. 接纳共情·预警建档:把握小网民心理动态

网络成瘾的学生通常有易怒、压力耐受力低下、认知灵活性较弱等特点,基于此,我们通过个体建档、班级防控和学校规范等措施全面削弱学生上网的迫切性。

(1)一生一档案,从混乱到平静

给纳入等级的学生建立档案,目的是动态监测学生的网络行为。档案记录表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网络风险行为问题和关键事件。我们为有成瘾倾向的小网民安排“私人订制”的网络素养档案,有效开展辅导工作,发挥危机干预作用。

(2)一班一公约,从批评到共情

制訂班级学生“网络游戏”公约,让网络行为成为班级规则的一部分,通过团队认同的方式将网络行为由传统的批评转为共情。“网络游戏”公约的制订要有班级学生的参与,尤其要听取成瘾等级较高学生的意见,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针对性,抓住班级中关于网络游戏沉迷的主要问题来思考公约内容。公约要让学生能接受,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

(3)一校一制度,从投入到规范

为契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区域内各校将手机管理制度纳入学校管理制度,在手机准入、手机管理、手机使用及家长教育、班级公约制定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每学期调整和更新,在重视发展导向的基础上贯彻管理制度要求。

三、应变:直面“瘾”势,建儿童青少年网络防护网

1. 以“网”服人·主动应变:全面更新成瘾认知

(1)亲师焦点访谈,扫清认知盲区

班主任对学生网络行为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解读,要探究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网络成瘾问题既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又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家长能传达积极、正向的家庭教育观,有能力引导家长与网瘾问题对话、与孩子上网现象对话、与自身对话、与美好信念对话。同时,在和家长的对话中发现问题,引导家长扫清认知盲区,提出合理建议。

(2)亲子吐槽大会,澄清认知信念

调查显示,家长和孩子对网络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区别。就网络游戏而言,孩子的认知更正面,而家长则更趋于负面。为帮助家长和孩子了解彼此,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时间组织关于网络主题的分享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意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带来的危害;
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国际化视野和积极向上的一面,对网络和孩子有新的认识,从而助推亲子关系的和谐。

(3)师生翻转课堂,重构认知体系

教师在班级中开展以“网络游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营造健康上网的绿色文化阵地,构筑一道与网络游戏相隔离的“防火墙”,及早对学生开展网络知识、网络安全、预防网络游戏沉迷等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危害,同时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填补学生的精神空虚,使他们收获自信,找到价值。

2. 立体联动·正向投射:全意改变网络态度

(1)自我进阶,培养学生“上网”好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当学生无法抵挡手机等电子产品带来的诱惑时,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强化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良好习惯,并对这一习惯产生认同;
明确网络行为的细目化规则,如约定使用时间、规定上网内容、规范上网空间等;
有效执行既定规则,用积极的行动来支持手机使用好习惯,寻找适合学生的奖励方式,强化“上网”好习惯的养成。

(2)立界掌控,制定家庭“用机”规则

指导家长和孩子制定家庭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帮助孩子明晰使用电子产品“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通过立界并遵照执行,来帮助孩子建立“掌控”感。规则制定前需强调家长的自我导向和成熟的价值观;
规则制定时,要避免专制、有针对性,要学会协商。关于家庭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内容,要“四适”,即适时、适地、适事、适友。制定规则后则需要温柔而坚决地执行。

(3)行为建构,削弱“上网”心理迫切性

行为建构有一条非常简单的原则,即任何放在你身边的东西都比远的东西对你的精神生活有着更大的影响。所以,要帮助学生建立“减少使用频率”的目标,构建一个远离网络诱惑的环境,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创设面对面自然交流的机会来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

3. 行为设计·自驱生长:全力摆脱网络成瘾

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无缝衔接,给学生一些有益于行为巩固和衍射的练习方法,使他们在不回避网络的同时能掌控自己。

(1)目标驱动,设计网络行为

目标驱动具体分三步走。首先,让网瘾学生根据需求结合共同目标确定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可行又具有挑战性。其次,让学生写下实现目标需要的努力,如“控制上网时间”;
思考实现目标存在的障碍,如“不能自控、逃避作业”等。最后,让学生考虑当这些障碍浮出水面时,他们能做什么来应对。

(2)课程驱动,赋能网络行为

我们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教育规律,围绕“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娱乐”三个维度,开发基于学生发展的主题班会课程,引导学生注重网络环境中的健康和屏幕时间管理。如小学高段主题班会课“争做网络小主人”,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他们自主找到正确上网的策略,懂得有节制、有选择、有创意地上网。

(3)项目驱动,规范网络行为

我们基于“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确定西湖区中小学网络素养基本要素,开展网络风险行为、网络沟通和礼仪等项目,开发四大模块项目内容—通过“网络足迹和身份”,推进学生对自己网络身份负责;
通过“网络隐私和安全”,保障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通过“网络平衡和健康”,引导学生刷屏时间;
通过“人际关系和沟通”,帮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四、求变:攻克“瘾”头,拓儿童青少年网络援助台

根据筛查结果,我们实时总结建档内容及访谈信息,把成瘾等级高的学生转介到西湖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以下简称“成长支持中心”)进行干预,构建起儿童青少年网络援助平台。

1. 对话不完美,设立成长热线

成长支持中心设有面向学生和家长的热线电话,提供点对点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辅导员会对每一个求助电话进行记录和分析,对“网络成瘾”类问题进行个案信息整理。除了在线上对家长或者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帮助之外,中心还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团队会诊,提出解决方案,把一些共性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案例的形式分享给学校。

2. 拥抱不确定,“俱乐部”养育赋能

有调查显示,亲子活动少、父母抗拒网络、教育简单粗暴、父教缺位的四类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我们基于此开设聚焦问题解决的和谐心俱乐部,开展提升家长素养的家长沙龙活动,并特设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专题课程。课程可由家长自主报名,也可由中心向被纳入网瘾危机干预名单的学生家长发放邀请函。

3. 疗愈不可能,“周六见”专业干预

对于网瘾等级比较高的学生,在家长申请、学校推荐后,由区域辅导中心介入干预,成长支持中心专职心理教师以第三方的身份开展家庭亲子辅导。同时与当地心理疾病三甲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学校与专家联系机制,医院指派专家每周六来成长支持中心为学生和家长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学校和医院构建起“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督导、心理培训”的医教结合模式,共同推进网瘾干预。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应变网络成瘾高温下硅微通道阵列孔道应变的ABAQUS有限元模拟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1期)2017-03-06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温度修正试验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1期)2017-02-15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3期)2017-01-03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博览群书·教育(2016年9期)2016-12-12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职业·中旬(2016年10期)2016-11-28形状记忆合金相间间隔棒减振性能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4期)2016-11-09宁东矿区新第三系红层软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

推荐访问:视域 成瘾 育人